還原歷史 尋找遺失的圓明園 - 團隊專題 - 搜搜問問
歷史概述
圓明園原是康熙皇帝(1662--1723在位)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一處花園,據考始於1707年
(康熙四十六年),當時規模較小。到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園主首題"園景十二詠"時,主要景觀除在後湖四岸外,北至耕織軒,東達福海西岸深柳讀書堂。後經雍正朝(1723年--1735年)大規模拓建及乾隆初年增建,至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分景題詩成"圓明園四十景"。此後二三十年間,園內又相繼有過多處增建和改建。共有園林風景群近50處、掛匾的殿堂亭閣約600座。其中不少景觀仿自我國各地尤其是江南的名園勝景,諸如杭州西湖十景、海寧安瀾園、無錫寄暢園等等。 圓明園是清帝"以恆蒞政"之處,園林建築兼備理政、園居雙重功能。大宮門外分列部院旗營值房,門內即是舉行朝會的正衙、日常理政的殿堂,再內方為帝後寢宮區,以及祖祠、佛樓和眾多的遊憩景觀。
【專題擴展】圓明園的歷史路程
圓明園建於什麼時期?
地理概述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佔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
字形,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總面積達350公頃。 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餘地區則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專題擴展】圓明園 搜搜百科
建築特色
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群,即通常所說的一百景。集殿堂、樓閣、亭台、軒榭、館齋、
廊廡等各種園林建築,共約16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一萬平方米。園內的建築物,既吸取了歷代宮殿式建築的優點,又在平面配置、外觀造形、群體組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範的束縛,廣徵博採,形式多樣。創造出許多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極為罕見的建築形式,如字軒、眉月軒、田字殿、還有扇面形、弓面形、圓鏡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勝形、書卷形等等。加之在園林布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又環環相套,層層進深,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說:圓明園的建築,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彷彿是按照奇特的模型製成的,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專題擴展】圓明園名稱由來和園林建築特色
建築結構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
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範圍還要大出近千畝。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遊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光是懸掛了匾牌的就有600餘座。
·圓明園:
主要興建於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園林風景群
已遍及全園三千畝範圍。乾隆年間,在園內相繼又有多處增建和改建。該園的主要園林風景群,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洲清晏、縷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雲居、鴻慈永祜、匯芳書院、日天琳字、澹泊寧靜、映水蘭香、水木明瑟、濂溪樂處、多稼如雲、魚躍鳶飛、北遠山村、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島瑤台、接秀山房、別有洞天、夾境鳴琴、涵虛朗鑒、廓然大公、坐石臨流、麴院風荷、洞天深處),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萬春園:
早先原是怡親王允祥的賜邸,約於康熙末年始建,後曾改賜大學士傅恆,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
歸入御園,定名綺春園。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後,該園始具千畝規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至此,圓明三園處於全盛時期。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後又陸續新成20多景,當時比較著名的園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宜書屋、春澤齋、鳳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煙雨樓、含暉樓、澄心堂、暢和堂、湛清軒、招涼榭、凌虛亭等近30處。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有百餘座。綺春園宮門,建成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後,作為奉養皇太后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範圍。該園1860年被毀後,在同治年間試圖重修時,改稱萬春園。
洋樓景區,長春園共佔地一干畝。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約為200座。
·西洋樓 :
清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在長春園北界還引進了一區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線
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牆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傳教土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手法。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
西洋樓景區整個佔地面積不起過圓明三園總佔地面積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卻是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這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一位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土讚譽西洋樓:集美景佳趣於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宏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聖克勞教堂的噴泉並駕齊驅。這位傳教士的結論是: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
【專題擴展】關於圓明園的建築結構
聖跡:方壺勝境整個方壺勝境景群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劫掠後焚毀,焚毀初期,這片遺址上還殘存有相當數量的建築
構件,其中以石製為多。雖然經過1900年戰亂和民國時期的軍閥盜運,以及當地民人的拆挖,這裡殘存的石構件還是數量很多的,近年來經過發掘清理,出土了大量建築殘件,其中還包括建築樑柱若干,上面有明顯的被火痕迹,成為了控訴列強強權的歷史證據。
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東北岸灣內,1740年(乾隆五年)建成是圓明園中最為美麗的建築。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後部的九座樓閣中供奉著2000多尊佛像、30餘座佛塔,建築宏偉輝煌,是一處仙山瓊閣般著名景觀,主題閣樓實為一座寺廟建築。 【專題擴展】方壺勝境 搜搜百科
聖跡:九州清晏九州清晏為圓明園中最早的建築物群之一,亦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九州清晏其名寓意九州大地河清
海晏,天下昇平,江山永固。 九州清晏位於圓明園西部。南面是前湖,與「正大光明」相隔;北邊是後湖,後湖周圍有九個人工島,九州清晏就在其中一個小島上,佔地約70萬平方米,位於圓明園九州地區的中軸線上。 九州清晏由三組南向大殿組成,第一組為圓明園殿,中間為奉三無私殿,最北為九州清宴殿;中軸東有「天地一家春」,為道光出生處;西有「樂安和」,是乾隆的寢宮;再西有清暉閣,北壁懸掛巨幅圓明園全景圖,原圖現存法國巴黎博物館;道光十年又在「怡情書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都是皇帝寢宮。 1722年(康熙年間),景點西部已有建築建成。雍正初年,雍正大規模擴建圓明園,此部分景區成為帝王重要的寢宮區。歷史上著名的慈禧太后為「懿嬪」時居住在此(即圓明園的「內寢」宮廷區)。雍正帝與道光帝都死於九州清晏殿。 此處也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此處也是各地衙門,向皇帝呈覽貢品、物件、畫冊的地方。
【專題擴展】圓明園有哪些著名景觀
聖跡:正大光明殿圓明園大宮門內七間大殿題額「正大光明」,是皇帝在園內舉行朝會、接見外使的正衙。功能類似故宮太
和殿、保和殿。建成於1725年(雍正三年)。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戈爾(GeorgeMacartney,1737-1806)訪華,所帶英王向乾隆帝祝壽的禮品陳列於此殿。1860年10月英法聯軍蹂躪圓明園時,此殿是侵華頭目的臨時指揮部,隨後被縱火燒毀。 園南出入賢良門內有正衙,不雕不繪,得松軒茅殿意。屋後峭石壁立,玉筍嶙峋。前庭虛敞,四望壁外,林木陰湛,花時霏紅疊紫,層映無際。 勝地同靈囿,遺規繼暢春。當年成不日,奕代永居辰。 義府庭蘿壁,恩波水瀉銀。草青思示儉,山靜體依仁。 只可方衢室,何須道玉津。經營懲峻宇,出入引良巨。 洞達心常豁,清涼境絕塵。每移雲館蹕,未費地官緍。 生意榮芳樹,天機躍錦鱗。肯堂彌厪念,俯仰惕心頻。
【專題擴展】圓明園的景點都有哪些
聖跡:鴻慈永詁鴻慈永詁(gǔ),亦稱安佑宮,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月地雲居西北,為清帝御苑的皇家祖祠,主要供奉巨幅御容畫像,是圓明園
中最大的一組宮殿,始建於乾隆時期。其氣勢十分宏偉,紅牆金鑾前有三座巨大牌坊,佔地6.5萬平方米,築面積3600平方米。但圓明園中大部分景色都融於其山水之景中,使安佑宮顯得與周圍的景色很不協調。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京西五園三山時,也被完全燒毀。其中三百多名宮女與太監希望在此逃過一劫,然而他們未能倖免遇難,所有人都被活活燒死。
【專題擴展】圓明園一共多少處景觀
聖跡:蓬島瑤台
建於1725年(雍正三年)前後,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台。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島,島上建築為仙山樓閣之狀。
蓬島瑤台結構和布局根據古代畫家李思訓的「仙山樓閣」畫設計;宮門3間,正殿7間,殿前東列暢襟樓,西列神洲三島,東偏殿為隨安室,西偏殿為日日平安報好音;東南面有一渡橋,可通東島,島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橋,可通北島,島上建殿宇3間。
聖跡:海晏堂
海晏堂由正樓和後工字蓄水樓組成,是最大的一處歐式園林景觀。海晏堂正樓朝西,上下各十一間,樓門左右有疊落式噴水槽,階下為一大型噴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我國十二生肖人身獸頭銅像。每晝夜十二個時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輪流噴水,正午時,十二銅像口中同時噴射泉水,這些銅像是西方人設計,在中國製造的,融東西方文化於一身俗稱「水力鍾」。 此建築物是僅次於遠瀛觀的圓明園標誌性建築物,其地位彷彿帝國大廈在紐約地標中的地位一般。
聖跡:牡丹台牡丹台,就是後來圓明園四十景中的「鏤月開雲」。牡丹台位於後湖東岸,南臨曲溪。殿為三間,殿前以文石為坡,種植牡丹
數百株。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來圓明園的
牡丹台觀賞牡丹。主宰中國命運長達130餘年的康雍乾三朝天子,在牡丹台會聚一堂,傳為佳話。 原圓明園著名景觀之一,雍正胤禛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題賦,圓明園「園景十二詠」之一。
聖跡:澹泊寧靜瑟,澹泊相遭,洵矣視之既靜,其聽始遠。此景雍正5年1727年已建成。
這座宮殿的外型是一個漢字的形狀:「田」。「田」的意為耕地,農業是封建帝國的命脈,皇帝每年都要在這兒舉行犁田儀式。聖跡:方外觀
方外觀,建於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為三開間用刻有回紋圖案的大理石貼面的歐式小宮殿.上下各三間,兩側有半環形石
階通往二樓。「方外觀」為一座清真寺,據說此樓曾是乾隆帝維族愛妃(容妃,俗稱香妃)作禮拜的地方,方外觀西南橋外有一座西式八角亭。聖跡之隕-----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1857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
聯合出兵侵略中國,在侵佔廣州後,繼續進犯北京,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自己帶著后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搶劫。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因弱小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等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首先闖入圓明園的是法國侵略軍,他們見物就搶,每個法國士兵口袋裡裝進的珍品,價值三四萬法郎。他們空手而進,滿載而歸。在法國軍營里,堆積著珍奇的鐘錶、五光十色的綾羅綢緞,以及珍貴的藝術品,價值達3000萬法郎。 英國侵略軍雖然來遲了一步,但金銀財寶也裝滿口袋。更
可惡的是,對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琺琅瓶,他們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讓清政府簽<中法北京和約>和<中英北京和約>,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竟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幸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裡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這場浩劫,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火燒圓明園對中國的影響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說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19世紀中期英法等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掠奪更多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向海外殖民擴張,於1840年以中國禁煙運動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由於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敗,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據有關資料記載,1850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1844年還少了75萬英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著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國增加鴉片貿易與發展合法貿易存在著矛盾。由於鴉片戰爭後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白銀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編輯本段]【歷史事件詳述】
1857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聯合出兵侵略中國,在侵佔廣州後,繼續進犯北京,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自己帶著后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搶劫。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因弱小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等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首先闖入圓明園的是法國侵略軍,他們見物就搶,每個法國士兵口袋裡裝進的珍品,價值三四萬法郎。他們空手而進,滿載而歸。在法國軍營里,堆積著珍奇的鐘錶、五光十色的綾羅綢緞,以及珍貴的藝術品,價值達3000萬法郎。
英國侵略軍雖然來遲了一步,但金銀財寶也裝滿口袋。更可惡的是,對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琺琅瓶,他們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讓清政府簽<中法北京和約>和<中英北京和約>,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竟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幸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裡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這場浩劫,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與以上觀點不同, 有人認為:
如果說英國人征服紛亂的印度,是為了將其統一為自己殖民地的話,英國人處於積慮希望得到中國的,卻是潛力巨大的市場,而大清王朝卻自以為自己是天下宗主,其它國家不過邊地夷民而已,所以固守著自己的家天下。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本質上卻是「攻關」戰爭,要用武力方式將封建王國拉入資本與市場經濟體系。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與英國在北京近郊通州簽了城下之約,本來相安無事,當英國人要將國書由英國公使親遞清朝皇帝,如果按照現在的國際慣例,也沒什麼關係,現在哪國大使不是在上任時向國家主席親遞國書?但清王朝不幹,以為那樣會降低了天朝皇帝尊嚴,所以予以嚴厲拒絕。就在這樣一件小事上鬧僵了,一發不可收拾。
清王朝謀臣們早已伏兵通州,蓄意將英法談判代表巴夏禮一行39人全部拿下,押解到北京,關在圓明園內,他們認為,這樣賊匪必亂,可以全部擊潰。但清王朝打錯了算盤,巴夏禮不過是當時的一名秘書級人物,但這件事卻侵犯了人類外交的最基本原則,就是雙方交戰,不斬來使,如斬來使,則破城屠城。最終,清政府沒有交出這些被綁架的英法外交代表,他們多餓死或被摧殘,其狀之慘烈,無以名說。
現在我們對英法火燒圓明園仇恨莫名,但我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史實,就是先有清朝惡霸殺人,後才有英法強盜放火,而我們的先輩們呢,如果你我的先人都是平民百姓,看到火燒圓明園,沒什麼感覺。有疼感么,有罪感么,有傷心么,都沒有,因為建築,就是勞民傷財的事情,建好了,老百姓不會消受,火燒了,老百姓無人心疼。什這種觀點前面是對的,但後面過於偏激,英法強盜放火,就是仗勢欺人,他們現在敢放嗎? 我們的前輩是有錯誤,但作為當代中國人,最起碼的民族自尊心還是要有的!
【專題擴展】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火燒圓明園是誰幹的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
關鍵詞圓明園聖跡英法聯軍雨果建築重建 合作者愛索無痕推薦閱讀:
※小型IT部門建設之我見
※國際紅十字會:對趙白鴿和她的團隊有足夠信心
※科學網—[轉載]人大研究團隊推出面向多學科領域的學術空間系統
※你做創世九州為什麼沒有我賺的多?
※走向白宮的特朗普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