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父母從「心」開始

專家指出,老人心理隱憂不容忽視

圖/全景受訪專家/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龔梅恩如今的人越來越忙,帶孩子的重擔也理所當然推到了老人的身上。可老人本來就身體走下坡路,再來手把手照顧調皮的孫兒孫女,往往不堪重負。有些老人戲說:「帶孩子能減肥,你看我瘦了一大圈吧!」然而,其中的辛苦卻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由於過度勞累,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失眠症、手指腱鞘炎等諸多身體病痛接踵而來,而隱藏更深、更加不為人知的,還有老人們不能訴之於口的心理痛苦。專家表示,老人有什麼難過的事一般都不太願意說出來,子女也認為看到父母身體沒問題就行,常常疏忽老人的情緒感受,甚至不理解、不關心。日子久了,老人的鬱悶痛苦積累得太多,就容易出現精神心理問題。這和身體的病痛相比,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更大。老年人易鑽牛角尖或許很多人不理解:「老人跟著我們吃好穿好住好,不用上班,就是幫忙照看一下孩子,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殊不知,身體走下坡路,病痛越來越多,還有退休後收入、地位的明顯下降,統統都是老人們不得不面臨的危機。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龔梅恩表示,有些老人經常擔心身體不好,經濟收入不多,自己沒有依仗,又給子女添麻煩;若以前做領導的,退休後社會地位的巨大落差還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沮喪感;還有與子女同住的不習慣,與老伴、朋友分離的孤獨,以及在孫輩教育上經常與子女發生矛盾等等,都會導致抑鬱等不良情緒的產生。「一方面情況越來越糟糕,一方面也越來越擔憂,長此以往,老人就容易想偏,鑽牛角尖,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出現抑鬱和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導致心理障礙或者心身疾病。」龔梅恩說。身病原來是心病在老人對孩子展開的笑臉背後,我們該怎樣去發現他們的心理異常呢?龔梅恩指出,觀察老人的精神和情緒變化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途徑。如果是抑鬱,往往表現為開心不起來、興趣下降、不太想活動、反應遲鈍、脾氣大、凡事往不好的地方想、經常埋怨責備自己,甚至感到做人沒意思;如果是焦慮,則表現為過度擔心,還伴有緊張、心神不定、肌肉緊繃感、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癥狀。還有一種「譫妄」癥狀,經常被當成「老糊塗」,需要引起子女的重視,表現為突然變得懵懂,認人不清楚,時間、地點也搞不清,尤其晚上比較嚴重,或出現興奮躁動,白天睡覺,晚上吵鬧、自言自語,出現片斷的幻覺、妄想、錯覺,常常是提示大腦或者身體出了問題。龔梅恩說,睡眠情況及軀體癥狀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做出警示。要是老人長期睡不好,調整不過來,或有經常性頭暈頭痛、腸胃失調、胸悶氣短、心跳心慌、身子發冷發熱等癥狀,做相關檢查又沒有查出器質性病變,就要警惕是不是有「心病」,需要到專科心理門診諮詢就診。幫父母找到精神寄託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關心老人,但多半還是體現在物質層面。幫媽媽買兩件衣服,請爸爸吃一頓大餐,讓他們住寬敞的大房子,給他們零用錢花,可所有這些,有時還抵不過帶父母做一次詳細體檢,或者好好坐下來陪他們說說話,聽聽他們的牢騷。龔梅恩表示,子女對老人的關心應該落在實處。如果老人生病了,就要讓他們先把帶孩子的事擱下,專心治病,而不是「帶病工作」。身體和心理互為因果,身體好了,精神也就舒坦了。同樣,精神上越樂觀開朗,病痛也會少很多。而從治療效果來看,越早治療預後越好。到一個新環境生活需要適應,離家來帶孩子的老人會感覺更加困難。這個時候,子女一定要主動創造條件,多和父母交流,多帶他們出去活動,認識老鄉、朋友,讓他們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再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當精神上有了寄託和依賴,就容易快速消除不安和緊張感,更好地融入新環境。當然,讓相依為伴的兩個老人分開,這一點要特別慎重。即使是老年夫妻,在身體和心理上也同樣有需求,能盡量在一起最好,如果實在不行,隔段時間就應該讓老人回家走走,和老伴相聚,使他們孤獨和互相思念的心得到撫慰。龔梅恩強調,在老人帶孫的過程中,家庭關係特別是婆媳關係劍拔弩張是很常見的,若真的處理不好,也不要強求每天面對面,分開居住,逢年過節關心一下,反而有利於解決矛盾。老人對子女也應持寬容態度,不干涉,不啰唆,各自保留生活空間,相處會更加融洽。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的父母不喜歡你的配偶
人最大的教養,是諒解父母的不完善
你漂泊在外的時候,你的媽媽有沒有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薦讀)窮養兒,富養女 - 作為父母,你們真的懂其內深意么?
如果孩子能選擇父母?

TAG:父母 | 關心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