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港真,外企現在還能再待嗎?

外企一枝獨秀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了。

張思宏 · 2017/04/10 08:13

跳槽 職業規劃

圖片來源:網路

當老師的一個壞處,就是你必須三不五時的,要出來扮演一下算命先生的角色--比如說最近吧,彷彿是約好的一樣,三個學生幾乎在同一時間找到了我,想讓我給他/她們接下來的職業發展提供一些建議。而這三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外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A.23歲的妹子:

大學畢業剛一年,不是上的什麼名校,之前也一直在一些小型的本土企業工作。現在得到了一個全球500強公司管培生的機會,她在猶豫要不要去?

B.32歲+的「中年職業女性」:

大學一畢業先是去了民企,但是覺得不太適應而且平台太小,於是轉投外企。換過三家公司,有短暫的跨國商業項目的管理經驗,目前年薪70W+,已婚已育,有職業野心。現在有一個飛速發展的跨境電商平台想挖她過去擔任高管的位置,CASH給的不多,但是餅畫的很大(如果IPO,則*&……%#%!!你懂的)。

去吧——捨不得放棄目前穩定的生活,而且未來的風險不小;

不去吧——那萬一人家將來IPO了呢?這不是一夜暴富,從此財務自由了嗎!再說現在的這家外企一直不死不活的,對未來也沒有啥想像空間,難道這麼年輕就混吃等死不成?

C.44歲+的大叔:

把自己的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外企,見證和享受了外企的輝煌,也感受到了夕陽西下的落寞--不少身邊的老朋友,都在最近幾年數輪的裁員中被掃地出門(甚至包括他的老闆),令他也開始對自己的前途頗為擔憂。

上個月有個獵頭主動地聯繫他,想忽悠他去一家國內知名的互聯網新貴擔任高管,他思考再三始終不敢做出決定:因為坊間盛傳,那家公司簡直就是外企高管的墳墓(三年換了三個CEO),更有甚者,據說每當夜深人靜,總裁辦公室門前的走廊里都會飄蕩著「故CEO」們陰魂不散的嘆息聲:

「哎,我TMD當時是不是腦袋被驢踢了?!不然為何來民企趟這個渾水呢?!嗚嗚嗚……」

去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我到目前為止的24年職業生涯,幾乎都是在外企渡過的(中間曾經有過兩段極短的民企經歷,但是都不成功);7年的MBA教師生涯,也是以講授全球500強公司的相關話題起家的——記得我在廈大MBA中心開的第一門課,就叫做「論職業經理人的修養」。當時加入外企,還算是一種不錯的職業選擇。

可惜好景不長,很快選我課的學生,就被「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創業精英?」「互聯網新貴的養成秘笈」「加入BAT,成就輝煌人生」這類課程給搶走了:

  • 一方面,學生們不願意去聽一個「職場老朽」,教他/她們要花10/20年的時間潛心耕耘,以滴水穿石/漸入佳境的心態來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
  • 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外企「裁員/風光不再/黯然退出中國市場……」的負面新聞,讓年輕人開始由衷的懷疑,進入外企還是一個聰明的職業選擇嗎?!
  • 港真,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為本土企業的崛起發自內心地感到驕傲;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個資深的外企職業經理人,我也為全球500強企業在華的「沒落」感到深深的惋惜——但是並不意外,因為我知道,這一切都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必經之路。

    外企的「沒落」有其外在的原因(本土企業「野蠻」的壓迫——合理的不合理的,合法的不合法的,但這一切都客觀的存在著——無論你喜歡與否),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比如說:

    1. 全球化 VS 海外化

    稍微了解我職業歷史的人都知道,兄弟我最「失敗」的職業經歷就是去年初,加入的那家目前「新聞不斷」的互聯網民(名)企。記得剛加入公司的第一個月,就趕上參加「年度高管戰略宣導會」,會議中有來自全球,以及各個子生態的所有高層管理人員,會議期間有一個話題引起了我特別的關注和思考:

    當中國總部高管們介紹下一年計劃時,有人無意中提到「海外戰略」這個詞,賈布斯立刻起身打斷:「請不要用『 海外化 』這個詞,應該說『 全球化 』!」。

    當時我並沒有對這個細節產生太多的聯想,可到了晚上,當我一個人回顧白天的討論時,腦海中突然一下子又想起了這兩個詞:海外化 VS 全球化,一字之差則立意雲泥之間!這不就是如今,大部分外企在中國「沒落」的主要原因嗎?!

    出於執行力和全球控制的考量,目前在華的絕大部分外企,都是採用「直線彙報(vertical)」的組織構成原則。這種組織架構最大的好處是,總部可以一竿子插到底,從而保證命令的執行非常快速/高效;同時受西方民主體制和政治制度的影響(三權分立),組織和組織之間(水平維度),地區和地區之間(垂直維度)無不存在著制約和平衡。再加上許多外企與生俱來的「顏色歧視」,要讓那幫遠在天邊的老外,真正放權給一個黃皮膚的本土中國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這就是為何在華外企中,或許你會聽到不少所謂的「中國區總裁/CEO」,但其實在其內部組織架構中,TA們只不過是負責在華業務的一小部分而已(通常這種人都是SALES的頭,而工廠/運營/客服/HR……都是直線彙報給亞太區,甚至是總部的各個功能塊的LEADER)。

    在這種架構下,風險倒是好控制了,可與此同時,做決策的速度/進行變革的時間和溝通的成本,都變得相當的高。再加上時差/語言文化的差異/對中國領導的信任度等等……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你讓他們如何和打法野蠻,出手敏捷,不講套路的民企過招呢?因此經常是還未出手,而勝負就已分了……

    聯想剛剛收購IBM的PC業務時,曾經豪邁地喊出「要爭當全球IT NO.1」的口號,而且一口氣從當時的IT第一人——戴爾公司——挖走了一堆的高管(亞太區總裁/中國區總裁/技術支持VP……),這一切都搞得Michael Dell(戴爾公司創始人)十分不爽,記得當時在DELL內部曾經流傳過一段頗為「搞笑」的段子:據說某天一位記者問Michael,對聯想公司放話要超越他有何看法時,他頗為不屑地說到:

    「聯想?連想都不用想!」

    如今十年過去了,那個「連想都不用想」 的中國公司,正穩坐全球IT老大的位置。而那個「幽默」的譏諷者,卻早已經從納斯達克退市,最近幾年除了忙著不停地變更組織架構(和完了分,分完了和),好像再也沒搞出什麼重塑輝煌的大動作來。

    2. 嚴重的大企業病+本土化不足

    我剛踏入全球500強公司時,曾經一度非常敬佩這些企業的管理之道:用KPI體系引導個人行為;結果導向;靠流程/組織而非個人的力量/制衡分權……可隨著職位的提升和所管理的組織規模的擴大,我開始慢慢發現這種管理理念/方法的嚴重弊端:尾大不掉的大企業病。

    光有大企業病也就罷了(規模化的民企難道就沒有嗎?),還攤上了個先天性的遺傳病——本土化不足。這兩個病毒交織在一起,真真地把中國的外企搞得是痛不欲生。前兩天我從一位外企老哥們兒那聽到了一則故事,就頗具代表性:(為了講故事的方便,以下章節皆以第一人稱來描述):

    這是一家全球行業排名第一的公司——可不知為何,中國區的業務死活就是做不起來。可能是為了要提振中國團隊的士氣吧?亦或是想證明自己的價值,中國區的CEO 兩年前發起了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區地位和市場價值的「革命」。除了進行產品設計/業務重組/流程改進之外,為了激起所有中國區團隊的鬥志和凝聚力,他提出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口號:

    重拾創業家精神!嬴在中國!!

    哇!此口號一經提出,立刻就在國內團隊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鳴!因為大夥早就憋著一口氣,想要改變當下這種令人沮喪的局面了:憑什麼單單中國區被別人打的滿地找牙,毫無還手之力,而所有其他的國家都高歌猛進生機勃勃?!憑什麼那些以前根本沒放在眼裡的,其「LOW」無比的民企能越做越大,而我們這些「血統純正/出身名門」的外企人反而搞不過他們?!跟他們干!很快大夥就被動員了起來。

    可隨著「革命」的深入進行,小夥伴們開始發現,在中國的外企里要想實現所謂的「創業家精神」,根本就是一件扯蛋的大忽悠:

    1. 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可核心銷售團隊的收入根本沒有改變:股份/期權什麼的就不提了(但這可是本土初創型企業激勵員工最有效的一招啊!),就連獎金都沒有,而這其中的原因竟然扯蛋的讓人發笑:因為在全球HR的系統里,根本就沒有SALES這種工作的Job family ! 如果要加,需要全球HR的REVIEW!
    2. 所有的IT系統開發都在美國總部,可經過了多輪漫長的溝通,中國團隊始終無法說服總部推出一套適合中國客戶的ERP系統(官方的理由是出於數據安全的考量,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人對中國ZF的不信任,以及改變後對現有系統的影響)。結果只好逼著他們去市場上買現成的系統外掛--要知道這可是一家屢屢開發出顛覆性技術產品,以「科技創新」聞名天下的公司啊!可最終中國區的技術團隊,卻不得不拿著本土的「落後」工具去和「很LOW」的民企打仗。哎,聽到這,我已經哭暈在廁所起不來了……
    3. *****
    4. ******
    5. *******(此處略去20條)

    因為始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中國區的CEO終於忍不住發飆了!在一次高管例會上,他一邊拍著桌子一邊恨恨的罵道:你們知道嗎?!市場上那些年營業額和我們相仿的民企,他們所有的員工加在一起,還不到我們員工總數的1/4;要論工資,那就更低了!我們靠著打工的心態就想打敗這種本土的競爭對手,這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從現在開始,大家一定要拿出像他們一樣的創業家精神,周末加班/不計報酬/打破部門區隔……同事們,大夥快振作起來吧! 一起為了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奮鬥!!(咚咚鏘,咚咚鏘,咚咚鏘咚鏘……CEO拍桌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連綿不絕……)

    「我」看著滿屋子低頭無語的高管們:那些年已40+,拿著2/3百萬的高薪,以「契約精神」在外企混了大半生的,講究工作/生活平衡的,每個人最少有兩套以上房產的職場老鳥們……從心裡對這位激動的面紅耳赤的,因為拍桌子而搞得掌心發痛的CEO,生出了無限的同情。

    當時「我」真的好想站起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然後發自肺腑的說:「老闆,你罵錯對象了;再說,你講情懷的姿勢也不對啊,不給長遠的利益(股份/期權/IPO),何來長遠的理想啊……」

    外企會在中國消亡嗎?當然不會,但是外企一枝獨秀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了。

    未來一定是百花齊放,多種組織模式並存的局面:外企/規模化的民企/初創的中小企業/自由職業……除了在國內橫掃千軍,中國的民企勢必還將乘著勝利的東風進軍海外,和外企在他們的母國一爭高下:到那時這幫中國民企的全球化之路,會像外企的中國之路般坎坷艱辛嗎?對此我深表憂慮。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不少的在本土取得成功的民企邁出了國門,通過併購(聯想/海爾/萬達模式),或者直接派出分支機構在全球生根散葉(華為模式)。這些嘗試所收到的效果,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聯想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算是消化了IBM的PC業務和組織。而全球文化和人員的融合,其實還遠未結束。這其中的教訓和領悟,恐怕只有柳先生本人才說得清吧:幾年前我曾經看過他的一個訪談,當被問到如何看待從DELL挖的那一票職業經理人,最後在聯想全軍覆沒時,老柳苦澀的答道:

    打天下還是要靠子弟兵啊(文化認同/忠誠/主人翁精神),因為只有他們才是在經營企業,而職業經理人,只不過是在管理企業。

    但是我好奇的是:如果你不培養/信任/發展當地的團隊(這其中就包括當地的職業經理人團隊),那和現在的外企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又有啥區別呢?

    那不然試試華為模式?海外的管理層完全從總部派人,速度雖然慢了點,但控制力/執行力強啊,不至於出大錯。但如此一來豈非又是在走「海外化」的老路呢?誰又能保證在中國無往而不利的企業戰略/市場營銷方法,到了客戶/市場/文化/政策法規完全不同的國外,就一定還能玩得轉呢?

    亂七八糟的扯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給最後的結論做前戲:Peter哥,那你說未來我們還能再待在外企嗎?你給那三個職場小夥伴的建議到底是什麼呢?其實答案很簡單:

    YES and NO

    A. 23歲的妹子:應該加入外企。

    無論你將來是在何種企業形態中混飯吃,又或者自主創業,先去看看豬跑;嘗嘗豬肉;學著養養豬沒啥壞處。感受一下規模化企業的內部運營方式,就算你將來沒有做到高管的位置,但是你的眼界最起碼被打開了。個人職業發展中有一條十分關鍵的定律:就是自己的身邊一定要有許多牛B和聰明的人,觀察TA們的思維/行為方式,努力的向TA們學習,建立自己的職業人脈,然後才有可能進退自如(留在外企發展,或者加入民企尋求突破)——而這個願望,通常在大的平台比較容易被實現,比如說全球500強的企業。

    B. 32歲+的「中年職業女性」:應該加入民企。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未來無論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民企(尤其是初創型的民企)——都將是接下來中國商業組織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之一。外企當然不會退出中國,所以最起碼在目前,你還不用太擔心生存的問題。但是隨著民企的蓬勃發展,再加上ZF勢在必行的扶持和政策傾斜,外企的發展空間,將會受到新興民企越來越大的擠壓。

    而你呢?5年,10年以後,你已步入職業生涯的中晚期,精力/體力/鬥志都已江河日下,而且骨子裡早已被外企文化/思維方式深深的固化定性了,那時的你再想改變恐怕就很難了。

    現在許多民企之所以想挖有外企經驗的人,其實就是看重TA們身上的「國際背景」:語言上的;職業經歷上的;思維方式上的等等。而這種經驗可能在他們的創業團隊中卻普遍缺乏。就像我在上文中說到的那樣:做全球化的企業--這是目前很多中國公司想要實現的一個宏偉藍圖,而這首先需要的是具有全球思維和經驗的管理人員,你如果不去試一下,那多可惜啊?!相信我,這種「職業背景/經驗的紅利」很快就會過去,因為當這幫吃螃蟹的民企,通過幾年的試水,已經能自主培養出「國際型人才」之後,你身上的那些優勢就會立刻變得蕩然無存了--好好想想柳傳志說的那些話吧!

    C. 44歲+的大叔:能不折騰就別折騰了,好好「享受」外企的生活吧。

    其實對你們這幫外企老鳥們,我真的沒啥好說的了--因為道理大家都懂。能不換就別換了,因為成本確實太高(對文化的適應/複雜的人際關係/加班/對生活的影響……),何必去為了每年多出個幾十/一百萬的薪水而勉強自己呢?再說了,那種江湖上傳言的所謂的「快錢(IPO)」,現在已經越來越難賺了--因為民企的老闆們統統都學乖了,早就在協議里加入了無數條的限制性規定,你不去他們那裡熬個4/5年就想拿錢走人?你快別逗了……

    如果實在忍受不了,目前這種乏味/沒有想像空間的生活和職業狀態,那就重組一下家庭吧!(呵呵呵,這是那些40歲+的老男人最喜歡乾的事)

    什麼?你說捨不得離婚再結婚所帶來的物質損失(最少分一半啊!)。那好辦!學學Peter哥唄,做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自由職業者,每天飛來飛去地講課/寫字到處找飯轍。雖說辛苦了一些,錢也賺的少多了,但是心情確實變好了不少。怎麼樣,好好考慮一下吧?

    來源:領英洞察

    原標題:港真,外企現在還能再待

    推薦閱讀:

    聊聊我的製造業外企之路
    如何看待交大碩士辭去外企部門主管二十多萬的年薪去賣涼皮?
    【學姐分享外企、國企、私企三大面試攻略,這些道理沒有人告訴過你!】
    芬哥談外企系列(七)誰才是國內研發的中堅力量?
    為何外企員工年齡基本上是20-30歲的?

    TAG:外企 | 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