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區塊鏈悖論

「市場可能高估了區塊鏈技術未來兩年的影響,同時低估了未來十年的影響」

  6月23日,比特幣的市價約2700美元/枚,是4月份價格的3倍。

  但比特幣並不是目前最火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數字貨幣。比特幣2009年誕生,一度在全球數百種虛擬數字貨幣中佔據統治地位,其市值最高佔到整個市場的80%。但近期,以以太坊(ETH)、瑞波幣(Ripple)和萊特幣(LTC)為代表的競爭幣(指在比特幣機制上有所改進和變化的虛擬貨幣)和山寨幣(指完全模仿比特幣機制的虛擬貨幣)均漲勢迅猛,市值漲幅大幅領先比特幣,使得後者市值佔比迅速下降。截至6月20日,比特幣市值佔比下降至38%,而以太坊、瑞波幣和萊特幣三者佔比之和已達到了43%。CoinMarketCap的數據顯示,目前虛擬貨幣的種類已達885種,其中交易量活躍的有430餘種,總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而在2016年2月,全球虛擬貨幣675種,總市值僅67億美元。

  區塊鏈,正是數字貨幣鼻祖比特幣核心的底層技術,又稱分散式記賬(DLT),也是目前各種加密數字貨幣均採用的一種底層技術。簡單地說,區塊鏈可以被看做資料庫,是一種被所有人共享、無法篡改的記賬方式。它的優點是一旦運作,就像一個時間的記錄儀,不可篡改。甚至有人預言,區塊鏈技術是繼電力、蒸汽機、互聯網之後的又一個技術浪潮,是後互聯網時代的下一場革命,解決了信任成本這個最大的問題,可能將重塑傳統金融業。

  目前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區塊鏈技術進展的跟蹤(參見本刊2017年第24期封面報道「數字貨幣革命」)。但區塊鏈技術誕生不到十年,尚在起步階段,能否應用於法定數字貨幣,目前遭到多方面的質疑,包括效率、容量、時滯、能源消耗、安全性、易用性、硬分叉風險(即由於不同節點的共識演算法難以保持一致,在達成交易共識過程中易發生區塊鏈硬分叉而無法達成交易的交易回滾風險)等多方面。

  英格蘭銀行首席支付官維多利亞·克里蘭(Victoria Cleland)在2016年9月提出的疑問仍有待求索:分散式賬本技術能否滿足大規模交易的速度和效率的要求?對於隱私的影響是什麼?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跟中央銀行貨幣管理中心化的要求是否水火不容,是否可能彌合?

  2017年被認為是區塊鏈開始大規模落地的元年。經過一年的熱炒,區塊鏈從實際應用寥寥到開始在金融領域落地,應用於票據、證券等的託管登記、跨境支付等少數領域。在國際上的探索包括,瓜地馬拉試驗用區塊鏈進行電子投票,宏都拉斯嘗試用區塊鏈進行土地登記,澳大利亞試圖用區塊鏈的私有鏈代替股票交易中的清算結算平台等。中國央行在2017年1月,成功試驗了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原型系統。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保險交易所,也宣布在研究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保險產品交易的可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負責從事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研究報告的專家何東表示,低頻金融交易確實可以通過DLT技術這樣分散而非中心方式實現支付,從而提高效率,但應用於高頻交易還不現實。當前金融交易的清結算模式雖然需要通過後台驗證,慢卻必要,因為不能容錯。

  業內也不乏觀點認為,這些缺陷還是受制於技術瓶頸,只要帶寬和計算能力解決,未來區塊鏈應用於高頻交易並不難,看看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歷程就知道,從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可能會非常快。

  「市場可能高估了區塊鏈技術未來兩年對行業的影響,但同時低估了未來十年的影響。」美國存管信託和結算公司(DTCC)董事長兼CEO麥克·博得森(Mike Bodson)表示。

  「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最初階段總是被高估。」京東金融一位研究區塊鏈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根據國際知名技術趨勢諮詢公司Gartner的研究,每一項新技術出現,往往經歷最初的期望膨脹期、泡沫化谷底期,直到第三代、第四代產品,隨著方法論和實踐的進步,到被接受率達到20%-30%的高增長階段,才會誕生可以直接使用的產品包,走向穩步生產的高峰期。「雲計算和大數據都是如此,區塊鏈也逃不出這個規律。」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金融科技已成為金融業重要的發展趨勢,其中,區塊鏈技術開發與數字貨幣的發行、使用與國際監管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和前沿領域,「人民銀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台,走在了區塊鏈技術實際應用的全球前列。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對個人資產安全、隱私保護、全球金融穩定以及對全球金融治理架構的影響。」

比特幣的真正貢獻

  2008年10月31日,紐約時間下午2點10分,在一個普通的密碼學郵件群組中,幾百個成員均收到一封自稱是「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來的電子郵件,「我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然後他將他們引向一個九頁的白皮書,其中描述了一個新的貨幣體系。同年11月16日,中本聰放出了比特幣代碼的先行版本。

  他所設計的這個電子現金系統,不需要任何現金的支持,也不需要權威部門的認證,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程序運行。貨幣的發行,依靠對「礦工」的獎勵完成。根據他設定的規則,每隔10分鐘,全世界的參與者中最快解出他所設定的數學問題的人,也就是挖到礦的人,就獲得一定的貨幣獎勵。「挖礦」實際上就是搶奪記賬權的過程,通過對「礦工」的獎勵,完成貨幣的發行。

  中本聰利用橢圓加密演算法和哈希演算法設計了一個非常難解的題目,解出這個題目沒有捷徑可言,只能通過程序不斷嘗試所有可能的解,直到算出答案,誰第一個算出來,這個區塊對應的比特幣就獎勵給誰。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利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伺服器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並獲得了「首礦」獎勵——50個比特幣。

  在創世區塊中,中本聰寫下這樣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這句話是當天英國《泰晤士報》頭版的標題。中本聰將它寫進創世區塊,不但清晰地展示著比特幣的誕生時間,同時還表達著對舊體系的嘲諷。

  根據中本聰設定的規則,在開始時每10分鐘系統會獎勵記賬最快最好的人50個比特幣,然後這50個每四年減半,差不多在2140年的時候就不再有新的比特幣出現,將會達到2100萬個的上限。目前,全球已經挖出的比特幣超過1600萬個。

  每位挖到「礦」的人,需要把前一個10分鐘內發生的所有的交易信息,作為數學運算的輸入值,形成下一個區塊,並發送到全球所有的參與者去確認。這樣一個一個區塊增加下去,就形成了一條區塊鏈,這就形成了記錄所有參與者賬戶信息的公共賬本。

  由於前一個區塊的信息需要作為下一個區塊解答問題的初始條件,這樣任何人都無法私自修改前一區塊上的信息,保證了作為賬本的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

  這樣就建立起了一個全網總賬,而「礦工」們就是賬本的「記賬員」。

  在比特幣的系統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幣」的概念,而是一個沒有中心存儲機構的「賬本」的概念。「幣」只是在這個賬本上使用的記賬單位。比特幣本質就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賬本,而區塊鏈就是這個賬本的名字。

  比特幣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純粹靠技術保護私人財產不受侵犯的方式。不管你在地球哪裡,只要有網路,即可註冊一個比特幣賬戶,就可以給任何一個人進行比特幣轉賬。

  「這是一個非常精巧的系統。」火幣網技術副總裁、火幣網數字貨幣與區域鏈研究中心負責人張健形容,它通過競爭、激勵的過程,解決了發行、信任、造假三個問題,完成了去中心化貨幣體系和對於去中心化發行的構建。

  曾經參與創辦虛擬貨幣平台RIPPLE的到達科技聯合創始人、CTO劉敬思說,比特幣最初被開發出來的出發點是信用的去中心化,而區塊鏈是這個思想的承載體。最本源的特徵,是沒有任何一個獨立的節點能夠在不經多數參與者的同意的情況下提交一個數據。

  基於比特幣的交易,只是表現在各個用戶間比特幣編碼的增減,交易雙方不必知道,也不用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是誰,交易也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目前,比特幣區塊鏈上的錢包已經超過800萬個,用戶來自120多個國家,累計交易6000萬筆。

  「因為有匿名性,比特幣在黑市上比較認。」他說,監管就不喜歡。比特幣的最早盛行於一家名為「絲綢之路」的黑市交易網站,因為比特幣完美地切合了他們匿名和無法追蹤、交易無法取消等訴求。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調查結果顯示,「絲綢之路」在2011年和2013年之間交易額達12億美元。儘管「絲綢之路」在2013年被關閉,但隨後的模仿網站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上線的黑市Sheep Marketplace增長近400%。2014年,六個黑市的比特幣日均交易額達65萬美元,頂尖比特幣支付供應商Bitpay的比特幣日均交易額為43.5萬美元。

  毒品是暗網市場最常見的商品之一,但其他越來越多的非法商品也出現在了暗網市場。例如,黑客服務、假幣、武器、監視設備、護照和各種身份證件等。與此同時,合法商品也出現在了暗網市場,例如香煙、藝術品和橄欖油等。

  不過,鑒於民間數字貨幣總體交易量不過千億美元,現在的比特幣已經演化成一種被惡炒的另類資產品種,價格暴漲暴跌如同過山車;其發行量也被嚴格限制在2100萬個,因此,比特幣並無可能成為世界貨幣,更無可能成為法定貨幣。比特幣對世界的貢獻,更多的是在技術層面。

難以被篡改的超級賬本

  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實現了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第一次實現在沒有任何中介機構參與的情況下,完成雙方可以互信的轉賬行為,在沒有任何中心化機構運營和管理的情況下,多年保持了非常穩定的運行。

  「這就是一個超級賬本。」IBM大中華區雲計算資深專家常秋冬說,從數據的角度看,區塊鏈是一種幾乎不可能被更改的分散式資料庫。這裡的「分散式」不僅體現為數據的分散式存儲,也體現為數據的分散式記錄,即由系統參與者共同維護。

  劉敬思表示,區塊鏈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理解。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散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

點擊進大圖

  如果拿銀行記賬來進行類比的話,記賬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記錄增量,記錄收入和支出,把所有的加起來,得到目前的餘額;第二種是每次都更新餘額。區塊鏈就是記錄變化,但是數據增長還是在可控範圍內,一般也就是幾十個位元組。平均10分鐘會增加一個區塊。

  這意味著,系統中的每一個用戶,都可以下載所有的歷史數據,向整個區塊鏈社區去廣播。

  在爭奪記賬權的過程中,需要把所有歷史數據進行編碼,相同數據在不同電腦上得到的值是一樣的。計算方式是把歷史數據,前10分鐘的新交易數據和獎勵數據,再加上一個隨機數,進行一個計算,得出一個很長的數字,如果這個數字頭幾位全都是零,就說明挖礦成功,然後可以把自己的數據向全網公開。

  對於其他模擬比特幣的虛擬數字貨幣來說,也是基於這種方式,每個幣種有且僅有一條該幣種對應的區塊鏈,也就是惟一的一個公共賬本。

  由於區塊鏈技術公開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全球「礦工」的挖「礦」演算法都是基於最長的區塊鏈的長度進行計算,如果篡改其中一個環節,都要重新計算一遍,計算難度非常大。一旦信息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通過區塊鏈技術,任何人都可以下載獲得完整區塊鏈數據,也就是每個人都有了一本完整的賬本。雖然每個新區塊的增加都需要全球參與者的公認,這個過程需要幾分鐘,但這在犧牲一點效率的情況下,獲得了極大的安全性。

  「最重要的是解決了中介信用問題,這是對數學的信任。」劉敬思說,佔用全球51%的計算能力才可能篡改區塊鏈,這就是所謂的51%攻擊,除非量子計算機出現,否則沒可能。

  比特幣查詢網站blockchain.info顯示,目前比特幣區塊鏈長度已經達到45萬塊,每個區塊的大小不到1兆(M),比特幣每天的交易額接近28萬筆。

  京東萬象是國內首個採用了區塊鏈技術的大數據交易平台,其總經理杜宇甫對財新記者說,對於區塊鏈技術來說,它是非常公正的,不需要第三方的保證,就可以建立信任,大大降低了信任成本,有人把它稱為「上帝模式」。

不止於虛擬貨幣

  區塊鏈並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而是多種技術整合的結果。這些技術以新的結構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數據記錄、存儲和表達的方式。這一技術的應用領域,遠不止虛擬貨幣領域。

  目前已有不少行業和公司嘗試應用區塊鏈技術來提升效率。世界銀行前首席科技官胡本立向財新記者介紹說,目前較多的應用是基於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用在一些登記方面,如房產證登記、債券交易登記、託管登記等。

  2016年1月19日,英國政府發布了一份關於區塊鏈技術的88頁報告《分散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提到英國聯邦政府和政府首席科學家馬克·瓦爾波特(Mark Walport)將會投資區塊鏈技術,來分析區塊鏈應用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潛力,考慮將它用於減少金融欺詐、錯誤、降低成本,開發用於記錄物品所有權和知識產權,具有高可信度的平台。

  瓦爾波特說,「去中心化賬本技術,在改變公共和私人服務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它重新定義了政府和公民之間數據共享,透明度和信任,將會主導政府數字改造規劃方案。任何新技術肯定都會帶來挑戰,但是如果能夠很好地處理領導、協作和治理之間的關係,分散式賬本能帶來很大好處。」

  因為欺詐性轉讓使得房地產行業每年損失約10億美元,美國一家初創公司Ubitquity LLC嘗試利用區塊鏈保護房地產產權。通過共享的、不可改變的賬本系統,貸款人可以直接在區塊鏈上發布和跟蹤產權人在特定產權上的信任記錄,允許任何人瀏覽,調查產權的時間減少、個人信用的增加、公共區塊鏈上程序的透明性,使得銀行也從中受益。

  IBM Blockchain社區發起人、亞太區IT經濟學高級顧問董寧說,區塊鏈有助於構建開放可信供應鏈,如車主希望知道每個零件是否原廠生產,是否正牌渠道供貨,消費者希望知道食品的生產、經銷、運輸過程,區塊鏈可以跟蹤每個零件的信息,對原廠渠道管理和政府市場監管有幫助。

  拼車公司Arcade City則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出直接連通司機與乘客的平台,將定價權交給司機和乘客,乘客在叫車前可瀏覽獲知司機的信息資料。

  劉敬思所在的到達科技,希望通過區塊鏈做數字版權的確權,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版權錢包,建立起版權保護的平台,把取證企業、訴訟企業、內容企業都拉到平台上,共同完成版權保護甚至版權交易。

  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預計,到2022年,區塊鏈技術通過減少跨境支付、證券交易以及合規中的成本開支,每年能為銀行業節省150億到200億美元。

  常秋冬表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從而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速度及效率,這一點在跨境支付領域的作用尤其明顯。各類金融資產,如股權、債券、票據、收益憑證、倉單、回購協議、銀團貸款等,均可被整合進區塊鏈中,成為鏈上數字資產,使得資產所有者無需通過各種中介機構就能直接發起交易,實現合約的自動執行,並且保證相關合約只在交易對手方間可見,而對無關第三方保密。

  在中國,除了央行在2017年1月推出的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原型系統進行沙箱實驗,一些金融機構也開始嘗試區塊鏈的應用。

  2017年1月10日,郵儲銀行攜手IBM,宣布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託管系統。該系統自2016年10月上線以來,在真實環境中順利執行上百筆交易,實現信息的多方實時共享,免去重複信用校驗的過程,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60%-80%。

  2017年2月末,招行宣布首次實現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這三大場景。招行稱,報文傳遞時間由6分鐘減少至秒級。

  2015年5月,中國銀聯與京東金融宣布合作完成了區塊鏈技術底層打通並測試成功,實現了從概念證明到搭建商用平台的實質性落地。本次合作是中國銀聯與互聯網企業之間建設的首條聯盟鏈。

  騰訊研究院的研報稱,全球已有24個國家投資區塊鏈技術,80%的銀行已在2017年前啟動區塊鏈項目,90多個中央銀行加入了區塊鏈討論,90多家公司加入了區塊鏈聯盟。在過去三年里,區塊鏈的風險投資超過了14億美元,產生了超過2500項的區塊鏈相關專利。

  審計巨頭德勤(Deloitte)發布的最新報告《從政府角度分析2017年技術趨勢》稱,世界各國政府並未做好接受區塊鏈等顛覆性技術的準備。報告提及的7項技術中,區塊鏈是政府組織目前最不可能接受的技術。但德勤在報告中對政府說:「就算你們不會使用區塊鏈,你們管理以及合作的企業和組織很可能不久就會採用這項技術。」

重重悖論

  目前區塊鏈技術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不僅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而且各種技術方案還在快速發展中。IBM院士、IBM比特幣區塊鏈技術部門副總裁傑瑞·科莫(Jerry Cuomo)撰文指出,如果組織和機構不能儘快評估比特幣區塊鏈的潛力並開始實驗,將會被甩在世界結構性轉變的後面。

  分散式系統中的一大難題就是,在可分區、一致性、可及性三者間,只能滿足其二。中國人民銀行的陳一希撰文稱,區塊鏈在高效率低能耗、去中心化和安全三個方面,只可選其二,存在「不可能三角」悖論。

  美國存管信託和結算公司(DTCC)2016年的一份研報稱,金融業內正在就分散式記賬技術開展諸多實驗和應用案例研究,但都沒有大規模投產。部分原因是分散式記賬技術在規模、時滯、表現和安全性方面,都受到根本性挑戰。

  DTCC每年監督超過1000萬億美元美國證券的清算和結算。今年3月初,DTCC聯合數字資產控股公司(DAH)完成了交易後分散式賬本試驗的第一站,並表示將會擴大相關試驗——專註於美國國債和代理回購協議交易的凈額結算過程,並增加更多的參與機構。

  前述研報亦表示,分散式記賬技術仍然有很多局限,這包括單筆交易規模的限制、交易筆數的限制,以及記賬時間與交易最終確認時間之間的滯後。還有一個明顯的挑戰是,分散式賬簿中的資產與賬簿外的資產如何整合,並符合監管要求。一個關鍵問題是,在減少風險和降低成本上,分散式記賬技術能否和現有技術取得同等結果。

  前述研報認為,考慮到分散式記賬技術仍處於初期階段,與身份相關的數據並不適合存儲在分散式賬本中,直到技術完全成熟,並能自證有能力防禦黑客攻擊。

  此外,對於數據安全,全球的監管要求也都不盡相同。這給分散式記賬體系提出了挑戰,畢竟其每一筆交易都分布在每個節點上。在某些國家,保護個人數據安全的法律規定,特定數據不得存儲在管轄區以外的地區。

  在金融領域,最富爭議的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這一特性。

  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正是比特幣和區塊鏈的精神與起源。在樂觀者看來,區塊鏈的意義在於解決了聞名已久的拜占庭將軍問題(指在存在消息丟失的情況下,試圖通過消息傳遞達到一致性,通俗的理解是如何為防止少數壞人干擾好人達成一致):它提供一種無需信任單個節點,還能創建共識網路的分散式記賬方法。這種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確保了記賬結果的公平、公正和公開透明;伴隨著認可和接受度的廣泛提高,進而延伸到跟法幣兌換價格的共識,未來可能衍生的促進智能交易、分散式股權發布和資產轉移等更加廣義的共識機制。

  目前,金融領域的不少看法認為,這一前景的描述可能過於樂觀。金融交易的核心是控制風險,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相關的信任機制是與「中心化」緊密捆綁的。比如銀行系統都是中心化的,銀行間的結算最終都由央行的中心伺服器作為所有支付行為最後的仲裁,因為所有銀行都信任央行的結算系統。

  1月14日,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榮譽教授羅伯特·默頓在上海表示,技術既不能取代信任,也不能產生信任;僅僅依靠技術本身,很難對金融體系中「內在不透明」的服務和產品帶來顛覆,如理財顧問、投資解決方案等。「金融行業不是娛樂,是嚴肅的投資。你能接受把退休金全部交給一個所謂的機器智能投資顧問幫你做決策嗎?金融科技的目標,應該是針對產品流程的去繁求簡,從而降低成本。」他說。

  胡本立表示,技術任何時候都是工具,包括目前階段的人工智慧(AI);區塊鏈能替代人工的領域更有限。

  基於前述對區塊鏈「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質疑,DTCC前述研報表示,有一種可能是把分散式記賬技術應用到中心式系統中,比如改進系統安全性,將確認規則標準化,確認交易歷史。但這種模式要求中心式系統,以及其組織管理者完全值得信賴。

  DTCC的觀點是,技術可以用來支撐任何一種模式,而未來最符合邏輯且風險最小的方式,應該是混合模式,即讓當前受監管且得到信任的中心機構,引入標準、監管以及技術,來支持分散式記賬的應用實施。

  「是否去中心化,取決於信任機制是如何建立的,即證據鏈如何建立。」VISA中國區副總經理兼創新部總經理王靜璽告訴財新記者。

  也有非金融領域的技術人士認為,區塊鏈的本質仍然是去中心化,只是區塊鏈落地程度是有效去中心化或者有限去中心。在他看來,區塊鏈是要支撐業務邏輯構建和運行的,在業務邏輯裡面完全可以加入各種法律、行政、監管等各種手段,滿足各種行業行規的限制。但這也意味著監管成本的增加。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支付和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告訴財新記者,「央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如果是完全去中心的密碼貨幣,估計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目前制度下做不大,更多是應用於局部場景。」

私有鏈興起

  區塊鏈上的身份認證問題如何解決,也一直頗為金融機構關心,隨之誕生了三種探索路徑,即公有鏈(如比特幣)、私有鏈(如集團內部)以及聯盟鏈(如幾家金融機構之間),這也是區塊鏈的三個分層。聯盟鏈和私有鏈業內統稱許可鏈。

  一年前,全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全球銀行業市場服務的負責人Wim Raymaekers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預測稱,區塊鏈在代理行結算、證券報文、數據公開發布方面可以探索應用,「在非常開放、透明的熟人圈即聯盟鏈或私有鏈的應用探索,可能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區塊鏈路徑。」

  眼下,他的這一預測正在逐步顯現。不同於公有鏈的全網公開,基於熟人圈的聯盟鏈或私有鏈,成為金融領域實踐區塊鏈技術的首選方案。這仍主要是出於信任機制的考量。除了前述郵儲銀行和招行今年推出的區塊鏈項目是搭建在私有區塊鏈基礎上,2016年10月底VISA推出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B2B 支付系統,也是基於許可式私有區塊鏈基礎設施。2017年這一B2B支付系統也已投入試用。

  中國央行選擇在票據業務場景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原型系統,亦是選擇了類似私有鏈的聯盟鏈路徑——央行自主創新研發了符合數字票據和數字貨幣等金融業務場景特點的底層聯盟鏈,並在傳統區塊鏈技術基礎上,對隱私保護、資金管理、和約管控、監管介入等設計了創新機制。

  「聯盟鏈可在身份認證的基礎上應用監管規則,符合金融監管要求,這是選擇聯盟鏈的一個重要原因。」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表示。

  基於公有鏈的TheDAO被攻擊事件,至今令業內心有餘悸。2016年6月17日,區塊鏈業界最大的眾籌項目TheDAO遭到黑客攻擊(被攻擊前擁有1.5億美元左右資產),由於其編寫的智能合約存在著重大缺陷,導致300多萬以太幣資產被分離出資產池轉移給攻擊者,卻無人負責處理和應對危機,一系列後果未曾預料,至今危機的遺留問題還未處理完畢。

  2016年底,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與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指出,安全威脅是區塊鏈迄今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其中最大的隱患是51%攻擊問題,即區塊鏈節點通過掌握全網超過51%的計算能力,就有能力成功篡改和偽造區塊鏈數據。白皮書介紹,中國的計算能力已佔到全網整體計算能力的60%以上,這意味著理論上這些伺服器可以通過合作實施51%攻擊。雖然,實際掌握全網51%計算能力所需的成本投入可能遠超成功實施攻擊後的收益,但這一安全風險始終存在。

  香港金管局2016年底一份關於區塊鏈的研報稱,由於沒有管理網路的中央管理員或許可權,沒有人會為任何風險擔責。這對於執行現行法律帶來重大挑戰,如保證合法的跨境交易、保護數據隱私,執行反洗錢等要求等。「網路不是以單個公司的形式,而是以一組參與者的形式連接在一起以執行某些特定的商業活動。沒有任何中央管理員或權威機構為有缺陷的操作設計或參與者的不當行為負責。在最壞的情況下,網路可能像一個紳士俱樂部,成員加入就有自己的風險,並且不受任何公司法律的保護。」

  前述研報亦強調,迄今為止,大量的努力和資源用於證明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但對法律影響的重視遠遠不夠。

效率和成本的權衡

  今天看來,區塊鏈針對以上悖論和風險,暫時在技術上仍沒有太多突破。不過,對於還不到十年的這一新技術而言,現在作斷言無疑還太早。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初接受財新專訪提到數字貨幣研究時表示,到目前為止,區塊鏈佔用資源還是太多,不管是計算資源還是存儲資源,應對不了現在的交易規模。

  當被問及「為什麼支付寶不嘗試在支付領域使用區塊鏈技術」時,螞蟻金服CTO程立回答說,「對支付寶而言,我們承載的場景,如果交易的資料庫不能每秒支持10萬筆,不能秒級確認的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此外,傳統銀行卡組織VISA、Master Card、中國銀聯等每秒能處理達6萬多筆交易,而每筆交易的確認是在毫秒級。

  目前,比特幣區塊鏈每秒僅能處理7筆交易,且交易確認時間至少為10分鐘,這當然不能滿足支付寶平台的海量交易,也極大地限制了區塊鏈在大多數金融系統高頻交易場景中的應用,因此目前的區塊鏈被認為只能嘗試低頻的商業應用。

  DTCC分析稱,分散式記賬的設計,對計算和資源存儲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因為所有節點都在計算、存儲各分散式賬簿的數據,以及每筆交易的規模。相比之下,中心式處理程序提供單一信息審閱,並為真相提供單一判斷,且在單一機器上。這種模式幾乎不存在時滯。

  上交所專家朱立表示,區塊鏈的低吞吐量、高時延可能將長期存在,無法支撐海量的證券交易、信用卡轉賬等實際金融業務規模,從而可能限制其應用。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亦表示,數字票據交易符合區塊鏈適用的場景,即非實時、輕量級信息、交易量小、信息敏感度較低。而支撐一國數字貨幣運轉的技術需要適用於實時、高頻、大額交易,區塊鏈技術在這方面尚無法滿足。

  李偉強調,數字貨幣涉及分散式架構、密碼技術、安全晶元、移動支付、可信計算等多種技術。區塊鏈技術僅是數字貨幣可選擇的實現技術之一,目前區塊鏈技術還存在著諸多風險因素:安全穩定性風險、交易回滾風險、數據信息安全風險、信用的技術背書風險、擴展應用的安全漏洞風險。「未來是否應用於數字貨幣,取決於區塊鏈技術在網路安全、業務處理性能、交易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能否得到解決,有賴於產學研各方在其技術體系、應用框架等方面不懈的探索完善。」

  對於區塊鏈在貨幣金融領域的應用,楊濤稱,「作為電子貨幣發展的高級階段,數字化貨幣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類似於比特幣的加密數字貨幣,加上其底層的區塊鏈技術,能否在貨幣金融體系中深入應用,屬於數字化貨幣中的特殊部分,需要單獨加以考量。」

  「個人對企業、個人對個人的交易,應用區塊鏈技術沒有必要,因為已經有科技公司可以做到。」VISA亞太區創新和戰略夥伴關係部高級副總裁Mattew Dill告訴財新記者,VISA看重的是區塊鏈的後台,即通過一定範圍的開放式互聯互通網路,可以實現多方驗證和確認,以保證其不可篡改性。

  王靜璽向財新記者分析稱,區塊鏈確認交易的時間較慢,是因為公開賬本包含很多個節點,必須有一半節點確認才認可交易,所以區塊鏈並不適合一些小額、對便捷性要求高、敏感性低的交易場景,比如個人對個人、個人對企業的海量交易;而比較適合一些大額、交易量相對小、高敏感性的安全封閉場景,如企業對企業(B2B)交易。「如果區塊鏈用於個人的小額交易,就好比"大炮打蚊子』,沒必要,因為區塊鏈的管理成本較高。」

  另外,區塊鏈行業要達成統一的業務標準,仍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難題。目前,區塊鏈的協議、解決方案和平台還不能直接使用,只有當區塊鏈技術基於一個全行業通用的標準之上,才是真正有效率的。R3區塊鏈聯盟此前曾表示要花一年時間達成區塊鏈行業標準,但至今未果。

  在胡本立看來,業界設想依託區塊鏈搭建一個全球統一、不能篡改的共享賬本,用一個統一標準來簽合同、記賬、交易等概念,現在還不太現實。「因為涉及到記賬規則的統一,在全球層面達成共識很難。」

  DTCC認為,有關問題的解決仍需要時間,但DTCC堅信,這是一個代際機會,可以重新構建金融行業的基礎設施。

  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區塊鏈效用路線圖,2014年至2016年是區塊鏈技術評估階段,各類技術團體組織、金融機構將評估技術的應用價值;2016年至2018年將進入概念驗證階段,能夠判斷技術是否可行及是否可擴展,尤其是區塊鏈的性能、成本、速度和規模能否超越傳統的金融體系。2017年至2020年,區塊鏈基礎設施將進入形成階段,開發全面的用戶介面,充分利用API介面進行產品開發,實現更少的人力,並且通過共享基礎設施來降低成本;到2021年以後,將真正進入資產擴散階段,區塊鏈技術將得到全面應用。


推薦閱讀:

對ICO及區塊鏈的冷思考
工行區塊鏈應用有望落地國內銀行「觸鏈」再升溫
從人類記賬進化史,超詳解物聯網領域顛覆式技術區塊鏈
ICO已死,區塊鏈為什麼不會死?

TAG:悖論 | 區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