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之一:徐悲鴻的馬

馬在中國繪畫史里曾經一群又一群地奔鳴不已。漢代的畫像磚和畫像石上已有馬的形象了,而唐人曹霸、韓擀,宋人李公麟,元人趙孟頫、任仁發等大師將「馬」帶入繪畫史的高峰。縱使在當代,曹胄和老甲兩位也不甘示弱。但是,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徐悲鴻那種一馬當先的氣勢非凡的「馬」。事實上,「馬」已與徐悲鴻的名字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徐悲鴻是中國當代傑出的畫家,卓越的美術教育家。他出生於江蘇宜興,幼年隨父學畫,後赴巴黎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精研素描與油畫,並先後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觀摹學習,吸取了不少世界藝術精華。他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

徐悲鴻畫馬,堪稱一絕。他很喜愛馬,最早也是以畫馬聞名的。

《奔馬圖》這件作品是畫家徐悲鴻在1948年贈給史學家鄧蜀生的禮物,「徐悲鴻的《奔馬圖》作於1948年初冬,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三大戰役,傅作義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提議,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徐悲鴻幼年就喜歡畫畫,但他第一次畫的並不是馬,而是虎。那是他父親給他講《論語》時,當講到「卞莊子之勇」一句時,小悲鴻不禁問道:「卞莊子有何勇?」父親回答:「卞莊子能刺虎。」於是小悲鴻對虎發生了興趣,央人為他畫了一隻虎,並津津有味地照著描畫起來。他父親發現後,指著他畫的虎含笑說:「你這畫的象條狗呵!」。

徐悲鴻十三、四歲時,因家鄉連年大水,隨父親出外。他父親在無錫、常州等地以鬻字賣畫為生。於飄泊流浪中,徐悲鴻搜集強盜牌(老刀牌)香煙盒中附送的馬、牛等各種動物圖片多種,照著描畫。後來又對著實物或標本寫生。

他十九歲左右, 在上海學畫。 在生活無法維持下的情況下,他畫了一幅畫,寄給審美館館長高奇峰。這幅畫,不是人物、花卉、翎毛,而是畫的一匹馬,過了幾天,回信來了,對他的畫大加讚賞,說:「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審美館並將這幅馬製版發表,這是徐悲鴻畫的馬第一次製版。

在徐悲鴻筆下的馬,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馬,在中國人心目中始終是人才的象徵,民族振奮的象徵,執著於現實的徐悲鴻翻來覆去地畫馬,正是有所感而發,盡抒胸臆。

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徐悲鴻先生在不少畫中寄託著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當時他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鬥,回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句。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攜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坡、擯榔嶼,恰保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而他自己生活則非常儉樸。

徐悲鴻在北京故居,歡快地揮動墨汁淋漓的畫筆,只用了十幾分鐘,便畫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騰空的奔馬,並題寫道:「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這充分表達了畫家對新中國誕生的神情和發自內心的真誠喜悅。

1953年,在抗美援朝時,徐悲鴻為了表達自己對志願軍的敬意,畫了一匹奔騰的戰馬圖寄往前線,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畫面上戰馬那驍勇的神態彷彿有一種衝鋒陷陣、不可阻擋之勢。據說,當志願軍戰士看到這幅畫時,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直到他一九五三年逝世前,還畫下了最後一幅四蹄騰空的奔馬,以表示解放後新中國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景象。

徐悲鴻《群馬》,此為徐悲鴻畫馬之代表作。1940年,徐悲鴻應印度詩人泰戈爾之邀出訪印度,4月抵喜馬拉雅山之大吉嶺,5月聞國內鄂北抗日大捷,喜作此《群馬》左上角題:「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加』。

徐悲鴻的馬,獨闢蹊徑,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上世紀30年代,徐悲鴻先生所作水墨奔馬,無羈絆,尚桀驁,發胸中塊壘,掘民族精神,在寫實的形體中充滿著浪漫的遐想和激情。

對馬的細節刻畫,正是徐悲鴻「謹嚴之Style」的具體體現:

一、強化或誇張馬的鼻孔,這是賓士之馬肺活量大的象徵;

二、馬腿的比例較之真馬相對稍長,這正符合鋒棱瘦骨的野馬造型要求,善馳騁的駿馬的精神主要特徵是其腿;

三、至於馬蹄,則要靈活,馬之跳躍全賴馬蹄的靈活彎曲和伸縮,看似一兩筆簡單帶過,但卻是徐悲鴻長時間研究揣摩的結果。他曾說過,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那是因為馬蹄是力量與重心的集結所在,是動靜靈活的關鍵;

四、腳踝骨是最難畫的地方,要畫出活絡的感覺。造型要準確,不懂骨骼解剖不行,但又不能完全照著自然形態畫。其門弟子在實踐中無不感嘆「唯獨這幾寸腳踝骨極難掌握」。其難不難想見。

五、拂動的馬鬣和馬尾,是表現馬剛柔相濟的風神之所在。徐悲鴻在長時間的實踐中認識到毛筆有太軟之弊,很難表現鬣、尾的質感和勁力,故而他常用硬筆簡括地刷寫出迎風飄拂的鬣、尾,一如書寫漢隸,收筆有翻轉之筆意,不但纖毫畢現,而且極為逼真地展現了鬣、尾的蓬鬆的質感和飄動的美感。

六、更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鴻畫馬從不打底稿。不打底稿,一是徐悲鴻對馬的結構和運動的非常熟悉的自信,再則也說明了徐悲鴻在進入創作時的筆墨運用和情感宣洩是一種本我的自然流露,不依傍任何家數的筆墨語言和無拘無束的勾寫,才得以構成他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的揮灑風格,使得他筆下的駿馬無不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徐悲鴻所畫的奔馬,桀驁不凡,自由奔放,觀之令人驚心動魄,在寫實之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畫家不僅把駿馬作為自己繪畫風格的象徵,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對自由和激情的讚美和謳歌。

徐悲鴻畫馬既以真馬為師,又融匯了中西畫理畫法,他曾談道:「我愛畫功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畫馬論,速寫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夫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得。

徐悲鴻的代表作《八駿圖》描繪的是八匹形態各異的駿馬,是徐悲鴻早年的作品。作者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雖然馬是在畫上的,卻好像一群活馬在我們面前奔騰。

徐悲鴻與馬的小故事

由於徐悲鴻經常畫馬,他對馬有一種偏愛。和馬在一起,聽著馬蹄得得,看著馬御風賓士,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他的心彷彿和馬一同馳騁。

廖靜文在《徐悲鴻一生》一書中回憶,一次在成都坐馬車,馬車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愛馬,馬養得非常好。他舉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馬便揚起那好看的蹄子,歡快地向前賓士了。徐悲鴻喜歡這樣待馬的好人,他走下馬車,馬車夫正忙著給馬預備水和飼料。「這個給你。」徐悲鴻先生忽然對馬車夫說,一面從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摺疊起來的奔馬畫。這是他昨天晚上才畫好的。

馬車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滿是皺紋的前額,眯細著眼睛呆望著徐悲鴻,彷彿沒有聽懂他的話。「老大爺,」廖靜文從旁解釋說,「這是一張畫,是送給你的。」馬車夫那雙混濁的眼睛陡然亮起來,他雙手接過畫,連聲說:「謝謝老爺,謝謝老爺。」馬車夫眼角濕潤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見一隻喜鵲飛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興許有啥子喜事要來,可是,我這個窮老頭兒還能有啥子喜事呢?現在,真靈驗啦!」他又嘮叨開了,同時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頰上的淚水。

徐悲鴻先生握著馬車夫那雙粗糙得像石頭般的手,連聲說著「再見」,才離開他走了。

「先生,您為什麼突然要給一位不相識的馬車夫一幅畫呢?何況他又不知道您是誰,您是否有點過分慷慨了?」廖靜文帶著驚異問他。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說:「因為我愛馬,也愛善待馬的人。你看這個馬車夫,既能非常熟練地駕馭,又能視馬如親人。他對馬的愛打動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動,何況他的生活很難呢!」聽著徐悲鴻先生的話我也十分感動了。

徐悲鴻關於馬的作品欣賞


推薦閱讀:

「玩科普」熱愛起名徐悲鴻
12歲習書,徐悲鴻之子徐慶平最賞識的弟子,武華興書作欣賞
徐悲鴻之子憶父:月光族傾家裸捐 對贗畫視而不見
徐悲鴻與陳子奮的金石緣
徐悲鴻是如何培養下一代的

TAG:中國 | 世紀 | 20世紀 | 徐悲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