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開聲音的魔術——竹慶本樂仁波切

當你認知到宇宙萬有之音的本質其實都是空性時,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主法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時間:2009年11月15日 上午10:00地點:台北化育道場英譯中:堪布丹傑整理:楊悅芸、方裔如

想遠離世間八法的陷阱,先要捨棄自己執著的心

「安住於聲空不二」談到對於聲音的各種執著與分別。對境,是指外在的相與境,也是二元對立中最主要的一種對境—色相;而容易對我們造成干擾、影響的則是聲音。這些影響與干擾,並不是源自事物或聲音的本身,而是由事物或聲音衍生出的分別念,因為我們太習慣把聲音和它可能代表的意義結合在一起。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不論是東方哲學或西方哲學,都對於語言、聲音的本質及其所象徵的含義有諸多討論。例如奧地利學者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Wittgenstein,1889—1951),就曾發表很多關於語言哲學的研究和論述。常常,即使只是閃過耳邊的一句話,也可以很自然的將我們的心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去。無論是辭彙、語言或聲音,都是很有力量的一種媒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強調持咒的種種功德與利益。

印度教的大師穆克塔南德(Swami Muktananda,1908-1982)與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因為他和法王之間那份深厚的情誼,間接也令我在幼時就有機會與他見面,那年我才九歲。而後,當我們於紐約再相遇時,我已經十四歲了。

這位大師在他的著作里曾提到聲音的力量。有一天,當大師正在解釋持咒的力量時,有一個學生舉手問到:「持誦咒語時,不過就是重複同一個聲音,難道真的能幫助人?」他很懷疑。就好像如果肚子餓了,就算一直喊:小籠包、小籠包、小籠包,牛肉麵、牛肉麵、牛肉麵,也沒有辦法讓肚子變飽,食物並不會自動出現在面前。印度大師聽了學生的提問,只回答了:「閉嘴!你給我坐下!」接著又開始講解咒語的意義。

你可以想像,如果一位老師當眾要你閉嘴又無情的叫你安靜坐下的時候,我們會有什麼反應。那位學生坐下來之後全身顫抖,越想越氣,既沮喪又憤怒,最後他真的忍不住爆發了,站起來對著老師大吼:「你怎麼可以對我說這樣的話?」在聽完他一連串的抱怨之後,印度大師才緩緩的對這位已經失控的學生說:「你看,這就是語言文字的力量!咒語的力量也是如此!」

由此可見所有聽到的聲音或使用的語言,都擁有足以改變現狀、令情志起伏的影響力。尤其當你因為執著這個聲音,而賦予它重要或特定的意義時,產生的效果就會更加巨大。

因為聽到別人認同你、喜歡你、感謝你的詞句而生起歡樂;聽到別人反對你、厭惡你、嘲諷你的話語而生起憤怒;在種種對文字和聲音的分別與執著之下,我們不知不覺便落入這世間八法的遊戲當中。

在稍縱即逝的剎那,照見無我的真實本性

每一個人都喜歡得到讚美,不是嗎?至少我是如此!當有人這樣指責我的時候,我也會覺得難過、不開心,就算是我的確有錯,但在被指出錯誤的那個當下,還是會心生不悅,甚至試圖去辯解自己是對的。這時候,佛教因明學的邏輯辯論就會派得上用場,可以透過邏輯因明來證明自己完全是對的!

以前我們在傳統佛學院接受訓練時,天天都在辯論。佛學院的辯論是採取一對一的方式,提問的人站著,而回答的人則坐在地上。其實我在提問的時候,都早已知道對方會回答什麼答案,所以只要對方說中其中一個,我就可以馬上將他辯倒。因為歷經這種傳統的訓練,之後在生活當中,對於別人讚美的語言和指責的話語都能感到泰然自若。別以為因明學是在吵架中獲得勝利的辦法,透過其邏輯和理學抽絲剝繭,我們就不會再輕易的被外來的言語牽動情緒。

聲音與其可能代表的意義,常為我們帶來許多痛苦和爭吵,而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它強烈的貪慾和執著。我們為什麼要抓著這些聲音或語言不放?無論是任何話語,甚至是粗話,任何一個字,任何一個聲音,一旦出現,就終究會消失,唯一不想讓它消失的是我們的貪慾和執著,所以才會使用像是MP3的錄音器材,想將講過的每句話保存下來。

事實上,聲音空性的本質,是比我們所謂色相,即事物空性的本質更清楚、更容易理解。因為物體的延續性及持續性,它所呈現的色法及空性,我們比較難用眼睛去察覺,總以為東西好像一直都存在那裡。但是聲音不同,它的空性你很容易感受得到。它說出現就出現,說消失就消失,你抓不住它,也無法遙控它。當我們沉醉於享受一段聲音或旋律的片刻,可能是鋼琴、笛子、吉他或喇叭,一旦結束了,所有的美妙就立刻成為過去,你再也無法得到它。聲音的出現就是空性,是聲空的顯現。

聲音,也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工具,它比任何的刀子都還銳利。可以將你帶往兩個面向:一種是正面的,例如透過持誦咒語能得到廣大的利益;另一種則是負面的,例如國與國之間交涉時遣詞用字不當,就可能引發戰爭。當然如果你能夠正面地、正確地來使用聲音的話,它將會為你帶來正面的利益,就好像唱歌。為什麼瑜伽士總在唱著歌?因為這些道歌是非常有力量的一種工具,能幫助我們將心連結到真實的本性當中。

藉由唱頌道歌,將心安住在聲空不二

「令其安住聲空不二境,離一切念超越諸想像。」

這段偈文教導我們安住在聲空當中,了知它的無生與無滅。即便我們很難在日常聲音的來去中一開始就做到,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唱頌道歌,輕易的將我們的心安住。每當在唱頌道歌的時候,你會聽到它的字句、它的曲調、它的音樂,而就在每一個音符的起落之間,你可以體會那將心安住在聲空不二當中的覺受──遠離任何的思慮,同時超越各種想像般的安住。在道歌唱頌的練習後,對於生活中特別執著的聲音、語言或詞句,就能慢慢懂得放下了。當你認知到宇宙萬有之音的本質其實都是空性時,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曾經有一句話說:「開心的時候,你會很想學習佛法;快樂的時候,你會覺得學習佛法很容易;但是痛苦的時候,你會覺得學習佛法很困難。」當你快樂的時候,荷包滿滿,生活也過得不錯,這時候的你會百分之百同意一切是顯空不二;當你有一個很帥的男朋友或一個很漂亮的女朋友,你也會理所當然的說一切是色空不二。

但是當一個人他苦哈哈的時候,你跟他說一切顯空不二,他只會瞪著你看。如果在情緒低潮的時候,被人莫名其妙的罵了一句,因為吞不下這口氣所以回罵對方,言語交鋒中,你還會記得聲空不二嗎?很難!我們中心經常會有這種小組討論,在分享的時候,因為氣氛很很愉悅、順暢,很自然的會有「啊!的確聲空不二!」的想法。但在進入正式討論之後,卻常會因為觀點不同而發生爭吵或意見不合,在那個當下便很難理解什麼是聲空不二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體會聲空不二,安住在聲空不二當中,一起唱〈蓮師祈請文〉的第一和第二個偈子:

顯現於眼所見一切相,內在外在一切之萬法,

情器世間諸法雖顯現,令其安住遍尋無我處,

能所二元悉皆凈化時,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

貪慾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顯現於耳所聞一切音,執取諸音悅意不悅意,

令其安住聲空不二境,離一切念超越諸想像。

諸音空性無生亦無滅,如是即成勝利者教法,

勝者教法聲空不二也,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大家剛剛有觀修聲空不二嗎?有修的請舉手……(只有一些法友舉手),有觀修的實在不夠多,所以再唱一遍!這次請大家儘力的唱,同時觀修聲空不二顯空不二。如果現在不修,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再修?大部分的人可能會想:「沒關係,我以後再修。」但卻很少人會說:「我現在、每個當下都可以修。」

(再唱一遍。)

大家有修嗎?請舉手!奇怪,怎麼有些人手只舉了一半?大概是害怕可能再唱一遍吧!

想要成佛的話,一定是希望當下立刻能成佛,而不是未來才成佛,因為未來是不實存的。而每一個未來,都還有另一個未來接續,是永無止境的,要是這樣拖下去,就永遠不會有成佛的機會出現。所以我們才要試著找出各種方法,在當下就成佛。珍惜這暇滿人身,努力尋找成佛的方法,不斷的嘗試,就算最後無法成就果位,至少你嘗試過了,精進了,也算往前邁向了一大步。

宇宙萬有之音,都蘊含著佛陀最究竟的語言

「佛陀的真實語,照見各種不同聲音的平等性」這句話指佛說聲空無生亦無滅,佛陀聲空即教言。它告訴我們聲音空性的本質實相,就是佛陀真實的聲音或語言。

無論是同意或反對的聲音,它的自性也就是它的平等性,當你能感受它的聲空不二,就一如親聽體驗了佛陀真實的、究竟的語言。反之,如果你對於這兩種聲音起了分別,把它們視為不同的、對立的:對於喜歡的聲音貪執;而對於不喜歡的聲音,則生氣、瞋恨,那麼不僅會為自己帶來痛苦,也會傷害別人。

為了讓我們能夠證悟、體悟到這樣聲音的聲空不二性,我們要祈請鄔金蓮花生大士。接著要來唱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一首道歌,在第96頁〈天龍甚深吼: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生平故事〉,當時仁波切說這是自顯的,看到這樣一幕天龍甚深吼。請用美妙的語調、曲調來唱頌〈天龍甚深吼〉:

廣境自性無生恆清凈,何等美麗下方之世界,

我見萬事無生亦無根,此即禪修無我實相時。

吾財受用悉如空中虹,無實無存甚至最微處,

當吾受用如幻之欲樂,顯空不二清茶與啤酒,

此即安住心之圓滿月,覺空不二閃耀明光時。

如來見修修持之次第,凈除世俗想法方便道,

因此訓練自己能熟練,顯相與心皆無實無根,

死亡疾病驟然降臨時,我將準備妥當全無悔。

世界生命顯相網模式,父母親友顯現如幻夢,

恰如清晨曉霧誠短暫,如是如霧顯相消融時,

即是尋覓無生實相時。

無實無根空性迷霧中,吾因冷熱等等而受苦,

然若勤修威猛秘密乘,如狐懦夫自解時已至。

吾等於此華衣之元素,吾等供養美食受用物,

然此輕狂一生終了結,吾等故應無懼做準備,

接受偉大死神之審判。

於此殊勝雪域之佛國,吾此橫越山丘與山谷,

而今飛越廣大虛空中,吾此清凈如幻血肉身,

化為顯空不二之本尊,因此訓練自己能熟練,

道與地之了悟自解脫。

哈哈德謙讓卓無著行,啊荷翔於母親廣境中。

這是一首「色空不二上師身」的上師相應法,一首「聲空不二上師語」的相應法。偈子告訴我們,將一切色相、一切顯相,都轉為道用,就是上師身的瑜伽相應法,也就是上師身相應法;而將一切聲音都轉為道用,則是上師語的相應法,其最好的修持辦法就是持誦上師的咒語。

你可以不斷的持誦這些咒語,就是聲空、聲空……,就好像拿著念珠一樣,每撥一個就念一次:「聲空。」如此,每一剎那你都在觀、修聲空,念一圈就可以觀修108次,這樣不是很好嗎?有句話說:「聲音即是咒語。」所謂的咒語,在此指的就是聲空不二。

在接下來《蓮花生大士祈請文》這個偈子說:

心隨境轉一切之移動,諸念孳生五毒與煩惱,

令諸念心無造作安住,莫思往昔莫臆測未來,

若令驛動安住於原處,一切驛動解脫入法身,

覺性已自解脫之上師,鄔金貝瑪尊內我祈請。

我們先跟著念,念一次之後,接著再唱頌後面較長的偈文:

祈請賜予加持令凈化,外在所攝對境之顯相,

祈請賜予加持令解脫,內在心理運作能覺心,

祈請加持能所二元間,明光將證本來之面目,

三世一切善逝悲心中,祈請加持我心得解脫。

分別心是煩惱的推手,將我們推入情緒的漩渦

接著,就要談論到有關心性的部分。三個偈文分別是:身、語、意,也可以說三個偈文第一個是說相,而後是身,再來就是念。以為談的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但其實不過是同一種東西的三種面向罷了。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這三個部分,它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進程。就好像你先看到一個事物、一個相;接著你賦予了它一個聲音、一種形容,為它貼上標籤;最後你開始生起一些念頭,例如當你看到一個人,心中響起聲音:「上師!」

上師,就是你對這個人的標籤。接下來,念頭來了,如果今天心情好,你可能會對「上師」發出讚歎:「哇!他是一個證悟者。」,但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就會覺得這個「上師」實在是很麻煩、很乾擾。

當上師笑,我們看到他證悟的相,我們的虔誠心就生起了;如果他不笑的話,我們就看不到他證悟的相,覺得上師也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不知不覺的信心就降低了。相,是身的顯現,又稱色相;聲音,是語的顯現;心念,則是意的顯現。我們的心,你可以看到它在不同的境上,不斷的在輪轉、移動著。各種的分別念,各種的感知,各種的念頭頻頻出現,幾乎不曾停止。「動念」的動,是指你的妄念生起,心散亂了。

散亂主要是指第六意識,也就是「分別意識」,即分別念的散亂,或者說心移動到這些分別意識的境上去了。當心一移動,煩惱就來了,透過起心動念,能引發非常多的情緒。雖然說沒有情緒的人生或生活,就像沒有氣泡的蘇打水,平淡而無趣。但情緒具有強大力量,同時能引起我們的興趣,換個角度來講,它很危險!

情緒,不僅夾帶著一種覺醒的力量,甚至還有功德的特質。例如當你興奮的時候,絕不會同時間感覺昏沉,誰會熱血沸騰到睡著呢?在興奮的當下,會有一種強烈的覺醒自然生起。

當真的興奮的時候,你根本睡不著。就像17世大寶法王去年要去美國的前一晚,我根本興奮得睡不著。當然還有緊張,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但是當一切事情都忙完,法王也再過一小時就會出發,那時候我乾脆不睡了。

這是我的一個秘密,你不要告訴別人。這個秘密就是,其實我是在法王要到達的一個小時之前,才將一切事情安排就緒。

當然總比法王已經到達一個小時之後,才做完這些事來的好吧!其實還挺不錯。所以,當你興奮的時候,真的會睡不著覺,從我靜待17世法王來美國這件事就能夠知道。

情緒,容易讓人興奮,它也可以刺激大腦,刺激人的身體和內心,令身心在剎那間完全清醒。例如生氣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你可以感受到身體在顫抖,心裡的念頭轉個不停,就算面前有美麗的花朵,也沒有辦法看到,因為連視覺都變得不在意了。

你本來是個聰明、理智又很有邏輯思考能力的人,但每當情緒生起,就會突然變得衝動又不講道理。但這不是很好嗎?你真的完全無念了、放空了。此刻唯一擁有的,就是一種力量、一種震動的展現,這是非常覺醒的經驗。

同樣的,熱忱或嫉妒都是很好的情緒。當我還在向竹清仁波切學習的時候,我就曾經非常嫉妒那些同班的同學。好幾次,我感受到仁波切是站在我的這一邊,但是沒幾天後他竟然站到別人那邊去了,而且還跟他說了很多的話。我當時想,我倆的關係怎麼啦?心裡不禁湧出各種念頭,對同窗法友生起了強烈的情緒。

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眾、男人或女人,每一個人都有情緒。如果哪天有個喇嘛跟你說他沒有情緒的話,他就是在騙人。雖然出家人總是比在家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例如透過禪修等,試著超越或轉化、凈化他的煩惱,但並不代表他們已經從中解脫了。

像我就還沒有從煩惱當中解脫,還有很多的煩惱,要多少有多少。所以,記得,不必試著去期望這些會帶來煩惱的情緒。很多人會對我抱怨,說他失去了熱情,但這是一個很笨的問題。如果你沒有熱情,那就盡情享受沒有熱情的狀態,你並不需要心理治療師的任何幫助。藉由種種的情緒,嘗試觀照自己的心,那麼在情緒生起的當下,心也覺醒了。

皈依:開啟佛法大門的鑰匙,點亮覺悟之路的光明燈

皈依儀式

接下來要給予皈依,接受皈依的人,請留在原位。如果在座的已經受過皈依戒,也可以再次複習這種感覺。這裡要聲明,有些華人弟子會誤以為授予皈依戒的上師,就等於我們的根本上師,但並非如此。皈依指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今天,我的身份不是根本上師,而是一個導遊、一位善知識,引導各位來接受皈依,帶領大家到三寶處圓滿成就。

什麼叫做善知識呢?其實就是指修行道上的朋友,也稱法友,即在佛法的聞、思、修上比我們知識豐富、經歷多廣的資深修行者。金剛乘里常頻繁的強調上師,把人都搞胡塗了,佛陀剛開始說法的時候,祂提到的是善知識──一個能陪伴你、帶領你的法友,而所謂的上師,是你之後才會經驗到的。

皈依的時候,我會念皈依文,此刻我的身份只是授予各位皈依戒的戒師。如果你沒有受過皈依戒,念誦皈依文可作為新受皈依戒的開始;如果你已經受過皈依戒,念誦皈依文則可修補、恢復你的戒體清凈。事實上,皈依文是每天都要持誦的。

念誦皈依文

皈依文的內容首先提到戒師:「傳授皈依戒的戒師啊,請您鑒知我,請您指導我。」接著,當我念「達名」(你的名字?)時,不曾受過皈依戒者,請念你的俗名;曾受皈依戒者,則念皈依後的法名。「我從今起,直至盡形壽,」就是指在我這一生結束之前。

「皈依佛,兩足尊,」意思是佛陀為三界人天師,福德及智慧都圓滿具足。「歸依法,離欲尊」告訴我們唯有皈依殊勝的佛法,才能斷除我們的一切貪慾、執著,徹底的從輪迴當中解脫。「皈依僧,眾中尊,」指僧伽是帶領我們在菩提道上次第修行的導師。

最後一句:「從今日起,在戒師的面前,我將皈依三寶」,這句要念三遍。在念完第二遍之後,請新受戒的戒子依序上前,我會授予皈依證,然後剪下你的一點點頭髮。待會兒坐下來念到第三遍的時候,當再提到「達名」,就要念自己皈依後的法名了。

授戒的傳統是傳自第16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Rangjung Rigpe Dorje 1924-1981),而剪髮的儀式則象徵著斷除、根除了輪迴的根源。

當我為你們剪下頭髮時,我會問:「剪下了頭髮,你開心嗎?」你要回答:「佐啦!」(藏音),意即我很開心。過去大家常常都會忘了說這句話,不管我怎麼重複的提醒,大家似乎都不願表達開心。

其實關於皈依,還有許多可以詳加說明的部分,如皈依的意義等,我也曾經在書中提到皈依分為外、內等的皈依,大家可以參考相關的書籍再去深入了解。

外皈依的意義

外皈依指的是佛、法、僧三寶,以三寶為我們依怙的對象。皈依佛:我們要憶念佛陀,祂是一個帶領我們的人;歸依法:它是一條道路,是能達致圓滿成就的方法;皈依僧:僧眾是我們的善知識、修行道上的伴侶和朋友。

內皈依的意義

內皈依是指我們自身其實都已經具備了三寶,要認知我們本具的佛性,與佛無二無別。

皈依後的學處

在皈依之後有一些皈依戒需要遵守:當你皈依了佛之後,就不再皈依其他的天神;皈依了法之後,就不再傷害其他的眾生。就算你沒有辦法積極利益他人,至少也不要再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例如在海產店把魚、蝦、螃蟹等等直接從水族箱里撈起,活生生的去烹煮、燒烤,這就是直接傷害到了眾生。這也為什麼法王噶瑪巴說要吃素,法王並沒有要你馬上吃全素或斷肉,而是我們可以儘力的朝這個方向去做,例如每個月吃素一次或每周吃素一次等。為什麼談到吃素?因為它與皈依之後的皈依戒有一樣的出發點,就是不傷害眾生。

而皈依僧之後,不要再與惡友交往和相處。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要你從此斷絕與這些人的關係,因為不論是工作上或生活里,我們都很難主動避開或分辨所謂的惡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謹慎、自律,不要再受到惡友的影響或教唆而沾染到惡習。現在請大家憶念著佛、法、僧三寶,然後跟著念:

達名

(請念出自己的俗名或法名)

請念誦藏文皈依文二遍:

喇嘛拉佳蘇企喔 桑傑拉佳蘇企喔確拉佳蘇企喔 給敦拉佳蘇企喔

(請新受皈依戒的法友依序上台,仁波切會剪下你的一點頭髮,並授予新的法名)

請念誦藏文皈依文第三遍:

喇嘛拉佳蘇企喔 桑傑拉佳蘇企喔確拉佳蘇企喔 給敦拉佳蘇企喔

(念完第三遍之後,仁波切會一彈指,在彈指的剎那,我們要生起「已經得到皈依戒」的想法。)

達名

(請念出自己的皈依的法名)

接著,仁波切會說「他並多」,意即「這就是儀軌」,弟子要回答「拉索」,就是「善哉!」

祝福祈願文

(仁波切會為大家念一段祝福祈願文,祝福各位在皈依之後,能夠迅速掌握修持的要點,並成就圓滿的佛果。)


推薦閱讀:

大師的聲音:梁湘潤之淵海隨筆
早安心語130810:把後半輩子還給你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
我要大聲說話
一個人聲音,註定一生富貴

TAG:聲音 | 魔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