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式人情,一種沉重的負擔!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進入了一個冷漠期。縱使是親戚,彼此間的關切也日益減少,勾心鬥角越來越多。親兄弟姐妹之間,因一點點蠅頭小利而鬧糾紛,當眾撕逼甚至大打出手的已成家常便飯,縷見不鮮。但奇怪的是,人情關係冷漠了,人情往來耗費的錢財卻更多了。

逢年過節,好多人感慨,一個年過下來,單紅包一項,就得幾千元甚至更多。其實,紅包還是小意思,如果趕上親戚朋友婚喪嫁娶,過生日,生孩子之類的事情,人情禮送得更讓人叫苦不迭。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不得不對消費精打細算,咬緊牙關勒緊褲帶。好些人哀嘆,辛辛苦苦掙了一年的錢,光送禮就給送沒了。

看過新華社發過一篇評論文章,其中寫道:在一些地方,「整酒」花樣層出不窮,除了傳統的婚喪嫁娶以外,遷新居、上大學、過生日都是一些「整酒」的由頭,甚至懷孕整「保胎酒」、出獄整「洗心革面酒」。有的人每年平均要參加200次左右的酒宴。重慶三峽庫區當地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平均不過三四萬元,有些人禮金的份子錢就要交兩三萬元。一些農村裡的低保戶本來就收入低,靠國家發的救助錢過日子,現在卻還要拿救助錢當份子錢。

「人情往來知多少,請帖數不了。當今盛行應酬風,鈔票不堪回首口袋中。親朋情意應猶在,只是方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杯杯酒水肚中流。」這首山寨李煜《虞美人》的詩,流傳甚廣,生動地體現了老百姓在當下人情消費中的無可奈何。無論是嫁娶、生子或是生病住院,親戚、朋友及同事都要送個紅包表示表示,而且數額越送越大,悄然變成了沉重的「人情負擔」。

送禮送到頭痛,卻沒有人能剎住送禮風,為了想辦法多撈人情錢,大家都挖空心思搞名堂。婚喪嫁娶自不必說了,凡是辦個事,就把陳年老賬對翻出來,凡是曾經送過禮的人,都給送請帖去,讓人家來還禮。沒有送過的,只要相識,也發請帖過去,多一份算一份。

自己生日辦酒,老婆生日辦酒,孩子滿月、百日都辦酒,最後擴大到凡是有點動靜,有個說法,就辦酒,請客不是為了聯絡感情,而是撈禮金。

禮金由最初的「幫助」,發展到現在的「紅包炸彈」,由聯絡感情到「劫財」。一邊是隨禮者叫苦不迭,一邊是收禮者「應收盡收」。比如,為了保證「人不到禮要到」,一些結婚者,居然給不能到場的同學或同事發去電子請柬及收禮的銀行賬號,令人哭笑不得。

當然,你這樣辦,我也這樣辦,互相攀比,水漲船高,自然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大家就這樣沉湎在各種人情酒席之間,不斷掏腰包,今天你掏我的,明天我掏你的。折算下來,最後誰都沒掙到,只是便宜了酒樓飯館。名副其實的勞民傷財,損人不利己。

至於結婚給同學同事互送「份子錢」欠條,更是畸形人情現象的真實寫照。不僅讓婚俗和禮儀變了味道,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一種失范的「人情契約」,讓人們深陷於人情消費中不能自拔。

以前有句話「禮輕情義重」,現在卻人人崇尚「禮多人不怪,禮重不壓身」,風氣一日不改,人情負擔的奴隸就一日不得解脫。現在,各種名目的「人情消費」,大多打著請客的名義,無不在表面看似溫情脈脈的面紗下掩飾著一種畸形的金錢關係。

實際上,這樣的人情往來,沒有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加深,反而令彼此的感情更糟,吃來吃去,送來送去,你從心裡討厭我,我從心裡討厭你,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原來關係不錯的親朋好友,就這樣在愈演愈烈的人情往來中,變得心照不宣、如履薄冰。

禮尚往來,是國人的傳統。往來的禮,當然有金錢和物質的成分,但對於古人來說,所謂的禮,更多的是禮儀,所送的那份禮,也更多的具有象徵性意義。大筆的金錢,如果作為禮來說,一般都用在賄賂上,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人情往來。彼此送禮分量加重,從本質上講,恰是國人人際關係惡化的表現。有人帶頭,把辦事情請客當成撈禮金的手段,辦一次,就能撈一大筆錢。被撈的人,心裡不爽卻有口難言,來而不往非禮也,乾脆「禮尚往來」。如此惡性循環,造成了今天人情送禮泛濫的局面。這樣的局面,人人在局中,人人不痛快,卻欲罷不能。人情往來越是密集,浪費的金錢和時間就越多,長此下去,人情庸俗化,也讓很多人吃不消。

深陷人情負擔中的我們,應該「破舊立新」。對於吃不消的事,應該理性對待,努力不做。不做,不是不在乎人情,而是恰恰相反,做了,人情反而薄。破舊規需要勇氣,移風易俗需要敢為人先。明白了這個道理,豁出去,第一次不做了,開個好兆頭,以後就好辦了。久而久之,關係就理順了。理順之後的人情,才是真正的人情。

推薦閱讀:

中國式盡孝,正在摧毀下一代...
張維為:該跟西方談談中國式民主了
中國式搭配美學裝點家居
中國式姐弟戀的四大潛規則
走進男人世界——中國式男人的婚姻觀(下篇)

TAG:中國 | 中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