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奶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08-10-7)

脆弱的奶源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08-10-07 11:07:57  作者:林晨、楊顥、龍麗

  

  

  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過去10年,中國乳業的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演繹了一個個商業「神話」:蒙牛9年增長了500倍、伊利7年內增長近15倍。

  但中國乳業的軟肋——對奶源的控制力不足,始終存在。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中國乳企遭遇集體性危機之後,風險才最終浮出水面。

  總量不足是中國奶源的基本問題。1999年至2008年,中國的奶製品產量增長了近5倍,而奶牛的數量增長只有3倍。

  有限的奶源,結構亦不合理。中國奶協一位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事實上,中國乳企自建的奶牛場很少,大部分奶牛場都由個人經營。他表示,國內乳企「除了三元、光明、完達山等還有一些自己的牧場」,一線陣營的蒙牛、伊利等,自己的牧場「非常少」,比例「很低」。

  據這位人士提供的數據,全國存欄奶牛中,2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的僅佔30%,非規模化的散戶養殖仍占絕大比例。「牧場是牧場,加工企業是加工企業,基本都是相互獨立的。」

  而在整個產業鏈中,這些分散的奶源卻處於弱勢地位。乳製品企業瘋狂的擴張,還帶來了產能的大量過剩。據了解,中國乳製品產能有5000萬噸左右,但產量只有 3000萬噸。2006年整個行業的盈利僅55億元,30%的企業處於虧損狀態,30%的企業勉強維持。在此背景下,缺乏議價能力的奶農,生存空間被一再擠壓,甚至跌入了虧本的境地。

  「要市場,不要牧場。」這一曾幫助中國乳企向奶農轉移成本壓力、實現超常規發展的模式,最終被證明是「飲鴆止渴」。以一種兩敗俱傷的方式,無法分享乳業發展成果的奶源,實施了「報復」。

  石家莊:受傷的奶農

  9月底,河北石家莊以西20多公里,鹿泉市李村鎮孟庄,孟大娘最近的日子不好過。

  她經營著當地最大的奶牛場。其養殖的580多頭奶牛,由附近十餘戶村民寄養。2008年9月之前,這裡是三鹿授牌的「奶源示範基地」。而三鹿第一、第二工廠便在幾公里之外,「交奶地方近,沒那麼多麻煩」。

  在各大乳企跑馬圈地期間,這個奶牛場一度也是爭奪的目標。據孟大娘介紹,伊利、蒙牛等都曾有意高價收奶,但其已與三鹿簽有供應合同,不僅約定了收奶價格,也註明了保證獨家供應的懲罰條款。

  不過,三鹿的收奶價格並不高。「1元錢1斤,價格由三鹿定」,「伊利、蒙牛也來找過我們,說價格可以高點兒,我們都交給三鹿這麼多年了,人也熟,也不敢輕易換個陌生企業。」李師傅說。他是當地另外兩個養牛散戶之一,9頭奶牛,平均每天產奶200多斤。

  而孟大娘的580頭奶牛每天產奶量約為4噸(約4000元)。據介紹,在當地,每頭奶牛每天需青貯飼料40公斤,成本約為6元。580多頭奶牛每天的口糧成本就接近3600元,還不算飼料添加劑、人工、電力等成本。

  而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三鹿突然停產,孟大娘的奶牛場越發雪上加霜。「我也是看了新聞才知道」,「三鹿停產後,牛奶沒有人收了」。據一家在當地收購原料奶的企業介紹,在啟用三聚氰胺檢測技術後,其收奶量大幅下降,原來每天可收奶500噸,現在僅收9噸。

  倒奶無可避免。「倒了好多天,有幾十噸吧。」孟大娘說。所幸,幾經輾轉,他們找到了蒙牛在山西太原的公司。「他們收奶,但是要我們自己開車送去,來回需要五六個小時呢,光車錢每天就要1200元。」

  據她透露,與蒙牛的協議是在當地政府主導下籤訂的,時間為1年,但具體價格沒有確定,協議里只寫著「隨行就市」。

  而李師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有10來天沒交過牛奶了,我們也想不了什麼辦法」,「我們以前是通過奶站交給三鹿的,但奶站自己的奶現在都賣不出去了,更別說我們的了」。

  「我們現在只能少喂點兒飼料、添加劑,節省點成本。」李師傅稱,只要有人給錢就賣,不管便宜到什麼程度。其甚至曾將牛奶賤賣給附近的村民養雞。

  上海:十年不變的奶價

  與石家莊的李師傅相比,上海的規模化奶牛場處境並不更好。

  「崇明的奶牛場規模都在100頭以上。」上海市崇明縣農委畜牧辦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上海最大的乳品加工企業光明乳業,便要求合作的奶牛場達到百頭以上的規模。這直接帶來奶站的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企業直接上門收奶。

  陳慧明的奶牛場就是其中之一。兩年前,他投資了1000多萬元建起了這家奶牛場,目前已經擁有奶牛800頭,其中400頭處於出奶期,每天出奶6噸多。但如此大的規模,仍讓他覺得日子並不好過。「現在沒人想養牛了。」

  這樣的尷尬來自於利潤的稀薄。2007年,陳慧明開始經營的第一年,他就遇到了行業的最低谷。「去年不虧就算好了。」

  2007年初,上海的牛奶基價為2.2元/公斤,而這個價格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確定。當年,上海連續5次上調奶價,最後價格基本在2.8元/公斤左右。

  但這仍然解決不了陳慧明們的困難。雖然,這樣的價格,當時已經比北方許多城市的奶價高出了許多。

  陳慧明表示,比起北方地區,上海的成本壓力要大得多。比如,在飼料方面,上海並不產奶牛吃的玉米和羊草等,這些需要從北方購買,加上運輸,成本一下子增高許多。以運一車價值2.1萬元的羊草為例,其中1萬元就付給了運費。2007年年底,奶農們的生存境況,達到最低點。

  2008年年初,上海市100多家奶牛場的負責人決定集體行動,要求再次大幅提高收奶價格。當時,100多名奶農一度進駐時任光明乳業董事長王佳芬的辦公室。最後,由上海市發改委牽頭協調,將牛奶基價一下子提高到了3.3元/公斤。

  這一度讓陳慧明看到希望。當時他預計,每頭出奶牛今年將實現3000元的利潤,400頭則有120萬元的進賬。但2008年下半年,飼料價格再次猛漲,讓提價的效果頓時煙消雲散。

  「今年下半年,飼料價格漲得更高。」陳慧明向記者介紹,目前,玉米的價格已經由年初的每公斤1.84元上漲到了1.92元,豆粕的價格由年初的每噸3600元上漲到每噸4000多元,而半年前僅800元/噸的羊草,已上漲至1250元左右。

  成本的提高,使得陳慧明每頭奶牛的成本增加了2000多元,「下半年應該沒什麼利潤了。」

  「說要規模化經營,但規模上去了,還是虧損。」陳慧明說。事實上,不止陳慧明一家,據權威部門2007年對上海奉賢區13家奶牛場的調查,40%出現虧損,甚至連上海牛奶集團所屬大型奶牛場,也出現虧損。

  廣東:40%的自給率3900元/噸!是廣州本土奶企業給當地牧場開出的收購格。這一價格,比上海高出了30%,比北方一些地區甚至高出了50%。

  「目前,供奶已經恢復正常,所有的奶源已經脫銷。」國慶長假期間,番禺的一家奶牛養殖專業戶李濤(化名)對記者表示。他目前共養殖了100多頭奶牛。

  李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廣東地區鮮奶的收購價格一般在3800-4000元/噸,而飼料的成本大概佔到7成,加上機器折舊、人工費用、藥物費用,總的成本在3500元左右,按照一頭牛平均每年產5噸鮮奶計算,一頭牛的年收益在2000元左右;此外,還要算上奶牛每年折舊1000-1500元,在這4年期間,奶牛將產下4胎小牛,按照兩公、兩母計算,平均每頭的售價在800元左右。「因此,整體算下來,一頭奶牛一年的收益大概為1500元」。

  「廣東並非產奶大省,但是整個行業卻較為理性,整個市場的價格槓桿會在市場供求、原材料價格波動等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保證牧場與奶企業的協調發展。」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對本報記者表示。

  王丁棉表示,正是因為保證了當地養殖戶的基本利益,因此,類似北方在原料奶中摻雜化學物質的現象,在廣東並不存在。

  但是,廣東的乳品企業如何承受如此高價的奶源?

  「 只能生產高附加值的牛奶,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一位廣州風行乳業的負責人表示,因此,廣東的本土液態奶生產企業包括燕塘、風行、香滿樓、晨光等均以巴氏奶(鮮奶)為主打,避免與蒙牛、伊利等常溫奶(利樂包)的正面競爭。「目前,廣東本土企業基本上已經逐漸退出了常溫奶的行列。」

  王丁棉表示,目前廣東奶的需求量為14.7萬噸,而自給率大概40%,這一部分主要用於本土製作巴氏鮮奶的原料、以及餐飲業的糕點原料。

  液態奶生產企業,尚可以通過生產高端的巴氏鮮奶獲得利潤,但高昂的原料奶價格,卻斷絕了奶粉企業在當地取奶的可能。

  「 所以,在廣東生產奶粉,要麼就用美贊臣的模式,通過進口的奶粉然後加工,但是必須要有很強的品牌張力,價格比伊利、蒙牛、三鹿、聖元、完達山等北方企業高出一截,以保證一定的利潤空間;如果品牌張力不夠,只能在價格上走國產奶粉同等的路線,唯一的做法只有到北方去建立基地從當地收購奶源,從而可以節省出近 50%的原料成本。」一位接近雅士利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所以,雅士利一開始就選擇了到山西和黑龍江建立生產基地,而旗下的高端奶粉——施恩,奶源實際上是由山西雅士利提供,從而大大節約了成本,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利潤的空間。而這也正是雅士利最終落馬的源頭。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jx/200810070059.asp
推薦閱讀:

威廉王子今娶凱特 新世紀「童話婚禮」登場(圖)
公丕祥:19世紀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老照片: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上海,路口設有紅綠燈,啤酒廣告在路邊很亮眼
皿方罍的世紀回歸之路
英國與18世紀後期的中尼戰爭 高鴻志

TAG:經濟 | 世紀 | 脆弱 | 21世紀 | 報道 | 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