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岳飛是「愚忠」嗎?

岳飛常被冠以「愚忠」的評價,許多不讀正史的人不知岳武穆熟讀《春秋》,深明大義,稱「精忠」尚可,與「愚忠」無涉。所謂「愚忠」的說法,無非是說宋高宗凡有詔命,無論多麼無理,岳飛都要遵行。十二道金牌招岳飛班師一事,被當作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實際上,岳飛為百姓、為江山社稷而抗旨的事非止一次,試以幾事論之。 一、吉、虔州平叛後的抗旨 紹興三年(1133年),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和虔州(今江西贛州)一帶,盜賊蜂起。此處山高林密,地形險阻,又為宋朝諸路(相當於現在的省)交界之處,遂為盜賊淵藪。宋高宗親筆手詔,命岳飛「務要招捕靜盡,無使滋蔓。」 岳飛這一戰打得極苦,四月出兵於煙瘴之地,很容易感染瘟疫。加上盜賊分散,後勤供應困難。盜賊也知道岳飛的利害,於是四百多支叛軍合兵一處,準備在興國縣(今江西興國縣)衣錦鄉與官軍決戰。叛軍被岳飛擊敗後,剩餘人馬退守固石洞(今江西雩都縣東北)。 此洞在高山之巔,四周環水,只有陡壁懸崖上一條通路。莫說攻打,空身爬山都很困難。洞中錢糧足備,所以叛軍有恃無恐。岳飛派人勸降說:「這個地方雖然險阻,但是你能保不敗嗎?如果失敗後投降,我就不寬待你們了,所以要投降就趕緊投降。」賊不聽,說:「你要能攻破山寨,我們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岳飛率官軍進攻時,山上炮石、檑木滾滾而下,損失很重。岳飛定計,令軍士不斷佯攻,誘使叛軍將木石耗盡,然後下令說:「來日當破賊!」 次日,岳飛在山下嚴整隊形,他看見一女子在山寨中手持兵刃,大聲喊道:「今日要想攻破我的山寨,除非是岳飛親自來!」岳飛聽到後,大喝道:「我就是岳飛!」然後命張憲帥三百人為先鋒,披前後掩心,一鼓而下山寨。 一般來說,攻打不易的地方一旦攻破,多少天來憋出的一股火兒很可能造成濫殺俘虜的結果。然而岳飛的軍隊,卻是仁義之師。岳飛不但沒有濫殺,反而寬赦了被俘者和投降者。 宋高宗的想法和岳飛相反。建炎四年,隆佑皇太后(宋高宗的伯母,哲宗的皇后)在躲避金兵的過程中曾經受到過虔州盜匪的驚嚇,加上吉、虔州一帶,盜賊從來都沒有斷過,高宗認為這個地方沒有良民,於是密令岳飛屠城,無論盜匪還是平民都一起殺掉。 岳飛見詔後,並沒有遵命行事,而是上書高宗,為生民乞命。莫說平民,連盜匪都只誅首惡,而赦協從。高宗不許。岳飛反覆上書三、四次,高宗才勉強同意。 當地的人感激岳飛的再造之恩,為岳飛畫像,供奉在祠堂中祭祀。 岳飛回兵後,宋高宗親手寫下「精忠岳飛」幾個字,並綉在一面旗上,贈給岳飛。 上述剿匪及抗旨經過,可見於《宋史·岳飛列傳》(注1)。 岳飛此次出兵,與諸葛亮渡瀘水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獲很象。殺戮過重,還會埋下未來叛亂的種子,加上此處道路險阻,糧草轉運艱難,地形複雜,征剿十分不易。而且盜賊一旦分散,很難尋找,官軍一走,盜賊繼續劫掠,不勝其煩。當時諸葛亮就採取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做法,讓孟獲親口說出「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岳飛用兵,恩威並施,且仁義之師,與民秋毫無犯。確實是一次成功的戰例。而他抗旨為民請命的做法,且在皇帝不同意的情況下,反覆上書,實在與「愚忠」毫不相干。 二、淮西軍易將後的抗旨 岳飛念念不忘恢復中原,迎還徽宗、欽宗,一雪靖康之恥。紹興七年正月,從金國傳來了不幸的消息,宋徽宗駕崩。 當時南宋有「中興四將」之說,即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和岳飛。張俊就是後來陷害岳飛的那個人,現在是杭州岳王廟的四座跪像之一。劉光世這個人常打敗仗。真正的抗金將領就是岳飛和韓世忠,而岳飛的軍功要遠大於韓世忠了。 紹興七年三月,高宗解除了劉光世的兵權。他在寢閣單獨召見岳飛,將劉光世的部隊全部劃給岳飛統領,並下詔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在命岳飛去淮西接管行營左護軍的詔書中,高宗對原來劉光世手下的將領王德、酈瓊等人說:「聽飛號令,如朕親行,倘違斯言,邦有常憲。」(意即聽岳飛的號令要象聽我的聖旨一樣,如果你們違背了我的囑咐,我就要動用國法了)

2
此次詔命若行,岳飛將節制15、6萬人馬。張俊節制7萬人馬,韓世忠節制3萬人馬而已。高宗對岳飛的倚重可見一斑。岳飛深感知遇之恩,上書高宗,其中說:如果陛下給臣三兩年的時間,我就能直搗金邦巢穴,收回所有失地,迎還太上皇(指欽宗)。到時候宗廟恢復,萬民同歡,陛下您再也沒有來自北邊的憂慮,我的志願就算完了。到時候我納還官職,空身回到鄉下,終此一生,這是我每天都在想得事情。(岳飛的這封上書留下了原件,上為岳飛手跡。詳見注2) 高宗下詔,卻被大奸臣秦檜竭力阻撓。 當時的宰相兼都督叫張浚(註:這個張浚不是陷害岳飛的人,只是名字和張俊很象)。他想把劉光世的兵馬劃歸自己調遣。加上秦檜以宋高祖當年「黃袍加身」的事暗示高宗不可重用岳飛,高宗很快就反悔了。 他讓張浚去和岳飛商議。張浚問岳飛:劉光世的兵馬交給王德統領,讓呂祉為參謀怎麼樣?岳飛聽到這一問,就知道高宗想收回讓他節制劉光世兵馬的成命。出於憂國憂民之心,岳飛回答說:王德這個人一直和酈瓊不相上下,如果你讓王德統制兵馬,酈瓊不會服氣,將來會鬧出亂子,而呂祉這個人只是個書生,不了解軍旅之事,將領們也不會服他。 張浚又問:張宣撫(張俊)如何?岳飛回答說:張俊這個人是我的老上司,他暴躁而少謀略,酈瓊從來都不服他。 張浚又問:楊沂中怎麼樣?岳飛回答,楊沂中和王德一樣,怎麼能夠統御此軍呢? 張浚很惱怒地說:我就知道你就覺得你行!岳飛回答說:都督問我,我當然要據實回答,沒有算計著要得到劉光世的部隊。 高宗、張浚不聽岳飛的建議,將部隊劃給王德統領,四個月後,酈瓊帥四萬人投降偽齊,釀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變。 岳飛本心希望節制十五萬兵馬,一抒平生志向,高飛遠舉,掃滅頑敵。而高宗出爾反爾,讓他十分灰心。岳飛上書高宗,要求解除自己的兵權,回家為母親守墓。 按當時的禮法,臣子提出辭呈,須經皇帝批准,方可離職。岳飛一怒之下,不經宋高宗許可,上書之後就徑自往江州廬山東林寺,給亡母「持余服」守孝。 此種做法,是以社稷為重,而以皇命為輕。此近乎「抗上」行為,也不能說是「愚忠」。 張浚得知岳飛擅自離職,也怒不可遏。他屢次上奏宋高宗,說:「岳飛整天想的就是要專領兵馬,這次辭職是對陛下的要挾。」 高宗卻比張浚明白,他知道守御疆土,非岳飛不可,於是屢次降詔,不許岳飛離職。岳飛不聽。高宗於是派幕僚到岳飛守墓的地方,無論如何要讓岳飛復職,岳飛終以社稷為重,再次出山。他在隨後上書高宗的時候,直言不諱指出高宗沒有恢復中原的遠大抱負,並說這是讓全軍將士泄氣的重要原因,原文說:「而陛下審重此舉,累年於茲,雖嘗分命將臣,鼎峙江、漢,而皆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是以天下忠憤之氣,日以沮喪;中原來蘇之望,日以衰息。歲月益久,污染漸深,趨向一背,不復可以轉移。此其利害,誠為易見。」 敢於指責高宗的臣子,難道也可算作「愚忠」嗎? 上述事件經過,亦可詳見於《宋史.岳飛列傳》(注3)。 三、紹興十年違詔出征 紹興十年,金兵大舉入寇。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應援在順昌(今安徽阜陽市)正與金兵死戰的劉錡。 自紹興七年開始,岳飛三年沒有打仗了,但是他一直枕戈待旦,夙夜以討賊興復為念。接到朝廷詔命後,岳飛厲兵秣馬,準備出征了。 在出征前,岳飛預料此次掃滅胡虜已經指日可待,便為日後歸隱做準備了。他想大軍勝利班師之日,便辭官到廬山修佛。他給自己的好朋友,廬山東林寺的慧海禪師寄了一首詩—— 湓浦廬山幾度秋, 長江萬折向東流。 男兒立志扶王室, 聖主專師滅虜酋。 功業要刊燕石上, 歸休終伴赤松游。 丁寧寄語東林老, 蓮社從今著力修。 在上半闕岳飛表達了對皇帝讓自己領軍滅寇(聖主專師)的感激和扶立王室的志向。在下半闕中表達了自己功成身退,蓮社修佛的願望。

3
就在大軍北征之時,卻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宋高宗一心與金議和,生怕岳飛大軍一舉,除了應援順昌之外,更向北收復河南河北諸地,於是派岳飛的好友、司農少卿李若虛來見岳飛,傳達了此次進兵以光州(今河南潢川縣)和蔡州(今河南汝陽縣)為限的詔命。甚至說「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 岳飛見詔,據理力爭,李若虛被岳飛的大義感動,承擔矯詔罪名,於是岳家軍終於出發了! 一個敢不向皇帝請示,直接違背詔命的人,怎麼可以說是「愚忠」? 四、關於十二道金牌事 紹興十年六月的這次北伐,岳飛連戰連捷,特別是郾城大捷是宋軍第一次不憑藉城垣或山地的險阻,而在平原與金國最驍勇的騎兵進行硬碰硬的決戰。岳飛身先士卒,率數十騎直衝敵陣。雙方拉鋸戰達數十回合,最後金兵敗退,並哀嘆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兀朮的女婿也在這一戰中被岳家軍擊斃。 接下來,岳飛在朱仙鎮又取得了一次巨大的勝利——以500騎大破金兀朮十萬鐵騎。 金兀朮被打得魂飛魄散,準備放棄開封。金國將領韓常準備帶數萬兵馬投降岳飛。 岳飛接到密報,說出了那句盡人皆知的豪言壯語——「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此時的宋高宗卻下詔給岳飛,讓他班師。 岳飛在接到詔書後上書高宗,稱金國兵心已經瓦解,可一戰而定,這樣的時機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他建議高宗不要撤軍。 然而,上書還沒有到高宗手中,宋高宗卻連降十二道金牌,詔岳飛回臨安述職,讓大軍班師回鄂州。 岳飛的心裡想來是苦悶的。特別是百姓攔住岳飛的戰馬說:「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岳飛悲泣著拿出詔書說:「我不能擅留。」 當時的形勢是,岳飛孤軍深入。他在出兵的時候,就憂慮後方接應不上。中路軍馬能夠接應岳飛的軍隊只有兩支,一個統帥是張俊;另一個就是劉錡。張俊本身就是個膽小畏戰的人,而劉錡在順昌一戰成名,也無遠圖之志。 我無法知道岳飛當時的想法,但是從形勢而論,只要岳飛保存實力,日後或者還有恢復的可能。在撤兵的路上,岳飛問手下諸將:「天下事竟如何?」眾人都不願再說什麼,惟獨張憲回答:「在相公處置耳!」 張憲的話還是很明白的,以岳飛當時兵威之盛,民心歸附,無論做什麼都有必成的把握。從形勢來看,當時能夠抗擊金兵的或許還有韓世忠、吳磷等將領,但是這些將領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如果朝廷有疑心,而讓這些猛將去攻打岳飛的話,金兵入寇,則南朝半壁江山也將不保。 或許岳飛的心中已經做好打算,最好還有東山再起的時候,最壞辭官不做,還有其它將領可以抵禦金兵。 也許這是我能猜測的岳飛迫不得已的苦衷——還是以百姓和社稷為先。 事實上,高宗在接到岳飛抗拒班師的第一道表章後,有些回心轉意,又下詔告訴岳飛不必回到臨安,而在京西根據敵人動向,便宜行事。 在岳飛的人生經歷中,被撤職和主動辭職的事情以前都發生過,後來不也東山再起了么? 事實上,岳飛並不象我們通常印象中的一回到臨安就立即被下獄處死。 他在紹興十年回臨安,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再次領兵出征。宋高宗還下詔褒獎他說「國而忘身,誰如卿者?」 岳飛回到鄂州署衙,登黃鶴樓,這是道家仙人王子安跨鶴白日飛升的地方。唐朝詩人李白、崔顥多有吟詠。 岳飛對著浩浩湯湯的長江,遙想當年金兵尚未入寇時,宋朝百姓安居樂業的富庶生活,而今士兵亡於刀劍之下,百姓駢死於溝壑之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提勁旅,渡黃河,恢復舊日疆土,然後便歸來,辭官修道,直到跨鶴飛升。朝廷權貴猜忌大將無非是因為貪戀權勢,他們又怎知岳飛的高遠志向! 在這裡,岳飛寫下了另一首《滿江紅》——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鐵蹄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風波亭上,千古奇冤。至今仍有人認為岳飛是「愚忠」,這個千古以來武將中最偉大的武聖人,功名利祿視如敝屣,忠心為國,仁民愛物,心懷修佛修道之志,一個「愚忠」的結論豈不是太淺薄和悖謬了嗎? 注1:《宋史.岳飛列傳》:時虔、吉盜連兵寇掠循、梅、廣、惠、英、韶、南雄、南安、建昌、汀、邵武諸郡,帝乃專命飛平之。飛至虔州,固石洞賊彭友悉眾至雩都迎戰,躍馬馳突,飛麾兵即馬上擒之,余酋退保固石洞。洞高峻環水,止一徑可入。飛列騎山下,令皆持滿,黎明,遣死士疾馳登山,賊眾亂,棄山而下,騎兵圍之。賊呼丐命,飛令勿殺,受其降。授徐慶等方略,捕諸郡余賊,皆破降之。初,以隆佑震驚之故,密旨令飛屠虔城。飛請誅首惡而赦脅從,不許;請至三四,帝乃曲赦。人感其德,繪像祠之。余寇高聚、張成犯袁州,飛遣王貴平之。秋,入見,帝手書「精忠岳飛」字,制旗以賜之。 注2:這封上書摘要轉貼如下:「亦不過三二年間,可以盡復故地。陛下還歸舊京,或進都襄陽、關中,唯陛下所擇也。……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裡,此臣夙昔所自許者。」 注3:《宋史.岳飛列傳》:飛數見帝,論恢復之略。…帝答曰:「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又召至寢閣命之曰:「中興之事,一以委卿。」命節制光州。飛方圖大舉,會秦檜主和,遂不以德、瓊兵隸飛。詔詣都督府與張浚議事,浚謂飛曰:「王德淮西軍所服,浚欲以為都統,而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如何?」飛曰:「德與瓊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恐不足服眾。」浚曰:「張宣撫如何?」飛曰:「暴而寡謀,尤瓊所不服。」浚曰:「然則楊沂中爾?」飛曰:「沂中視德等爾,豈能馭此軍?」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飛曰:「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耶?」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終喪服,以張憲攝軍事,步歸,廬母墓側。浚怒,奏以張宗元為宣撫判官,監其軍。帝累詔趣飛還職,飛力辭,詔幕屬造廬以死請,凡六日,飛趨朝待罪,帝尉遣之。……未報而酈瓊叛,浚始悔。

推薦閱讀:

岳飛怎麼死的?令牌十三道,含冤風波亭(2)
圖說宋朝三百年:岳飛背上刺的是「精忠報國」嗎?(圖)
岳飛帳下「八大鎚」,有一人是岳飛結拜兄弟,有一人是岳飛兒子
趙構用心良苦:殺岳飛氣死秦檜 為繼任者鋪路
八飛說岳飛,血淚滿天飛之五——淮西兵變君臣心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