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建立以後才有春節 跪拜與作揖禮節被廢除(圖)

民國建立以後才有春節 跪拜與作揖禮節被廢除(圖)

2011年10月10日 08:05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呂劍波

上世紀30年代的集團婚禮 圖TP

◆呂劍波

辛亥革命建立民國,新的政權推行了一系列民俗方面的新政,其中的一些民間風俗一直到現在仍在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打破了舊的封建體制,面對著一個全新的時代,那時的中國人體會的是一個完全陌生又充滿驚奇的世界。

而這一切,都要從年俗說起……

民國建立以後才有春節

或許你不相信,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實際上是民國以來才定下的,而「春節」這個名字,也是民國建立以後才有的。

長久以來,中國人的歲首往往並不固定。在絕大多數時候,人們以立春為歲首,而在某些地方,也有以冬至為歲首的習俗。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引進西洋曆法,改變傳統的正朔,以公曆為標準紀年,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

1月13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曆書令》,令內務部編印新曆書。內務部編撰的這部《中華民國元年新曆書》,與舊曆書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新舊二歷並存;二是新曆下附星期,舊曆下附節氣;三是舊曆書上「吉凶神宿」一律刪除。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繼續推行新曆。不過在民國初年,政府雖然強力推行新的曆法,但也考慮到民眾生活的需要,一般採取調和折中的方式。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由此,傳統農曆新年歲首在官方意義上正式被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的名稱則被安置在公曆的1月1日頭上。

曆法的變革,導致出現了兩個新年,一是公曆元旦的「民國新年」,一是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的「國民新年」。元旦到底是個新節日,缺乏歷史傳統,更無民俗內涵作底蘊,而春節卻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承載著豐富的文化積澱。民國時期直接將農曆正月初一作為歲首,而稱為春節,符合傳統節日的內在性質,也更容易使廣大民眾所接受。

時至今日,中國人還是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和「過年」,而公曆1月1日,則被稱為「元旦」或「陽曆年」。這樣的公曆和農曆並行的「二元曆法」結構,在民國初年就形成了,並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其實,民國政府曾經試圖統一使用公曆,將傳統節日習俗全部搬到新的曆法系統中。1928年7月,內政部呈文國民政府,決定「實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對於舊曆節令,一律不準循俗放假」。當時的國民政府甚至還採取了強令春節期間關門商鋪開門營業等手段,一時間人心惶惶,「將一個歡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狀」。

1934年初,南京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舊曆,不得不承認:「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政府不宜過於干涉。」

「文明結婚」與新式婚禮

民國建立以後,近代婚姻的運演在共和整體肇建初期出現了新的氣象。民國前期的婚姻俗制的發展,還是在其接受西方文明洗禮並作一定擇取,同時仍舊受制於國情,並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傳統文化為主的運演軌道中進行。

「文明結婚」便是這時出現的。

所謂「文明結婚」,是指婚禮的儀式。婚禮通常在教堂舉行,由牧師主持,且仿照西方婚禮的程式。這種「文明結婚」,男女青年經人介紹或自己相識,經過一段時間交往、戀愛,經雙方家長同意而結婚,不僅大大簡化了結婚禮儀,而且尊重了男女雙方的意願,因而受到了當時社會各界的肯定歡迎。

《時報》曾經報道了一對青年舉行文明婚禮的程序:「一、來賓入場。二、新人入場。三、新人行結婚禮,相對三揖。四、唱歌奏樂。五、證人曹君宣讀證書。六、來賓祝詞。七、來賓張君佑如、濮君仲厚、蔣君懷仁、張君曾璧等演說。八、唱歌散會。」

在傳統婚禮中,通常有位伶牙俐齒的已婚女眷擔任新娘的「伴娘」(也稱「喜婆」),代替新娘應付可能出現的尷尬場面。「文明結婚」興起之後,伴娘蛻變成了「儐相」,通常邀請新娘未婚的同學、朋友擔任了。

作為一種對西方婚俗的接受,「文明結婚」體現了一套新的婚姻禮制和婚姻觀念。

證婚人是男、女雙方共同邀請的,一般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威望的長者。主婚人則是新郎、新娘雙方的家長。結婚典禮可以在家裡舉行,也可以在飯店舉行。事前由男、女雙方家長出帖,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參加。迎娶時,一般用紅緞雙喜字綉片裝飾著的花馬車,也有用扎了花紅彩子和紙花的汽車。到達女家後,新娘由伴娘攙著,手捧鮮花束,由兩個小儐相拉著頭紗,在樂曲聲中踏過紅地毯上車。到男方那裡後,新郎向新娘三鞠躬。新娘下車後,來賓們即揚撒「文明結婚五色紙」,表示慶賀和助興。

跪拜與作揖禮節被廢除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而這「新」還體現在了稱謂上。民國建立以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依照官廳乃治事機關、職員乃人民公僕的進步認識,明令革除老爺、大老爺等種種稱謂。規定政府官員相稱咸以職稱,民間普遍稱呼則謂「先生」或「君」。此外,從清末民初開始,各政黨政團內部一般互稱「同志」,以示彼此志同道合;親密朋友之間稱兄道弟;對婦女則根據年齡、身份的不同分別稱為夫人、女士、小姐等。

見面行禮是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活動,1912年8月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布的「禮制令」中明確規定,脫帽鞠躬和不脫帽鞠躬分別為男子和女子的相見禮節,此舉從制度上正式廢除了跪拜與作揖禮節。

而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也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

握手禮最初作為西方社會風俗習慣傳入我國,由於尊卑長幼有序、男女授受不親等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中國人對其的接受程度有遜於鞠躬免冠。民國初年的政府在頒布禮制令時對此未作明文規定,但同時聲明社會願行握手禮之處悉聽其便。

隨著平等意識的增長和社交風氣的日漸開通,比之鞠躬免冠更加自然和方便的握手禮由部分人的率先倡導而走向盛行。到20世紀30年代,握手已成為社交場合中最常見的相見禮了。

作為對國家元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和尊長前輩致以尊敬的表示,包括鳴放禮炮、排隊迎送、脫帽肅立、立正注目、奏樂獻花在內的一整套新式禮儀被廣泛應用。而作為平易近人、親切友好氣氛的體現,同時也適應已在民主平等觀念支配下的民眾要求,尊長以禮相待的需要,受禮者也有各種表示謝意的答禮:如與跟前的歡迎者一一握手寒暄,對距離較遠的歡迎人群揮手和頷首致意、合影留念等等。

【上海印跡】

由於「文明結婚」仍須一定的場面,並且大都置辦酒席,封建味兒少了,花費卻減不下來。於是從20世紀30年代起,又有一種以簡單、經濟、莊嚴為宗旨的集團結婚方式出現。

●集團結婚辦法草案

1934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發起了以「禮儀廉恥」為準則的新生活運動,其中的重要一項是革除舊俗,鼎新風紀。在上海,在號召市民「提高知識道德,衣食住行整潔簡單樸素」的同時,政府也草擬了《上海市民生活集團結婚辦法草案》。

「草案」的大致內容是:凡本市市民結婚,均可申請登記,經市社會局核准後公布報端;核准參加集團結婚者,交近時四寸全身照三張,二寸半身照一張,手續費20元;婚禮在市政府大禮堂舉行,由市長、社會局長證婚;參加婚禮的除家長、親屬外,還邀請各界代表觀禮祝賀;發給新人結婚證書及紀念品,以資永久紀念;定每月第一個星期三為集團結婚日,盛夏7、8、9三個月除外。

●57對新人走進喜堂

消息傳出,在預定期限內接受登記者達到60對,社會局在審查後,核准了57對。

1935年4月3日午後,57對新人集團結婚首屆典禮在江灣五角場市府大廳前舉行。歡快的婚禮進行曲中,等候在休息室里的57對新人,雙雙並肩走進喜堂,贏得滿堂掌聲喝彩聲。

新娘身著雪白婚紗,胸佩紅花,手捧綴有綵綢帶的鮮花,飄飄若仙;新郎則穿中國特色的藍袍黑馬褂,較之西裝革履,別有一番情趣。對對新人臉露微笑,精神煥發。新郎新娘成雙成對攜手而出,雪白婚紗藍袍黑褂繽紛鮮花與彩燈相輝映,引來萬眾鼓掌叫好,嘖嘖誇讚。

經過兩個小時,集團結婚禮畢,時已近夜幕降臨,市政府前火樹銀花,如同白晝,軍樂隊輪番演奏樂曲。近萬名市民圍集於此,意在一睹集團結婚新郎新娘的儀容風采。

上海灘上最有名的王開照相館攝影師,為新人們合影留念。集團結婚過程中,不止有眾多記者現場採訪,且有多家影片公司追前逐後拍攝新聞片。通過記者繪聲繪色的報道,以及實況電影的放映,這一新式婚禮不僅在上海家喻戶曉,而且飛傳全國,引起積極反響。

上海共舉辦過11屆集團婚禮,不久因抗戰爆發而終止。

【專家評述】

辛亥百年,中國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跨越,以及向信息文明邁去。「俗隨時變」,由於社會發生了巨變,傳統節日習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對廣大民眾而言,傳統節日(例如春節)等依然有較強的吸引力,但同時受西方文化影響,一些新的節日紛紛創建,傳統節日的內涵大大增加,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節日活動。

在人際交往中,傳統禮儀被認為是封建的而受到衝擊,如磕頭拜年、拱手作揖、請安、互道吉祥等用語和儀式,漸次淡出社會生活,代之以鞠躬禮、握手禮等。

百年婚俗也出現了很駁雜的情形,具有嶄新意義的婚姻價值觀念與禮俗漸次萌發,男女在追求平等的新型擇偶觀和自由結婚開始出現,婚姻重財普遍化,新式婚禮在一定時空範圍內得到傳播,離婚率也相對增高等,這是新文化因素注入傳統鄉土社會的結果。但也不可忽視,由於區域社會發展的遲滯和不平衡,在婚俗的某些方面出現倒退,因襲著濃厚的傳統色彩,表現為早婚陋習的盛行,父母仍對兒女婚事具有絕對決定權,舊式婚姻方式及禮俗依然佔主導地位等,呈現出新舊交替、複雜曲折的動態演變過程。

中國的封建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要徹底推翻它和消滅它,絕非一次辛亥革命所能完成的,就是直到今天也還沒有完全被消滅。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為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開闢了道路。這種不朽的業績,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給予熱情歌頌嗎?

仲富蘭(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本文參考《老鏡頭——中國百年風物與民俗過眼錄》(仲富蘭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特此感謝。


推薦閱讀:

2015春節朋友祝福簡訊 祝朋友羊年快樂
互聯網春節:吃雞開黑鬥地主、抖音火山不能少
春節拼酒全攻略
中國春節具「國際范兒」 不僅是華人節日
有朋自遠方來,住哪兒?

TAG:春節 | 禮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