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篇:帝國斜陽
清朝以騎射建國,認為明軍有強大的火器仍敗於自己,所以一直對火器不重視,使得清朝軍隊的火器數量和質量都弱於明朝。在建立初期,兵威極盛,故而攻無不克,為中國帶回來失去已久的新疆和西藏。到了後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變得不堪一擊,中國的歷史也就迎來了最屈辱的一頁,寫到這裡,真是越寫越泄氣。 此時期的名將還有:施琅、阿桂、明亮、楊遇春、僧格林沁、馮子材、胡林翼、陳玉成等。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聖祖玄燁和前代的馬上帝王相比也毫不遜色。
多爾袞(1612~1650):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1628年初次從征,隨皇太極征察哈爾多羅特部,俘眾萬餘,賜號墨爾根代青(滿語「聰明」之意)。1631年,在大凌河城之戰中,擊敗明軍祖大壽部。1632年,年執掌吏部。1635年,率軍擊降察哈爾部。次年,晉封為和碩睿親王。1638年,授奉命大將軍,統率左翼四旗兵入山海關,攻掠天津、濟南等40餘城,俘眾20餘萬而歸。1640至1642年,協助皇太極取得松山、錦州之戰的勝利,殲滅明軍號13萬。為清太宗皇太極所器重,逐漸躍居於後金軍主要統帥之列。1643年,皇太極因病突然死去,因儲嗣未定,清朝皇族面臨王位之爭。多爾袞以鑲白、正白兩旗勢力擁立皇太極年僅六歲的第九子福臨為帝(即清世祖福臨),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不久,多爾袞集大權於一身,其地位越過濟爾哈朗,各衙門關白政事、記錄檔冊皆以多爾袞為先。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四月初九日,多爾袞率軍l0萬大舉南下攻明,十一日至遼河,得知大順軍已攻佔北京,遂用洪承疇之謀,「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企圖與立足未穩的大順爭奪天下。李自成攻下京師後,仍將戰略重點置於與明爭戰,而對清軍則未加重視。四月初,吳三桂聞大順軍在北京逮捕明勛戚大臣嚴刑追贓助餉及自身家眷被拘的消息後,擊走李自成派來勸降的唐通,部署防禦,並向關外清軍乞兵。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自統領6萬兵馬,進攻吳三桂,企圖奪佔山海關。但他仍寄希望於再度招降吳三桂,故輕敵麻痹,行進遲緩。十五日,多爾袞率清軍行至翁後所,接吳三桂乞求合兵攻李自成書,立即改變進軍路線,日夜兼程,急馳山海關。二十一日晨,李自成軍抵山海關。時山海關守軍除吳三桂所部4萬之外,尚有高第部l萬,鄉勇3萬,共計8萬人。李自成以6萬對8萬,以遠兵對堅城,處於劣勢,但士氣高昂。大順軍採取全線進攻的戰術,同時在石河及東、北、西三面發起進攻;同時令唐通前出至一片石,以切斷吳三桂北退之路。激戰一晝夜,吳軍瀕臨危殆。二十一日夜,多爾袞率清軍抵達關外的威遠城,靜觀事態發展,以待坐收漁翁之利,並擊敗唐通部。二十二日晨,吳三桂剃髮稱臣,開關出迎清軍。時大順軍自角山亘渤海,列南北長蛇陣,繼續進攻。吳三桂部東西馳突,大順軍圍開複合,勝利在望。中午,風沙驟起,兩軍不能相辨。蓄勢伺機的清軍騎兵在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率領下,突然從吳軍陣右殺出,大順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奮力抵拒,最終失利。大順軍且戰且退,由水平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順軍倉促西撤。多爾袞命吳三桂向西追擊,自統清軍直趨北京。五月,多爾袞入京。十月,迎福臨至,即位北京,正式宣布清朝對全國實行統治。 多爾袞位崇功高,權勢日增。是年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軍退回陝西,張獻忠駐軍四川。明臣史可法、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多爾袞先以重兵追擊李自成於陝西、湖北,復命豪格入四川攻張獻忠。1645年,多爾袞派兵下江南,渡長江,破南京,福王政權亡。1646年,清軍入浙江,六月破紹興,南明魯王遁走入海;八月清軍入福建,破延平、汀州,唐王被執。清軍相繼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多爾袞攝政七年,除西南之雲貴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權及農民軍之餘部,海上有鄭成功之抗清活動外,清軍已佔有全國之大半地區,為清朝建立全國政權打下初步基礎。1648年又被尊為皇父攝政王,以皇帝之尊親代行皇帝職權,成為清入關初年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攝政時期,以入關前已經建立的政治制度為基礎,進一步仿照明制,加強封建專制政權。多爾袞在維護「權歸滿人」的同時,對漢族地主階級、故明官員採取了「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的政策。令原明朝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順治五年又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漢左都御史各一員。為發揮漢族官員在政權中之作用,1649年,下令禁止滿洲諸王干預各衙門政事及指摘內外漢官。為廣泛招徠漢族地主階級,又禮葬明崇禎帝後,開科取士,網羅人才。清代中央集權的加強,經歷了皇帝與旗主、諸王之間的不斷鬥爭而逐步實現。多爾袞採取措施限制由滿族貴族、大臣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集權力於攝政王之手。又罷諸王兼理六部事務,以各部事務由尚書掌管。諸王有干預各衙門政事者即行治罪,從而又推進了皇太極以來的中央集權。 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後,以安置滿族「東來諸王、勛臣、兵丁人等」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漢民「投充」旗下,強制實行落後的農奴制。原來的小農變成了奴隸。奴隸逃亡,即行重治窩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窩主、加之連坐,喪身亡家的不知幾千萬人。多爾袞又以「剃髮易服」、「不隨本朝制度剃髮易衣冠者殺無赦」的命令拉開徵服天下的序幕。「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有蓄髮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上示眾。江陰、崑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漢族人民激烈反抗,多爾袞則一意孤行實行民族高壓政策,竟下令「凡有為剃頭、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牽連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 清軍入關後殘酷的殺戮,多爾袞要負極大的責任。 1650年冬,多爾袞出獵邊外,十二月初九死於喀喇城,年僅三十九歲。順治親政後,被首告「陰謀篡逆」,詔削爵,平毀墓葬,家產籍沒。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昭雪,恢復了多爾袞的封號,成為清代八家鐵帽子王之一。 評分:統率B,戰鬥C,智謀C,戰績B,名氣C,綜合C。多爾袞的入選,一定會有不少爭議,因為他對清軍入關後的大規模屠殺負有很大責任,不過既然曹操之輩可以入選,而且不選他的話,從後金建立、清初直到康熙末年就沒有一個人入選,有一個歷史上的斷層,所以就只好破個例了。估計田中芳樹違背自己的原則選他也是出於這個考慮吧。
年羹堯(?~1726):字亮工,號雙峰。漢軍鑲黃旗人。1700年進士,1718年升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辦理松潘軍務,為清軍入藏驅逐準噶爾軍提供後勒保障。1721年,改任川陝總督。曾多次督兵剿撫轄區內少數民族武裝。蒙古準噶爾部的策妄阿拉布坦攻襲西藏,清廷以大軍西征,又遣兵入藏。年羹堯以定西將軍銜率軍征剿,平定西藏。他才氣凌厲,治事明敏。雍正帝即位後,頗得倚任。 1723年青海蒙古台吉羅卜藏丹津反叛,他被授撫遠大將軍,率師進討。時各路清軍尚未聚齊,羅卜藏丹津攻破西寧附近幾處要點,進攻西寧。西寧守軍憑城固守,年羹堯指揮部下用大炮將叛軍擊退。初戰得勝後,年羹堯一面令清軍繼續肅清西寧附近叛敵,收復失地;一面全面部署平叛作戰:以總兵周瑛率兵一部,截斷叛軍由青海入藏之路;派穆森駐防吐魯番,阿喇納駐防噶斯,防叛軍與伊犁之策旺阿拉布坦會合;命孫繼宗駐防於布隆吉爾,就近策應。年羹堯還奏請朝廷增派兵馬調往甘州,會同作戰。年底,清軍先後在鎮海、南川、申中、北川、奇嘉等堡擊敗叛軍,西寧附近形勢基本穩定。年羹堯又奏請朝廷:選陝西、甘肅、四川、大同、榆林綠旗兵及蒙古兵,共1.9萬人,由岳鍾琪率領,分別由西寧、松潘、甘州和布隆吉爾四路進剿;防守西寧、永昌、布隆吉爾、巴塘、里塘、黃勝關、察木多等重要關口,以保證後方與進軍路線的安全;除歸化與張家口購買馬、駱駝;貯備軍糧;請撥發優質火藥100駱。以上計劃,得雍正帝旨准,並加撥戰馬1000匹,增發火藥1倍。1724年正月,雍正帝授四川提督岳鍾琪為奮威將軍,命其隨年羹堯進兵平叛。年羹堯將陸續到達的6000清軍分作三路,吳正安出北路,黃嘉林和宋可進出中路,岳鍾琪和達鼐出南路,準備二月進兵。時,西寧東北郭隆寺喇嘛忽然齊聚操演,又傳令東山一帶藏民於正月十一日叛亂。年羹堯即派岳鍾琪和蘇丹,統兵進剿。十二日,叛軍1萬餘人在哈拉直溝攔截,清軍奮勇衝殺,攻佔3座山嶺,搗毀叛軍10座營寨。隨後乘勝向郭隆寺方向開進,沿途又搗毀叛軍7座營寨。十三日,抵郭隆寺。其時,千餘名叛軍於寺後山洞中,負隅頑抗。清軍施放槍炮,堆柴焚燒,揮刀肉搏,將叛軍6000餘人全部消滅。羅卜藏丹津自西寧附近敗走後,退踞於青海柴達木以東的敖拉木胡盧。郭隆寺之戰後,清軍分三路大軍於二月下旬進至伊克喀爾吉,捕獲叛軍頭目阿爾布坦溫布;三月,岳鍾琪部進抵布爾哈屯,直逼羅卜藏丹津駐地額母納布隆吉;並分兵一路向北,加強柴達木兵力,截斷叛軍逃往噶斯之路。羅卜丹津無力組織反攻,先逃往烏蘭穆和爾,又逃往柴達木。清軍在岳鍾琪率領下,一夜間馳行160里,於黎明時抵羅卜藏丹津駐地。叛軍於夢中驚醒,倉皇逃潰,羅卜藏丹津易婦人服逃走,後投伊犁策旺阿拉布坦。清軍此次追剿,出師15日,殲敵數萬,平定青海。他因功進一等公。朝廷准年羹堯議,定青海善後事宜,青海諸部編置佐領,三年一入貢,各廟喇嘛不得過三百,開市於那拉薩拉,於西寧、大通河等處設兵、建城堡,於陝西、四川、雲南之少數民族住區增設衛所。因是,清中央政府對青海等地之統治得以加強。 年羹堯既居高位,乃恃功驕縱,威權自恣。至京師,王大臣郊迎,不為禮。後遭雍正帝猜忌,1725年三月,以他在章奏中將「朝乾夕惕」寫作「夕惕朝乾」,責其有意倒置。旋以其「怠玩昏憒」,調任杭州將軍。又因眾官交章劾奏,罷將軍任,盡削其職爵,逮至京師問罪。1726年1月,以九十二款罪被勒令自盡,其一子處斬,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邊。著有《治平勝算全書》、《年將軍兵法》。 評分:統率B,戰鬥B,智謀C,戰績C,名氣C,綜合C。從已有的事實來看,年羹堯之死,他自己是很有責任的,但有沒有雍正等偽造史實記載的可能呢?
石達開(1831~1863):廣西貴縣人。少時慷慨有志,喜讀《孫子兵法》。早年加入拜上帝會,與洪秀全、馮雲山等共謀舉義;金田起義後,被封為左軍主將,旋封翼王。在太平軍由廣西向金陵進軍途中,任開路先鋒,圍長沙,克武昌,占金陵,一路當先,所向有功,被清方稱之為「石敢當」。1853年春,太平天國建都金陵,稱天京,同時遣軍北伐、西征,石達開留京協助洪秀全、楊秀清處理軍政要務,衛戍天京。1854年,西征軍在湖南湘潭為曾國藩的湘軍所敗,節節後撤,武漢失守,九江危急。他奉命率援軍前赴湖口,1855年一月三日,湘軍水師進泊鄱陽湖口、八里江等處。太平軍東宮正丞相羅大綱鑒於湘軍水師優勢,難以力勝,乃於八日夜,出小船百餘只,三五一聯,縱火下放,兩岸布兵千餘人吶喊助威,併兼放火箭火球,對其施行火攻。後常以類似戰法對敵襲擾,使其夜不安枕。太平軍還在鄱陽湖口設置木簰數座,嚴密封鎖。二十三日,擊退進攻梅家洲的湘軍陸師,但設於鄱陽湖口的木簰被湘軍水師焚毀。為阻止湘軍水師攻入湖內,太平軍當夜用大船載以沙石,鑿沉堵塞航道,僅在靠西岸處留一隘口,攔以篾纜。二十九日,湘軍水師營官蕭捷三等率120餘只輕便戰船乘陸師攻梅家洲之際沖入湖內,直達大姑塘以上。石達開等把握戰機,將隘口堵塞。湘軍水師被分割成外江和內湖兩處,在外江者均為長龍快蟹等笨重戰船,運棹不靈,難以獨立作戰。當晚,石達開派小劃數十隻沖入湘軍水師大營,焚湘軍船40餘只,其餘敗退九江。二月二日,羅大綱率軍渡江佔九江對岸之小池口。十一日夜,太平軍從九江、小池口以輕舟百餘只復攻泊於江中的湘軍水師,焚毀大量船隻,曾國藩座船亦被奪獲。曾國藩投江自殺,被左右救起,狼狽逃往陸營。由此西征軍扭轉戰局,進行全線反攻。重占武漢後,他又揮師南下,橫掃江西,困曾國藩於南昌。 1856年春,奉命回援天京,五月下旬抵天京南秣陵關一帶。時向榮分兵四齣,江南大營存兵不滿5000人。為調動清軍,石達開採取聲東擊西戰法,於六月十三日分兵攻取東進蘇、常的要道溧水。向榮聞訊,急派總兵張國梁往救,江南大營兵力更加空虛,東王即令秦日綱會石達開進攻。十七日,秦日綱部由燕子磯移營仙鶴門,天京太平軍一隊數千人越過龍脖子,另一隊七八千人自神策門、太平門出城,佔據大小水關及馮家邊一帶,與秦日綱部對清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向榮急派副將王浚率2000人前往仙鶴門防堵。十八日,石達開部亦趕到堯化門;仙鶴門一帶,築壘數十處,前鋒抵達紫金山東黃馬群,切斷江南大營與仙鶴門之間的聯繫。向榮見大營危在旦夕,急令張國梁由溧水星夜趕回,並從丹陽、秣陵關等處調兵回援。十九日天未明時,石達開、秦日綱派四五千人攻仙鶴門王浚營盤,稍後出兵數千包抄,激戰至晚,大敗清軍。是日張國梁率1200人趕回大營,連夜在青馬群築營,欲堵太平軍西攻之路。二十日晨,太平軍十數路猛攻青馬群。與此同時,楊秀清派兵數千出通濟等門,直撲七橋瓮。向榮親率1200人自孝陵衛大營往援,實則作南逃準備。午後,秦日綱分軍四五千人自靈谷寺翻紫金山攻破清軍馬隊營盤,直逼孝陵衛;洪武、朝陽門太平軍分路出擊,攻破孝陵衛附近清營20餘座。接著各路太平軍合攻孝陵衛,鏖戰數時,攻破向榮大營,斃清軍千餘人。向榮、張國梁等連夜敗走淳化鎮,二十一日又經句容逃往丹陽。至此,威脅天京達3年之久的江南大營亦被太平軍攻破。協同燕王秦日綱等部,摧毀清軍江南大營,共解天京之圍。1856年秋,天京爆發內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合朝擁戴。1857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自天京出走,率10餘萬眾,脫離皖、贛根據地,轉戰浙、閩,後折入湖南,進圖四川,因在寶慶與湘軍作戰失利,被迫撤入廣西,部眾紛紛離散,處境日益艱難。1861年秋,他重振隊伍,沿湘黔邊界北上,突入川東,在川南、黔北轉戰年余,屢戰受挫。1863年夏,率部渡過金沙江,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軍及士兵圍困,糧彈告罄,進退無路,陷於絕境。他冀圖「捨命以全三軍」,投入清營,後不僅部屬慘遭屠殺,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評分:統率B,戰鬥C,智謀B,戰績C,名氣C,綜合C。太平天國五王中,除馮雲山和石達開,余皆碌碌之輩,不足掛齒。石達開用兵,智勇雙全,只是後因受洪秀全猜忌被迫出走,最終兵敗,死前還要搞了個投降,真是不值(不過想保全部下性命的動機是好的)。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滌生。湖南湘鄉人。1838年進士,歷任內閣學士,禮、兵、刑、吏等部侍郎。太平天國起義後,於1852年奉命幫辦湖南團練,擯除清代八旗、綠營的舊制陋習,仿明代戚繼光之營制,招募山鄉農民,編練成一支新型的武裝──湘軍,開近世兵為將有的先河。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人,會師湘潭;他撰檄文聲討太平天國,誓師出戰,向西征的太平軍進攻。初敗於岳州、靖港,他憤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殺,被左右救起。後在湘潭獲勝,轉入反攻,連陷岳州、武漢。繼之三路東進,突破田家鎮防線,兵鋒直逼九江、湖口。後水師冒進,輕捷戰船突入鄱陽湖,為太平軍阻隔,長江湘軍水師連遭挫敗,曾國藩率殘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夾,其座船被太平軍圍困。曾國藩第二次投水自殺,被隨從撈起,只得退守南昌。其間,他上奏時有「屢戰屢敗」的話,幕僚建議改為「屢敗屢戰」。次序一顛倒,境界大不一樣,頗得他的讚賞。此後曾國藩用兵更加穩慎,戰前深謀遠慮,謀定後動,「結硬寨,打呆戰」,寧遲勿速,不用奇謀。 1859年,與胡林翼共謀四路攻皖之策,定計圍困安慶。1860年,授兩江總督,自率一軍駐安徽祁門,策應南岸;命曾國荃軍圍安慶,攻其必救,另以多隆阿軍、李續宜軍屯桐城外圍拒援,屢敗太平軍於安慶、桐城間,終於1861年秋攻克安慶。1862年,曾國藩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率部沿江東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率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率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於1864年六月攻佔天京。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早年湘軍使用之洋炮,大多購自外國。1862年,曾國藩特設軍械所於安慶。後又和李鴻章在上海設置江南 機器製造局,仿造外國軍火,裝備湘軍、淮軍。清代洋務運動自此始。1865年春,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在山東菏澤被捻軍擊斃,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北上鎮壓捻軍。他駐營江蘇徐州,制定重點設防,以靜制動的方略,在臨淮、濟寧、周家口、徐州四處駐紮重兵,一處有警,三處支援。然捻軍以走制敵,曾國藩地廣兵單,仍不能阻遏其縱橫馳騁。1866年,曾國藩改取「聚兵防河」方針,即在黃河、淮河間,東憑運河,西憑沙河、賈魯河,輔以深溝高牆,兼立木柵,駐兵設防,圍困捻軍。同年秋,捻軍自開封以南突破堤牆東去,曾國藩之計劃又告破產。十一月,清廷命李鴻章繼任鎮壓捻軍的欽差大臣。1872年病卒。輯有《曾文正公全集》。 評分:統率B,戰鬥C,智謀C,戰績C,名氣A,綜合B。但論用兵,曾國藩也沒有什麼神奇,就是穩紮穩打,步步推進,以少犯錯來獲取勝利。但他為人處世方面則很有研究,大概這才是毛澤東和蔣中正對他一致推崇的原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1832年舉人,後三次會試不第,在已故兩江總督陶澍家當塾師,遍讀群書,鑽研軍事,陶澍甚至將年僅五歲的獨子陶桄許配給他為婿。林則徐任雲貴總督時,曾請他去幫忙,他因捨不得離開而未去。林則徐返鄉路過長沙時,約他在舟中相見,對他很賞識,將自己在新疆多年整理出來的資料和繪製的地圖交給他,並以新疆防務降托。他曾自比諸葛亮,當時的人都以為他很狂。但陶澍的女婿胡林翼獨獨推崇他,認為放眼全國,才能沒有比他更強的。 1851年太平軍興,他先後充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僚,積极參与進攻太平軍。1860年隨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於長沙編練湘軍5000人,赴贛、皖、浙邊境地區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底,任浙江巡撫。1862年,率部攻入浙江,1863年授閩浙總督。1864年,陷杭州,繼入閩、粵,在嘉應州擊滅了太平軍余部。任內創福州船政,時為清政府最大的新式造船廠,設求是堂藝局,培養造船及海軍人才。1866年,任陝甘總督,以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制定「先捻後回」、「先秦後隴」方略,先後擊敗西捻軍和陝、甘回民民變。 1865年間,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偽政權;1871年,沙俄強佔伊犁地區。左宗棠駁斥放棄新疆的論調,力主收復失地。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準備進疆。他制定出收復新疆的戰略方針----「先北後南」、「緩進急戰」。鑒於新疆遠離內地,人煙稀少,產糧不多,左宗棠特別重視西征大軍的後勤保障,親自部署糧餉的籌集、採辦和轉運,以確保西征計劃的順利實施。西征軍主要由劉錦棠、金順和張曜部組成,總兵力六七萬人,由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1876年四月上旬,左宗棠由蘭州移駐肅州。時西征軍先鋒已進抵新疆哈密、巴里坤和古城一帶。八月中旬,劉錦棠和金順率所部攻克古牧地,殲其5000餘人,並乘勝收復烏魯木齊。十一月上旬,清軍攻克瑪納斯南城,平定了整個北疆地區。時臨冬季,大雪封山,清軍就地休整籌糧,以待再戰。1877年四月,左宗棠指揮清軍分三路進軍南疆: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攻達坂;張曜部由哈密西進;記名提督徐占彪部由巴里坤進至鹽池,與張曜部會師後合攻辟展和吐魯番。至月底,清軍先後攻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等地,扼住南疆門戶,為奪取戰爭全勝創造了有利條件。阿古柏絕望自殺,其子海古拉率殘部西遁,並企圖在英俄兩國庇護下作最後的負隅頑抗。左宗棠揭穿英國的「調停」陰謀,決心繼續西征。十月,西征軍劉錦棠部征戰1000餘公里,以破竹之勢收復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和烏什。南疆西四城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和喀什噶爾之敵分崩離析,有的主動投奔清軍。十二月中旬至1878年一月初,清軍又相繼收復南疆西四城。整個新疆除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外,全部回歸祖國的懷抱。之後,他出屯哈密,以武力為外交後盾,收回伊犁。中法戰爭爆發,他極力主戰。1884年,任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進駐福州前線,整頓防務,部署戰守。次年七月病逝。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評分:統率B,戰鬥C,智謀B,戰績B,名氣B,綜合B。當時中國之國力衰弱已極,而左公率積弱之兵,遠征西域,所向無前,遂復我中華百餘萬平方公里之地,其功在子孫萬代,又豈但在清廷而已。附楊昌浚詩一首祭之: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出身於農民家庭,當過船艇傭工,拳棒武藝超群。早年參加天地會,失敗後帶領部眾二三百人活動於中越邊境,以七星黑旗為戰旗,故稱黑旗軍。1873年,法軍侵佔越南河內等地,進而覬覦中國。劉永福應越南政府邀請,率黑旗軍援越抗法,於十二月在河內郊區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即M.J.F.加尼埃)及所部數十人,迫使法軍退出河內。越南政府以此授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1882年三月,法國西貢殖民當局派海軍上校李威利(即 H.-L.里維埃)率軍數干北上,再次發動對越南北圻地區的進攻,四月佔領河內,次年3月又佔南定,並不斷進犯紅河上游,聲言奪取保勝,驅逐黑旗軍。在越南政府請求下,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率兵3000人,再一次出兵。五月十九日,黑旗軍又於河內西郊紙橋設伏,約法軍出城一決雌雄。李威利率400人出戰,黑旗軍伏兵四起,斃傷法軍200餘人,李威利亦當場斃命。法軍殘部龜縮河內,有如驚弓之鳥。戰後,越南政府任命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黑旗軍進一步成為法國侵略者的眼中釘。此戰震驚中外,延緩了越南殖民地化的進程,打亂了法國入侵中國的計劃,越南政府授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中法戰爭中,劉永福又在左育、臨洮擊敗法軍。戰後清廷授為廣東南澳鎮總兵。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將台灣割讓日本,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時劉永福駐防颱灣,被紳民推舉主持抗日。他聯合苗栗、彰化、嘉義等地義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達五個多月,給敵軍以沉重的打擊。後於台南失陷前夕內渡廈門。晚年退居家鄉,仍關心國事,通電反對袁世凱與日本政府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1917年病逝於家鄉。
評分:統率C,戰鬥B,智謀B,戰績C,名氣C,綜合C。劉永福的奮戰雖然沒有改變中國最後失敗的結局,但在當時能擊敗歐洲的軍隊,已經很不簡單了,而且後來又有抗擊日本人的戰績。他屬於較早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人,死前還說自己一生都在和外國人作戰,從沒打過中國人。
推薦閱讀:
※《大秦帝國》里的這些角色,一不小心竟成了後世詩人的偶像
※孫興傑:普京的帝國心態
※女性的情愛帝國
※賭王何鴻燊和他的帝國
※大正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如何走向失敗?
TAG: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