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人層詳述
06-23
2000年10月15日 一、 脫穎而出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志針對當時平均主義盛行的狀況,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政府迅速制定了相應政策。從此中國居民收入差距開始拉開。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先是農村中一批萬元產脫穎而出,接著幾十萬元戶、百萬元戶、千萬元戶,目前億元戶、幾十億元戶也開始嶄露頭角。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經濟注入了活力,但同時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步拉開,而且速度驚人。1995年中國人均創造國民生產總值4729元,被聯合國及國際金融組織列為低收入國家,排名在第33位,但出現了改革前未有的高收入群體. 1994年中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 這個差距已經超過美國。根據美國《商業周刊》1994年的報道,美國最窮的20%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4%,而最富有的20%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4.6%。 如果以銀行存款大體表示中國財富分配狀況,那麼中國的貧富差距與美國相比也毫不遜色。 據美國官方1995年的統計,佔美國1%的富人擁有全美40%的財富。而在當今的中國,有100萬人左右的個人存款在100萬元以上,以1995年末全國城鄉居民存款總額3萬億元計算,僅佔全國千分之一的這部分人卻佔有全國居民存款的三分之一! 1994年,美國的《福布斯》雜誌有名有姓地統計出中國大陸資產超過一個億的有17人。四川某集團4兄弟擁有財富6億元人民幣;黑龍江某集團董事長擁有財富5億元人民幣;北京某公司經理被捕時,家中搜出現金100多萬元,美金30多萬元;山西一農民擁有3億元人民幣的資產。這僅僅是露富的富人,還有許多人不肯露富。 《瞭望》周刊也曾載文指出:1993年全國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家庭有530萬戶,也就是說,每100戶中就有2戶進入高收入行列,估計全國已有3000萬人進入富有階層。他們雖然不到人口的3%,但私人存款卻佔了全國居民儲蓄總額的40%。但是中國真的出現了新的所謂的有產階級了嗎?分析一下高收入群體的組成就可形成判斷。 二、淘金「梯隊」 據統計,中國城鎮居民中10%的最高收入戶與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的差距已由1990年的2.9倍,擴大到1995年的3.8倍。這些高收入階層主要有: ——部分私營企業主。大陸的高收入群體中應首推私營企業主。根據全國工商聯1993年的抽樣調查,中國私營企業主家庭與企業平均擁有的財產為52.7萬元,其中企業資產平均為32.3萬元,家庭財產平均為20.4萬元。私營企業主平均年收入為5萬元。部分私營企業主高達數百萬,個別的上千萬。 ——流通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房地產開發公司等行業的職員。 ——三資企業和外國駐華機構的中方高級僱員,平均收入都大大高於平均數,已超過6600美元,高的可達數萬美元。 ——部分個體工商戶,平均收入是全民所有制職工年均工資的3.5倍,少數年收入高達十幾萬、幾十萬元。 ——少數企業經營承包者。在公有制企業,由於企業自主權擴大,權力集中到廠長、經理身上,分配模糊,「紅包」、「回扣」盛行,加上企業轉制,對經營者實行重獎,經營者(尤其是企業承包者、包工頭)與生產者的收入差距迅速擴大,有的高達十幾倍,幾十倍,個別公司總經理年薪高達100多萬元。 ——部分股票證券經營者、房地產開發商,利用「炒股票」、「炒房地產」 、「炒產權」成為暴富,有的人年均收入十幾萬至幾十萬元,一些股票大戶高達百萬元、數百萬元。 ——某些人才緊缺、有特殊專業技術的特殊職業的從業人員,如律師、會計師、美容師、高級廚師、按摩師、運動員、演員、歌星、舞星、著名節目主持人、時裝模特、經紀人、設計師、美術廣告人員等,年收入也相當可觀,幾萬至幾十萬不等。 ——部分新辦公司的負責人,年收入在萬元至數十萬元。 ——清一色由知識分子組成的家教隊伍。其中包括數理化、文史地、各類樂器教師等。這部分人中兼職的居多,還包括一部分離休教師,他們的收入完全是現金,而且不須簽字或開發票,也可以逃避上稅,完全是凈收入。這部分人的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而且有的只是犧牲每周2天的休息時間。 ——經濟學家、大學教授、講師、管理部門的司局長、處長等從事非工作範疇的演講隊伍,收入也高得驚人。繼歌星等成為高收入階層以後,一些吃開口飯的專職人員也開始走穴。現在中國某些管理部門辦班,一位處長講課費一次也可突破1000元;有的著名經濟學家,出場費也日見上漲,有時聽說竟達10000元,趕上了歌星、舞星和球星。 收入奇高、來路不當的人,其中包括賣淫、販毒、販賣人口等非法從事的行業者。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都是一些互不相干的社會階層的組合,離形成一個新的階級還相差甚遠。 三、八仙過海 改革開放,魚目混珠,高收入階層獲取高收入,各有妙招: ——自身素質較好,競爭能力較強者,能抓住機遇,以才智取勝。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分配製度的改革,社會成員的收入狀況由原來主要取決於計劃分配轉向主要依據市場選擇機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部分稟賦與競爭能力強的人脫穎而出。他們能抓住機遇,以個人才智取勝。 這些人主要是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三資企業的中方高級職員等,他們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善於抓住時機,看準市場而取得較高的收入。作為一種制度的結果,他們取得高收入是合理的,至少在現階段是合理的和合法的。 ——不是個體競爭能力強,而是鑽體制的空子。 由於現階段很多改革尚不到位,新舊體制嚴重摩擦,致使一部分人不是由市場競爭而是因某種制度而獲取高收入,由於不平等的競爭條件與環境,致使某些人趁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之中炒批文、炒差價,不費吹灰之力大撈了一筆。這部分人的高收入不能說是非法的,但不合理。 ——迎合改革大潮,抬高自身身價。 一部分明星、歌星、運動員等借改革之春風,利用市場經濟初期的市場空缺與混亂而提高自身價位,以出場費等漫天要價,迎合部分公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鞏固自己的地位的同時獲得高額收入。 據國家體改委分配司的資料,在營業性組織、組團演出和音像市場中,個體演員出場費一般為1500元,名演員為10000元左右,最高的有上百萬元;時裝模特出場費,一般在400-500元,國際獲獎名模為1000元,高的更加含糊不清。歇舞、影視明星年收入少則十幾萬元至幾十萬元,高者可達百萬元以上。對這部分人的高收入很難劃清是否合理或合法。 ——利用各種非法手段獲取高收入。 非法收入的成因一是體制存在大量漏洞,二是打擊不力,致使某些社會成員能夠以各種非法手段獲取高額收入。謀取非法收入的手段多種多樣,既有收取回扣、以權謀私、倒買倒賣、投機欺詐,也有制假販假、走私販私;既有挪用公款炒房地產,又有貪污、走私。比較普遍的是各種偷稅漏稅行為。這部分暴富的人是人們所痛恨的,被稱為「紅黃藍白黑」。這些不擇手段掙錢的人的所作所為,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道德風氣敗壞的一個重要原因。 ——資產收入的滾雪球效應。 根據現有資料,80年代以來中國個人財產收入的增長極其迅猛,1993年比1985年增長了12.2倍,平均每年增長52.3%,且分布極不均勻。以金融資產(包括儲蓄存款、各種有價證券和手持現金)為例,1994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為8064元,總額達1.8萬億元。 資產分布的不平衡,導致了資產收入分布的不平衡。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貧困型居民家庭人均水平為平均數的11.3%,而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富豪型居民家庭的人均水平則是平均數的10.5倍,是貧困型家庭的93.3倍。 富裕戶靠生息資產帶來的利息收入相當可觀,據估計,占居民家庭總數40%的貧困、溫飽型家庭所擁有的金額資產只佔城鎮居民全部金融資產的12%,人均年利息收入為61元;而占居民家庭總數9%的富裕、富豪型家庭所佔的全部金融資產的比重卻高達30%。人均年利息收入達5700元,比貧困、溫飽型家庭多92倍。 此外房地產佔有者和其他財產佔有者,通過租賃和出售也能獲得巨大的利益。 由此可見,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有越演越烈之趨勢。對於這部分人的高收入大多數人認為是合理合法的。 ——行業壟斷導致的高收入。 高收入階層從行業分析來看,主要集中於金融、保險以及受國家政策保護的行業。行業收入排序近年來幾經調整,然而差距不斷擴大。 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業是電力、建築、採掘等,而1994年收入最高的行業是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業。 1978年不同行業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絕對數為458元,而1994年擴大為3238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52個行業的工資統計,1990年行業之間平均工資最高最低之比為2.7:1,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9:1。高收入行業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房地產、電力、煤氣供應業、交通運輸和郵電等壟斷性行業。另外一些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收入水平也偏高。 1995年,金融保險業職工的人均收入8197元,比最低的商業、公共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高37%。如果加上工資外隱性收入及辦公條件、住房、福利等方面的因素,差距就更為顯著。 對此,人們已經認識到「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絕非子虛烏有,因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毛澤東時代,所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神話不及 「砸了鐵飯碗,捧起金飯碗」來得實惠。金融保險業的升溫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腐敗收入屢禁不止。 在近一個時期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腐敗收入問題。當然這也是非法收入的一種,單單把它拿出來提,是因為這種收入是人民群眾所最痛恨的。某些人利用了黨和政府的信任,無視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借公濟私,為個人謀取高額收入。 腐敗收入主要是有權力的公職人員所為,他們或直接利用職權貪污、腐化、揮霍,或進行各種權錢交易。更有甚者結成「尋租聯盟」,大肆侵吞和瓜分國有資產,敲詐、剝奪其他社會成員利益。 腐敗行為在經濟上的後果是,每年直接落入以權謀私者個人手中的財物不低於1000億元。而中國新建的南北大動脈「京九」鐵路耗資為400億元,中國最偉大的跨世紀工程——三峽工程的投資也不過1500億元。也就是說,從1987年到1996年這一年間落入以權謀私者個人手中的財物,相當於可以新建25條「京九」鐵路和近7個「三峽」工程。 腐敗的危害之大,真是觸目驚心,它就像是蛀蟲在不斷地侵吞國家和人民的財產。 四、把握機會 據國務院某研究機構90年代初,對某地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作過調查,全民所有制單位的約佔0.4%,集體所有制單位的約佔3.4%,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的佔96%。其中沿海多於內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多於中西部不發達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究竟產生了多少暴發戶,似乎沒有人能做出確切的統計。但是,卻有人精闢地總結出中國暴發戶的五次發財機遇: 第一次機遇:價格雙軌。 由於中國實行的是漸進式的改革,部分物價的漸進式放開出現了價格的差價,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財富漏斗,少數精明的商人看中了這一漏洞,不擇手段地去獵取,曾有人計算過,僅1987年至1988年這兩年,差價總額約有上萬億元,雖然調拔的物資大多數是公對公,但即使有1%的差價落進個人腰包,這個數字也很大。更何況,價格雙軌制的存在並不僅僅是那兩年。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員1991年測算,僅中國價格雙軌制形成的物資、資金和外匯的價格落差每年就高達4000億元左右,這一巨額資金的40%都落入各種「尋租者」手中,也就是說有1600億元。假定其中20%落入以權謀私者手中便有320億元。 第二次機遇:利率差價。 據調查,在通貨膨脹明顯高於銀行利率的年份,企業很少有用真正的銀行掛牌利率貸出款的,貸方只有用高於銀行的掛牌利率才能得到貸款。那麼,有人就專吃銀行得到的利息與貸款者支付的利息之差。這個利率差有多大? 目前,國家規定的一年期貸款利率為10%左右,而許多單位和個人在計劃外得到的貸款,要支付25%的利率,利率差達15%。假設一年體制外循環貸款的規模為全部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20%,則利率差可達2000億元左右,相當於GNP的3.5%左右,如此造就多大規模的吃利率差價者可想而知。吃利率差價的至少得同金融機構的貸款系統有密切的關係或更直接的就是他們的成員。 第三次機遇:房地產批租。 在房地產問題上,改革初期,由於各級官員在決定批不批,批給誰,什麼價錢的問題上沒有統一的標準,於是,有些人或以較小的代價或通過各種關係,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了土地批租權,然後,一旦時機成熟,再以更高的價格轉租給他人,從中獲取高額利潤。房地產越炒越熱,有的土地竟炒到原始批租價的數十倍,一倒手之間,便獲利數十萬、上百萬。 1994年排出的30位億萬富翁中,有近一半是從事房地產起家的。著名演員劉曉慶是其中比較有代表的一例。但1993年以後房地產熱有所降溫。曾經有報載,一位北京人帶了2000萬到海口炒地,以500元一平方米購得一塊地皮後,由於地價大跌,當跌到300元一平方米時,忍痛拋出。一平方米損失了200元。 第四次機遇:炒股發財。 股票剛剛開始發行時,由於股份制改革尚處於試險階段,企業實行股票上市,需要嚴格的審批,供求極不平衡。於是一些人利用自己與股份公司的各種關係,特別是一些投機人士,利用各種手段,無償或低價獲得大量的原始股,轉眼之間成為暴富。也有一些人鑽政策的空子或憑藉權力、關係和非法手段成為一夜暴富者。此種情況在1996年12月新聞媒介披露進行股票市場整頓後有所好轉,但已經得逞的人也奈何他不得。 第五次機遇:靠新技術、新制度掙錢需要大智慧。 1995年以後,發財致富的風向大轉,一些有知識、有文化、肯動腦筋的人發了財,另外,人品好、講信譽、有商德的人也大展雄風。 1994年有人統計的中國30位億萬富翁中,有70%出身農民,有70%的億萬富翁只有小學文化程度,而某權威雜誌推出的1995年中國商界十大風雲人物中,學歷最低的也是大專。10位博擊市場風雲的佼佼者中,僅有以懦商著稱的牟其中曾在30位富翁中榜上有名(轉引自《儒商時代》)。可見,中國的市場正在逐步規範,有德有才的人今後才能有市場。 丁磊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網路首富。2000年7月7日,網易在美國紐約自動報價股市上市。雖然開局不利,但對其創始人丁磊的身家並無太大影響。在這家上市公司中,丁磊持有58.5%的股份,是最大的股東。按照發行價計算,丁磊的身家一夜之間就達到了2.7億美元。當然網易在首個交易日不盡如人意的表現,也使他在8小時內身家縮水5000萬美元。 據悉,在紐約自動報價股市上市的代碼為NTES的公司,只包括丁磊掌管的網易旗下經營ISP(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的5個網站,而不包括網易的ICP(互聯網內容服務)。因此,丁磊擁有的資產遠不止這些。除這次上市的網易外,他還佔有廣州網易電腦系統公司80%的股份,據說丁磊曾承諾,今後將等有關法規放寬時再將廣州網易電腦系統公司併入上市公司。 這位有望躋身「財富10億美元俱樂部」的網路新貴,出生於1971年,與留洋博士張朝陽(搜狐總裁)、北大高材生王志東(新浪網總裁)相比,資歷背景似乎都略遜一籌。但常以網蟲自稱的他,卻長期受到相當多網民的支持。據說這是由於丁磊在網路界一向以做事低調和注重技術著稱,並深諳信息產業、電子通訊產業的運作,精通互聯網系統集成技術。 媒體稱,丁磊還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他對CEO(總裁)的頭銜並不感興趣,並於今年4月1日正式卸任,做首席技術執行官,專門從事技術開發。以他為首開發的主要技術有中文全文搜索引擎、虛擬社區系統、大容量分散式電子郵件系統。 據悉,在中國網路三劍客中,新浪總裁王志東佔有的股份為6.3%,張朝陽在搜狐持股33.6%,丁磊最年輕,在網易中持股量最高,身家也最高。他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Billionair(10億美元巨富)的網路界人士,在全球華人中,擁有這個身家的人目前只有21位。 (楊宜勇博士,現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人口與人力資源研究室主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毛澤東與中國思維方式的變革
※拿破崙的中國情愫
※美埋致命炸彈:世界大亂 中國緊急備戰
※極貧極富的中國:沒有發展觀,只信錢,衰敗的根源!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