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領讀文字稿】

特別鳴謝

本次活動中的每一次錄音轉文字,都是由共讀活動秘書組的成員們全權負責,他們分工明確、認真仔細,儘可能地把易仁永澄老師分享過程中的精華呈現在大家面前,讓我們可以用更多的形式了解經典,請記住他們付出的每一份辛勤!參與此次編輯的人員是:

驍珺、曹知、欣怡、呂靖、彭玄霏、小麗

轉錄內容

  • 音頻內容請詳見:http://htrab.com/sesson07/
  • 《如何閱讀一本書》共讀活動—2016.2.27

    咱們開始今天的分享。今天是第七章,主題是——透視一本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他的英文版,這一章英文版的標題叫X-Raying,就是使用X光來透視,我感覺挺洋氣的。這是我第一次覺得1972年的這個作者很洋氣。本章它的標題就是「透視」,透視什麼呢?我覺得作者在本章的最後給出來,叫「架構」。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怎麼來透視他的架構問題的,所以我主要來分享五點問題。

    一、閱讀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我閱讀的思路和方法。我們已經練過多次,今天第七章是作為最後一次來談閱讀的思路和方法,後面我們就不談這個思路和方法,以後的章節也都是按照這個思路和方法同時來進行的。

    我的思路是先粗略的閱讀,也就是檢視閱讀,然後再進行分析閱讀。這個思路是必備的,你不能不做。然後再有一個方法,就是回答一下主動閱讀的4個問題,即:本章講了什麼?怎麼展開的細節?怎麼說的?說的有道理嗎?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本章和自己的關係是什麼?這是一個結構模型,大家可以參考使用。

    這個環節我今天還特彆強調一下,後面咱們也就不提了,就是關於閱讀的思路和方法,希望大家在未來的讀書中都儘可能的採用這樣的方式和方法。這個方式看似費點力,但其實還真不費力,尤其是那些做過檢視閱讀的夥伴,其實都已經明顯地感受到了在28分鐘、30分鐘之內,搞定一本書的那種快感。志勇已經在組織了,我們公司內部每個周都在組織這樣的活動,然後每個周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閱讀。所以希望大家也像我們來學習一下,用這種方式(來閱讀)。

    二、檢視閱讀的成果

    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問題——我通過檢視閱讀之後得到了哪些內容?

    在檢視閱讀用一種很粗略的方式——「照相機」的方式快速的翻看。也就是說,我沒有再用檢視閱讀的前面四步——做決策前面的四步,而是直接上來就粗讀。因為我大約已經知道它在講什麼,所以粗讀的速度非常非常的快,大約也就是用了10分鐘不到的時間,就把這12頁的內容翻完了。

    然後我採用的張五常先生所提到的「問號閱讀法」——直接打問號,遇到問題就打問號。我在讀的時候得到了一些收穫,當然也有判斷,還有一些疑問,我分別來給大家做一下交流。

    1. 檢視閱讀本章的收穫

  • 我的(第一個)收穫是,本章是講結構問題的,並且結構問題很重要。結構問題和架構這兩個東西是不是一個東西?其實我是有一點點的疑問的,我當時沒有提出來。
  • 第二點收穫就是本章的結構清晰。感覺作者忽然在這一章變了樣子。先講了規則,又講了規則的細節,還說了閱讀理解結構的問題,從閱讀理解結構問題,再切換視角提出新的規則,最後總結概括。作者這種寫的方式,包括他一開始那種直抒胸臆的方式,竟然開始有一點總分總的感覺了。
  • 我還有一個收穫,就是感覺作者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實踐的方法。
  • 這就是我看檢視閱讀時的收穫。但是一定要注意,這雖然是我的收穫,可是要清楚檢視閱讀所得到的收穫,真的是作者要告訴你的嗎?這一點其實並不是這樣,只有在分析閱讀之後,才能夠明確的知道作者到底要跟你說些什麼事。

    2. 檢視閱讀後的初判及疑問

    檢視閱讀後,我也有一個初步的判斷。本章看起來其實沒有太大的難度,在我自己的理解上把一本書進行分類之後,確實就應該開始判斷一下這本書的結構了——或者它的整體或者結構,比較正常,大約就是這個思路。所以閱讀的時候,我覺得思路應該不會跑太遠,關鍵是要看一下作者是怎麼展開的,這就是我對自己說的——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但是同時,我也有點疑問:

  • 在我的理解上,我覺得這3個構架的順序是不是有問題?這是第一個疑問。因為我讀起來,感覺作者在使用倒敘的方式在寫,所以我心裡帶著一點點這個疑問。
  • 第二個(疑問)是結構和架構是不是一回事,因為這裡出現了「架構」這一個詞。
  • 帶著這個問題,並且帶著主動閱讀的前兩個問題——「整體講了什麼?怎麼展開的?細節說了什麼?」我開始了分析閱讀。

    三、分析閱讀的成果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我分析閱讀得到的相應的內容。

    1. 本章的整體內容

    首先整體講了什麼,在我分析閱讀結束之後,我確實知道了它的整體就是在講對一本書的架構問題。

    關於這個「架構」,我們其實可以翻到比較靠後的地方才能看得見,也就是在86頁最後一個章節——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裡邊的第二段第二行「這4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作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比如說這一章,其實在談一本書的架構。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定義「架構」這個詞的範圍?這個事情我們後面一點點細節的部分展開來說如何定義「架構」 。

    2. 如何從主題展開?

    既然主題是講架構的這個問題,那我們看一下他是如何一點一點地展開的。

    首先本章上來就直抒胸臆,就採用總起的方式,開始的69頁的前三段告知大家要講解整體性和組織架構這樣一個事情,所以在第三段的倒數第二行寫了這個,這是直抒胸臆。

    然後讓人爽快的是,作者瞬間把兩個規則和簡要的說明直接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一點感覺作者在寫這一章的時候和前面的那一章的整個感受略微有點不同。之前他都會先先舉個例子,跑個圈,(但是)這一章他會直接的來講。

    再次,他使用兩章的內容來展開了這兩個規則,這兩章使用了案例、講述、理論、描述等方式,向讀者們呈現了這兩個規則具體是怎麼使用的,它的效果是啥樣的,一些標準的一些情況,這個就是在這兩章。

    那麼為了更加全面豐滿的理解,並且作者可以輔助上第4個規則的帶出,所以作者又入手講了「閱讀」和「寫作」,尤其是(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裡邊,其實在這個部分後面我會有一個疑問,到時候會提示大家。這個地方插入的比較生硬,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忽然要和寫作關聯在一起,明明看起來還是很簡單的,後面會有一個解釋。

    然後作者又提到了本章的第三個規則,也就是整個分析閱讀的第四個規則,更加精準的說明了前兩個規則的目的。注意這裡面的關鍵詞是說明了他的目的。如果你真的仔細閱讀的話,你看書上第70頁的上面的第一段,這個規則是「找出一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發現這本書的主題和重點」。其實你要知道,他的第二個規則是要找出這個書的目的。而第三個規則還在找出這本書的目的,只是它的切入方式不同。你可以理解這兩個規則都是為了找到一本書的目的。一個是通過閱讀入手,一個是通過問題的導向入手。

    最後的一個環節又對第六章和第七章進行了一個綜合總結,把這兩章的內容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做了一個整體的一個小結。我感覺這個部分小節(總結)的特別好,所以在這一篇的閱讀上,我對作者的理解就這個主題的展開思路還是比較清楚的。整體上看確實是這樣。

    3. 本章的具體細節

    但是我在今天晚上看到了徐曉程的朋友圈裡發了一條,說:「我特別討厭《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他分總關係不說,寫東西還跳來跳去的,讓我好鬱悶,好難讀。」一個小夥伴為什麼覺得一本書難讀呢?很有可能是在細節上出問題了,有時候(一本書)在大綱結構上沒有問題,但是細節上(卻不一定)。

    我們來仔細看看細節說了什麼?

    (1)開篇

    大家跟我一起,首先把書翻到書上的開篇,也都是69頁這個部分。69頁上來就告訴大家說,「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他的責任是找到骨架」。

    骨架其實是「組織架構」,那麼對於前三段,大家先不要著急往下翻,因為找到骨架、找到一個整體性和架構,這在前三段里他談到的這(些)內容——骨架、整體性、組織架構,這3個東西其實不是一回事的。尤其整體性和組織架構,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對這個部分還是比較困擾的。

    明明開篇講的是骨架,在我理解上,他就是講一本書的結構問題的,怎麼忽然就出現了整體性呢?這個風格是不是不對?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是存有非常大的疑惑的。在這一次我反覆讀了兩三次以後,我才明白,原來作者說到的這個「組織架構」這個詞,它有其特殊的含義。這個我們後面再展開的時候就能明白。所以說看前三段的時候,感覺作者寫得很亂,就是先是寫了骨架,又說了整體性, 感覺很亂。有一些小夥伴,他就會迷失在其中。

    然後我們再繼續來看開篇,還講了兩個規則。

    第一個規則是用一句話來描述一本書或者一段話來描述一本書。說到這兒,我基本上就會想到我的導師說過的話。他說:「永澄,什麼叫『對一個事物真正的你弄懂了,弄清楚了?』其實就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出這個事物或者這個對象它究竟是什麼。」不管是看書、看電影、看電視、雜誌等等,如果你不能說出這本書在說什麼,尤其是使用自己的話,或者50%以上是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那麼充分說明你沒有懂。所以這個規則在我看到了之後,我覺得很熟悉,也很親切,因為我平時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那麼在這個規則中,第70頁談到了他的目的,雖然他這個部分說得比較繞幹什麼,其實簡單就一句話——要發現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這是第70頁的上面那一段說的。緊接著,他又談到了什麼叫做整體性,作為一個藝術品,整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他對這個整體性的做了一個說明。對「什麼叫做能把這本書說清楚」進行了一個說明,所以我覺得這幾個主題都非常好。

    一個整體性,一個是說清楚,然後把它的目的都能說得清楚。這個部分其實蠻好的,但是我在這個部分還真是有點問題。我讀到這個地方的問題是:開篇本章開始在講骨架,為什麼在這要講整體性?這就是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我覺得這種寫法不太合適,前後不對應,這在中學語文小學語文裡邊會被老師批評的。帶著這個問題,我繼續看了第二個規則,但是我沒有辦法判斷。因為只有你分析閱讀都讀完了之後,你才能判斷,是吧?

    所以我就看了他說的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下來,說明他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結構。你如果讀到這兒,如果你是「嗖」的一下讀過去的那些夥伴,我個人建議你回頭來這看一下這句話,裡邊哪一個詞才是重點?你想想看,假設我現在給你留出一分鐘的時間,你再讀這句話,你覺得哪一個詞是重點?仔細看就知道,雖然說列舉重要的篇章很重要,但是重點的那個詞——「如何」就是how to do的問題。也就是說,第三個規則要求你說出他們是「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架構的。

    大家就看這個規則,你其實還可以問出很多問題——他們如何按照順序?按照什麼順序?你得把什麼順序給提出來。這個部分我就會存疑,那麼我再往下找的時候,我在這兒就寫了一個「How」的問題。(書中)緊接著後面寫了房子和磚頭之間的區別,用這樣的一個案例來說明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有一個詞叫「整體」和「局部」,局部是整體的局部,局部的組成形成了這個整體。

    還有一種分法叫「整體」和「羅列」。「羅列」和「局部」這兩個詞,其實就能把作者這個部分說得清清楚楚的。你羅列出來並不具備功能性,這也是第70頁第3段第4行寫的很清楚,但是卻一定要跟其他的部分連接在一起,這是與功能相關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構成結構一定是要和功能相關。

    你如果僅僅是羅列,它不能形成功能也是無效的。如果說你可以形成一個整體的話,那麼他也一定是具備功能性的。這兩個點,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把它看清楚,或者想清楚。

    什麼叫做整體性?也就是說局部組合在一起,它是具備功能性,才叫做整體性。其實讀到這兒,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帶著——作者在講這個地方的時候,說的道理很清楚,就和功能性有關,但是這個怎麼樣構建呢?如何構建呢?有什麼樣的順序?這個部分我還是想了解,那麼在後面確實也給出來了。

    作者在後面給出了兩種方式,一個叫做按照書中的框架和大綱來構建,第二個是適當的合併相關的章節以問題的形式來構建。這是作者給出來的回答。可是作者在本章中只是書寫了「寫大綱」的方式,書中並沒有告訴你這個規則三——按照順序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其實我在閱讀的時候,並沒有在這一章找出答案,不知道你有沒有找到答案。

    這就是開篇。開篇我學到了這些內容,也對一些知識進行了存疑。

    (2)結構與規劃

    緊接著第二部分叫結構與規劃。在這篇的主題叫做「敘述他的大意」。當我們讀到這一個部分,你一看就知道,敘述大意肯定是講方法——講如何來敘述的方法,這個基本上就能明白。只不過,這使我又發生了一個疑惑——「敘述大意」和「結構和規劃」之間是什麼關係?中心思想是描述大意,那麼描述大意和本節的這個標題——結構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帶著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其實就在往下讀。再往下讀的時候,我知道他上來就說讓我們回到第二個規則,說出這個大意,對這個規則的運作,再說一些說明幫你確實用得上,(這些都表明)下面他是想給你講一些具體的技巧,並且他主要想講的問題是整體性的問題。

    對於這個作者,咱們讀書讀到現在,你基本上已經跟他生活在一起生活到一個多月了,你對他應該有一點基本的了解。這個作者寫書,他一定有一個習慣——他在說一個技巧的時候,他是先講案例。你有沒有發現,說奧德賽這篇,還有尤利西斯,那麼你一定發現他是在講案例,後面又在講亞里士多德或是這個學說,他整個過程都是在講案例。也就是說,作者寫東西保持「EAT」的這種寫法,還是比較穩定的。

    等他講完案例的時候,就會在這個部分讓很多人產生疑惑了。P72的下方到P73的整個一頁究竟講什麼東西很容易讓人疑惑。我也是在讀了兩三遍以後,我才明白他到底是講什麼意思。

    那我們來理解一下P72的最後的這一段。他說:「你用這樣的方式了解一個故事後,發現將不同的情節,放入正確的位置。」然後到P73上方「通常來說都會有一個熟悉的公式」然後這一段最後一行叫同樣的基本情節。你會發現作者告訴你一個方式:很多故事用一個固定的情節來展開,你可以根據情節來找敘述大意。我們再看第二個。他講到P73的第二段還告訴你,讀書名也可以找大意。再往下看,P73的第三段,有時候在前言里還能說大意。也就是說整個過程他會告訴你,怎麼樣去找大意。

    而再往後看到P73的最後一段,他說:很多時候,作者也會出錯。最重要的找大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找出一個架構。那這個「架構」和後面的「架構」,它其實不是一個意思。唉,我沒有比對英文版這個詞是不是一個詞,我覺得這個架構很有可能並不是完整的一個意思。翻到後面來,他就開始說這本書具體是怎麼架構的。

    後邊就開始解讀。P74和P75的內容就一直在講案例,講完案例一直到P76的上面,都是在講具體怎麼構架、找出大意的方式。比如說這個書裡邊有什麼引言的介紹,然後有一些開篇的簡介,或者國富論寫了一個本書的計劃,都是幫你去理解大意的。

    如果說我們怎麼樣來描述一本書的大意,在這一節裡邊給出了4種方法。這4種方法是,用情節去展開;用書名去展開;看前言去展開;然後用「構架」找到它的架構來找到它的(大意)。

    讀到這個地方,我就忽然之間有點醒悟了。我覺得作者把這個規則二放在前面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它規則二裡邊給出了4種方式。那麼這4種方式中前3種,他是舉例來說的。而最後一個「構架」這個部分,他是又拿出一節來說的。那麼站在這樣的一個角度,我就能理解作者在寫這個部分的一個思路了。雖然我並不認同他這個思路,但是我已經找到了他的這個思路。

    在後面,他又寫了兩個提醒,分別是提醒你:「你一定要去用一句話去把它描述出來。你不知道怎麼描述,有兩個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不要把別人的描述當成意見,因為每一本書不同的人看待的不同的角度,他得出來的大意都是不一樣的。」

    通過這一點,也想跟大家說一件事。在讀書之前,我個人建議大家,你拿到一本書,很多人是先上豆瓣去讀一讀書評,然後看一下這本書是什麼樣子的。我覺得這個做法你得謹慎使用。

    這是一個管理手段,一旦說到管理手段,就要講到管理管理效果公式。你可以想到你這樣做,到底合不合適。對於一些不具備判斷能力的小夥伴來說,你還沒有讀多少本書,你看的豆瓣,尤其加上個評分,你會對這本書形成一個莫名其妙的一個封閉。有時候,你會把你自己內心給縫上去,所以我覺得作者在這個第二部分給你做的這個提醒,特別特別的棒。

    這兩點是我在本書收穫的,其實對我自己的一個理念的很大的一個補充——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說出來你在做什麼事。還有一個(收穫)是不要隨隨便便拿別人的意見當成作者的意見。這兩個部分也是我的一個很大的收穫。

    (3)如何寫大綱

    我們再來看第三個部分,就按照作者的思路來展開第三個部分,第三個部分其實是為一本書來寫大綱。對於我來說,我在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完全沒有問題了。因為我是結構性思維的認證講師,我具備講解結構性思維的相關課程,也擁有產品化的相關能力,並且我通常也經常地使用這個內容。這一節是寫如何(找)它的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書中給出了一個關鍵詞——強調複雜性。這樣一比對你就知道了,第二個規則一句話說出來,它講的是「整體性」;第三個規則講的是「複雜性」。

    「複雜性」按照書中的綱要,它有兩種方式的展開。第三個規則怎麼用呢?第一個用法就是你直接按照書中的綱要去展開,展開成這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1.1,1.2,1.3,2.1,2.2,2.3……這是第一種方式,一直到81頁的最上邊。

    第二種方式,在81頁第二段說了:「而是根據所處理的性質,將修正案劃分為更多項來談。」也就是說(根據)所面對的問題的性質來進行劃分,來得到一個大綱的書寫方式。不過,不管是什麼樣的大綱的書寫方式,總是符合結構性思維的。

    結構性思維,其實也蠻簡單的,叫結論先行,上下對應,有邏輯關係,內部有相互關係。這個具體內容我到後面給大家做結構性思維的這個部分再具體地給大家展開。我應該在4月份的時候會在線上開這個課,希望幫俱樂部的夥伴來構建結構性思維的一個基本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理解和思考我們面前的整個事物,非常非常的有用。

    他在後面又寫到了關於整理書寫大綱的一個案例——美國憲法這樣一個案例來說明「注意事項」。有這樣的幾個注意事項,他已經都羅列出來了。78頁作者在寫標準問題的時候,反反覆復地說了很多關於標準問題,其實就是寫個注意事項。

    最後,他還提到了找結構的一個重要性。這個點我覺得也蠻好的。這個點在第82頁,找出結構的重要性。在第二段說了一下結構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結構的話,規則二就不能用了。這就是它的重要性。關於重要性,其實我有一個思考。我的問題是:既然規則三這麼重要,為什麼還要把它放在規則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前一個規則的前面呢?這就是我現在這個地方的一個思考,如果是我的話,我想我要去調整它。

    (4)閱讀與寫作

    我們再來看一下閱讀與寫作。這一節很多人快速地跳過去了。這一節的思路,你要理解這個作者,你還真是要好好反覆看。我還真是看了好幾遍才弄清楚。

    我開始也是簡簡單單的認為,閱讀是「decode」的過程,寫作就是「code」的過程。一個就是先有骨頭,再包裝肉,再包裝衣。而讀書呢,就是先把衣服脫了,再把肉脫了,再找到骨頭,不就講這麼點事嗎?所以我當時就過去了。

    等到回來再做腦圖的時候,再次閱讀的時候,我發現其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你仔細看一下,他除了講到閱讀和寫作關係的時候,他的名字叫「互惠技巧」。那這肯定是有點什麼東西的。我再讀了讀,有骨還要有肉的一個原因。

    在書中83頁的第三段,有骨架不就夠了嗎?但是為什麼還要肉呢?因為他是要有生命體的。我覺得這個解讀特別好,要有「生命」。你不能光有骨架,骨架不一定是生命。骨架便於理解,但是骨架並不是生命。

    然後又談到了規則二和規則三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就83頁倒數第二段的這一段。他寫的雖然磨嘰,但是這裡邊寫出來了兩個詞。你慢慢看,就是83頁倒數第二段上面那行:「一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後連貫」。注意,這個整體感,我覺得這個地方的詞應該換成「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後連貫」。

    他這裡邊特彆強調了「清楚明白」,是什麼關係呢?就是你的一個整體中,它是分塊的。塊和塊之間間隔得清楚,這個叫「清楚明白」。

    什麼叫「前後連貫」呢?就是塊和塊之間的關係,它有一個確定的一個關係。

    所以,這個部分其實告訴你了,真正的寫作,一個好一點的論說性的寫作,從讀書中我們也可以學得到。論說性的寫作,既要裡邊的重點要分割的清楚,又要讓之間彼此有關聯。從這樣理解上,你就明白了,它就是分類的MECE原則。MECE原則就是,全清和全盡。全部分清,每一個和每一個要分清。然後全部分盡,之間不相關聯,彼此之間有邏輯關係。也就是說規則二和規則三竟然符合結構性思維的根本要求。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其實特別有那種「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感覺。我覺得這種感覺特棒。

    再往後翻,我覺得83頁的下面這段,他說,這兩個規則可以幫我們判斷作品好與不好。就是整體性和複雜性的這兩個規則,可以判斷這件事。但是他在寫的這個部分, 84頁上邊的這段,作者有點和稀泥。他說,你如果找不出重點,也找不出關係。什麼意思呢?就是整體性不行,複雜性也不行,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本書應該是個壞書。應該是壞書,但也不一定是壞書,因為壞的還可能是你。這是這麼說的。然後說著說著又說了,壞的可能是你,你也不要總覺得是你的問題,可能還是作者的問題。所以你就不知道作者站在這個角度上把「一個寫爛書的作者」和「一個不懂閱讀的讀者」放在一起說了一頓,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意思。到最後,84頁的上數第二段他在談什麼?仔細看,他要強調的是兩個規則,不但可以閱讀一本整本論說性的書,還可以閱讀其中某一個特別重要的部分。

    這句話在講什麼?他是在講規則二和規則三的應用範圍。

    當你明白規則二,它是講求的是整體性。規則三講的是複雜性。整體性是說一個一個的塊是構成在一起的,而複雜性呢,是一個一個的塊分得開的。你要是能夠理解這個事情的話,你就知道它的應用範圍。應用範圍是論說性的書的「整體」,和「某一個特別重要的部分」。這就是他要說的。只是他在「特別重要的部分」他又擴展了一點,說「特別重要的部分」之所以能夠拿出來說,就是因為它是論說性的書,別的類型的書你拿不出來的。像是文學戲劇小說,這種書你是不可能把它分出來的,但是這個論說性的是可以的。

    告訴你了,讀小說的時候,你要是把它讀開了那就不一定對了。如果讀論說型的書,你讀了一段就說你知道整體了,那也不一定對了。慢慢看懂了之後我覺得作者說的這個部分說得很清楚。

    並且這個部分後面(作者說的)整體性和複雜性,你如果跟我熟悉的話,知道我做模型的,你可能就會知道——只要出現兩個關鍵詞,就會出現「四象限」。整體性和複雜性就會呈現四象限,而這四象限就可以對書進行區分。這個環節我等到後面再跟大家說,我們先繼續來講細節。

    (5)發現作者的意圖

    下面我們翻到書中的第84頁的下面——發現作者的意圖。發現作者的意圖它其實在講個什麼事呢?他在講:作者要要問的問題是什麼,講了一個規則四——作者要問的問題是什麼。並且他給你好好地強調來,強調去,說這一點是對前兩點之間的補充。這是規則四。

    仔細看規則四,我身邊有一個小夥伴,我就不說它的名字了。他看到的規則四是「解決作者要問的問題」。你看,他理解的規則四和我們理解的規則四是不一樣的規則。四是要找出問題就行了。你要知道後面的規則,5678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規則,規則四隻負責找問題。

    這兩個問題,理論性問題、論理性問題、或者實用性問題,它可能的一個區分就是在「發現作者意圖」。我覺得這個問題給出的很棒,這個問題我就建議那些希望通過這一次活動把自己理解力提升上來的夥伴,像沈玉含,就堅果姐姐這樣的,你把這些問題不要像他這樣,抄都抄在一個自然段,而是以列表的形式來抄。就是一行一行給它橫著抄開。

  • 這件事存在嗎?就是它問的是存在問題;
  • 什麼事,是問的「WHAT」;
  • 原因,往前找關鍵點;
  • 什麼樣的情況,找環境;
  • 為什麼有這樣的事情的存在,也就是說環境的支撐;
  • 這件事情的目的,做這個事情,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 影響是什麼,也就是未來的預期;
  • 特質和特徵是什麼。
  • 你如果能夠看到85頁最後這一段講到的理論性問題,其實他在講什麼?他就是講你對事物的一個認識的角度。他給你了無數個角度。我們之所以會有一個碗,或者比如說咱們兩個談戀愛。兩個談戀愛,這個事存在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兩個為什麼會談戀愛?咱倆談戀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了?為什麼咱倆會談戀愛?咱倆談戀愛的目的是什麼?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咱倆談戀愛中有什麼特點,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咱們兩個談戀愛有沒有其他類似的,有沒有什麼相關聯的?咱們兩個戀愛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你看,就這樣的一個理論性問題,它其實經過了抽象,你可以把這個問題用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上去理解和解讀,去思考,去認知。而後者,關於實用性的問題,作者都說它是實用性了,比如說,你想解決一個問題——早起我一直起不來,我特別想解決這個事。解決一個問題,它其實就是實用性的,你就可以問自己(問題)。

  • 你要早起是要得到哪些結果?
  • 你要用什麼樣的手段才可以讓自己得到早起的這個結果?
  • 你如果想早起,並且要早點睡,你要做這個事,你要做哪些行動?
  • 這些要早睡裡面,先刷牙,然後上床,然後看書,然後鍛煉這些事,有一個什麼樣的順序?
  • 在什麼條件下你早睡是對的,或者晚睡是對的?
  • 你怎麼樣才能更好一點?
  • 什麼樣的情況下你晚睡的時候應該是個比早睡更好呢?
  • 你怎麼樣早睡才能更好地起來呢?
  • 等等等……

    你看,這些問題都是抽象出來的問。也就是說我們說過「融會貫通」。你還記得「融會貫通五步法」嗎?我們叫「CDRAP」,你就唱「CDRAP」,你就把它融會貫通了。你看作者寫的僅僅這麼一小段的內容,可以幫助你理解很多很多的事情。

    (6)總結

    我們再來看最後的總結。總結這個部分,不得了!總結上這樣的一句話說「我們講了閱讀的前4個規則,這4個規則,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能夠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構架的認識。」

    來理解一下這句話,別的話不一定重要,但是這句話很重要。這4個規則,提供作者對一本書構架的認識。我們來理解一下,第一個規則講分類的,它是一個區分性的原則;第二個,是講整體,講大意的,它是講整體性原則;第三個講結構的,他是講複雜性原則;第四個講作者意圖的,問的問題或者意圖,它其實問題導向性的。

    也就是說,所謂一本書的「構架」應該包括4點。這4點分別是一本書的分類、整體、結構和作者意圖,這才叫一本書的構架。未來別人問你:你讀一本書,這本書的構架是什麼?

    你可以這麼跟他說:

  • 這本書是一本什麼分類的書;
  • 它的整體上談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事情;
  • 它通過abcde來說明了整體的目的的「g」;
  • 它的結構是:a這個部分講了什麼,b講什麼,c講什麼,d講什麼;
  • 它的主要意圖是g,為了什麼東西。
  •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構架的認識。

    這就是作者要告訴你的:一本書的構架是哪四點,哪四個原則來幫助構架。而這種構架解決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主動閱讀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本書整體在怎麼講,這是講的什麼,它具體是怎麼展開的。

    到此我們其實可以打通前4個原則,講到了對一本書,分類、整體性、複雜性、或者叫結構,以及作者意圖的這種整體構架的認識,來幫助讀者去理解一本書整體在講什麼的主動閱讀的第一個問題。這句話,我建議大家在聽錄音回放的時候,反覆聽一聽,這句話很重要。

    四、認同點&非認同點

    好了,細節這部分已經完成了,下面我們來回答本章哪一些是我認同的,哪一些是我不認同的。這是主動閱讀要做的第三件事情。

    1. 對本章的認同點

    我認同的事情是四個規則構建一本書的架構,這個事情我認同的。第二是必須要深入的訓練這四個規則,再有一些認同的事情,我其實沒有寫,但是後面我想跟大家說,除了我不認同的部分,剩下的我都認同。

    2. 對本章的不認同點

    我說一下我不認同的有哪些,我不認同的主要有三大部分:

    (1)謀篇布局的部分

    第一部分叫謀篇布局的這個部分。如果是我來寫透視這個內容,我的書寫順序會調過來,我會改成規則四、規則三、規則二的方式。原因如下:規則四-問題導向是極其符合人類動機本質。帶著問題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閱讀方式,那麼為什麼要把規則四放在後面呢?所以我會上來就講規則四。也就是說你一讀書的時候就會去找問題,去努力的去尋找問題。

    然後再講規則三,規則三在書中第82頁第二段,我給大家念一念第二段,這個第二段找出真正的構架到底有多重要呢?然後一直看到最後,「因此說,要完成第二個規則,第三個規則是絕對必要的。」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第三個規則是必要條件,那麼必要條件難道不應該放在前面來說嗎?它又不是一個充分條件。如果是我來寫書的話,我會寫:如何透視一本書,首先帶著相關的問題去看,然後看一下這本書是什麼構架,把構架看清楚了以後來綜合整理一個結構和大意,這就是我的謀篇布局方式。

    (2)技術細節部分

    我們再來看第二部分,技術細節部分。對於技術細節裡面我有幾個事情也不太認同。(第一個,)大家翻到書中的規則二,規則二講的是怎麼樣寫出大意。他寫大意給了很多案例,其實也給了方法。從情節中寫、從書名中寫、從前言中寫、從結構中寫,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給出寫大意的方法。他沒有告訴你怎麼寫,先寫什麼,再寫什麼,他沒有說這個,而只是告訴你,我是這樣寫的,我是這樣寫的。所以作為通常叫做「落地化實踐」的我,不太認同這種做法。如果是我,我就會加上去,告訴大家:請你按照結構性思維的方式,在序言的基礎上通過abcde等方面說明了觀點g, 這就是我的方式。

    第二個,看規則三。規則三的要求是:如何按照一個順序組成一個整體架構。這個談「如何」,他並沒有講「如何」的具體方法。如果是我來寫,我也會把結構性思維往裡面增加一下。

    上級和下級的關係我們稱之為歸納或者演繹的方式,往下走叫演繹,往上走叫歸納。橫向的關係我們稱之為順序關係。順序關係中有兩種順序,一個是並列順序,一個是順序順序。在這個並列關係中有一個一個的要素出現,我們稱之為並列順序;而這種順序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結構順序、重要順序。他其實用這種方式,才可以羅列出一個架構,那麼這個結構性思維,未來我們來講。所以在這個部分沒有給出來。

    (第三個,)大家再來看,76頁還有一個技術細節,76頁的最下面一行,作者在說,寫大意這個東西,別人說的可能是對的,但是那只是別人說的,最好你要自己說。說來半天,說不同的想法,有的讀者不一樣,書也不一樣……但是最後說了一句話,「還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檢驗其正確與真實性」,這個標準沒有給出。你書寫一個東西的大意到底正確與否的標準竟然沒給出,這一點也是我不認同的地方。也就是說我讓你去做一件事,我跟你說去把這個黃瓜給切了,切成什麼樣子的標準沒有給出。在現代管理中,比如說叫績效管理。績效管理不給標準,大家在做事情的時候可能就會瞎做。

    我對這個部分並不滿意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作者說我要教你寫大意,但是他沒有給你方法,也沒有給你一個結構,也沒有給你一個標準,你有發現嗎?但是你再看規則三,就變了。78頁整個都在談標準問題,反反覆復談標準,就是告訴你,這個事情要寫到什麼樣子。其實我們簡單來說,就是你用結構性思維寫出第二級大綱就夠了,第一級大綱是幾個,第二級大綱是幾個,就夠了。規則三雖然沒有告訴你順序怎麼寫,他至少告訴你寫大綱的方法,也就是說技巧性的問題給出了,同時還在78頁給出了標準問題。你就會比對,在講這兩個規則就能看出來,他講規則二和規則三的寫法上是有差別的。二的寫法上既不給方法又不給標準,而規則三上既給方法,又給標準。

    這樣的比對讓我看到了很多東西,如果未來我自己寫東西的話,前後的穩定性我會加強的,這只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3)具體論點部分

    (不認同的第三部分,)具體論點的部分,我也有一個略有點問題的。這個論點是在79頁第二段,他說,這份大綱要比原著還要長。按理說這是要講大綱和原著之間的關係,但是他緊接著後面是講的注釋,他講了很多很多關於注釋的問題。把大綱和注釋混在一起,我覺得講這點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對這一點也不完全認同的。

    不認同的地方我也指出來了這些點,至於我對作者很認同的部分我也就不說了。隨便舉個例子。比如81頁,除了你用這種結構式的方式,你還可以把你的內容整合到一起。其實我講這本書就用了這種整合的方式給大家講。你看,我做的腦圖是按問題來做的,我根本就不是按結構來做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你在學他寫綱要的時候,第一種寫綱要的方式和第二種寫綱要的方式,第二種的方式更難一些。

    五、本章和我的關係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本章和我有什麼關係。本章和我的關係,其實就是CDRap的一個具體應用,主要有以下的六個關係。

  • 第一個,我理解事物的全新流程,又出來一個全新流程啊。理解事物有一個全新流程,這個流程叫問題導向——結構構建——描述大意。其實這個是我自己整理出來的認識事物的流程。作者的流程是什麼呢?作者的流程是描述大意、結構構建、問題導向。我是反過來的。並且我剛剛已經舉例說明理論性問題和實用性問題,這是理解的全流程;
  • 第二點,結構性思維對於理解力提升的重要意義。這件事真是太重要了,你沒有結構性思維,理解問題太難太難了。那麼結構性思維的這個課,或者全面學習的活動我估計應該在三月份附近會開,這是我的第二點收穫;
  • 第三點收穫,但凡是講方法,一定要有落地的方法。你最好能用掌握精通的四層次法來說清楚,然後具體的技術一定要給標準,來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可以參考向組織揩油活動中給出的多階標準表,不同的標準,不同的人採用什麼標準;
  • 第四個收穫,叫「英雄之旅」是一個講故事的很好的方法。書中在73頁的時候給了一個很好的公式,叫男孩遇到女孩,男孩丟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這樣的一個公式,書中經常用這種方式。大家再看一下「英雄之旅」,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英雄之旅是拍電影經常用的一個方式。一個人最開始活在一個普通世界裡面,忽然有一個特殊的事件對這個人進行召喚,然後主人公對這個冒險的事件非常非常抵觸,他根本不想去做這件事,忽然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智者,這個智者是一個老人,他成為主角的一個什麼人出現,出現之後他迫使英雄開始英雄之旅,然後這個英雄穿越了第一個極限,又遇到了測試、盟友和敵人,忽然之間掉到了深層的洞穴,面對著嚴峻的考驗,但是他還是搞定了,得到了嘉獎,然後又走到了回去的路上,雖然回去的路上有很多誘惑和危險,他最終死掉了。死掉了,他又復活了,最後滿載而歸。這個是典型的英雄之旅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用英雄之旅編各種各樣的故事。我們以前也做過這種的活動,就是用英雄之旅編故事,好好玩兒,大家可以試試看;
  • 第五個收穫就是獲得大意的方法。用情節、用書名、用前言、用構架來獲得對事物大意的一個方法;
  • 最後一個就是整體性和複雜性是不是可以構成四象限的結構呢?規則二和規則三是不是可以構建出一個四象限結構,我們可以嘗試著看一下。整體性但是不複雜。什麼樣的整體呢?就像詩歌,詩歌它是一個整體,它不太複雜。歷史,它是一個整體,但也不太複雜。再看整體複雜,文學它是一個整體,書上寫了,文學、戲劇、小說是不可分割的,你不可能把它一塊一塊的讀,所以它是個整體,它也複雜。不整體,但是複雜的呢?就是理論性的這些說明,它不是一個整體,你可以分拆開,每一個部分都可以單獨拿出來看,但是它複雜。然後不整體、不複雜的是什麼呢?爛書吧,我也不太清楚,或者說某一個知識點給你,大約就是這樣一件事。
  • 所以這就是本章和我的關係,CDRap,我把這些內容都融匯成我的知識體系的一個部分。好了,這就是第七章我們的內容,那麼我們今天的分享到這裡結束,謝謝大家的傾聽,再見!


    推薦閱讀:

    如何精鍊地用別的詞形容「刻奇」?
    周老師文字道6
    相遇文字,相遇你
    甲骨「車」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暖心短句小清新,暖心的愛情文字

    TAG:文字 | 透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