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昌碩評傳(1)

   

  • 吳昌碩評傳(1)

      王琪森

      今年9月12日是海派書畫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誕辰170周年紀念,作者對吳昌碩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研究,寫成此書。全書史料翔實,描寫細膩,文筆生動,可讀性強,全景式地展示了清末民初海上藝苑的風雲際會。

      

    1.鄣吳半日村鄉愁

      浙江安吉鄣吳村是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古村名鎮。它安謐幽然地靜卧於竹海蒼翠、溪水清碧的山林之間。吳昌碩的故居就在綠樹掩映的村落中間,屋後是峰巒奇秀的金華山,與之遙相對望的是山勢逶迤的玉華山,兩山呵護的鄣吳村,綠竹搖曳,松柏巍然,空翠蔽日,故而又有「半日邨」之名。邁步進入故居,前是一座古樸斑駁的明代三孔石橋,橫跨於半月形的小池上,當地人稱為「狀元橋」,又曰「四進士橋」。據史料所載:吳氏家族曾先後有四人成為進士。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父子兄弟四進士」。

      門楣的題匾「吳昌碩故居」為其孫吳長鄴所書,筆畫遒勁酣暢,頗有缶翁遺韻。故居分為前後二進,第一進為平屋,粉牆木窗,青磚鋪地,傳導了淳樸的家風。穿過二道門,便是一個小天井,雖為棗栗之地,但卻是吳昌碩童年時的樂園。其後就是三間樓房,系吳昌碩故居的主體建築。當中是客廳,左邊是吳辛甲夫婦的卧室,窗外的一束春陽撫摩著一張古老的雕花架子床,泛出歲月的氤氳之氣。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1844年9月12日),吳昌碩就出生在這張古床上。那一聲響亮的嬰啼,似也宣告了鄣吳古村將走向山外,聞名遐邇。

      吳昌碩的父親吳辛甲其時為24歲,正在為博取功名而寒窗苦讀。其母為萬氏,共生有三子三女,吳昌碩系次子,長子有賓幼時即夭折,三子祥卿及女兒後死於戰亂。儘管吳家到吳昌碩的父輩時已家道中落,但詩文傳家之風依然相襲。年少時的小昌碩不僅隨父親開蒙識字讀書,還跟著父親捉刀刻印。由於他外貌瘦弱、生性文靜,又喜好長時間伏案在方磚上練字或刻印,所以村民們及小夥伴們笑稱他為「鄉阿姐」。後來,吳昌碩常在他的書畫得意之作上,鈐有他手刻的「古鄣」印。鄉戀,成了他維繫終生的思念。鄉愁,亦是他相伴一世的情結。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吳昌碩5歲了,每當父親吳辛甲在看書或寫字時,小小年紀的他總會好奇地站在父親的身邊,看上好一陣時間。有時趁父親不在,他會拿起父親放在書桌上的毛筆在紙上亂畫塗鴉。有時見父親在搖頭晃腦地吟詩,他也扭動著小腰模仿,發出誰也聽不懂的「唔、唔、呀、呀」的聲音,引得專門從安吉縣城來鄣吳村照顧他的老祖母笑得直不起腰。這一年的秋收過後,吳家院里的菊花開得十分茂盛,在陽光的映照下泛出金燦燦的色澤。宅門外的桂花樹上也綴滿了一簇簇黃色的小花,不時散發出清醇的芳香。也就在這一天有些涼意的清晨,母親特地為小昌碩換上了一套洗乾淨的衣服。然後,父親把他領到二樓他的書房內,在靠窗的地方,放著一張小木桌和小板凳,父親讓他坐下後,鄭重地拿起桌上的一支筆和一本已卷角的舊書,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要開始識字寫字了。「嗯。」小昌碩從父親手中接過筆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一個鄉村幼童的發矇儀式就是如此簡單而直觀,但一顆讀書種子就在這樣一個「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時節開始萌芽了。

      老祖父吳淵儘管在安吉縣城擔任著書院院長的職務,但對吳昌碩的學習情況也很關心,有時老祖母帶著小昌碩到縣城去看老祖父時,吳淵總要問問他最近又新學了哪幾個字?還一邊喝著茶,一邊問道:「大字上面加一橫,是什麼字呀?」「是天。」小昌碩稚聲稚氣地答道。「嗯,是天。那天字上加個口是什麼字呢?」老祖父又啟發性地提示道。「那是,吳。」他撲閃著眼睛,脫口而出。「好!好!大有進步。」吳淵高興地牽起孫子的小手,踏著書院內朗朗讀書聲的節拍,從前院走到後院,那濃郁清醇的書香也熏染了一個學童的心靈。

      在鄣吳村那條清亮的小溪之上,有一座玲瓏的小橋,步過小橋有幾間黛瓦粉牆的建築掩映於松林翠竹之中,這就是吳氏宗祠。吳昌碩七歲之後,父親就把他送入了這所吳氏「溪南靜室」家塾就讀,一方面讓小昌碩從小受到傳統家塾親情化的啟蒙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讓他融入同齡小鄉親的群體,從小培養一種家族親情意識。

    推薦閱讀:

    近日所見吳昌碩集彝器款識
    篆書,74歲以後的吳昌碩才夠味!
    吳昌碩刻印的代庖者(文/錢君匋)
    陳師曾:吳昌碩眼中的「不朽者」,梁啟超心中的「第一人」
    石濤 鄭板橋啟功吳昌碩「四家竹風飄然而至」

    TAG:吳昌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