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關心ta,卻不知道如何表達 | 如何科學地表達關心?

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

在心情低落的時候,身邊的朋友或家人都在安慰你,然而你卻感覺那些話語都好像遙遠而不相關;

又或者當別人在傷心難過時,你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把關心的話好好說出口。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關心,又或者在表達了關心之後,卻發現那並不是對方要的。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沒有被真正地懂得。

今天的文章就想來和大家聊聊,究竟怎樣的關心,才能真正讓對方感到被懂得和被愛著。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

你真的懂得如何關心他人嗎?

當一些不愉快的事發生時,以下是常見的4種關心方式:

方式一:「哎,聽你這麼說的確是挺糟糕/慘的。不過,你至少還有xxx啊,很多人可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想開點吧,生活還不算太糟。」

方式二:「我之前也遇到過和你一樣的狀況,我也經歷過這些痛苦,你的感受我都有過,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相信我。」

方式三:「不開心也沒有用的。我覺得你現在遇到的這種狀況屬於…,你可以這麼做:首先,…;其次,…;然後…」,「你應該這麼想…,然後,應該這麼處理…」

方式四:「我能想像你現在遭遇的這些事情,也能想像你在經歷這些時候的那種痛苦感受。你是不是遇到…,你是不是覺得…?你需要我做些什麼?」

你覺得這四種方式中,哪一種是最能給予你/對方安慰,讓人感到被懂得和被愛著呢?

在心理學領域,這4種關心他人的方式被認為是截然不同的(Burton, 2015; Stern & Divecha, 2016)。其中:

  • 方式一被稱為「惋惜」(pity),它表達的是對對方遭遇的一種認知(acknowledge),即「我承認你目前的狀況是糟糕的,我為此感到遺憾」,這種關心很容易讓對方感覺是「居高臨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

  • 方式二是一種「憐憫」(sympathy),它的出發點在於「我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然而很多時候,這是一種「過多的自我代入」。這種代入,不僅會使表達關心的人再次回憶起自己的痛苦,也會成為理解對方感受時的阻礙——Ta預設對方會與自己曾經的感受一樣,但可能不同人在遭遇相似經歷時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 以及,被關心的人,也可能完全失去繼續表達的意願,因為這個對話好像變成了關心者自己的事。

  • 方式三是「同情」(compassion);同情他人的人,總是滿腔熱忱地想要幫助對方,有時候甚至沒弄明白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以及需要什麼幫助。戀人之間,當一方「心情不好」,而另一方總是給予給出實際的建議時,後者的關心就是一種「同情」,而前者往往就會覺得對方不懂自己的需要,沒有在真正地關心自己。

  • 方式四才是「共情」(empathy);它所表達的是,「無論我是否曾經歷過,我都會從你的角度去想像你的遭遇、你的感受。我不會貿然給出幫助,但我願意了解你的需求、並儘力給予你所需要的支持」。它被認為是最能夠讓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愛著的表達關心的方式。它也是心理諮詢中來訪與諮詢師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

  • 共情,讓對方真正感受到被愛與關心

    「共情」,之所以能成為人和人之間鏈接的一種基礎,是因為這種關心更多是從「獲得關心的人」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以「給予關心的人」為中心的。

    暢銷書《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指出,「共情」這種狀態包含3個層次,分別是:

    1.對情緒的感同身受

    對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是一種情緒上的共情(Emotional Empathy),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種關心他人的方式。比如,當朋友在抱怨最近工作上遇到了很多阻礙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Ta所感受到的焦慮、憤怒或是痛苦;又或者當戀人頻頻詢問我們的行程安排時,我們能感受到Ta的擔心。

    當在情緒上共情對方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能夠捕捉到、識別出對方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不將這種感受過多地牽扯到自己身上,這樣,對方才會感受到自己是真正被關心、被愛著的(你是在關心我的感受,而不是借我表達你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相反,如果我們在對方情緒上繼發自己的感受;或者通過聯想自己類似的經歷來預設對方的感受,(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來對比對方的感受),就會讓對方覺得那些安慰的話語都是無關痛癢的。

    2.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

    這被稱為認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指的是我們從對方的視角和立場出發,去理解和看待Ta正在經歷的事情。不過,要做到認知共情並不容易,它需要「調用」大腦的高級認知功能區(負責處理抽象與邏輯思考的前額葉區),去理解對方的處境,去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正在面臨著什麼。

    比如,當朋友在抱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時,我們會先去思考,以Ta的個性和能力,Ta所面臨的究竟是怎樣的挫折,而不是從我們的看法出發,很理所當然地給出看法和建議。我們要真正理解到對方的處境,而不是自以為是。

    3.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幫助

    這就是所謂的「共情擔憂」(Empathic Concern),它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建立在前兩者(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基礎之上的「同情心」。它是一種時刻準備著提供幫助與支持的狀態,但是,這種幫助與支持並不僅僅基於自己的熱忱和善心,而是基於「在情緒上對對方感受的關心」和「在認知上對對方處境的理解」。

    比如,當另一半在工作上感到壓力時,我們並不是想當然地給出考慮和建議——Ta需要在溝通和時間管理上做出改進,而是我們能感受和理解這些壓力給對方帶來的焦慮和痛苦,再思考Ta面對的壓力究竟是什麼,ta在此時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最終給出相應的支持和幫助。如此,對方才會真正感受到關心,而不是一種被指導和被教育的感覺。

    研究發現,同時包含這三個維度的共情,才是表達關心的最佳方式。它能夠讓被關心的人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愛(Riggio & Taylor, 2000)。

    不當的共情,會傷人傷己

    我們曾在「共情能力太強會更不開心嗎」中提到,對他人情緒的過度敏感會可能會傷害到自己。不僅如此,當共情以不恰當的方式表達時,也會傷害到我們想要關心的對方。

    那麼,什麼樣的共情是不恰當的呢?

    1.缺乏情緒邊界

    如前文所說,共情需要我們對對方的情緒感同身受,但同時要清醒地分辨哪些情緒屬於對方的情緒,哪些情緒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情緒(Chase, 2015)。

    如果你發現,自己會不受控制地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甚至無法分辨這些情緒來自於對方還是自己,你便很可能已經陷入了一種缺乏情緒邊界的共情之中。你過度地讓自己體會了別人的情感、又或者被對方的狀態激發了自己的情感。這是一種有危險的狀態,因為你可能陷入持續的低落,產生自己的耗竭。

    2.從自己的立場與視角出發

    當共情他人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忍不住想像自己去經歷對方所遭遇的一切,然而,如前文所說,恰當的共情,是需要從對方的視角和立場出發的。所以說,在關心他人的處境時,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其中的「主角」,那麼,你很可能就是處在不恰當的共情之中了。

    基於你自己立場的理解,很可能並不是對方真正的遭遇和處境,也會讓對方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或理解。

    3.過度付出

    不僅如此,若人們會陷入過度的、不恰當的「共情擔憂」之中——總覺得自己對他人的幸福快樂負有責任,就不免會在關係里過度付出。

    當你發現這些信號:自己的付出常常並不是對方主動提出的,而你自己享受於「付出」帶來的滿足感、或是覺得別人少了你就會一事無成,同時,你也不允許對方拒絕你的幫助,甚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承諾和付出——你便很可能也是處在一種不恰當的共情之中了。

    而這種付出是傷人傷己的。你不僅會為過度的犧牲和給予而感到精疲力竭,還可能會因為一時無法照常地幫助他人而感到不必要的愧疚。更甚的是,對方也並不會因為這種付出而獲益,Ta很可能會覺得自己被迫接受了許多「幫助」,感到自我的成長和獨立被剝奪。你又會進而因為對方的「不知感恩」感到憤怒。

    * 痛苦的人更容易陷入不恰當的共情之中

    我們曾提到過經歷創傷的人,共情他人的能力會更強。不過,他們也相對更容易陷入不恰當的共情之中。這是因為他們過去所遭遇的痛苦經歷,使得他們更可能在共情別人的時候,不自覺地代入自己的回憶和感受。他們本能地在別人的經歷中尋找共鳴,這種潛意識中自我安慰的意圖,卻往往可能讓他們囿於痛苦,不能自拔。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共情與關心他人呢?

    首先,你需要根據前文去辨別:自己對他人的關心是否屬於「不恰當的共情」, 接著,你可以嘗試「有的放矢」地去改變自己共情的方式。

    1.保持自己的情緒邊界

    保持情緒邊界,很重要的一點是學會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研究發現,提升對自我的內感受力(interception),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保持情緒邊界,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Shah, Catmur, & Bird, 2017)。而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正念練習來提升自己的內感受力:

  • 找一個安靜而舒適的空間

  • 靜靜地傾聽自己的心跳聲,並從1開始數自己的心跳

  • 若在你數數的時候,你覺察到自己的內心有一些其他的念頭出現,數字便歸零,你重新開始數你的心跳。

  • 另外,與保持個人邊界一樣,你需要自我堅定來維護自己的情緒邊界,即不過多地位他人的情緒負責。如果你的朋友總是在不開心的時候來找你傾訴,你就需要有意識地去防止自己過多地捲入到對方的生活與情緒狀態之中(Lucas, 2010)。

    2.想像對方而不是自己

    Buffone等人(in press)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想像自己正在經歷對方的遭遇時,我們大腦中與自身痛苦相關的區域會被激活,不僅如此,我們的身體也會隨之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

    為此,他提出我們在認知上共情對方,為對方設身處地地考慮時,需要從想像自己轉變為想像對方(from 「imagine-self-perspective」 to 「imagine-other-perspective」)。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問自己「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Ta的性格、Ta的優劣勢;那麼,Ta在事情發生時,會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呢?」。

    這些問題,能夠及時防止我們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到對方的痛苦遭遇之中。

    3.停止過度付出

    另外,我們也需要避免過度付出。除了通過前文所提到的那些信號意識到自己是否在過度的付出之外,你也可以在行動前,先問問自己「如果我得不到任何實質性的回報,對方也不會為此感激我,我仍然會這麼做嗎?」。當你明確意識到自己在過度付出時,你也必須足夠堅定地為它按下「中止鍵」,儘管這是一件需要意志力的事。

    最後,願你的付出被感受和珍惜,也願你獲得想要的愛與關心。

    以下是今天的廣告時間:

    今天的文章里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先要能夠在情緒上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才能夠進一步地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幫助。最近《解憂雜貨店》正在上映,講述的是一個能夠接收各種煩惱並回復建議的神奇雜貨店,記得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回信里重要的部分未必是與實際解決相關的建議,而是讓求助的人獲得一份真正的共情: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傾聽你、懂得你。

    大概每個人都會希望有這樣一個雜貨店,能夠訴說自己的憂愁、獲得對方的理解和貼心的幫助吧。而在生活中,我們合作過很多次的中國平安也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平安旗下豐富的產品線,幾乎可以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車出了事故需要賠付、生病了需要報銷、有餘錢想要理財,平安旗下的產品都能迅速解決你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需求。

    每次撥打平安的客服電話、使用平安的服務時,都會是很放心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有煩惱時就能去求助的「解憂雜貨店」。而且,即將30歲的平安除了不斷積累和洞察客戶需求以外,還在不斷用科技改善人性化的服務。在未來,中國平安的科技服務會讓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

    推薦閱讀:

    嚴歌苓的寫作自信:「世界就缺我這一份表達」
    五種無聲語 表達你的愛
    70個英語寫作常用到的基本表達句型,收藏學習!
    如果愛她,要敢於爭取;如果愛她,要勇於表達
    眉毛:於無聲間表達內心世界

    TAG:科學 | 表達 | 關心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