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火槍的發展歷程(組圖)
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對人類戰爭和殺戮的歷史影響最大的,不用說,就是火藥了。火藥的發明、以及它被用于軍事領域,是戰爭史上最重要的革新:在此之前,無論人們怎樣挖掘武器的形制和戰術潛能,總是沒有跳出冷兵器這個圈子,而當火藥和製造工藝結合、以槍炮的形態出現之後,人類自遠古以來綿延數千年的戰爭模式就有了徹底的改變。火藥帶來的變革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也許只有核武器的發明,在歷史意義上才能與火藥相比。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自然也就最早把火藥投入戰場。火藥武器的出現是在北宋時期,當在11世紀;這種最古老的火藥武器,簡單來說就是炸彈,以及藉助火藥推力把箭發射出去的「火箭」——其後,一直到13世紀末,在中國戰場上佔主流的火藥武器都是炸彈。而作為後世槍炮鼻祖的身管火器出現在1132年,是以竹筒為管的粗陋的火炮;《浪客劍心》漫畫里畫過一種木炮,是把原木中央掏出個洞來的土製火器,想來當年最早的竹管火槍大概與之類似吧。
一個世紀之後,當蒙古入侵、金朝瀕臨滅亡的年代,金人發明了「飛火槍」,這種武器緊接著由宋人改進,最著名者就是1259年的「突火槍」;這些最早的身管火器射程相當之近,只有區區幾米,噴射的也只是火焰、鐵砂之屬;但無論如何,在原理上,這些簡陋的武器確為日後數百年間無數火器的祖先。不過,和一般人的看法相反,因為中國當時製造槍炮身管的材料強度不夠,直接影響到火器的威力,因此,身管火器在當時的戰場上用得並不多,金人和宋人所用以互相對抗、並抵抗蒙古人的,主要還是各種拋射的炸彈,而這些炸彈也很快被蒙古人學會並在實戰中加以運用。最近的電視劇《成吉思汗》里,蒙古軍隊攻打花拉子模都城的時候居然用上了身管火炮……在歷史論壇上聊天的時候很多人都說,這導演可以去自殺了;那個時代連最早的火槍都只是一個雛形,哪來的火炮啊?——蒙古人用的「炮」,主要還是投射炸彈的投石機,像「回回炮」(重力式投石機)一類;一個真實的戰例就是,當蒙古旭烈兀大汗西征時,面對邪教阿薩辛教派徒眾建在險峻山地上的塞堡,蒙軍是用繳獲的南宋床子弩發射火藥武器將之擊滅的。宋元交鋒時,最有名的襄陽炮就是一種大型投石機,連古代的「砲」字,也是來自「拋」的諧音。至於真正意義上的身管槍炮,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3世紀末。這些早期的火銃——只能叫火銃而已——都很輕,口徑也很小;大口徑火炮的出現,在中國已經是元末明初的事了。
蒙古人的西征,把恐怖和殘殺從東亞一直帶到西亞,直至地中海岸;但征伐所帶來的不僅是鮮血,與此同時,中國的先進技術也被帶到了西方。必定在歐洲人開始使用火器之前,阿拉伯人就發明了馬達法(Mardafa)。馬達法這個詞是阿拉伯語中對一種步兵使用的手炮的稱謂。和騎兵用的手炮不同,馬達法是為步兵設計的,所以炮身被固定在一根粗長的木棍上,使用的時候左手扶住炮身將木棍夾在腋下,然後用一塊煤炭、一截火繩或者一條燒紅的金屬伸進火門。和手炮一樣,馬達法只能做概略的瞄準;有些阿拉伯的馬達法上還掛有斧頭,以供射手必須近戰時用。不過和騎兵用原始的火繩點燃不同,步兵往往用一根燒紅的金屬去點燃火藥,所以當時火槍陣地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幾個大火盆。阿拉伯人從蒙古人那裡學到了火藥和火器的製造及使用方法,很快,這些技術就通過十字軍的「交流」、同時也通過北非的阿拉伯人帶到了西班牙(那時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摩爾人的王朝和基督徒正處於長期戰爭之中)。當歐洲的基督徒通過這些「交流」也掌握了火器之後,歐洲戰爭的局面就開始緩慢、但確實地開始改觀。
金屬管狀火器在歐洲的出現,最遲不晚於1330年。在正式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在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城兵器庫的清單:「500門炮,約8英寸長,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夠射穿任何鎧甲」。而最早的實物,是1849年在德國坦能堡發掘出來的、毀於1399年的的銅製手炮(Hand gun),由星函,前膛,葯室組成,實際上相當於將當時的大炮縮小到手持的尺寸;這種手炮沒有準星、照門,也沒有扳機和握把、槍托,只是有一個炮架插在馬鞍上,將炮身固定在炮架上,炮身後有一根尾桿,連著一個胸托,由騎兵用胸口頂住,左手扶炮身,大略地瞄準,然後右手拿一根點燃的火繩或者一塊炭去點火門,來發射裝填的石丸或鉛丸。很明顯,這種射擊基本不可能考慮什麼精度,而且因為槍身長度不足,射程也很短;但是巨大的聲音、瀰漫的煙霧和偶爾命中時巨大的威力,對於當時的士兵來說就是如惡魔一般可怖的存在。到14世紀末,火炮和火槍已經出現在歐洲所有國家的作戰序列中了,也正是從手炮的實用化開始,才促使歐洲鎧甲向整體化發展。——不可否認,日本動漫和遊戲是不太喜歡描繪火槍、以及歐洲使用火槍的那個時代(15-19世紀)的;但宮崎駿卻經常喜歡描繪那樣的時代。我們在《幽靈公主》里看見的那種簡易的「石火矢」,就是一種金屬手炮;動畫里的描繪相當寫實,而且就是這麼簡易的武器,好象還是從中國進口的……那個時代日本確實是蠻荒之地啦……
最早的手炮
持手炮的士兵
馬達法
無論是手炮還是馬達法,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在發射時一直保持瞄準。因此在15世紀早期,有人對馬達法進行了一些改造:將火門從頂部移到右側,加裝了一根槓桿,槓桿頂端是一個固定一段火繩的夾子。火門上突出一個小碗狀的黃銅皿,可以盛放少許火藥,作為引發葯。這種火槍由於槍托成鉤狀而被稱為鉤型槍,但通譯作明火槍(Harquebus,Hackbut);雖然只有準星沒有照門,也沒有扳機,要靠右手的大拇指按壓槓桿點火發射,但那卻是最初的可以抵肩射擊、和在發射中保持瞄準的火器。而且由於粒狀火藥的發明,使得彈丸威力和精度都有了絕大的進步。由於粒狀火藥燃燒迅速,所以擊發後立刻就爆炸推動彈丸,免去了早期火槍點火後的等待時間,進一步提高了精度,也為後世火槍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5世紀中期,又在槓桿的下方延長,按照弩的結構做出了扳機、增設了照門;在16世紀早期,較完善的滑膛火繩槍就此誕生。火槍所使用的火繩是用細麻線或棉線放入硝酸鉀溶液中蒸煮或放入木灰、石灰濃鹼液中浸泡製成,能夠緩慢陰燃,沒有火焰,從14世紀末就開始用來點燃火繩武器的發射葯。在爆破作業中,火繩一直使用到發明現代的導火索為止……扯遠了……
在歐洲使用火器的早期時代,這些簡易火器還不能在戰鬥中獨當一面。就是當明火槍出現之後,射程不足、以及裝填的時間之長都使它在實戰中無法和弓弩比肩。——明火槍的裝填過程相當繁瑣:首先量出一定量的火藥放入槍管中,再放入鉛彈,再塞一些碎布固定住子彈和火藥,再把另一種精製的火藥倒滿引發的火藥池,然後還要把火繩固定到扳機上,打開火藥池,瞄準,開火……在以上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的事故都會使彈丸無法發射成功;假如成功發射的話,這枚重不足一盎司的彈丸就會以約800英尺/秒的初速飛出槍管,然後有一半的概率能打中100碼開外挨在一起的士兵,而且一分鐘能開一槍就很不錯了。因為馬克思說過「火藥把騎士階級炸得粉碎」這樣的話,有些人就把這話理解為火槍一出現就把重裝的封建騎士淘汰;這是一個想當然的錯誤。馬克思的這種說法是純粹的比喻,絕對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至少在16世紀之前,火槍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完全無法對抗騎兵的衝鋒。在戰場上,火槍手是和長矛兵混編的,他們互相在遠射戰和近戰中掩護對方,但長矛兵的數量越來越少。這樣的組合一直延續到18世紀。
明火槍的這些缺點,人們早就開始設法彌補了。除了發明火繩扳機之外,15世紀下半葉的西班牙人又對明火槍做了一系列的改造。除了將之單純的大型化外,最主要的兩點改進是:1,增加了照門,保證了瞄準的精度。2,採用V型彈簧和齒輪的組合代替了簡單的槓桿,可以讓火繩夾牢固地保持在待髮狀態,增加扳機力,降低了走火的危險。在16世紀之後,「明火槍」一詞還經常被使用,但那已經是經過改進之後、有很大不同的一種火器了。
明火槍。 ——雖然火繩槍(Musket)一詞後來成了幾乎所有前裝火槍的統稱,但是在它於1421年初次出現在義大利戰場上時,卻是令人驚訝的龐然大物。Musket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499年的那不勒斯市兵器庫清單中。按現有實物看,那種槍的槍身長550毫米,口徑30毫米,全長1430毫米,槍管為八棱型。Musket一詞源出拉丁文musca,蒼蠅,同時也是拉丁文的一種投擲箭的名字,而在16世紀,經過西班牙人改進的Musket則是口徑23毫米,全重11公斤,彈重50克,最大射程250米,有效射程100米的一種槍械,儘管比起明火槍來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它還是過於笨重,只能架在另一名士兵的肩膀上,要麼就用一根短矛或專門的Y字型支架支撐。由於過於笨重,裝填也成了累人的活;當時這種火槍的裝填僅僅需要10秒,但是定位、安裝、瞄準和射擊卻需要20多秒。不用說,移動也很困難,發射時的後坐力——發射的彈丸約比明火槍重一倍——也是不可忽視的事情。這些火繩槍的射手都是經過遴選的、有力氣的彪形大漢,軍餉拿得更多,在戰場上還往往有隨從跟著給搬裝備;但在Musket所發射的彈丸面前,鱗甲和鎖子甲確實是第一次成了軟弱無能的東西。和早期火槍的發展同步,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初,也同時是全身鎧甲出現、發展的時期,直到16世紀晚期整體金屬鎧甲出現為止。
持火繩槍的士兵。
火繩槍的射擊。
儘管如此,但是和長矛兵混編的火槍部隊卻終於將重裝騎兵揍下了馬。那個時代,正是瑞士僱傭兵以其長戟聞名歐洲的時候。但瑞士的僱傭兵團中,除了使用長戟的重裝步兵之外,弩手、後來是火槍手也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比例;那種極端大型化的火槍可以保證在100米左右的距離上擊破早期的胸甲。在歷史性的諾瓦拉會戰(1513年)中,瑞士步兵把法國騎士完全擊敗,而僅僅到了十幾年之後,在1522年的比克卡會戰及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中,火槍手第一次表現出了不可忽視的價值。當時的記載說,這種大型火繩槍常常是開一槍就打死好幾個人或好幾匹馬;但是很明顯地,它們只能在長矛兵和塹壕的掩護下組成固定的陣地來對抗敵軍,仍不能代替弩為步兵們提供充足靈活的火力。
……於是,人們不得不犧牲破壞力。到16世紀末,火槍已經成了輕裝步兵和騎兵人手一支的武器,口徑降到了15毫米以下,尺寸也和現代步槍相差無幾。雖然威力是大不如前了,但火槍也因此而普及起來,並在整個16世紀中徹底扭轉了軍隊中火槍兵和長矛兵的比例,到了16世紀末,長矛兵就完全變成為火槍手提供對騎兵衝鋒掩護的存在了。弩和長弓最後退出軍隊序列,正是在16世紀;雖然早期火槍在一些性能上要比弓弩差些,然而和弩手、尤其是長弓手比起來,火槍手的訓練相當快捷,此外,火槍、尤其是彈丸的製造也很方便。要做一把長弓得好幾個月,做一把弩得一周,而做一把火槍一天就夠了;做一根弩箭要半個小時,彈丸卻可以大批鑄造,《悲慘世界》里描寫起義者熔化金屬器皿造彈丸,這在使用弓弩的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16世紀,騎兵首先在沿用千年的長矛之外,第一次裝備上了手槍和軍刀(Saber);而龍騎兵(Dragoon)的產生,也是在這個時代。雖則他們可以同時勝任步騎兩種戰鬥,但多半還是被作為騎兵使用;使用火槍的時候,騎兵通常是進行三段衝鋒。首先是步槍,然後手槍,到30米左右再準備近戰,這種衝鋒樣式比以前純粹使用騎槍的衝鋒多了兩次打擊。不過,騎兵們也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火力,他們更多是採用前排騎兵射擊後利用速度優勢撤到騎兵隊列後方裝彈、後排騎兵再射擊再撤的戰法,這種戰法很象三段擊,而且,隨著火槍的普及,較便宜的、使用手槍和軍刀的騎兵就逐漸把大部分長矛重騎兵從騎兵序列中排擠出去了。到了17世紀初,古斯塔夫的瑞典軍隊已經能夠抵擋波蘭長矛重騎兵的突擊了,別忘了FQ的波蘭人一向可稱是歐洲最好的重騎兵……(同時也是最蠢的。他們的後代甚至能創造出用馬刀砍坦克的奇蹟,足以證明他們與乃祖相比,實在毫不遜色。)
重騎兵的昂貴,以及火槍興起之後造成它的性價比不斷下降的確是不爭的事實:裝備一名重裝騎士的費用相當於四名長矛兵或火槍兵的費用。對火槍兵來說,只要在戰鬥中能射倒哪怕一名重騎兵,他就算完成任務了,因為說白了,他自己的命遠不及對方值錢。不過,重騎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尤其是在正面突擊方面;在採用了較廉價的胸甲之後,他們就以胸甲騎兵(Cuirassier)的身份繼續存在著,直到19世紀中葉。
16世紀初,隨著鐘錶等機械工藝的發展,一些異想天開的發明家試圖將這些機械也用在火器上,轉輪發火手槍就此誕生了。所謂的轉輪發火手槍,就是將一般火繩手槍的火繩夾替換成一個蝸牛形發條和一個大型的金屬轉輪,用右手拇指扳動擊錘,發條擰緊,扣動扳機時發條帶動轉輪高速旋轉,摩擦火門上的彈簧片或其他金屬片發出火花點火。這種機構複雜、昂貴、難以修理——價格是火繩槍機的2-3倍——,但是華美且使用簡便。雖然難以作為大量裝備的武器,但是對於騎兵來說這種槍卻讓他們避免了高速騎馬戰鬥中火繩突然熄火的麻煩。著名的德國僱傭騎士團黑色騎兵(Der Scharzritter)就往往每人都攜帶數把這種轉輪發火槍。但是隨著有著類似優點的燧發槍的出現,轉輪發火槍就慢慢淡出了戰場;因為它的昂貴和複雜,使得步兵從來都不願意採用,而且轉輪發火槍的技術一直也只是在手槍上運用。 在這裡順便提一下。當火繩槍的技術從歐洲的商人那裡傳到日本去之後,日本人可說是把火繩槍(「鐵炮」)給玩絕了。包括眾所皆知的三段擊在內,火槍的戰術及槍械技術在戰國時代的要求下,短期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及至關原會戰(1600年)那時,甚至出現了長2.5米,重量超過40公斤、由兩個人抬著的大型火繩槍。無數以戰國為背景的動漫中從來就沒有缺少過火繩槍;《花之慶次》里中國的、日本的、西洋的火槍都有出現。惡魔城月下夜想曲里還有3人一組的骷髏火繩槍兵,3個骷髏,3把火繩槍,玩三段射;不過因為本文著重介紹歐洲的火槍,而且已經有許多專門論述鐵炮的優秀文章存在,所以就不多說什麼了。日本的鐵炮和歐洲的同類相比,製作更為精良,但就運用的本質而言並沒有變化。真正的區別,要等到16世紀後半,燧發槍發明之後了。
燧發槍(Flintlock)的名字來自它的燧髮式槍機(法語fusil,火鐮),這種槍機是從燧石點火式轉輪發火槍簡化而來的,它的機械結構非常類似於後期的火繩槍,但是燧發的火鐮同時又是火門的蓋,還採用了更強力的擊錘簧保證提供足夠的撞擊力度;因此它的扳機力和扳動擊錘都要比火繩槍來得費力,精度也略低。但是相對於「背上一法里長的火繩打一天仗」的火繩槍,僅僅需要幾小塊打磨好的燧石片的燧發槍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和火繩槍相比,燧發槍最大的優點,不僅不用擔心夜晚有燃燒火繩的光和火繩獨特的氣味暴露目標,而且射速更快、口徑更小、槍身更短、重量更輕、後坐力更小、射程更高;《劍風傳奇》里津裝在手上的手炮,雖然和火槍有一段距離,不過打火方式應該是和燧發槍相同的(也只有他那種非人類的手臂才禁得住這種變態的後坐力)。不過《劍風傳奇》的技術確實很奇怪,確切說應該是14世紀的背景,用16世紀的裝備,拿14世紀的武器;漫畫里普及的全身金屬鎧甲應該是隨著火器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出來的,而且《劍風傳奇》里有很不錯的大炮,但沒有火槍。真是亂七八糟的世界啊。
燧發槍的擊發裝置。
燧發裝置圖解
燧發步驟
燧發槍都是前膛火槍,且多為滑膛式;它們的口徑在16-22毫米之間,重4-6公斤,槍長1200-1600毫米左右(龍騎兵用的要比步兵用的短一些)。滑膛的燧發槍射程能達到140-200米,而線膛的為280-800米,射速分別為1-1.5分鐘1發和……5分鐘1發。因為滑膛槍彈丸的直徑一向是比槍管口徑小一些的,而線膛槍的彈丸非得和槍管嚴絲合縫不可,有些使用線膛槍的士兵甚至必須用鎚子敲通條,把子彈敲進去;線膛槍雖然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有著滑膛槍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長久以來未曾普及,這是最重要的原因。《Last Exile》里火槍兵們用的火槍基本就是這樣:動畫里有一個往槍口裝子彈的特寫,可以明顯看出,彈丸比槍口小很多;Last Exile的世界,是罕見的以火槍應用的那個時代為背景的世界,動畫中的火槍齊射也使人看得格外親切。不過……那個世界的火槍是靠蒸汽打出去的……太詭異了……那還能稱之為「火」槍嗎?
燧發槍分解圖!
各種燧發槍
(第一把是火帽擊髮式轉輪獵槍。第五、第六把是使用定裝手槍彈的槓桿式步槍,是19世紀西部開拓時候的武器)
燧發槍的廣泛應用,大大加速了自15世紀開始的火器淘汰冷兵器的過程。16世紀,舊式的步兵方陣逐漸讓位給更能有效發揮火力的線式隊形,為了讓更多的槍在一個正面上開火,整個步兵陣列的縱深被壓縮到了只有幾個人。此外,火繩槍為了要給火繩留出距離,並排的兩名士兵不可能挨得很近(至少1米),但燧發槍兵卻可以緊密地排列著,然後在橫向上很長很長地延展開來……冷兵器以來的戰爭樣式徹底改觀了。戰場上的火線從此更加密集,而且燧發槍的快速裝填速度也使得燧發槍兵隊列得以保持很小的縱深,只有3-4列而已;按照古斯塔夫的做法,瑞典火槍兵被要求進行「雷霆般的齊射」,也就是追求單次射擊的震撼力和威力;而歐洲軍隊像織田軍在長篠所用的三段擊一樣打出連綿不斷的彈雨,最早的記錄是英國內戰時,1746年的克洛登(Culloden)會戰,比長篠晚了約170年。18世紀中葉在菲特列大帝操練下的普魯士軍隊能夠用燧發槍達到每分鐘5發的射速,被認為是(事實上也是)相當了不起的,但那更多地是建立在普魯士式的非人操練的基礎上。諸位在軍訓時曬著太陽,辛苦萬分地走的隊列,最早就能追述到那時候,但是對18世紀的火槍兵來說這種機械式的操典是必要的,可現在已經是現代了呀……
燧發槍兵隊
無論戰鬥之前的訓練有多好,計劃有多周密,就像克勞塞維茨說的那樣,戰爭中永遠充滿了人類所無法預測的事情,這些事情確實地改變這戰爭的進程;在《影武者德川家康》一開始描寫日本的鐵炮手沒有人統一下令的話就不敢自己射擊,看上去似乎很愚蠢;但那和歐洲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來,恐怕很難說何者更佳。
——「各排剛開始射擊的時候,或許只有兩三個士兵沒有參加齊射而獨自射擊。緊接著隊形中就出現一片火海,各排和各列的士兵們混雜在一起,士兵們裝好子彈之後就立即自行開火射擊,第一列的士兵們也不再跪著射擊了,雖然他們確實想那麼做。此時,上至將軍,下至排長,面對這樣的混亂局面,誰也無能為力,只能等待部隊自行進退了。」
引文的作者所說「隊形中出現一片火海」,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排槍射擊的景象。以燧發槍的精度,一般士兵不可能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打中對面的目標,他只能站在緊密的戰線里,照著和自軍同樣緊密的敵人的戰線開火,那就是打著誰算誰了;而且火繩槍和燧發槍射擊之後,火藥的硝煙相當濃,也不可能繼續瞄準。加之戰場上的疲勞(在1757年的魯騰會戰中一些普魯士火槍兵在那一天里開槍甚至達180次之多)、緊張的氣氛、戰友在自己身邊倒下、自己也隨時可能死亡的恐怖,使得士兵經常陷入瘋狂之中。《Last Exile》里說火槍兵的陣亡率是三分之一,這絕對不是誇張(摩朗光是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強了),除了火藥的硝煙之外,動畫中都完美地再現了火槍對射時那種逼人發瘋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問統帥到底是要瘋狂亂射的火槍兵還是要像機器一樣沒有命令就不敢動的鐵炮手,我想答案應該是很明確的吧(而且其實在戰場上總是有號令的,漫畫里那種情況只能算特例,出現得極少)。
火繩槍的射擊。注意硝煙。
17世紀出現的兩個小發明最後結束了舊式戰爭的面貌。就像馬鐙雖然簡易,但對騎兵的發展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一樣,刺刀和紙殼子彈隨著燧發槍的出現,為火器的發展添上了不可忽略的一筆。 和火繩槍僅為50%左右的點火率相比,燧發槍因為結構上的優勢,點火率高到了85%以上。17世紀初,紙殼子彈問世,使燧發槍的射速進一步增加。紙殼子彈關鍵是在裝彈步驟上大大節省了時間:它是一個紙制彈筒,外面覆有油脂,裡面有定量的火藥和20-30克重的一顆彈丸。使用的時候,槍手只需用牙把彈筒咬開,把裡面的火藥倒一部分到發火池裡,再把剩下的火藥和彈丸用通條塞到槍管里就行了。和火繩槍比起來,這樣簡化的步驟使燧發槍的射速提高了一倍:使用紙殼子彈的燧發槍兵,射速能夠達到每分鐘2-3發甚至更多,這使他們能夠打出足夠密集的彈雨,即使面對騎兵的衝鋒也不再是軟弱無力的了。——而且很快,半個世紀以後,他們又有了刺刀。
刺刀(Bayonet)的發明,最早可以述及馬來人,他們得到火槍之後,把本民族的波紋劍(Kris)安在槍口處,將火槍當作短矛一樣使用。這啟發了荷蘭殖民者,他們把這種構想帶回歐洲。1679年,真正意義上的刺刀在法國出現了;早期刺刀還是直接塞在槍口裡的,射擊的時候要把刀拔下來,很麻煩。到17世紀90年代,隨著卡座式刺刀——就是現代刺刀的樣式——的發明,長矛兵徹底失去了存在意義。因為上了刺刀的步兵,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名矛兵;雖然這種矛較長矛要短且無力,但歐洲騎兵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基本拋棄了長槍,刺刀對抗當代騎兵的軍刀衝鋒是足夠了,而遠射的話,騎兵手槍的火力又遠不及步兵;緊跟在長矛兵之後,事實上從這時開始,騎兵的威力也就大打折扣了。一個例證就是,17世紀前半,三十年戰爭的時代,古斯塔夫如此重視火器的使用,但在他的軍隊中仍然保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長矛兵,而在卡座式刺刀發明僅僅30年之後,最保守的俄軍也在歐洲國家的軍隊中最後淘汰了長矛兵的編製,從此歐洲的步兵所使用的就完全是槍械了。
刺刀的最後普及,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時候,第一次步兵刺刀衝鋒發生在1703年,此後刺刀在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世紀)中就成了步兵的主要進攻武器之一。蘇沃洛夫強調「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其實非常符合當時的情況,因為滑膛燧發槍的威力和射程都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並且射擊對士兵來說,是需要自由的意志和靈活的身手的,對被專制獨裁政治束縛、身材普遍高大的俄軍士兵來說,不如讓他們用刺刀衝鋒更好一些。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都曾經說過「能擋住俄軍刺刀衝鋒的軍隊,世界上還沒有」,這更多的是一種自豪,而不是吹噓。(不過,俄軍居然能直到日俄戰爭的時候還抱著這條信念不放,思想簡直是僵化到不知所以然。)
槍和刺刀。
1622-1775年間法國的近衛騎士團被稱為火槍手,《三個火槍手》里的火槍手同伴們就是這樣,他們和別的國家的大兵可不一樣。這些精銳火槍手通常讓隨從帶上5把裝好子彈的步槍,自己身上還掛著4把手槍,採用定量火藥壺和鹿皮包裹的精緻彈丸,不必象普魯士軍隊那樣刻苦訓練也可以達到一分鐘5發的射速。當然,其代價是大量的金錢,畢竟一把槍的價錢可不便宜。需要說明的是,刺刀雖然很有效,但是當戰況進入混戰後卻有很多人覺得它掉轉不靈,所以當時幾乎所有軍人都還配備一把軍刀。特別是法國人,他們肉搏時一手提槍,一手握刀拼殺。宮崎駿的《風之谷》(尤其是漫畫,動畫明顯扯淡了,連坦克都有了)里,雖然燧發槍已經相當普及,但鎧甲和劍依然在使用,就是對那個時代很好的寫照;而且漫畫中的騎兵(陸行鳥騎兵和氂牛騎兵……別跟我說那生物叫馬)也開始用上專門的馬槍(Carabine)了;從喇叭口的短火槍(Musketoon,法國人一直這麼叫)開始,馬槍就漸漸脫離手槍的範疇,在盡量保留威力的情況下,為方便騎兵在馬上裝彈而進行了諸多特化,而線膛的馬槍更是在精度上超過了普通步槍。
既然說到了這個時代,就不能不提一下《凡爾塞的玫瑰》。漫畫里每一次開槍,角色們手裡拿的基本上都是燧發槍,不過我對安德列最後眼睛瞎了、騎在馬上還能聞聲辨位一槍一個的精準度感到懷疑……當時所使用的各種槍械,漫畫里都出現過了;最後在巴士底獄城牆上狙擊奧斯卡的那個士兵拿的絕對是線膛槍,滑膛槍不可能打那麼准;漫畫里那士兵瞄準奧斯卡的那個鏡頭,居然是帶十字線的瞄準鏡(瞄準鏡最早是在美國獨立戰爭時候就被大量使用在前線的獵兵(Jagear)手裡。當時已經有了完善的十字分劃線),但簡直是搞笑,那把槍上根本就沒有瞄準鏡啊,除非池田是有意表示奧斯卡不是死於流彈……
另外,那個狙擊奧斯卡的人,應該也不是普通士兵。當時軍隊里的慣例,優秀的射手並不站在隊列里,他們成單兵站在隊列前面,有權不受命令就自由射擊;而且那個人用的是線膛槍,一般士兵肯定是不會用這種槍的。從火繩槍的時代開始,用狙擊手在戰場上擊殺敵方軍官就是普遍的現象,很多高級軍官,其中不乏納爾遜這樣的名將,都是死在狙擊手手上的,華盛頓也曾經從弗格森少校手上險險逃過一劫。必須承認,狙擊手的活躍很多時候確實左右了戰局,但正如銀英里所說,陰謀和暗殺是不能改變歷史的;納爾遜儘管死了,但英國艦隊依然贏得了特拉法爾加的勝利並使法國艦隊不可能威脅英國本土;同樣,奧斯卡可以被殺死,但大革命的烈火卻是腐朽的封建王朝無論如何都扼殺不了的。呃,你要問我恨不恨打中奧斯卡姐姐的那個士兵?人家不管怎麼說也是奉命行事嘛……而且巴士底獄被打下來之後好象是所有守軍都被暴民虐殺掉了……所以,算了吧……哈哈……
短火槍。
17到18世紀歐洲標準的步兵衝突,是雙方的部隊排成兩三列,最多五列的隊列,而整個陣列的寬度延伸好幾里地,兩條人線互相推進到100米左右的距離開始對射。貫穿始終的理念其實就是,盡量在正面集中更多、更密集的火力。但是,編成這種「線式隊形」前進的部隊,行動非常遲緩,因為在行軍中隊形的每一個部分都必須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這樣展開戰鬥的時候才能保證線式隊形的完整。這樣的一支軍隊無論要完成什麼機動,都必須全軍一起動才行,而在行軍中隊列的任何地方出現混亂,都必然影響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可在野外機動的時候,混亂是不可避免的,這樣一支部隊中的步兵,幾乎不可能向敵方展開進攻,除非敵方也在向自己進攻。
變革從18世紀末的法國開始。從18世紀後期、尤其是大革命之後,法軍的序列變成了縱隊,實際上是一個方陣;縱隊可以不必顧及全軍而迅速行動(當時的法軍第一次出現了近代軍隊編製),而縱隊的方陣在戰鬥時,也可以迅速地展開成適合射擊的線形隊形。於是,步兵再次具備了良好的機動性和出色的進攻能力,他們展開成線形隊形的時候也不必擔心各部隊之間的空隙會為敵所乘,因為這些空隙全都被燧發槍的火力完全覆蓋,根本不可通過。我一直認為,田中在銀英里描寫艦隊戰的時候,他在戰術層面上就是以這個時代為藍本的,只不過加進了許多科幻元素而已;銀英中的會戰,無不漫溢著名將們統帥藝術的光輝,正如擁有良好機動性的縱隊士兵成了拿破崙完成自己偉業的最佳棋子一樣。了解了這個時代燧發槍的戰鬥,再了解銀英的戰鬥就是很容易了。除去對光束、飛彈之類的描寫,銀英里戰艦的互射完全可以比作燧發槍兵的互射,同樣,銀英里一個艦隊的數量通常約是一萬艘左右,這不是胡亂設計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的一個軍差不多就是這些人。看一看會戰過程就知道了,拿破崙戰爭里的會戰是和銀英里的會戰最像的,甚至可以說,直接把關鍵詞換一換,奧斯特利茨或者博羅迪諾就可以當銀英同人來寫;把銀英的戰鬥和古代世界的戰鬥相比,是完全錯誤的,銀英從古代戰爭中吸取的精華是其戰略,而非戰術;古代冷兵器軍隊交鋒,真正在交戰的只有前面幾列的士兵,而火槍使所有的士兵都同時參與了戰鬥。因此直到這個時代,會戰中對兵力調配的藝術才達到了頂峰。
滑鐵盧戰役中對抗法軍胸甲騎兵衝鋒的英軍營方陣。他們有效地防守住了這次沒有步兵和炮兵火力支援的孤立的騎兵衝鋒。
19世紀初的步兵裝束。
滑膛燧發槍雖然比火繩槍有了很大進步,但它的射速、射程和精度都還遠遠不能令軍人滿意。事實上,戰爭的本質就是追求更高的殺戮效率,只要戰爭存在,對殺人方法的研究就永無止境。一直到19世紀以前,對火槍射速的要求永遠是凌駕於射擊精度而排在第一位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射擊精度實在太差了,只能用射速彌補,就是到了19世紀初也依然是這樣。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在1814年寫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甚至是100碼外的人形靶;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並打傷的話,那麼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率是一樣的。」
英軍制式Brown Bess前膛燧發槍,19世紀前半,是在拿破崙戰爭中大量使用的一種制式步槍。
從17到19世紀,人們一直在尋求更快的射速。英國少校帕特里克·弗格森在1776年發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式來複槍,他在一般後膛槍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槍栓,射程達200碼,一分鐘能連續發射6-8發,但遺憾的是這種槍並沒有得到重視;而在別的方面提高射速的嘗試,比如子母銃結構等也在18到19世紀中層出不窮,但不是由於過高的成本就是因為重得可以而沒有成功過。事實上,前膛槍的潛力幾乎已經被挖透了,要再增加射速就只有從裝填方式上找辦法。16-17世紀風行一時的風琴炮就是這樣:它是把很多小炮管或火槍管集中在一起(可多到50管以上)以提高射速,由於很多槍管排列在一起很像風琴,故有此名。槍管裝在特殊的筒內(像火箭炮一樣平行排列)或滾筒上(滾筒式,用一個曲柄轉動,一列射完了換下一列),一般有輪式炮架以增加機動性,每排槍管由一個總火道連接,只需點一次火一排槍就能同時發射,可算是最早的機槍了;但由於實在是太笨重且裝填不便,因此在炮射霰彈得到改進之後,風琴炮就被淘汰了。
18世紀,英國有人發明了一種速射火槍。這種沉重的銅製大口徑火槍是由槍管,彈盤和軸桿組成的,在發射前,在每個彈膛內裝填好,然後旋上軸桿;擰到位後,隨著軸桿的轉動,彈盤在做旋轉時同時也做前後運動。當閉鎖完成的時候軸桿就帶動彈簧片敲打火口的燧石,引發射擊,一旦射完所有的彈藥,就可以快速卸下彈盤再次裝填。彈盤有8發和12發兩種,一分鐘可以發射60發子彈;有趣的是,發明者在申請專利時設計了圓形和方形兩種彈盤,他的理由是「圓形的是上帝的信徒間戰鬥所用。方形是用在異教徒身上」……但這種連發槍最大的缺點,一是笨重,二是引葯很容易掉落造成不發火。
其實在明清時,中國人出於和歐洲同行同樣的考慮,也設計了很多很有意思的連發火槍。中國的五管迅雷銃為了保證槍管朝下時不會掉落引火藥,所以採用了在火門插火繩的辦法,這樣雖然擊發慢,卻沒有多發啞火的危險。而且迅雷銃除了發射彈丸,還可以很輕鬆拆成幾個可以獨立戰鬥的部件,也就是槍管組、槍機齒輪組、短矛(軸桿)、盾牌(護盾兼前固定器)和小斧子(支架),保證了槍手的肉搏自衛能力;別的,如七星銃、五管神機等都是與之類似的轉輪多管火槍,而雙頭銃則正如字面意義所示,可以倒轉發射2次。明朝的十眼銃(單管),能不用裝葯連放十槍,構造相當特殊;中國人提高火槍射速嘗試的最後,以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連珠銃達到頂峰。按照現有記載(記載很不全面,而且既無圖紙又無實物),連珠銃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應該是相當先進、甚至超前的一種火槍;但是無論是迅雷銃、連珠銃還是西方的連發槍都沒有受到當權者和軍隊的注意,他們對這些昂貴又詭異的武器的可靠性和效率大抱疑問(中國方面,還有清朝統治者對火器的看法問題,但本文對此不作涉及);而且,這些連發火器的共有的缺點是:它們的連發,不是像現代槍械一樣靠自動裝彈,而只是單純地「把很多單發槍管捆在一起」而已。一旦全部發射完畢,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再次裝填,這在實戰時是不可想像的(速射火槍除外,但它也有自己的缺陷),能打完第一輪,但下面絕對不能保障;另外這些武器一是笨重昂貴,二是結構複雜不利大量裝備和維修,況且很多中國的連發火器只停留在紙上階段,設計和製造脫節(製造質量難以令人滿意,尤其是在大量生產時),未必經得起實戰。因此無論多麼珍奇巧妙,這些武器最終都只落得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手槍最早出現在15世紀中後,一開始僅僅是單純截短的步槍;但是很快就有人不滿足於它巨大的後坐力和過小的威力,於是到16世紀中後,手槍和步槍走上了差異很大的發展道路,這個差異一直延續到現在。那就是手槍的口徑遠比步槍大,射程短、精度差,但是對人卻有更大的停止作用;這時候為了裝填方便和射擊時火藥渣滓不噴傷射手,「喇叭口」手槍盛行一時,到了17、18世紀,在海員間很快就流行開了在海軍刀上裝上手槍的「銃刃」,在民間,聖水灑等武器也非常流行。
「聖水灑」這東西其實不能算火槍,只能算是火筒。它不發射彈丸,只靠火焰灼傷,最早是教堂防賊用的小東西,因為它是由多個裝填火藥的小管噴出火花灼人,又多是教堂使用,因此聖水灑的名字就叫開了;到後來,除了發射火藥火焰灼人外,聖水灑大型化到如同硬頭錘一般,事實上後期的聖水灑就是一把不分頭的平頂硬頭錘。它的把手可以轉動,裡面有一片燧石,前面的鎚頭中空,有多個蜂窩小管裝填火藥,底下一片彈簧鋼片,用的時候擰開頭蓋,將火口對敵,用力撞擊或者擰轉把手,就可以噴出一股5米左右的火焰。這個東西不禁讓人想起明清時代的三眼銃:家住北京的朋友可能在地攤看見過有賣這東西的,3個銃管呈品字形排列,可以點3次火,銃管合起來就是一大鐵棒子,打完之後可以當棒槌砸人,多是由騎兵使用;後來在聖水灑的基礎上,德國也出現了在手斧中裝上步槍槍管的奇怪武器,無論是結構和使用方法都與聖水灑相差無幾,但卻不再是防賊用、而是確確實實可以殺人的兇器了。與之相似的構想出現在海上,西班牙水手特別喜歡的一種武器,銃刃(Musketlass),就是在海軍刀(Cutlass)上面加一把手槍。FF8里,史考爾用的那把半槍半劍的東西就是這個,當然遊戲里進行了大幅美化;此外,埃及麥穆魯克兵使用的火槍,槍托下面是很大的刀,子彈打完之後倒過來用就是長斧子。中國也有類似的「劍槍」存在,而更出色的設計是所謂梨花槍和毒龍槍,是在長矛前面安上火筒,噴射火焰殺傷,毒龍槍既有火筒,整個槍柄也能用來發射子彈。
燧發手槍。再順便說一下……火槍的握柄握在手裡手感非常非常好,簡直就是享受,那種感覺是粗糙的現代手槍不能比的呀……
(這是為決鬥而設計的對槍。當時為了保證決鬥的公正,決鬥用的火槍和劍都有一定的規格。而且一般都在一次決鬥中使用一套武器;這樣雙方都使用同樣的武器,而且由被挑戰方先選,挑戰方準備武器,所以基本上可以保證公平。)
握把可作手斧的特殊樣式
可作戰斧的燧發手槍
和長槍比起來,手槍的個人色彩更重一些,因此人們在手槍上搞的各種嘗試確實不少。到了新大陸時期,更是出現了多管手槍、鴨腳槍、胡椒瓶手槍等武器;胡椒瓶手槍可以看作一把原始的單發左輪手槍,只是彈鼓和槍管直接做在了一起。這種擊發手槍又被叫做「流氓之友」,之所以有這樣不好聽的外號,乃是因為在新大陸和舊大陸的隨便哪個酒吧和賭場,只要有人鬧事打架,總少不了看到幾個「胡椒瓶」。而鴨腳槍則正相反,多是由警察和看守裝備著,一個發火池連著一個三叉槍管,還有兩層型或者更多管的設計,分岔的短小槍管可以迅速地一次向幾個方向同時發射出三到五發6毫米的小彈丸。這種小彈丸就算打中人的額頭也不至於殺死對方,有人開玩笑地稱為「獵鼠槍」,而這種槍也真的被水手用來對付惱人的老鼠;但是這樣的手槍對於鎮壓囚犯暴亂、驅散暴動的民眾等不能開殺戒的麻煩場所來說,等於每個警察都多了兩隻手,而且它的廣範圍射擊也能很有效驅散人群。不過,因為威力實在不足,鴨腳槍的使用並不多;現存的鴨腳槍數量很少,都是槍械愛好者追尋的珍貴藏品。至於最常見的,雙扳機雙擊發的雙管手槍、獵槍,就等於兩把手槍裝在一個托子上罷了。2個槍管上下排列,槍的左右各有一個擊發裝置,也有兩個擊發裝置平行排在一側的;但上下排列的比較多,因為這樣對精度影響小。上面的口徑小,下面的口徑大,針對不同距離目標選用,這東西就沒必要詳細贅述了……
18世紀末,新的槍械革命時代到來了。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很快,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發明了火帽,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後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濕、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此外,雖然16世紀初線膛的來複槍(「膛線」英文為rifle,音譯為 「來複」,所以線膛槍也叫「來複槍」)就已出現,但正如前面所說,因為前膛線膛槍的裝填速度實在太慢,因此一直沒有廣泛使用。——弗格森少校逝世半個世紀之後,19世紀上半葉,普魯士人N·德雷澤發明了後膛擊針槍,這是一個真正的革命。這種槍於1840年最早裝備普魯士軍隊,當時普魯士人把它作為最先進的秘密兵器,直到1848年才公開;它使線膛槍的射速達到了每分1-2發,而且,後膛槍和前膛槍相比,它終於可以讓士兵在卧倒、匍匐時裝填彈藥了,而前膛槍非站著裝填不可,何況線膛槍在射程、精度上的優勢早就超過了滑膛槍。
在幾次使用前膛槍的部隊被使用後膛槍的部隊打得稀爛的戰役之後,歐洲各國迅速換裝了這種武器;從遠古以來一直困擾著統帥們的問題——裝備遠程武器的部隊不擅近戰,近戰兵種又無法遠射——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在此之前,只有極盛時期的拜占庭重騎兵作過這種嘗試(他們被要求同時使用劍矛和弓箭兩套武器),刺刀的發明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用擊針的後裝線膛槍總算是在良好的射程、威力、精度之外又解決了裝填速度的問題,步兵的彈幕足以擋住一切向他們衝過來的近戰兵種,包括騎兵。此後,滑膛槍的歷史就結束了,騎兵也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天空之城》里的槍械就是這個時代的水準(老爺子的作品貫穿了整個火槍發展史),而《聖戰士登拜因》里也有這種步槍的出現,安在登拜因機左臂上的單發多管槍在構造上也是19世紀的產物。正義說得好,《聖戰士登拜因》里的技術不是自己積累起來的,是從地上世界「撿」來的,因此出現什麼樣的武器都不奇怪。小說版里地上人來到拜斯頓·威爾世界的時候帶了把柯爾特手槍,於是他們就開始仿造柯爾特手槍……要不是因為奧拉護罩在地上世界那麼強,地球上哪還有他們混的份。
另外,在劍與魔法背景的時代中,《魔術士奧芬》可算是一個異類。和一般的日式奇幻設定不同,這個世界裡的施法者居然是術士,而且他們真就是那種掌握魔法數量不多但每天能施放法術數量比法師多的那種人,而且還是龍的血統(我看到這個的時候差點沒昏過去),拼法也是正牌的Sorcerer,真不愧是角川書店做的協力啊……不說這個,這世界裡的科技居然……以奇幻世界來說,高到離譜了吧……居然有罐頭,有發電機,裡面的火槍是金屬彈殼後膛裝彈的……這個世界的技術水平是19世紀末的,而看上去卻是中世紀的樣子,著實不是一般的強啊……
擊發槍的點火裝置
前膛槍
火槍的歷史,隨著後裝線膛槍的出現就已經完結了。普魯士士兵在19世紀中葉拿到的這種新式步槍代表著一個新的、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時代,這種槍已經不能叫「火槍」了;1851年,金屬殼子彈發明,淘汰了沿用150年的紙殼子彈,19世紀70年代,毛瑟兄弟發明了現代式的閉鎖機構和供彈機構,從那以後直至現在,槍械的基本原理都沒有什麼改變。順便一提,現在有很多的書,包括PHB在內,都管火繩槍叫「毛瑟槍」……這是一個愚蠢的錯誤,估計是把Musket譯錯了吧。所謂的毛瑟槍是源自毛瑟兄弟的名字的新式槍械,16、17世紀怎麼可能會有這個名字?
就我個人的感情來說,我很不喜歡後膛槍發明之後的戰爭,。後膛槍在戰爭的領域中,可以作為一個象徵,就是那個工業化時代的象徵:在後膛槍、尤其是參謀本部這東西出現之後,戰爭就完全沒有了美感,變成一種工業行為了。戰場上的殺伐被擺到和工廠的生產相同的地位,對人殺戮的效率真正地被作為生產指標來實施,戰場上的風景變成了單調的色彩。火槍時代是舊世界戰爭模式的尾聲,而這個時代的確是現代戰爭誕生之時。從此之後,所謂戰爭藝術就完全變成了各國工業生產力和技術的比拼了,軍事領域的進步隨著技術革命一起飛速發展,令人眼花繚亂,直到現在的時代。
——「這是多麼驚人的對照:我們的高級軍事權威正好在自己的領域內大部分都保守得可怕,可是現在未必能找到另一個像軍事這樣革命的領域。我當年在庫弗爾格拉班(從軍時)使用過的六磅或七磅的滑膛榴彈炮和現在的後裝線膛炮之間、在當時的大口徑滑膛槍和現在的後裝五毫米連發槍之間似乎相隔有幾百年之久;而這還遠沒有到頭。技術每天都在無情地把一切東西、甚至是剛開始使用的東西當作已經無用的東西而加以拋棄。它現在甚至在消除富有浪漫色彩的硝煙,從而賦予戰鬥以事先絕不能預見到的完全不同的性質和進程。而我們在作戰的技術基礎這樣不斷革命化的條件下,將不得不愈來愈多地考慮這種無法估計的因素。」 ——恩格斯
推薦閱讀:
※雁鳴湖一景——《靜泊園》【組圖】
※30幅著名書畫家作品賞析(二十一)【組圖】
※20種定要吃的排毒功能最強食物(組圖) 2
※10大明星兄妹顏值大比拼,誰更有明星相(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