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釋經講道法 附錄 釋經講章範例
附錄 釋經講章範例
一、捨棄一切跟從主
鮑會園院長
讀經:路加福音九57~62
A.勿貪安逸與享受
主耶穌知道祂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因在51節說:「他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但在祂離開以後,人要繼續祂去作傳揚福音的工作。什麼樣的人才能負起這樣的責任呢?因此祂講出這段非常重要的經文,提醒門徒所要負的責任。當我們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或者常有這樣的感覺,以為耶穌好像說祂在世上的生活非常可憐,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但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
我覺得主耶穌講這句話的時候,祂心裡的感覺剛好相反,祂不是覺得自己可憐,乃是帶著一種充滿喜樂的心來講。「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狐狸的洞,飛鳥的窩,都是牠們在世上擁有的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牠們不能夠沒有這個東西,牠們一定不捨得離開或放下。但是主耶穌說,我在世上沒有這樣一個地方,沒有這樣一件東西,沒有一個洞,沒有一個窩,是我看來太寶貴而不肯放棄的。地上沒有一件東西吸引主耶穌,攔阻主耶穌不能走上神要祂走的道路。後來主耶穌差遣七十個門徒出去為祂傳福音,祂在差遣他們出去以前,對他們說,他們應該思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有一個洞,或者一個窩,是你們看為極其寶貴而不肯離開的?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樣東西攔阻了你們,使你們不能去做主所要你們去做的工作?
今天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面臨這樣的考驗。我們知道,主要我們走的道路是什麼,我們應當做的工作是什麼。但因為在世上我們有這麼一個洞,這麼一個窩,有一樣東西在那裡吸引我們的心,攔阻我們不能夠快樂地走上神所要我們走的道路,後來主耶穌就為我們解釋了這一點。
B.勿慮家庭與親人
祂所說的這種狐狸的洞,或者飛鳥的窩,在我們生活裡面是指什麼東西?首先在第59節,主耶穌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主耶穌很不講情理。這人不是說不願意去跟從主耶穌,他只是說要先去埋葬他已經死去的父親,連這樣都不可以嗎?其實當時的情形大概不是這個意思。在當時猶太人口裡面所說,我去埋葬我的父親,大概不是說他的父親已經離開世界,在那裡等待人去埋葬。這句話的意思恐怕就如同我們中國人有時候說,我們要給父親送終。如果一個人說要給他的父親送終,他的父親這時候可能仍很健康地活著,不過為了表示他對父親的孝心,他不願意離開父親,要在那裡服侍他的父親,直等到他的父親離開了世界,辦好了後事,這才完成了一個做兒子的給父親送終的責任。這人對主耶穌說,我回去埋葬我的父親,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這時他的父親大概仍然健在,但是他就用這個來作為理由,或是這件事情成了一個原因,攔阻了他去跟從主耶穌。主耶穌說:「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吧,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
神今天給了我們一個責任,就是要去傳揚神國的道,要把主耶穌救恩的福音傳揚出去。我們會不會有時候因顧及對家人的責任,而不能去完成神給我們的託付?在家裡面,盡自己的本分,盡對家人的責任,這個是我們應當有的態度。但是如果為這個原因,攔阻了我們去順服神的旨意,去走神要我們走的道路,家庭的責任就成了一個真正的攔阻。主耶穌說,「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吧,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不要讓世界上家庭或家人的責任成為我們跟從主的攔阻。如果我們清楚了神的呼召,知道是神的旨意,神一定會給我們預備一個方法來照顧我們自己的家人。我們不是對家人不盡責任,乃是知道,如果是神要我們走上祂要我們走的道路,祂一定為我們的家人有適當的安排。在今天這個緊急末日的時代,不要讓我們對家庭的責任成為我們順服主的攔阻。這不是不孝順,乃是對神的順服。在過去神所使用之人的生命裡面,我們看到有多少這樣的情況。他們要聽從神呼召的時候,為了家人的緣故,為了自己家庭的責任,心靈裡曾經有過很多掙扎,很多考慮。但是最終,他們按著神的呼召順服了,神給他們有特別豐富的恩典,有特別美好的安排,使神的旨意可以在他們身上得以成就,讓神的名字可以藉著他們的順服得到榮耀。
C.勿隨風俗與人情
另一方面,在61~62節,「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這裡說到去辭別家人的意思,也牽扯著當時的一種生活風俗。這個辭別並非見了面,說聲再見就完了。這個辭別有時候要用很長的時間,很多的安排,很多的功夫,這是當時的生活方式。
在舊約士師記的利未人生活中,我們看到這個情形(看士師記十九章)。那個利未人帶著自己的妾,去到他岳父的家裡,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他要走,他岳父就留他說:「你先不要走,等我給你預備飯吃,好讓身體得著力量,然後你再走。」於是他在那天吃完飯後,天已經晚了,只好在那裡再住一天。第二天他起身的時候又要走,他岳父再按照這熱誠挽留他,結果又再停了一天。就這樣,一連停留了好幾天,結果他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那個極悲慘的結局。
這裡主耶穌所講的乃是,不是為了責任,也不是為了必要,乃是為了情感的緣故,或者風俗習慣,使這個人暫時不能去跟從主耶穌。他覺得,我現在不是不順服,不是不要跟從主,只不過是先去滿足一點人情上的需要,然後我就轉過來跟從主。但是主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一方面要順從主耶穌,但另一方面卻回過頭來顧及自己的情感,就讓情感成了一個跟從主的攔阻。主耶穌說這樣的人不能夠完成神在他身上的託付。對自己所愛的人,應當有的情感是一件非常美好和神聖的東西。情感是神的一個恩賜,但是如果讓情感成為我們跟從主的攔阻,這個情感就成了一個醜陋的東西,可怕的東西。在另外一個地方,主耶穌說,人的仇敵就是他自己家裡的人。為什麼呢?莫非他家裡的人對他不好,或是故意要反對他,敵擋他?可能不是如此,但是有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太愛自己家裡的人,所以家裡的人就成了我們遵行神旨意的攔阻,一個仇敵。我們不會為了愛一個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而違背神的命令。但是我們卻會為了愛我們家裡的人而去違背神的命令。多少時候,我們看見這種情形。為了愛家裡的人,愛自己所愛的人而攔阻了我們走上順服神的道路。
在這裡,神好像對這個人說,你把你對家人的情感需要暫時放下,把它交在我的手中。當我們要去跟從神的時候,如果我們把情感這個問題交在主的手裡面,主耶穌會把這個情感接過來,然後把它分別為聖,再賜還給我們,使它成為一個更加美好,真正分別為聖的情感;使這情感成為我們生命裡面的一個祝福,成為我們跟從主的一個額外力量。但是有的時候,我們為了跟從主,將那個情感交在主的手裡面,主耶穌也許把它接過來,就把它從我們生活中挪開,使我們可以毫無攔阻地去跟從主耶穌,去完成祂所給我們的託付。
我們是否願意付上這個代價?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一方面要走神所要我們走的道路,去做神要我們去做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卻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所喜好的那個情感。主耶穌說這樣的人不配進神的國。
「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在地上所愛好,所看為寶貴的東西。很多時候屬主的人就讓這些東西成了他們的攔阻,不能夠去完成神所要他們走的那條道路。主耶穌說,我人子沒有一個枕頭的地方,沒有這麼一個屬世的洞或窩,攔阻我去走神要我走的道路。今天主耶穌說:你要來跟從我,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你能夠不顧一切地,不讓任何東西攔阻你去走上神所要你走的道路嗎?你是否還為了那個狐狸的洞,飛鳥的窩而被攔阻,不能夠去走神要你走的道路?
(本文原載於《基督工人神學院通訊》1998年3月號,
承蒙鮑院長同意轉載,謹此致謝)
二、超越的生命
馬有藻牧師
讀經:腓立比書四1~13
A.導言
1.腓立比教會的成立
在保羅所創立的眾教會當中,有兩間是很特別的,一間是哥林多教會,一間是腓立比教會。每逢想到哥林多教會時,保羅就傷心流淚,但想到腓立比教會時,他就充滿喜樂與安慰。神藉著保羅的憂傷,有感而發地寫了哥林多前後書的真理;神又藉著保羅得安慰,寫了腓立比書的真理。因此,這兩卷書是保羅最真情流露的書信。腓立比書不像哥林多書那樣地具責備和嚴厲,全書充滿了安慰和喜樂,讓人在研讀時,心中覺得異常甜蜜與滿足,因此能以喜樂洋溢的心來接受書中給我們的真理。
在使徒行傳十五章記載,保羅帶著耶路撒冷教會大會議的結果,也帶著歡喜的心,再度出發旅行佈道,經過了馬其頓,來到了腓立比。在腓立比的經歷,於使徒行傳十六章中有詳細的記載,我不用多言,但有一、二點我必須指出:(1)腓立比教會是在喜樂中建立的、在困苦中建立的、在禱告中建立的。(2)腓立比教會最初有三種人,一個是作生意的呂底亞與她的一家,一個是從前被鬼附行法術的使女,一個是管理監牢的禁卒與他的家人。他們的環境不同,有富有的商人,有為奴僕的人,也有公職人員;他們的種族也不同,呂底亞是亞洲人,使女是希臘人,禁卒是羅馬人。他們的信仰也不相同,有信猶太教的,有拜鬼神邪教的,有信奉羅馬宗教的。他們代表了當時社會的上中下三個階層的人物。福音在歐洲一開始就傳給了這三種人,意義是何等地深遠,可見福音可以深入任何不同的背景、階層和宗教的人。
2.腓立比書信的特色
保羅創立腓立比教會後,不久他又往其他地方去了。七年後,在他第三次旅行佈道的回程中,他又經過腓立比,在那裡他作了短暫的停留(徒廿3)。聖經記載保羅後來再與腓立比教會接觸時,是五年後的事。那時,保羅已被囚在羅馬的監牢裡。雖然保羅與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他們彼此間的情誼是深厚的。一方面是保羅對他們的愛不是普通的愛,而是象父親對兒女的愛,是親切關懷,無微不至的愛;另一方面腓立比的信徒對主及對主的僕人,也有很真摯與單純的愛。因此當兩方面的關係都是建立在真愛的時候,他們之間就產生了一份珍貴的情誼。
這份在主裡面的情誼,在腓立比書裡可明顯地看出。在本書內,保羅所用的文字比其他的書信有更多感情的流露。在書裡面,我們看到保羅的心,也看到基督的心;看到保羅的喜樂,也看到基督的喜樂;看到保羅的滿足,也看到基督的滿足;看到保羅的工作,也看到基督的工作。在保羅書信中,再沒有其他書信比腓立比書更親切、更溫暖、更喜樂、更真摯動人的了。難怪有人說,「閱讀腓立比書,你就能聽到保羅的心跳動的聲音,也聽到腓立比信徒的心跳動的聲音,更聽到主耶穌的心跳動的聲音,因為他們都是心心相印的一群。
3.腓立比信徒的優點
為什麼保羅一想到腓立比教會,他內心就湧出甜蜜的感覺?為什麼腓立比教會能夠讓保羅的心常思念他們?原來腓立比教會是一個有各種優點的教會,他們一開始就與保羅有極緊密的同工聯繫,且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他們是一個與保羅同工的教會(一5),是一個傳福音的教會(一2),是一個肯為主受苦的教會(一2上),也是一個掛念主的工人生活需要的教會(二25,四16、18),這些已經非常好、非常重要。但我認為最特殊的是,根據腓立比書一9、10,我發現腓立比的信徒有三個優點:
a. 他們是一個大有愛心的教會—其實他們的愛心已經是很大了,看他們與保羅同工、為主受苦、努力傳福音、供應保羅的需要等,但保羅所盼望的,就是他們的愛要多而又多。愛,他們已經有了,但愛是從來不嫌多的,愛需要進深就如靈命需要進深一樣。而且保羅要他們的愛心,不是在表面的感情上,而是要有知識和見識作基礎,真正的愛需要增長成熟的。
b. 他們是一個大有知識的教會—「知識」,是指理論上、倫理上的知識。而「知識」與「見識」是二個很特別的字,是指實用與運用的知識。這二個字指出信仰與生活、神學與實踐彼此間的關係。保羅所關注的是他們不單在神學基礎上要穩固,要多而又多,在實用知識方面同樣也要多而又多。神學加上實用,愛心加上知識和見識,才是美上加美,榮上加榮。
c. 他們是一個追求超越的教會—「使你們分別是非」的「分別是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別」這個字在羅馬書十二2譯成「察驗」,這個字也可翻成「贊同」、「跟隨」;「是非」在馬太福音六26,翻成「貴重得多」以及在馬太福音十31,十二12翻成「貴重」。在這裡中文聖經的小字翻成「喜愛那美好的事」,美國最新標準聖經(NASB)翻成「贊同超越」,我們可以把它翻成「追求超越」。我認為這種翻譯最能表達全書的中心思想,因為整本腓立比書就是講到一個超越的人生。在第一章裡,保羅說:他活著就是基督(一21),這是他擁有超越環境而來的喜樂,是超越的喜樂。在第二章裡,他說若被澆奠在其上為祭物,他也認為是喜樂(二17),這是一個超越的決心。在第三章裡,他以許多的字句來表達他有一個超越的人生觀,譬如「靠主不靠肉體」、「先前、現在」、「有益、有損」、「認識、丟棄」、「至寶、糞土」、「萬事、基督」、「律法的義、基督的義」、「得著基督、基督得著我」等相對的字句來突顯他認識基督的超越。在第四章裡,他以六個德行來勸告信徒要追求一個超越的人生,進入美好卓越的境界。所以他就在一10禱告時表示,也盼望腓立比教會的信徒靈命更長進,追求一個多而又多,更超越先前的人生;也就是更成熟的人生,一個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堅定不移的人生。
B. 超越生命的特徵(四1~9)
保羅非常關心腓立比信徒追求超越的人生,所以他在書信結束的時候,就列出超越生命的特徵,其中共有七點:
1.站立得穩(四1)—堅定不移的生命
四1開始第一個字是「所以」(中文漏譯),這個「所以」的「所」,把前面的主題連接過來。首先保羅用四個最親切的詞句來稱呼,來形容他與腓立比信徒的親密關係。因有這個親密關係,所以保羅就放膽地勸告他們:「所親愛所想念的」,表達了保羅想再見腓立比信徒的熱望。「我的喜樂,我的冠冕」,說明他何等盼望在教會事工上所付出的代價,可以有收穫;信徒能在患難中站穩,成為他努力所得的冠冕。
冠冕是優勝的獎賞,是因工作而有的一種榮譽的承認。我們常在醫生的醫務所裡看見「仁心仁術」、「再世華陀」、「醫術精湛」等的匾額,那是他們的冠冕。大家都知道,有一位牧師六十歲壽辰時,他的學生撰寫專文,記念老師對他們生命的影響,那些專文彙編成書,書名叫《事奉的人生》。這位牧師就是我們「敬愛」的滕近輝牧師,「事奉的人生」是他的冠冕。因為保羅與他們有這個親密的關係,所以腓立比信徒在患難中,在信仰中「站立得穩」或「站立不穩」,對保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三章內,保羅提到有些異端侵入了教會,他們是推行猶太主義的割禮派(三2),及推行縱慾主義的希臘羅馬浪漫派(三18~19)。因為這兩派異端在信仰上、道德上敗壞信徒,所以保羅警告他們要站立得穩,千萬不要跌倒。
同樣在每一個時代中,撒但也用盡了方法,要在信仰上破壞基督徒純正的信仰,叫我們離開神的話語;在生活上,叫我們失去分別為聖的地位。所以我們務要在真理上紮根,在信仰上超越世界的宗教與理論,在生活上超越世界的引誘,過一個堅定不移的生活。
2.同心相愛(四2~3)—事奉合一的生命
第二件事是保羅留意到教會肢體中的生活,教會肢體彼此間的關係異常重要,一旦有微小的罅隙,教會內部不能團結,福音的工作就無法開展。
首先我們要感謝主,在事奉時,神顧念我們的軟弱,知道我們恩賜的有限,所以興起同工來幫助我們。同工的興起是神祝福我們的明證,若沒有同工,我們多麼孤單;若沒有同工一起配搭,不管我們的恩賜如何,我們也作不成什麼。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地工作,我們的背後需要許多弟兄姊妹的關心、禱告、支持,才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感謝主,我們不是孤單的人,我們也不是惟一奉獻的人,因有許多屬主的人,同樣被主的愛激勵、被主復興起來一同配搭事奉主。事奉時與同工一起生活,實在是一個大祝福和大享受。
不過同工之間,有時也許因為意見不合,或某些誤會,受撒但的挑撥離間,使主的工作大受虧損。教會不同心,一定會影響信徒;教會不同心,一定會剝削教會的力量;教會不同心,一定會毀壞教會的見證。腓立比教會就有這個情形,有二個姊妹,本來是教會的領袖,是保羅的福音同工,但彼此不同心,使保羅非常難過,所以他勸她們「要在主裡面同心」,為主的緣故同心;又勸一個真實同負一軛的「你」幫助她們。這個「你」是誰,信中未提及,有解經家說她是呂底亞,有說他是路加,有說他是西拉,有說他是以巴弗提,更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把「同負一軛」這個字的原文「蘇子各」SUZYGE的字義翻成一個人名,因為前面兩個女人都有名字,下面革利免也有名字,這裡應該是一個有名的領袖,可能他是一1的監督或執事。那麼全句就變成「我懇求你,你這真實的蘇子各去幫助她們」,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幫手,因為你的名字就是「同負一軛」的意思(象巴拿巴是名正言順「勸慰子」的意思)。
無論怎樣解釋,保羅所強調的就是,一個靠主站立得穩的生命,是一個事奉合一的生命,也是一個超越的生命。我們都是一群事奉神的人,讓我們能在這方面顯出我們的超越。
3.常常喜樂(四4)—喜樂洋溢的生命
保羅在這裡兩次強調要喜樂,因為喜樂就代表信仰的真實。當保羅說此話的時候,他自己仍被囚禁在獄中,但他卻有喜樂。「喜樂」在全書中一共出現了十七次之多。按我們墮落的天性,我們是不容易喜樂的,天晴說天氣太乾燥,下雨又太潮濕;沒有錢買不到東西,有了錢又怕別人來藉;沒有伴侶覺得孤單,有了伴侶又覺得沒有自由。難怪有人說「人是最不容易快樂的生物」。
喜樂是從哪裡來?是從朋友?財富?學問?其實很多時候朋友、財富都是我們的十字架。我們的喜樂不在那裡,我們的喜樂是在喜樂的源頭裡,在那裡我們找到永無止境的喜樂。所以保羅說「靠主喜樂」,原文是「在主裡面常常喜樂」。
約翰福音十七13主耶穌的禱告,主對父神說「現在我往你那裡去,我還在地上說這話,是要叫他們心中充滿我的喜樂」。主耶穌臨別前為我們禱告時,祂把喜樂放在第一位,放在真理的前面、放在成聖的前面、放在傳福音的前面、放在禱告的前面、放在合一的前面、放在愛的前面。如果是我們的禱告,我們會把真理放在前面、把傳福音放前面,把合一、愛、成聖、禱告放在前面,我們總不會把喜樂放在前面。但為何主一開口禱告就先說:要叫他們充滿我的喜樂,原來喜樂是個信心的見證,喜樂是個交託的見證,喜樂是個順服的見證。無論什麼環境,是晴天、雨天、得時、不得時,我都相信有主的旨意、有主的帶領,於是我就安心,處之泰然,我就喜樂。因為喜樂是神真實存在的見證,喜樂是從內心來的,是建立在與主親密的關係上,靠主喜樂、在主裡面喜樂,主是我的喜樂,我是主的喜樂,真是有主萬事足。所以,喜樂的人生是超越的人生。
4.謙讓寬宏(四5)—謙遜待人的生命
保羅勸告腓立比的信徒要有「謙讓的心」。「謙讓的心」(epieikes)這個字的意義極為豐富、非常甜美、大有彈性;包括「寬大、寬容、寬恕、忍讓、忍受、忍耐、恩惠、恩慈、溫和、溫柔、良善、慷慨、大方、友善、款待、好意、為別人著想」等類同的意義,我們實在很難用一、二個字去形容它。
根據蘇格蘭新約學者巴克萊(W. Barclay)的研究,「謙讓」在古典希臘文裡面,是形容當一個人若知道在什麼時候,不需引用嚴苛的法律去處理一件事情,或者把公正稍為放寬而施行仁慈,他便可以稱為一個有「謙讓」素質的人。神如果要我們付上神法律的責任,我們沒有辦法找到出路,但神會為我們預備一條出路,使我們能逃生。同樣,對人我們應該有謙讓的心,有寬恕、饒人的心。人犯錯時,以寬厚對待他;有爭論時,以恩慈對待人;對人對事不求自己權利的滿足,不求是否公平合理,更要富有人情味。信徒應處處為他人著想,作領袖者尤其需要這種「謙讓的心」。在「讓」、「寬」、「恕」三個字下,顯出你是成熟且超越的基督徒。保羅說,因為「主已經近了」,所以我們要有謙讓的心。為何謙讓這個字跟「主已經近了」這句話拉上關係?「主已經近了」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時間上的近,就是說,主就快回來了,因為主很快就回來,所以不要斤斤計較。有人譭謗你,算了;有人逼迫你,算了;有人虧負你,算了。忍受一點、容忍一點。為何你要忍讓,因為你有主,他沒有;因為你的主很快就要回來,祂回來時你就有賞賜。另一方面的意義是指空間上的近(詩1四十五18),就是說,主與我們十分接近,祂在我們身旁,看見我們的遭遇,曉得我們的困苦,於是我們不需要尋求公義的報復,因主必定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困難,只要用忍讓、寬宏的心對待人,因為忍讓寬宏的人就是超越的人。
5.一無掛慮(四6上)—交託順服的生命
「掛慮」是對神的保護和照顧缺乏信心的結果,在有神的人生裡,憂慮是多餘的,因為一個超越的基督徒,深信主從不會讓我們失望。憂慮不能改變事實,憂慮是變相的小信,憂慮的後果可能導致懷疑、埋怨,甚至不信的地步,所以保羅說,應當一無掛慮。「掛慮」的原文有「分開」的意義。「掛慮」將人的思想與事實分開,也把人與神分開,所以保羅說,應當「一無掛慮」的背後涵義就是「交託與順服」。
6.祈求感謝(四6下~7)—知恩報恩的生命
儘管憂慮有損無益是個事實,但「不要憂慮」這種勸告永遠是無用的,除非我們知道克服憂慮的方法。所以,保羅說解決掛慮的秘訣是:靠著禱告、祈求、感謝,將你的需要告訴神來克服掛慮。禱告將人與神間的距離拉近了,禱告就是將人的困難恭敬地放在神面前,於是人的問題也成為神的問題,這是個信心的交託。如果神能看顧野地的花草,天空的飛鳥,那神必定看顧人的問題。世上沒有一個問題大過神,有人說:「感謝是一個強大的武器,可以摧毀憂慮,當一個人感謝神的時候,他心中就沒有埋怨、憂愁,而只有讚美。」芝加哥三一神學院心理學家柯蓋瑞(G. Collins)博士在他寫的《勝過憂慮》(Overcoming Anxiety)一書中指出,「一個常掛慮的人,就是不懂得感恩的人,因他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困難、自己的環境和無能,他看不到神的大能、神的憐憫和看顧。如果你相信神的大能,你就用神的能力,不是自身的能力,去克服你的困難。神的解決方法必定超越我們所能測度,祂賜下的平安是超越的平安,平安是困難得解決後的心情,平安是沒有煩躁,平安是從交託順服而來,是超越的、是出人意料的,只要把心中的難處告訴祂,信靠祂就好了。」
7.思念超越(四8~9)—思行高超的生命
在腓立比書四8~9節,保羅把我們帶到一個高峰,這是達到超越生命最後一個勸告。所以他說「我還有未盡(最後)的話」,真是意猶未盡、捨不得停口、捨不得收筆,像一個父親在臨別前,再三叮嚀他的兒女。他用兩個「要」字作最後的勸告:(1)「要思念」四8,(2)「要去行」四9。
a.要思念(四8)
保羅列出六樣的超越,要腓立比的信徒思想。當中「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是全段中最主要的句子。「德行」在原文中意思即是「超越」,與「稱讚」是平行相對的字。即是「可值得讚賞的超越事,我們都要去思念」。比方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美名的,這些事都是高超值得稱讚的,我們要好好地去思想它們。但「思想」在今天這個「快餐時代」是一個遺失的美德,今天我們的生活非常緊張、緊湊,我們上班下班、開車走路都是用高速度進行,我們很少停下來,好好去思想一下,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什麼是普通的、什麼是平凡的、什麼是超越的、什麼是暫時的、什麼是永恆的,難怪我們的思想都是膚淺的、不夠水準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很多人離開世界時,他的腦細胞大概還有百分之八十五沒有用過。換言之,人一生之中只用百分之十五的思想能力,真是可惜。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一九五三年臨終前接受訪問:「成功的秘訣何在?」答:「要多思想。」對的,我們要思想得對,不要胡思亂想。保羅說:凡真實的—指真理,神的話;凡可敬的—指有榜樣;凡公義的—指公正、正確、正直;凡清潔的—指聖潔、與眾不同、不凡、非凡、超凡、沒有世俗的、沒有情慾的;凡可愛的—指值得真愛;凡美名的—指有見證等,都要仔細思想,使它們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一個人的成敗與他的思想生活有很大的關係。難怪有人說:「撒但得著我們的思想生活,他就得著了我們的一切生活。」所以我們要「保守我們的思想,勝過保守一切」(箴四23)。一個超越的生命勝過罪惡,需要先認識真理,靠正確的思想保守警戒自己的思想及行為。腓立比書四8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思想天上的事。
b.要去行(四9)
思想是行為的動力,沈保羅牧師說的好,他說:「思想好像藝術家手中的刀,我們的人格是由思想雕刻出來的。」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可以稍微加一點,「思而不行則殆」,就是只有思想沒有行動都是死的,沒有思想的人,就是沒有行為的人;一個人有好行為,就是因為他有好思想的緣故。
保羅像一個成功的父親,要他的第二代跟隨他的腳蹤行,他說:「凡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領受的、聽見的、看見的,都要去行。」注意這個次序與層次—教導學習(最基礎的、單程的),領受(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聽見的話(更多的吸收、領受),看見(生活的實際榜樣),一步步去學、一層一層加深,這樣,超越的學習是我們一生追求的準則。一個基督徒的失敗不是一下子的軟弱,那只是近因,是根植在他不潔淨與情慾的思想裡面;同樣一個得勝的基督徒,也不是他靈性一時的振作,而是長年累積思想與學習神的話所產生出來的結果。
C.超越生命的榜樣(四10~13)
1.「如今又發生」(四10)—思念生喜樂,喜樂生思念
在收筆時,保羅用自己的經驗作見證,從四10~13節裡,他從前面的「你們」轉到「我」。他說:「我」靠主喜樂、「我」沒有缺乏、「我」學會知足、「我」能隨事隨在、「我」凡事都能做等,都顯出保羅是個超凡的傳道人,他用他一生怎樣經歷神超越的同在,來作結束的勸勉。
第一件事,保羅表示他靠主喜樂,他喜樂的來源固然是主,但也有人的一份,就是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腓立比信徒的愛心,也是保羅喜樂的來源,所以當保羅知道當腓立比教會想念他的時候,那個喜樂的心就生出來,好像一對年輕的戀人,想到對方心中就生出喜樂。「如今又發生」的「發生」是個非常優雅的字,是指植物再次開花、再度萌芽;愈多思念,就愈多喜樂;愈多的喜樂,就愈多的思念;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主愛在兩地方運行,真是甜美無比。
喜樂是建立在與主的關係上,也建立在與人的關係上。有人說:「最深度的神學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方能實現,信仰的真實在與人相處時才能顯大。」這是很正確的話。
2.「學會知足」(四11~12)—隨遇而安,超越境遇
腓立比教會很愛保羅,在物質上一直供應保羅的需要,但為了某種原因而中斷了一段時期,現在又開始供應保羅。但保羅表明立場,他不貪戀他們的供應,也不是不感謝他們的供應。他表達得真好,他說:「在什麼情況下,他都學會知足。」
「知足」是古代司多亞派的人形容當一個人知足時,他就能攀上人生的顛峰,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因為知足的人是不受環境左右的人,且在不同的遭遇下能控制自己的人。保羅說他學會知足。知足是一種高貴的人生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學習操練的,是從人生各種不同的際遇中,緊緊地依靠主去應付各種困難。因以基督作整個人生的中心,所以就不埋怨、不貪求、不嫉妒、不仇恨、不爭競、不譭謗,只要有主的同在就滿足的態度,是人生最高尚的一面,也是人生最燦爛的一面。
3.「凡事能作」(四13)—超越秘訣,靠主力量
「凡事」指一切討神喜悅的事,也是在一切的困難之中。保羅在人生百態中學到處事的秘訣,就是靠主的力量去辦事,這是保羅秘訣中最主要的關鍵。
自古以來有多少的信徒,他們做了驚天動地的事—如堵住獅子的口、滅了猛烈的火勢、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受嚴刑、忍受戲弄、受鞭打、被監禁、各種的磨難等,若不是全能的主與我們相通,我們會一事無成。
感謝主,三個「都」字就寫盡了人生的喜樂。四11「都可以知足」,四12「都得了秘訣」,四13「凡事都能做」。
我們要有這三個「都」字:靠主凡事知足、靠主隨事隨在、靠主凡事能做,這就是一個超越的人生!
(本文承蒙馬牧師同意轉載,謹此致謝)
三、跟從主的傳道人
黃子嘉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廿一15~22
這一段記載,可以說是彼得擔任傳道人的「按牧禮」,是牧長主耶穌親自主持的。主耶穌先追問愛祂之心,再託付牧羊之責,並指示榮神之道,最後,重複叮嚀:「你跟從我吧!」從此之後,三十多年間,彼得除了竭力尋找迷失的羊,也是盡心牧養主的群羊,不但謙卑服事,更作群羊的榜樣,最後甚至為主殉道,真實地作了一位跟從主腳蹤的傳道人。但願我們每一位事奉主的人,也都一生愛主、盡責、榮神、益人,緊緊地跟隨主的腳蹤。
「跟從主」其實是主耶穌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從祂工作的開始,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要求門徒們:「來跟從我!」(約一43)也許門徒們不太上道,故經過一年多的相處之後,主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再次慎重地呼召門徒們:「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接下來,主耶穌一再地提醒門徒們,要專心跟從祂:「不可手扶著犁向後看」、「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路九57~62)。又要求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十六24)也應許道:「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父必尊重他」(約十二26)最後,當升天之前,託付彼得聖工的結語時,再重複強調:「你跟從我吧!」可見主耶穌對祂僕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跟從祂」。你我真是一個跟從主的傳道人嗎?
由約翰福音廿一15~22的經文中,可以分析出四項基本的原則,是主耶穌對傳道人的期望,是一個跟從主的傳道人所應當持守的準則,但願你我都實行之!
A.愛主重於工作
主耶穌不但要彼得愛主勝過世界(「這些」所代表的),更是要彼得愛主重於工作。主不是先問彼得「你願意牧養我的羊嗎」,乃是先弄清楚「你愛我嗎」。必須要先愛主,然後才可為主牧羊。也就是說假若非因愛主,則不必為主作工,即使作了,主也不喜悅,主所看重的乃是因愛祂而服事祂,且要愛祂勝過工作。因為,第一,因愛而作的事才是最真、最善、最美、最有價值的,例如:母親辛勞服事兒女,不因報酬,乃因著愛;父親勤奮作工養家,不因利害,乃因著愛;同理,傳道人盡心傳道事主,不因名利,乃因著愛主,這才是美事。
第二,因愛而作才可能甘心犧牲、樂付代價,正如父母因愛願為子女捨己,夫婦因愛肯為對方付出,傳道人也因著愛主而歡然為主受苦付上代價。主耶穌深知事奉的道路艱難,彼得若不真心愛祂,一定走不下去的,因時候要到,別人要把他束上帶子,帶他到自己不願意去的地方,甚至要受苦捨命以榮耀神。若不是因愛主的緣故,這麼大的代價甘願付出嗎?
第三,因為愛主才會愛主的羊,才會盡心竭力地餧養並牧養主的羊群。有些溫馴的羊固然可愛,但也有些乖僻頑梗的羊,可能會頂你一角,惹你麻煩,若不是因愛主的緣故,可能棍子會重重地亂打一通,但若心中充滿愛主之心,則打法必大不相同。所以主耶穌要求所有作祂聖工的人,必須先愛祂勝過一切,也包括工作本身在內。當然,我們之所以會愛主,是因主先愛我們,祂是先為我們捨命流血的好牧人,祂的愛激勵我們去愛祂,三次否認主的彼得是如此,迫害基督徒的保羅是如此,所有被神使用的人皆是如此,這才是一個跟從主的傳道人,我們是如此嗎?
B.榜樣重於教訓
牧人對於羊群有兩項重大的責任,一是走在羊的前頭,一是找到青草與水源。走在前頭是榜樣,找到水草是餧養;榜樣是生活的見證,餵養是靈糧的教導。前者是身教,後者是言教,身教應當重於言教,榜樣必須重於教訓,如此的牧者才能得主的喜悅,他所牧養的羊群也才能健壯增長。
「教訓神的真道」是主耶穌大使命中最後的一項囑咐,是傳道人必須終身致力的事工。傳道人不但要為自己而讀經讀書,以吸取神的真道,也要為神的羊群而努力進修,不斷充實,因為若想作到「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按時機按份量地分糧餧養」,絕不是輕輕鬆鬆敷衍兩句就可達成的,必定要慇勤讀書、加倍努力,時時讓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同時不斷地渴慕、追求、操練講道恩賜之長進,以致神的教訓能充充足足、源源不斷地由口中發出,去滿足群羊的需要。
不過,比教訓更重要的是有美好的榜樣,牧人在前頭走,羊群在後面跟;牧人上山坡,過小橋,羊群也上山坡,過小橋;牧人跳下坑,羊群也跳下坑;牧人的榜樣更遠重於他的教訓。群羊的大牧人主耶穌基督,祂不但教訓門徒們許多真道,更是親身作美好的榜樣給他們看。主強調禱告之重要,祂自己常常儆醒禱告;主要求門徒慇勤工作,祂自己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主教訓人謙卑服事,祂自己去洗門徒們的腳;主勸勉人寬容饒恕,祂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話就說:「父阿!赦免他們!」主耶穌留下了美好的榜樣,也留下了美好的教訓。彼得跟從了主耶穌的腳蹤,直到晚年,他勸勉眾長老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作群羊的榜樣。」(彼前五2~3)保羅也深深明白這一點,曾力勸青年傳道人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但願我們為主傳道的人,都有豐富的教訓,更有美好的榜樣。
C.榮神重於生死
接著主耶穌對彼得慎重地宣告:「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要怎樣死榮耀神。……你跟從我吧!」彼得年少時,可自己隨意往來,但年老時,要按神旨殉道而榮耀神。這是一個榮耀天家的宣告,也是一個可怕死期的預告。若是普通人聽完後,可能不願意接受,可能會問道:「一定要死麼?」「可否讓我考慮一下這個要求?」或者乾脆回拒說:「對不起,我辭職不幹了!」
彼得也曾經因愛惜生命而三次否認主耶穌,但是現在彼得改變了,他為了神的旨意,為了榮耀神,已定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什麼時候主耶穌要他去死,他就去死;什麼時候為了成就神旨意能榮耀神,他就會甘心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使徒行傳中,彼得多次被下監牢面臨生命的危險,但他勇敢地對大祭司說:「順從神不順服人是應當的。」他已把自己的生死交在神的手中了,這就是跟從主耶穌腳蹤的傳道人。主耶穌自己豈不也是為了榮耀神而甘心順服地死在十字架嗎?據教會傳說,在尼祿王逼迫之時,彼得真是為主受苦而殉道了。
雖然主耶穌不一定要每一位傳道人都殉道,但凡能心存「榮神重於生死」而順服神旨的人,神必大大使用之。例如:以斯帖的「死就死吧」(斯四16),尼希米的「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尼四17),但以理三朋友的「即或不然」(但三18),但以理的「與素常一樣」(但六10),保羅的「不以性命為念」(徒廿24)……等等,這些人都順服了神旨,榮耀了神,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證,被神大大地使用。我們也是這樣地跟從主,存這樣的心志嗎?
D.跟主重於看人
彼得一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強、好爭第一、好出風頭、好與同伴比較。他第一個要在海面上走,第一個回答主的問題,他自誇永不跌倒,他帶頭一刀削去馬勒古的耳……他總想比別人積極些。現在聽完主耶穌牧羊的託付,老毛病又犯了。他一眼看到約翰,不禁又想略作比較,他自忖道,如果我是如此,則這人將來如何呢?如果我要死,這人死不死?他要求主耶穌給他們作個比較,沒想到主耶穌卻回答說:「與你何干!」你管他的道路作什麼?你為什麼要和他比較?「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最要緊的事是:「跟從我吧!」的確,主耶穌對不同的傳道人賜不同的託付、領不同的道路、給不同的恩賜、有不同的責任。同工之間互相配搭事奉是好事,但千萬不可互相比較;不可因別人的恩賜多而心存不平,不可因別人的道路成功而自艾自憐。中國俗語:「人比人,氣死人」是很有道理的。比來比去不是產生嫉妒,便是增加灰心。為何掃羅嫉妒大衛,就是因「千千」、「萬萬」之比;為何以利亞灰心求死,因他比不勝於他的列祖(可能指摩西或撒母耳)。王與王比,先知與先知比,傳道人也很會和傳道人相比,這也應驗中國俗語:「同行是冤家」的道理。一個賣豬肉的人,不會去和一個寫文章的書生相比,但二個文人相輕則自古皆然。傳道人最忌諱的就是常常看別的傳道人而與之相比,主耶穌要責備說:「與你何干!」如果一定要比,就和主耶穌自己比較一下吧:「你跟從我吧!」主耶穌由天降世、柔和謙卑、服事眾人、慇勤盡力、順服至死、捨己救人……我們應當一輩子與主耶穌相比之,跟從祂的腳蹤行才是正當,而不是時常看人互比高下長短,而嫉妒灰心。務要永遠牢記「跟主重於看人」的原則。
親愛的同工們,主託付我們傳道牧養的職責,這是我們的榮幸,是我們一生歡然努力從事的聖工;但我們是否照著主耶穌期盼的原則來事奉祂、來討祂的喜悅、來成就祂的事呢?請不要忘記重要的原則:「愛主重於工作,榜樣重於教訓,榮神重於生死,跟主重於看人。」
(本文承蒙黃牧師同意轉載,謹此致謝)
四、試探中的得勝
約翰麥克阿瑟牧師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13;雅各書一2~4,12~15
最近我有一個感動,想與弟兄姊妹分享有關基督徒受「試探」的問題。「試探」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我們每一天都要經歷,要對付的,因為試探會引起犯罪。我們過去曾面對試探,將來也會有試探。我們過去曾在試探中失敗跌倒,但將來我們一定要立志,學習在試探中得勝。
每次我們來到主前,向祂禱告,我們真願說:「主啊!我永遠不要再犯罪得罪禰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我們每次來到主面前,總是帶著同樣的罪,來求主赦免,一再犯罪卻不能勝過,我們一定也很慚愧很難過。在主面前,我們一面要求主寬恕所犯的罪;另一面,要求主幫助我們,在將來更少犯罪。但是,「試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繼續不停且無法抗拒。那麼,我真的能勝過試探不犯罪嗎?撒但魔鬼不是有超自然的能力,比我們有力量嗎?他的詭計、狡猾的武器,不是我們無法識透的嗎?他的手下鬼魔們不也是用熟練的方法來破壞屬神的兒女,使我們失去作用嗎?這些仇敵鬼魔不是藉著我們這敗壞軟弱的肉體、心中的虛假私慾,讓我們上當受騙嗎?我們要如何裝備自己來抵擋這些惡勢力呢?屬靈的領袖們以及傳道人又怎麼樣來抵擋呢?我們見到許多失敗的傳道人,難道他們也不能抵擋魔鬼的攻擊?沒有能力勝過試探?難道他們沒有可以依靠的源頭,來過得勝的生活嗎?
今天,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何等地重要,關乎我們基督徒一生的靈程。我們可以用哥林多前書十13的這一節經文來回答如何勝過試探。
這一節熟悉的經文,令我們興奮!因這節經文應許及鼓勵,我們可以期待過一個得勝、聖潔的生活。
哥林多前書十十三「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能受的。」這句話表示,沒有任何的試探是可以打倒我們的;撒但不是那麼有能力,鬼魔不是那麼有勢力,撒但的工作,也不是那麼狡猾難辨。我們的肉體不是那麼軟弱,內心也不是那麼容易受迷惑,而使我們不可避免地成為試探下的犧牲品。
哥林多前書十13教導我們一些原則,我們必須瞭解,才可找到一條勝過試探的途徑。可分四點來解釋:
A.瞭解試探的目的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試探」要人不能忍受,換句話說:試探要支配你,要控制你。
我們先要瞭解「試探」這個字。在聖經希臘原文中,「試探」、「試驗」和「試煉」(peirasmos)是同一個字。這個字含有正面及負面的意思。從正面,這個字可以翻成「試驗」、「試煉」或「證明」,其中沒有不好的涵義。而「試驗」或「驗」的目的,是使受驗者可以更堅強、更純潔。
但這個字也有負面的意思,可以翻成「試探」,也就是引誘,使人跌倒犯罪的意思。
「試驗」及「試探」原是一件事的兩面,所以我們一定要記得,「試驗」與「試探」乃是一體的兩面。生命中充滿了「試驗」,而每一件「試驗」,都有可能成為你的「試探」。而在「試探」中有「試驗」,在「試驗」中有「試探」。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人在一家很好的公司裡找到了新工作,他非常喜歡這個工作。上班後不久,有天下班時,他在抽屜中看見一大筆的錢,他立刻把錢收起來,放在手提箱中,心裡想著要盡快地把它送還回去。
第二天一早,他迫不急待地到老闆的辦公室,把錢放在桌子上,說:「昨天晚上不知道是什麼人?在我的抽屜中留下了一大筆錢,現在我把它送回來,免得那個人因丟了錢而著急。」
老闆看著他說:「是我放的,這是一個『試驗』,你通過了。」
我們的生命中有不同的試驗。如果這個人,回家以後把錢拿出來,心裡想:「哇!這麼一大筆錢,沒有人知道。」於是內心開始交戰,說:「我可以用這錢買這個,買那個;我可以去這裡,去那裡。如果有人問到錢的事,我可以用十種不同的方法來掩蓋搪塞……。」那麼,這外在的境遇就成了他內心的試探。
我們的生活中,也充滿了各種的試驗,當我們面臨不同的境遇,它可以成為我們的「試驗」,來證明我們的信心及良善;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試探,使我們受誘惑而犯罪;這都在於我們對這事的反應。如果我們依靠神的恩典和能力來抵擋,這就是一個「試驗」,來證明我們對神的信心。反之,如果我們沒有去抵擋它,就會被「試探」引誘以致犯罪。神常藉著外面的環境,在我們的生命中試驗我們。
馬可福音一12告訴我們,當主耶穌在約但河受了洗,被聖靈充滿,聖靈就立刻催促他去曠野接受撒但的試探。耶穌受了神的呼召,聖靈的恩膏、祝福及能力,將要開始祂在地上的工作;但必須先受試驗,證明祂有能力,有資格,配得祂的職分。神要藉著這試驗來證明祂兒子的公義,能承擔託付,完成使命。而撒但也是藉著這些來試探耶穌。他用了最惡毒的方法,要引誘耶穌濫用神權。他攻擊耶穌想要打倒祂,但是耶穌信靠神,站穩了立場,遵行神的旨意,靠著聖靈及神的話語,擊敗了仇敵。
約伯受試驗的故事也是相似的。神允許約伯受苦,是為了證明祂的僕人是純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一8)。但魔鬼的目的正好相反,他要證明約伯忠心愛神是因為要得到神的祝福,假使他失去了這一切,他就會棄絕神。約伯雖然失去了財富、健康,甚至他的妻子都要他棄絕神,但最後他的考驗及格了,他對神的真信心得到了證明。
當我們遇見了財務困難時,我們便緊縮開支,不貪不取不義之財,並且相信神會供應,會帶領度過難處,那麼我們就在試驗中成功了,也證明了我們的信心。反過來說,如果因有缺乏,就在生意上欺騙不誠實、作姦犯科等,這就由外面境遇的「試驗」變成了內心的「試探」。
同樣地,在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時,你愛一個人,他卻讓你失望,或沒有達到你的期望。但因著愛他,你相信神的大能,所以對他包容,存著盼望和忍耐;或是你心中產生了苦毒、痛恨,而變成了你的試探。
有時人對你不公平、不仁慈、誤會,甚至惡待你;或者身體受傷、健康不佳、學校有問題、生意失敗、遇見災禍、至親離世、希望破滅,或面對無法解決的難處等,這些是試驗我們的信心,驅使我們來依靠天父,懇求祂幫助;或是我們因這些境遇而痛苦、仇恨、生氣,而埋怨神、遠離神。所以我們所遇見的這些人、事、物等,會證明我們的本性是義、或是不義、軟弱的,會幫助我們屬靈成長;反之,則使我們屬靈的退後。這二種不同的結果,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回應。
雅各書一2~4,雅各對這個回應,有很清楚的解釋。請我們一同來念:「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基督徒會遭遇到無數的試驗。但我們必需認定這些試驗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我們跌倒或挫敗,而是鍛煉我們的心思意念,並加給我們力量,使我們作一個成熟的基督徒。雅各說,試驗使我們「信心」產生「堅忍」,堅忍使人「成全」,就是成熟成長,「完備」就是十全十美,「毫無缺欠」,沒有缺陷。如此才可負起更重的責任,完成神所託付的工作。當人受試煉時,滋味是苦的,過程是艱辛的,但結果卻是美好的。如果人能夠有正確的態度面對試驗,那麼他的忍耐、恆心便能增長,每天都能過很勝的生活,達到神所要求的標準。困境的試驗,也能除去我們生命中的渣滓,把我們性情中的缺點煉掉,使我們更純潔剛強,生命比從前更絢爛美麗,這是通往榮耀的途徑。將來也必能得到生命的冠冕,就是永生。
神給我們試煉有許多的目的:
1. 神給我們試煉,可以查證我們有沒有得救的信心。是為了我們的益處,使我們可以確信,我們在試煉中有真正得救的信心。
2. 可以使我們與世界漸漸斷絕,減少依靠世上的事物。
3. 可以使我們把盼望多放在永恆的天上。
4. 顯出我們到底真正愛什麼?是神?還是更愛世上的人、事、物?
5. 可以教導我們順服。
6. 教導我們緊緊依靠神的恩典、能力、慈愛與憐憫。
7. 使我們靈命成長,為神所用。
8. 使我們可以同情、安慰及幫助其他在患難中的人。
彼得在彼得前書一6~7也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原文:真實)。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得告訴我們,等我們暫受苦難以後,主必使我們完全。神允許我們生命中受試驗,使我們更剛強,但神永不會使用這試探來引誘人犯罪行惡。
那麼你會問:我們在試驗中,怎麼又變成了試探呢?雅各書一13中,雅各對這個問題有清楚生動的描寫。他說:「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神允許試驗發生,但神的用心絕對是良善、恩慈,不會用試探來使人跌倒。神的目的,乃是要使神的兒女永遠屬於神,藉試煉來鍛煉祂的兒女,使他們純潔無瑕。「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一14~15)我們會犯罪,是因我們肉體被私慾引誘而行出來。人在試探中跌倒,是因為被自己的私慾,例如:貪戀、享受、眼目肉體的情慾、心中之驕傲、自我為中心、爭競分爭、世界之逸樂等,所牽引、所誘惑的。人對自己的罪要負責任,如果我們內心常存潔淨,罪惡就無計可施。人的慾念是可以生長,遏制的。當慾念初發動時,人可以靠神的恩典及順服神來控制。但是人如果要滿足自己的肉體,放縱其慾念,就會被情慾所操縱,慾念的火焰,就會被煽動而熾旺,以致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至終產生死亡的後果來。
「私慾牽引」也如同人用魚餌來引誘魚上釣。撒但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弱點,就用不同的餌來引誘、吸引我們,當我們肉體私慾被吸引而不能拒絕,他就被拉到罪惡裡。雅各描述犯罪的過程,也正如婦人生產,先是私慾懷了胎,有了慾念,就逐漸孵出罪來。罪一步步長大到了成熟地步,就控制不住而生出來了。可見罪是有過程的:先有「慾望」(desire)想要滿足,再有「迷惑」(deception)以致受吸引,然後「計畫」(design)想如何滿足,最後「不順從」(disobedience)就產生死亡來。
主耶穌教導門徒的禱告說,我們應當求天父不要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惡者(太六13)。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向神禱告,求主幫助我們抵擋撒但,並攔阻我們,不要讓試驗變成試探,讓我們受引誘而犯罪。
我們不但要瞭解「試驗」、「試探」的目的,並記得當我們面對試驗時,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9),凡事臨到都有神的美意及目的,為的是造就我們。如此,我們就應堅忍相信神,而勝過試探。我不知道今天你有何試探?但相信神必使你得勝,作一個剛強的人。
B.瞭解試探的性質
「你們所受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試探」是人類所共有的,是屬人性的,而試探的性質不是什麼超自然的能力,是我門不能抵抗的,而是一般平凡的,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凡是人都會受到試探,沒有例外的。所以當我們受到試探時不要以為稀奇,我們所受的試探也是千萬的信徒們曾經經歷的。也許遭遇的景況不同,但試探本身的原則卻是相同的。甚至神的兒子耶穌「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而且「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8)。因為我們都會有相同遭遇,所以屬靈軟弱的,可以請屬靈剛強的牧長來為你禱告,使你恢復剛強,正如經上所言,「應當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五16);而且「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用溫柔的心將偶然被過犯所勝的人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六1~2)。
我們基督徒都要在每天的生活中,學習應用神所賜屬靈的美德、武器及教導,來過正常得勝的基督徒生活。
C.瞭解試探的限度
「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受的。」神認識我們每一個人,祂對你我都有祂獨特的計畫與美意。我們的生命在基督裡,永遠得到保證,神永不會允許任何的試探,在任何時候,超過我們屬靈生命的能力所能承擔的。我們一切的試探,都是神所允許、所度量過的。
有一個人在雜貨店買東西,他的小兒子拿著一個大籃子緊緊地跟著他,他的父親在這個籃子裡一件一件地放下東西。旁邊有一位太太,看不過去地說:「這些東西對一個小孩來說,不是太沉重了嗎?」小孩子轉過身來對那位太太說;「哦,你不要擔心,我爸爸知道我能夠拿多少的!」同樣的,神知道我們的限度,祂不會讓我們擔負超過我們所能承擔的擔子。
約翰福音十八4~9記載:當兵丁到客西馬尼園捉拿耶穌時,耶穌二次問他們說,你們找誰?誰是要捉拿的對象?他們二次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罷。」約翰在這裡解釋說,主耶穌不要門徒們被抓,因為「這是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因為當時門徒還沒有準備好來面對這試驗。如果他們被捉拿,他們的信心太軟弱,就會跌倒失落,但是主耶穌不允許這事發生。從教會歷史中,我們知道,除了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外,其餘的十個門徒都為主殉道,他們都經歷了逼迫監禁,以及為福音的緣故受盡苦難。但是除非等到他們預備好了,不然就不會經歷這些事情。主永不允許讓我們的試驗超過我們屬靈生命的成熟度,而使我們無法處理。
神在我們受試驗時,定下了疆界,因此在我們的生命中有神的信實作我們的保障。
D.瞭解試探中的出路
「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忍受得住。」
神在你受試探的時候,必給你提供一條「出路」,就是「出口」的意思(exit)。永遠有一條可以到達勝利的道路。
那個「出路」是什麼?請注意,那個出路就是經過它、走過它。當神給我們「試驗」來證明我們的公義,而撒但來試探要引誘我們犯罪時,只有一條路,我們可以得勝通過。這條路不是我們找一條容易、快速的方法來解決,而是要經過它、要忍受它。神不是要把我們從試驗中取出,而是要我們能夠堅忍、經過它。神知道你我的限度,祂會用這些試驗來使你我得到成熟。
聖靈引領耶穌到曠野受試探,是父神的旨意,主耶穌並沒有離開曠野,直等到三次試探完成。祂正面地面對試探,藉著父神的大能來忍受試探,而得到出路。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二7~10訴說他自己的經歷。他說有一根刺,是指一個很大的木樁(stake)用力打擊他的肉體,就是撒但的差役在攻擊他。這是指著撒但所差來的人來打擊,來折磨欺負保羅,使他非常痛苦難過。保羅為這事三次求告主,叫這刺離開他,但是神卻沒有為他去掉困難。神要他的兒女忍受、經歷困難,使他謙卑。並且神給祂兒女在試驗中有足夠的恩典及能力,來得勝、剛強及喜樂。
在試驗時的出路就是忍受,而永遠不要讓它成為我們的試探來犯罪。「出路」就是把這些境遇當作「試驗」而忍受,而不是使它成為內心的「試探」引誘而犯罪。
當你被人誤解,被不公平地指責,不仁慈地對待時,接受它,以喜樂的心來接受,你忍受這些,這就是出路。如果有人使你失望,應許你要作某事卻沒有作,對這種期待的失望,接受它,瞭解它是試驗你的信心。
「出路」是經過它,持久地忍受它,不向它屈服,認定它是「試驗」,是使我們成熟,永不使它成為我們的「試探」。沒有人喜歡困難試煉,但是忍受經歷過,就能喜樂地得到堅忍、美好的性格和盼望。
神給了我們忍受試探的方法:
1. 當試驗來時,你轉向神的話語。詩篇一一九:11:「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默想主的話語,而不要聽引誘的話。
2. 禱告:來到主前禱告。主耶穌教導門徒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試探)迷惑。」(可十四38)來到神前,向祂呼求,不使這試驗成為試探。
3. 信靠:「拿著信德當作籐牌。」不論惡者的火箭如何來攻擊你,相信神會幫助你。神允許這事臨到你,有祂的美意來證實我們對神的信心。為了祂的榮耀和我們屬靈的成長,我們應當存喜樂的心,在祂的大能裡忍受。
4. 要仰望主耶穌。希伯來書十二2~4:「仰望那以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們為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主耶穌忍受試驗到了極限,祂是我們忠實的大祭司,祂知道我所經歷的,祂會加給我力量來勝過。
5. 遠離惡:我們要把犯罪的機會切除。要避免可能會引誘我們犯罪的場合、報章、雜誌、電視、電影或朋友。不要沉溺於眼目的情慾,必須要在我們心思上常常留心謹守。常默想神的話來事先防守,不給魔鬼留地步。當試探一再逼近時,不要自己去開門,而讓主耶穌替你開門。我們要對罪說「不」,而且關起門來,藏身在基督裡就能勝過了。
沒有一個試驗會大過我們所能承擔的。當我們跌倒時,試驗就變成了試探,試探成為罪。不是我們不能勝過,而是我們作了壞的選擇。我們必須選擇:是滿足一己的私慾呢?還是順服神的旨意?如果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選擇沒有聽神的話,而聽我們心中的私慾引誘我們;如果我們失敗,是因不來向神呼救,求神拯救我們,而去追求惡,想要滿足肉體的私慾;如果我們失敗,是因不信任神,祂有美好的旨意來試煉我們。在試煉時要有喜樂,因為知道會產生美好的結果,造就我們。我們不要求神立刻拿走試驗,更不能對神憤怒而離開祂。如果我們失敗,是因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主基督身上,而把目光看重別的過於看重過神。
如果我們已經上了鉤失敗了,甚至讓罪成了習性,我們只有來到主面前,懇求祂赦免,繼續洗淨我們的污穢,使我們潔淨。保守我們不再讓罪再轄制我們,也永不讓「試驗」成為我們的「試探」,因祂為我們上了十字架,嘗了罪惡及死亡的毒鉤。但願我們藉著「試驗」使我們蒙祝福,而不落在「試探」中遭到主的責打。
作者:Dr. John MacArthur, Jr.《Tape 80-108, I Corinthians 10:13, Triumphing over Temptation》Grace to you, Panorama City, CA
"(c) 1999, by John MacArthur.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by permission."
譯者:張西平
(本文承蒙麥克阿瑟牧師授權翻譯,謹此致謝)
五、奉獻的實例
歐福德牧師
經文:哥林多後書八1~9
保羅的奉獻觀是莊嚴的。對他而言,奉獻是種恩典,是聖靈在個人心中動工後,又藉實際的行動將之表達顯露出來。保羅每到一處,設立教會,就把忠心管家的教義教導神的百姓,以此為其職志。結果馬其頓的眾教會,如帖撒羅尼迦、庇哩亞,特別是腓立比教會均以大方施捨而出名。
在前面的一段經文中,使徒特別提醒哥林多眾聖徒注意這件事,然後以主耶穌自我奉獻的典範作結論。顯然地,哥林多教會具備了各種恩賜,例如:信心、口才、知識和所有的熱心,然而卻在奉獻的事上有虧欠。因此保羅以兩個實例,來激勵他們要盡基督徒管家的責任。以下讓我們一起來查考這些實例,學習神所要我們學習的功課。
A.生命奉獻的實例
「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新英文聖經》(The New English Bible)的譯意更清晰:「朋友們,我必須把神賜給馬其頓教會的慷慨恩典向你們告知。」正如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一封信中指出,這次各地教會發起的捐款運動,是為耶路撒冷猶太信徒的需要。由於逼迫與窮困,使得耶路撒冷教會處於困境,迫切需要外界的支持。這消息傳到馬其頓眾教會的信徒耳中,他們立刻起而回應這項挑戰。因此保羅說:「哥林多弟兄們,現在你們也當照樣行!」他接著繼續描寫馬其惴人奉獻的實例。
1. 犧牲的奉獻。「再者,弟兄們,我們要使你們知道,神向馬其頓眾教會所顯的恩典,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保羅在此特別指明,馬其頓的信徒並非富足有餘因而能慷慨奉獻。相反的,當時這些教會也遭到極大的逼迫與患難,處於「極窮」的光景,或者更真確地說是處於「赤貧的光景」。然而在窮乏與試煉中,他們仍然喜樂,慷慨樂捐,這才是真正的犧牲。他們這種精神,是從主耶穌身上學來的:「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來十二2)
勞羅林博士說:有一位基督徒生意人在韓國旅行,一天他看見路旁的田野中,有一個年輕人拉著粗陋的犁,另一位老年人推著扶手。這生意人覺得很有意思,就照了一張相。他對領隊兼翻譯的宣教士說:「這真是一幅奇怪的景象,我想他們一定很窮。」對方卻安靜地回答說:「是的,這兩個人是基督徒,他們的教會正在建堂,他們渴望能奉獻一點錢財,但是他們沒有錢,所以決定賣了他們僅有的一條牛,將換得的錢奉獻給教會,結果今年春天他們必須親手犁田了。」生意人聽了,沉默了好一會兒,說:「這真是莫大的犧牲!」宣教士回答說:「他們並不認為如此,他們反認為很幸運,因為他們有一條牛可賣。」不消說,這生意人又沉寂了好一會兒。後來他回到家鄉,將照片拿給牧師看,又告訴他這故事,然後他說:「我以後願意加倍奉獻給教會,並作一些實際的『耕地』工作。直到目前為止,我還未曾獻給神任何含有真正犧牲的東西!」
馬其惴人以喜樂慷慨的心奉獻,這就是犧牲的奉獻。但請注意,它是自動自發的奉獻—「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地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聖經清楚地顯示,奉獻的恩典不在外面的強迫而應是內在的催逼,才能產生果效,其真諦是「內在熱烈的溫情所產生的推動力」。所以保羅承認他沒有權柄「要求」哥林多信徒奉獻,但他可以提供機會給他們,以「證明他們愛心的真誠」。他以馬其頓教會的信徒慷慨好施的精神為例,來激勵哥林多教會。馬其頓的信徒所以能獻出超額的奉獻,其秘訣極簡單,是他們「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或說乃是隨著「自由意志而奉獻」,正確的翻譯是:「他們自己情願。」此外,他們更主動地求保羅,並且「再三地求」保羅能接受他們的禮物,以作為他們與耶路撒冷聖徒相交的標記。
因此,我們要明白自由的奉獻並非輕率的奉獻,而是因神聖靈的催逼,以及神話語的引導而作的奉獻。對今日的教會而言,這些馬其頓聖徒的奉獻是何等美好的榜樣啊!當我們奉獻時,我們是否知道什麼是犧牲且甘心樂意的奉獻呢?
2. 在這些管家的榜樣中,我們還可學習到其他的功課,就是屬靈的奉獻。「並且他們所作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換言之,是內在完全奉獻給神的外在表現,或正如人說的:「他們慷慨捐獻的極致,就是完全的順服。」
有一種不屬靈的奉獻,是帶著不純的動機,其目的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在登山寶訓中,主耶穌曾說:「你們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太六3~4)另一種不屬靈的奉獻是出於不情願或勉強,這種奉獻當然與使徒教導—甘心樂意的奉獻—相互矛盾。「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最糟的奉獻動機是想藉著奉獻換取神的赦罪,或者說嘗試用錢彌補個人對神的虧欠。
然而馬其頓的信徒是何等地不同啊!他們不僅毫不虛假地捐獻,而且是捐得甘心樂意,以「完全的順服」伴以行動。這節經文顯示:先將自己獻給主,並且獻給使徒,這是更進一步的奉獻行動。「先」字並非暫時性的,而是含有「優先重要性」的觀念在內。「他們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意指:他們在樂捐之前,已將自己奉獻給神,並把自己毫無保留地交在使徒手中,學習他們的榜樣,忠心地服事基督,然後再為耶路撒冷聖徒金錢上的需要慷慨奉獻。這才是屬靈的奉獻,這些經文是何等地強調對生命的奉獻!假如我們願更深一層知道他們的秘訣,答案就是:他們的奉獻是他們對救主基督之愛的表示。
當年英國政府想獎勵戈登將軍對中國輝煌的貢獻,戈登拒絕一切金錢與名譽頭銜,只接受一枚金質獎章,上面刻著他三十三年來服務的記錄,這成為他生平最寶貴的財產。但他死後,他的家人竟找不到這枚獎章。最後得知,當曼徹斯特遭大饑荒時,他捐出了這枚獎章,將它融化成金,購買食物分給窮人。在這枚獎章被送走的那日,他在日記中寫著:「在這世界我擁有的最後一件屬世之物,也是我所珍愛的,我已經奉獻給主耶穌基督了。」這個富有人情味的奉獻真是感人。
B.神聖奉獻的實例
保羅並沒有停止,他繼續地描寫:「你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在這句無比深意的句子裡,保羅使我們看見,催促馬其頓人奉獻的聖靈,也是與救主同在的永生聖靈,使祂能「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來九14)。換言之,基督的奉獻是捨己的,是甘心自願的,是屬靈的。所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來思考:
1. 基督的奉獻是捨己的。「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由這句經文的動詞時態,我們知道保羅所強調的乃是基督道成肉身的事實,而非耶穌生活的貧困情形。對使徒而言,基督為了道成肉身而變為貧窮,這是保羅永遠無法測透的。基督降卑捨己,虛己與人同等,這是何等的奧秘!所以他在提摩太前書三16說:「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想想看,基督有如此的富足與權能,然而卻謙卑降服於人性的軟弱;祂滿有榮耀,卻甘願把自己的榮耀放置一旁而成為人的樣式;祂滿有智慧,然而為了順服天父的旨意,甘願屈服於「有限制地運用祂的心思」;祂滿有財富,然而出生時卻沒有安身的地方(路二7),一生顛沛流離(太八20),死時無墳可葬(太廿七59~60)。
對於保羅及那些有感覺的人而言,這是恩典,是人不配得的恩寵,是無比的慈愛,是至高無上的犧牲奉獻,如此恩典與犧牲令我們高唱:
無比的恩典,
耶穌獨自在加略山的十架,
為了救贖罪人;
向這位人類的朋友、救主與君王,
我們欣然獻上生命的服事。
何貴富(T.L. Hargrave)
2. 基督的奉獻是出於自願的。「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與天父、聖靈的旨意取得協調,祂主動地來到世間,獻上自己成為人的贖價。「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裡上來。」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說出了基督自動自發的奉獻。換言之,無論是道成肉身的謙卑思典,或是由死裡復活的得勝恩典,均是出於基督的。這是天上的奉獻標準,沒有任何可替代。
3. 再注意,基督的奉獻是屬靈的,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這是完全捨己,使別人成為富足的崇高目標,這是屬靈的奉獻。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有位住在賓州俄發羅他城,名為米勒彼得的浸信會牧師,他與華盛頓將軍是好朋友。另外一位非常惡毒專門與牧師作對的人名叫威米歇,也住在同一鎮上。有一天威米歇因叛逆罪被逮捕,且定了死罪。這位老傳道人遠涉七十哩到費城去替威米歇求情。他獲准見華盛頓一面,以期挽回賣國者一命。華盛頓說:「不行,我無法答應讓你的朋友獲赦。」傳道人說:「不!他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的死對頭!」「什麼!」華盛頓喊著說:「你為你的仇敵遠涉七十哩路,為的是要挽回他的性命!那麼我要改變我的決定,我願下令赦免他。」米勒彼得將威米歇由死亡的幽谷中救出來,回到俄發羅他城,從此他們不再是仇人而是朋友了。
同樣地,耶穌為了你我而犧牲自己,祂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成全天父的榮耀,完成救恩,並賜福給人類。
我們對這樣的教訓有何感想?我們已經看見慈愛的救主倒空自己,成為我們最高的奉獻榜樣;我們也討論過馬其頓信徒犧牲的、甘心的、屬靈的奉獻榜樣,我們豈可作得比這更少嗎?絕對不行!我們承受了如此豐盛的屬靈祝福、和物質上的富裕。願我們能毫無保留,且毫無猶豫地獻上一切。
我們的詩歌與禱告永是:
每逢思想奇妙十架,
銘感救恩,虔誠頂禮。
從前所慕勢利虛榮,
如今願意完全拋棄。
覲見寶架,仰瞻聖范,
寸心了解救恩浩大。
莫容我為別事矜誇,
生死安危,惟誇十架。
作者:Dr. Stephen F. Olford,《你也能甘心奉獻》(The Grace of Giving)台灣校園書房,1991年9月
譯者:陳騮、阮大玲
(本文承蒙陳牧師、師母同意轉載,謹此致謝)
六、看哪!神的僕人
巴克利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一1~45
前言
馬可福音是一本簡潔、活潑有力的福音書,也是一本行動的福音書。它把一切人、事、物、地點、事情的發生,記述得詳盡、細膩,且趣味無窮,有如今日二十世紀新聞記者對新聞現場的目睹感受。馬可福音是彼得為主殉道離世前,把他一生陪伴主、事奉主,親眼見到的及親身體會的,這位偉大之神僕人耶穌基督的生平,口述給他屬靈的兒子馬可,由他記載下來。介紹這位神的僕人,祂是何等忠心來到世上服事,且如何謙卑辛勤地工作。祂對人的愛心、同情、受苦,最後為世人捨身流血,犧牲死在十字架上,為救贖我們脫離了罪。
寫作馬可福音時,正是羅馬暴君尼祿開始逼迫基督徒的時候(AD 64~67),因此馬可福音安慰了當時受苦、受逼迫的基督徒。
今天,你我在這一個邪惡不安的世代中,這位偉大的神僕仍然繼續在工作。主耶穌大能的話語和工作,更能安慰、滿足你我內心的需要。讓我們從馬可福音第一章中,再一次來認識主耶穌,思想祂在地上美好的作為,並且學習來跟從祂。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神僕人工作的開始」,可從四方面來解釋:
A.神僕的介紹—「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一1)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帶來了福音,福音就是「好消息」。我們人生在世沒有好消息,世上充滿了混亂,經濟不景氣,社會不安定,政治不穩定,再加上人心靈的空虛,和疾病及前途的茫然,生活中也受到了罪惡、痛苦、死亡之捆綁。但馬可福音一開始就宣告說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地上,帶來了好消息,就如在黑夜中,突然見到了光明一樣。
主耶穌在地上生命的頭三十年,祂住在以色列北邊一個叫做拿撒勒的小鄉村裡,那是祂童年生長的地方,也是祂親身體驗世人生活的地方。在那裡祂忠誠且辛勞地工作,伺候家人,也慇勤地學習預備、服事。
祂蒙神的恩典,充滿智慧,深得神人的喜愛。但在祂心中有一個異象,一直等候著那個外出事奉的時刻來臨。因為祂以父的事為念,所以祂順服等候,祂等候一個徵兆記號,來指示祂在地上工作事奉的開始。當那個決定性的時刻一出現,主耶穌即毅然接受呼召,展開祂神聖的使命。
1.神僕的僕人(一3)—「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3)
第一個給耶穌的記號,就是施洗約翰的出現及工作。
古時東方國家,當一位尊貴的人駕臨某城時,都是先修道路,且有先鋒在前喝道開路。施洗約翰的出現,正應驗了神持著先知們的應許,為這位君尊的救世主預備人心,在人心靈的曠野開了道路。
施洗約翰穿著一件用駱駝毛編織的寬大外衣,並以皮帶束腰,一如古時先知以利亞的裝束(王下一18;亞十三4),也是當時窮人的衣著。他吃的是蝗蟲野蜜,是窮苦人家吃的簡單食物,蝗蟲野蜜在當地春夏之間到處皆是。他住在曠野,遠離虛榮浮華的社會。他不求享受,以簡單的生活方式,來抗拒世界之誘惑及敗壞。他所傳的信息充滿了急迫性,他傳悔改的洗禮,要人悔改,及宣告彌賽亞救世主之快要來臨。當他把自己與「那將來的」一位作比較時,他深覺自己的不配與卑微。他說那位將來的、大能者、拯救者,我就是彎腰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替主人將鞋脫下來是當時奴隸卑賤的工作。約翰看見主的尊貴、偉大,深覺自己的不配,他對人說:他的洗禮是用水來施洗,但「那將要來的」,是用聖靈給人施洗的。水只能潔淨人的身體,但聖靈能夠潔淨人的整個心靈,改變人的生命。
約翰的信息是大有功效的,「猶大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一5)
施洗約翰的異象、心志、使命感,及不顧生活享受的聖潔方式,為我們樹立了美好的榜樣。並且他的信息是指向耶穌,領人到主面前,最後他為真理殉道。約翰以生命來傳講,以生活來印證他所講的道,世界在他心中毫無地位,他尊主為大,以主為中心。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2.神僕的主人—「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一11)
第二個給耶穌的記號,是祂在約但河裡受了約翰的洗禮,有一個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一11)約翰給人所施的洗禮,乃是赦罪悔改的洗禮。那麼主耶穌為何要受約翰的洗?並非祂有任何的罪,而是祂願意「盡諸般的義」(太三15)。
一個猶太人要成為義人,必須遵行潔淨禮,才能完成律法的要求。耶穌為了認同罪人的需要,站在與那些需要悔改之人相同的地位上受洗,一個無罪的替代我們成為了罪。祂順服了神的旨意,所以當祂由約但河裡上來時,有聲音從天上來公開宣佈:「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天父說:「我認可、證實你,我喜悅你及與你同在。」今天一個順服的人,也同樣為父神所喜悅,你願意作一個神所喜悅的人嗎?
3.神僕的能力—「他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一10)
當耶穌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天打開了,神的祝福傾倒而下;天打開了,神與人聯結在一起;天打開了,神接納祂。祂看見聖靈好像鴿子降下,不僅降在祂身上,而且進入祂裡面(原文是「進入」eis),這是給耶穌的第三個記號。聖靈進入祂心中,膏抹祂、充滿祂,是為了擺在祂前面的工作。耶穌的生命是聖潔的(路三22)、是順服的(太三15)、是祈禱的(路三21),聖靈充滿祂是無限量的。
「鴿子」在聖經中有四個象徵意義,是平安(創八11)、潔淨(太十16)、能力(結七16)、熱情(路三22)(peace, purity, power, passion)。一個為聖靈所充滿的人,都充滿了這種平安、潔淨、能力和熱情,才能在地上為神工作。聖靈膏了耶穌,去同情、幫助,滿足那些「心碎的人」(brokenhearted)、「被捆綁的人」(bound)、「瞎眼的人」(blind)、「受傷的人」(bruised),並去報告神悅納人的好消息(路四18~19)。
主耶穌的事奉,有了公開的確認,充滿了聖靈的恩膏,也作了一切服事之人的榜樣及模式。
B. 神僕受試探—聖靈立刻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一12~13)
主耶穌接受了呼召、工作之職分及被聖靈充滿後,聖靈就立刻催逼祂到曠野去,面臨撒但的試探。
1.試探的原因—「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去」(一12)
「催」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字,與耶穌趕鬼之「趕」是同一個字,這是聖靈的主動,要神僕受試驗。聖靈膏了耶穌,現在則催趕耶穌到一個地方,去受惡者的攻擊。耶穌受了恩膏、祝福和能力,將要開始祂在地上的工作,但必須先受試驗,以證明祂有能力資格,配得上祂的職分,經得起考驗。一個僕人要為主人工作,接受託付,首先要試驗他是否能承擔主人的託付,完成工作。「撒但」是對手、攔阻者、譭謗者、中傷者之意,主耶穌來到地上為了除去撒但。所以撒但用最惡毒、最激烈的方法來試探耶穌、攻擊耶穌,要把耶穌擊倒。但是耶穌信靠神,站穩了立場,遵行神的旨意,不靠自己,靠著聖靈及神的話語,擊敗了仇敵。這也是信徒屬靈生活的原則:先有祝福,後有打擊,再加祝福,再打擊(英文是blessing, buffeting; blessing, buffeting)。
2.試探的結果—「且有天使來伺候他」(一13下)
耶穌受試探時,有天使來服事耶穌、伺候、陪伴、照顧、幫助祂。雖然祂是獨自一人處在痛苦之中,並在缺乏中,忍受飢餓與疲倦。但祂卻得著最大的安慰及力量,有天使來服事。聖經說:神差使者安營,在敬畏祂的人中幫助保護。所以不要擔心懼怕,神不會忘記我們的。每一個屬神的人在最大磨練時,也必有神聖的力量來幫助支持。
3.試探的勝過—「他在曠野四十天……」(一13上)
四十天在聖經中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例如摩西在西乃山上與神四十天,以利亞行了四十晝夜。耶穌在曠野裡四十天中有魔鬼密集不停地試探,但祂卻能堅忍不屈。有人說猶大的曠野是世上最難忍受的沙漠地帶,那是一個石灰岩的沙漠,光禿、草木不生、崎嶇不平。白天太陽曝曬、蒸氣上騰、岩石發熱,人走在上面,就像在熱鍋上爬行。並且有兇惡險阻之峭壁,隔絕人煙;夜晚又有野獸出沒;在那裡耶穌孤單地度過了四十晝夜。耶穌的堅忍、毅力勝過這些難處,成了我們信徒的榜樣。
有人說:「鑽石是煤經過長期、劇烈之壓縮而成的。」一個成熟人的標記,即無論何時、何處都有標竿,有重心,使他能完成他的職分。得勝的軍人,常常在戰爭的緊要關頭時,充滿信心,嚴守紀律且奮戰到底,使他們能戰勝敵人。
我們相信主耶穌被在試探時,祂的心境是平安的,是有把握的,有信心的,因此能勝過這些試探。
試探是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但我們必須認定,試驗不是叫人跌倒,而是鍛煉我們的心思和意念,並且加強我們的力量。它不是摧毀我們,而是替我們作好準備,好讓我們在試探完畢之後,變成一個更勇敢剛強且成熟的戰士,和更優秀的運動員。撒但的打擊也不能越過神的界限,在信徒屬靈的戰爭中,我們一直站在神這一邊,至終我們會看見撒但的擊打,但卻帶來神更大的祝福與力量,使我們更像耶穌。我不知道今日你有何試探?但相信神必使你勝過試探,做一個剛強的人!
C.神僕的服事
一切都預備好了後,耶穌自前三十年隱居的生活中走出來,神的聖靈充滿、膏抹祂,在撒但猛烈攻擊之中,祂堅強地站立。接著祂開始了有權柄、有能力的福音工作來服事神,服事人。
我們從本章的後半段,看到詳細記載了許多耶穌的工作。耶穌傳福音的大能,在不同情況下接觸了不同的人。在會堂的眾人、被污鬼附著的人、西門的岳母、合城的人以及痳瘋病人。也在不同的地方。在會堂之中、在人家裡、在門前、在路邊。主耶穌隨時隨處,滿足了不同人之需要。在不同的時間,一日之內的早晨、中午、晚上所發生的事,藉此顯出祂的權能,以及耶穌隨時隨地地幫助人。
1.權柄之教訓—「到了迦百農,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一21~22)
耶穌在安息日的早晨,進了會堂教導人。耶穌的教導,帶著一種肯定的、確定性的權威,使百姓明白並且遵守。耶穌的教導,句句都是從永恆真理來的權威,是神的話語,也帶著神最高的權柄。當百姓聽到了,心中就受了強烈的衝擊及感動。祂的教導與文士的教導,成了鮮明的對比。文士之教訓,動輒引經據典,拘泥字句;人的傳統、人的教訓這些都不能幫助人。而耶穌的教導,卻滿足了人心的乾渴。因為祂的話語帶著生命、真理及安慰。
2.污鬼的被逐—「在會堂裡有一個人,被污鬼附著,他喊叫……」(一23)
馬可記載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污鬼折磨他,使他傷害自己之身體,他的心裡充滿了黑暗愁苦,過著非人的生活。這個被污鬼附著的人,用一種淒厲可怕的聲音,晝夜大聲地喊叫著,此種景況不但折磨他,也折磨他的家人。
耶穌責備污鬼,不準污鬼出聲,並且吩咐鬼出來。污鬼懼怕耶穌來除滅他們,於是污鬼把那人摔倒在眾人中間,使他大大抽了一陣瘋,就離開了。耶穌使這人得了新生命。
3.熱病退去—西門的岳母,正害熱病躺著。有人告訴耶穌。耶穌進前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熱就退了,他就服事他們。」(一30~31)
中午,耶穌進了彼得的家,醫治了西門彼得的岳母。西門的岳母,正害熱病躺著,熱病是當時加利利海邊一種常見的病症。耶穌卻進前拉著她的手,扶她起來,熱就退了,這真是一幅何等美的圖畫。31節中描述,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西門的岳母一康復後,立刻起來,一點也不自私地為別人工作,服事主,她真是我們的榜樣。「立刻」在本書共用了43次,代表了行動以及愛。
4.多人被醫好—「天晚日落的時候,有人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祂。」(一32~34)
耶穌早上在會堂,中午在彼得家醫病,黃昏的時候連續不斷地有人潮擁來,聚集在西門的房門前。聖經說,合城的人,凡有病的,不論害什麼病都帶到耶穌那裡,都來到耶穌面前,等祂出來。當耶穌一出來,祂就立刻按手在他們各人身上,醫好他們,祂治好了許多有病的人,使人得益處且享受神的恩典。
5.痳瘋得潔淨—「有一個長大痳瘋的,來求耶穌,向他跪下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一40)
大痳瘋在耶穌的時代是最可怕和最可憐的一種病。在當時是無藥可醫。且病者被視為不潔。他們的身體失去知覺,沒有疼痛之感,外型受到腐蝕,手足及臉上的器官潰爛而脫落。長大痳瘋的人需遠離人,穿著撕破的衣服,用布蓋著自己的上唇,當人經過他們時,必須喊著說:「不潔淨,不潔淨」,叫人不可接近他,免得被傳染。生了這種病的人因必須被隔絕,他們被社會遺棄,自己也失去了盼望,受盡了屈辱。人看痳瘋病人,是骯髒的如同已死之人。
有一個人滿身長了大痳瘋,看見了耶穌,他就來到祂身前跪下,俯伏在地來拜祂,求祂說,禰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這一個長大痳瘋的人,他惟一的希望,是來到耶穌面前,他存著何等的期盼、尊敬、哀求和何等的信心,來到耶穌腳前拜祂。
主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主的愛就在此顯明瞭。大痳瘋的人,別人都遠遠地離開他,也都不願接近這病人。但主卻伸手摸他,主用慈愛之心來接納一個沒有人愛的、沒有人要的、被人看為不潔淨的、人所拋棄的,主用慈手去安慰他、撫摸他、醫治他,大痳瘋就立刻離開他,他就潔淨了。今天你我有否來到耶穌面前,求祂摸我們?來醫治、拯救我們?
D.神僕的呼召—僕人變成世界的主人!
從馬可福音第一章,我們看見了主耶穌的權柄和大能勝過了試探,勝過了疾病,也征服了人心,祂成為人心的主人,祂也是一切萬有的主宰,從僕人變成了世界的主人!
當祂在地上開始工作時,祂邀請人來與祂一起同工。「耶穌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僱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一16~20)
這是何等大的特權,主給了他們異象,給了他們生命的意義,以屬靈的事奉作為人生的目標,叫他們去作比現在所作更偉大的工作,就是領人相信福音,得著救恩。當他們聽到主的應許和呼召後,他們就立刻有所回應和行動,捨了網、捨了家人及享受,來跟從主,一同作工。
親愛的弟兄姊妹,主耶穌今日也同樣在地上工作,要人與祂一同工作,祂在呼召你,你願意來跟從這位大能慈愛的主耶穌嗎?你願意立刻捨棄自己的網來答應祂的呼召嗎?你願意傚法祂作一個忠心的僕人與祂同工,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嗎?讓我們每個人安靜在神面前禱告,答應祂的呼召!
作者:Ian Barclay《The Work Commencing: Mark 一1~45》
Ian Barclay, The Institute for Biblical Preaching, vol. 4, qtr. 3, pp.6-12. Copyright (c) 1984 by Stephen F. Olford and used by permission of the Stephen Olford Center for Biblical Preaching, Memphis, TN.
譯者:張西平
(本人承蒙歐福德釋經講道中心授權翻譯,謹此致謝)
本書參考及引用書目
戈登費依(Gordon D. Fee)《新約解經手冊》(New Testament Exegesis),賴添祥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
李斐德(Walter L. Liefeld)《新約解經式講道》(New Testament Exposition),陳綏等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9。
邦茲(E. M. Bounds)《祈禱出來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滕近輝譯。香港:宣道出版社,1990。
周聯華《新編講道法》。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7。
施達雄《實用講道法》。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94。
麥希真《工人的講道》。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4。
倪柝聲《神話語的職事》。台北:福音書房,1989。
唐佑之《在講壇邊》。香港:基道書樓,1983。
唐佑之《惟獨聖經》。香港:宣道出版社,1995。
康培摩根(Campbell E. Morgan)《摩根講道法》(Preaching),劉逾瀚譯。美國:更新傳道會,1993。
陳大衛《講道的落實—解經講道與路加的比喻》。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88。
陳濟民《認識解經原理》。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2。
曾霖芳《講道學》。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2。
華德凱瑟(Walter C. Kaiser Jr.)《解經神學探討》(Toward An Exegetical Thelolgy),溫儒彬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8。
斯托得(John R. W. Stott)《講道的藝術》(I Believe In Preaching),魏啟源、劉良淑合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88。
賴若瀚《實用釋經法》。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4。
羅賓森(Haddon Robinson)《實用解經講道》(Biblical Preaching),施尤禮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
羅賓森(Haddon Robinson)《實用解經講章》(Biblical Seermons),謝釗龍、萬海生合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2。
蘭姆(Bernard Ramm)《基督教釋經學》(Protestant Biblical Interpretation),詹正義譯。美國:活泉出版社,1989。
伊安比特.華特森(Ian Pitt-Watson)《講道原理》(A Primer for Preachers),李秀玉譯。台北: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部,1995。
華理克(Rick Waren)《直奔標竿》(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楊高俐理譯。美國:基督使者協會,1997。
陸蘇河<解經學入門>美國基督使者協力會,1989。
蕭建之<釋經學>台北基督教達爾康梅中心,1990。
Cox, James W. ?《A Guide to Biblical Preaching》Nashvill: Abingdon, 1976.
MacArthur, John Jr., and The Master"s Seminary Faculty. 《Rediscovering Expository Preaching》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2.
MacArthur, John Jr., and the Master"s Seminary Faculty. 《Rediscovering Pastoral Ministry》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5.
Olford, Stephen《Preaching The Word of God》Memphis: Institute for Biblical Preaching, 1989.
Olford, David L. 《A Passion for Preaching-Reflections On The Art of Preaching》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9.
Olford, Stephen and Olford, David 《Anointed Expository Preaching》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8.
Sangster, W. E. 《The Craft of The Sermon Construction》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51.
Virkler, Henry A. 《Hermoneutics-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93.
馬有藻。課堂講義《基督工人神學院:聖經釋經學》,加州柏克萊市,1979年。
於力工。課堂講義《基督工人神學院:創意講道法》,加州柏克萊市,1994年春季。
鮑會園。課堂講義《基督工人神學院:講道學》,加州柏克萊市,1995年秋季。
沈保羅。課堂講義《北美華人教牧同工釋經講道研習會:釋經講道》。1992年秋季。
林道亮。課堂講義《北美華人教牧同工釋經講道研習會:如何準備神學講壇》。1992年秋季。
胡至誼。課堂講義《基督工人神學院:講道法》,加州柏克萊市,1994年秋季。
胡至誼。課堂講義《基督工人神學院:釋經學》,加州柏克萊市,1994年春季。
唐佑之。課堂講義《北美華人教牧同工釋經講道研習會:舊約釋經講道》。1992年秋季。
黃子嘉。課堂講義《北美華人教牧同工釋經講道研習會:新約釋經講道》1992年秋季。
張子華。課堂講義《講道法進階》。1993年夏季。
滕近輝。課堂講義《美國ATS講道學》。1993年秋季。
MacArthur, John. Jr., Exopsitory Preaching.
Olford, Stephen. The Esentials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 July, 1994.
Olford, Stephen. Evangelistic Preaching. 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 July, 1994.
Vold Larry. Excellence in Preaching. Bass Convention.
張子華《牧師與教會的講台》教牧分享。1983年3月。
林榮洪《初期教會的釋經》今日華人教會。1986年12月。
邵慶彰《漫談講台事奉》教牧分享。1989年7月。
《講道者的藝術》信望愛專題報導。1989年7月。
孫偉光《扣人心弦的信息》教牧分享。1992年7月。
許道良《重建講壇的事奉》教牧分享。1992年7月。
曾立華《時代危機與講台事奉》教牧分享。1992年7月。
黃彼得《解經與神學思想》今日華人教會。1992年7月。
吳勇《講道的秘訣》基督教論壇報。1992年九月。
唐崇榮《傳道人的信仰》道生院訊信念與信息。1993年3月。
盧益敬《講道的首要》教牧分享。1995年9月。
張永信《合神心意的敬拜》教牧分享。1998年5月。
李振群《敬拜的五大陷阱》教牧分享。1998年5月
沈保羅《解經講道的需要》教牧分享。1998年9月。
Stott, John 《釋經講道的信念》教牧分享。1985年3月。
Olford, Stephen 《佈道者的讀經生活》教牧分享。1987年9月。
White Richard 《當心講道的陷阱》教牧分享。1989年7月。
Padilla, Reni C 《處境釋經的反思》今日華人教會。1989年12月。
回到最前一頁
推薦閱讀:
※1月1日起,乘機出行到底什麼能帶,什麼不能帶?超實用
※最實用的行李箱裝箱技能,又扒拉出來了。。。
※?? 玄空風水飛星實用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實用風水化解全集(三、四章)(
※可愛實用的拼布墩子DIY手工製作圖片教程 個性的小凳子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