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六祖惠能的佛教理論:明心見性

六祖惠能為佛教提出重要理論:明心見性

  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竟能成為影響中國人一千多年的先聖!這個人就是與孔子、老子統稱為中國三聖人的惠能大師。再看看他的出身和經歷:一個土生土長在嶺南鄉村的柴夫,到五祖門下也只是當了半年多的雜役,還未剃度就一偈成舉、並得到五祖的袈裟衣缽。像發生在惠能大師身上的這種種奇遇,像他這種具備大根器大智慧的人,不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可以說得上是千年才出一個。懷著對惠能大師傳奇人生的強烈好奇,我走訪了他出生和圓寂的地方廣東新興縣,其間果然有不少令我驚訝的發現。

  廣東省新興縣城夏盧村,惠能大師曾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多年,至今他的影響還在新興縣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主持人:你看這裡頭這棵古樹,也說明這個村子已經夠古的了吧,這棵荔枝樹應該是一百年了吧。

  嘉賓:幾百年,都過百年,最年輕的過百年那一株,這棵樹我看起碼過四百年。起碼過四百年,對對。

  主持人:你看這個樹上頭開出一個樹皮,像一個佛,這真的像一個佛。

  嘉賓:好像觀音是吧。

  主持人:有點像觀音,反正總而言之像個佛、像個僧人像個佛吧,真有意思。

  這個令人興奮的發現,更引發我們對六祖這位奇人獨特人生經歷的濃厚興趣。在新興現在還有一個金台古寺,當年六祖就是在這裡聽到《金剛經》心有所悟。之後才有了去黃梅拜五祖為師的故事。那麼面對五祖甚至帶著侮辱性的問話「一個動物一樣的南蠻子,你來做什麼」,那時不過二十齣頭的惠能,怎麼就能對得出「佛性不分南北」的機鋒呢?

  徐文明:雖然他從小沒有專門的條件來學習,但是他這個根性是非常好的,當然這個根性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按照佛教的說法呢,他是有前世的一種修行,有這種功夫,這種根基,另外一個呢,六祖雖然從小家庭很貧寒,但是他貧而不賤,因為他是范陽盧氏,范陽盧氏是唐朝的一個大姓,可以說是唐朝四大家族之一,當時是屬於貴族,非常顯赫的這麼一個家庭,像他的父親呢也是中過進士當過官的,雖然後來被貶了但是個知識分子,是很有文化的一個人,所以應該說他的智商,他的基因,智商是很高,基因是非常優秀的,有這兩個條件,就決定了他天生本身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雖然沒有條件學習但是他還是很有智慧的。

  來到五祖門下,惠能因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到五祖賞識,欲傳袈裟衣缽於他,但是惠能敢於接過五祖袈裟,其實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同時他也將面臨更加兇險的考驗。話說,他得到袈裟當夜離開黃梅寺,還是遭到了追殺。

  徐:這追兵包含三部分人。一部分是官方的密探,一部分是江湖匪類,一部分他門下的一些同學,這些同學不服氣,因為他們覺得,我老師憑什麼把這個祖師位置,把傳法袈裟給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年輕人,而且這個年輕人根本就沒有受戒,還沒有出家。這事太例外了,他們不服氣,就跟著去追。追到半路呢,這個時候前面有一個叫惠明的人,是個武將、是個四品將軍,武功很高,輕功很好,他跑到最前面,跑在最前面馬上就要追到惠能了,惠能就把這個袈裟往石頭上一扔自己躲到草叢裡邊藏了起來。

  惠明彎腰來拿袈裟,提了幾次根本提不動,正當他發楞時,惠能大聲說了一句:衣缽是佛家信物,只有心悟,豈可力奪。

  徐:這個袈裟不光是代表一個信物,還代表一種責任,因為這個祖師的位置,不光是意味著權利,更重要的是個職責,一個度脫天下眾生的一個職責,一個承擔傳播佛法重任的這麼一個職責,當時惠明沒有覺悟,他沒有資格來得到祖師的位置,所以他拎不起來,這個時候他就說了,仁者仁者,這是當時對人的尊稱,說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而來,這時候惠能就從裡面出來了,他說既然你是為法而來,你先平心靜氣,我來給你講,這惠明就沉默半天,平心靜氣。

  經過惠能點化惠明開悟,並引開了官兵,惠能躲過此劫逃回了老家,在新興他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做農活、侍奉老母,沒有人知道他竟然是禪宗六祖。 但是,千年以後的今天,這裡卻成為世人朝拜的聖地。

  嘉賓:這個地方是六祖故居紀念堂,文化革命期間呢,群眾偷偷都來這裡朝拜。

  主持人:文革中間老百姓還是偷偷來的。

  嘉賓:偷偷來朝拜。

  主持人:現在香火也很旺,你看。

  嘉賓:因為裡面的地方太窄了,改革開放以後,落實宗教政策以後,所以呢就搬到這來,滿足善信的要求了,所以一般去國恩寺一定來出生地這裡去朝拜六祖。

  主持人:請問一下這位大姐您是這個村裡頭的人嗎?

  嘉賓二:不是。

  主持人:是哪的人。

  嘉賓二:從廣州來的。

  主持人:您從廣州那麼遠來啊。

  嘉賓二:她很誠心的,每個月都來一次的。

  主持人:您還每個月都來一次,保平安嘛!

  那您知道六祖惠能是什麼人嗎?

  嘉賓二:是夏盧村的嘛,這是他的出生地。保佑大家身體健康!

  主持人:好,謝謝您謝謝您。

  但是在新興縣城,惠能只過了一年平靜的生活,隨即而來的追兵迫使他再次離開老家流落異鄉。

  徐:在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跟獵人在一起,給獵人說法,來點化這些獵人,當時他生活很艱苦,就幫獵人做飯,獵人做飯,這些獵人看他不吃肉,說你為什麼不吃肉呢,惠能說我只喜歡吃肉邊菜,他在肉鍋邊上煮把野菜來吃,這個獵人除了讓他燒飯之外還讓他兼職守網,守著那個網,網鳥的那個網,結果惠能是很不敬業,把網裡邊的鳥啊獸啊全放跑了,當然這是體現他的慈悲精神,他後來給這些獵人說法,這些獵人呢,都感悟了,都不再打獵了,都改行了,所以這些,這15年時間啊,他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磨鍊,這對他後來這個出山弘法,對他後來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前後隱居16年,惠能始終沒有忘記師父「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的囑託。與最底層的民眾生活在一起,為獵人講經說法,其實他已經在履行自己肩負的六祖之責。一直身處最底層民眾之中,這種經歷其實也是一種歷練, 為他未來成為一個平民佛教的代言人奠定了群眾基礎。16年之後,當爭奪衣缽的風聲平息下來後,惠能大師最後亮出自己的身份。披上佛祖袈裟,他將弘度四方,之後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主持人:六祖他創立這個所謂叫做頓門,禪宗中的頓門,以區別於神秀以上北宗的漸門,那麼這個頓漸之爭,其實在中國也已經爭了一千多年了。

  傳正:這個文字是一樣的,佛法是一樣的,以及剛才我講,所以六祖老人家自己講,法本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法是一樣的,好像我們進學校去讀書,同樣的課本,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學校,為什麼有些孩子讀到畢業還有滿分,可是有些孩子呢,不但不滿分,還不及格,這個就看他平常怎麼用功,怎麼下功夫,這個思想怎麼去領會,問題就關係在這方面,所以法呢沒有什麼頓跟漸,六祖說看你每個人去怎麼領會它,去怎麼用功,關鍵是在這方面,那這方面靠什麼?靠心,修行呢就修這個心,修智就是修這個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如果我們有這個心,看到那個境界不但不被境界所轉,反過來心能轉境,那你這個就是成功了,如果看到好跟不好,我心在起分別,你這個學生永遠不及格,因為它保不住啊,所以佛教裡頭強調就是智慧。

  來新興一定要到的地方就是當年六祖主持修建的國恩寺。

  主持人:李先生,這個就是國恩寺是吧,對,對,這棵樹呢。

  嘉賓:這棵樹叫做菩提樹啊。

  主持人:這就是菩提樹。

  嘉賓:這是菩提樹,印度的原名叫做碧波羅,碧波羅樹,因為釋迦牟尼在這個樹下悟道。

  主持人:就成了菩提樹了。

  嘉賓:他得度了。這個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

  主持人:菩提就是智慧覺悟。

  嘉賓:他覺悟了,有了智慧了,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

  主持人:但是六祖不是說,身無菩提樹嗎,本來就沒有菩提樹嗎。

  嘉賓:是啊,對對,他從四大皆空那個角度來說,所謂四大呢,就是地水火風,世界上一切的物質呢,都是由四大組成,是吧,這個地水火風也是空的,菩提樹呢也是空的。

  主持人:也是空的。

  嘉賓:所以呢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又叫做假名,所以叫它菩提樹。

  時至今日,惠能大師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對佛教的重大貢獻之一是提出了一個理論:明心見性,認為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修禪成佛。這一理論,實質上是推翻了佛祖的權威,打破外在偶像崇拜,從而把人抬高到佛一樣的地位。

  記者:就是我覺得好像是六祖惠能的出現,把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間的性本善的這種觀念,還有就是人人皆可成聖賢的這樣一種信心,和這個大乘佛教的人人皆有佛性,眾生平等,和這個進行了一個很好的銜接。

  傳正:佛教方面它的宗旨,就是以解脫,不關在財富,不關在地位,歷來佛釋迦牟尼佛,四方諸佛,以及六祖都是強調這個人修到最終就是要解脫,修行出家在家解脫是一個宗旨,這是一個宗旨,是一個究竟的目的,六祖提出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要尊重修行正果,必須在這個世間裡頭修行,不能脫離這個世間,為什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充滿種種的煩惱,這個煩惱產生很多的痛苦,但是一些人都是害怕,想避開,不行,你一避開你修不成,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就是在這個目前我們現實社會上。

  主持人:就是我們現實這個社會,就是這個娑婆世界。

  傳正:你要修到成功,離不開世間熏陶,鍛煉,世間劫,覺悟,必須在世間修出來,好像我們的心,我現在在這個安靜的環境房間裡頭聽法師講經說法很舒服,我回去好好修行啊,我如何如何啊,發了很大願,可是等一下出了門,一見到境界來,噢?煩惱紛飛,又忘記了,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想,這個是我的這個是你的,煩惱又來分別心也來,說明、缺乏這種智慧,所以你真正要修到成功,必須在這個世間裡頭。

  化繁為簡的頓悟法門、不假於外物的明心見性,除了這些思想上的革命,惠能大師還在修行方法上進行了改革。他反對繁瑣的宗教儀軌、反對教條式的打坐念經。

  徐文明:比如說他在修行方式方面,也有很大的改革,剛才咱們講他強調頓悟頓修,強調用智慧來達到禪定,因為佛教裡面講三學,講戒定慧三學,戒是遵守戒律,定是修禪定,慧是智慧,一般的次第是先戒再定再慧,由戒生定,通過遵守戒律來減少慾望讓人心靈平靜下來,由定發慧,人心靈平靜之後自然而然就產生智慧,這是一般的次第,但是惠能不這樣,惠能說戒定慧倒過來也能成立,人如果有了智慧,人覺悟了,就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不受外物的影響,不受外物的影響之後心靈自然平靜了,這就由慧入定,由定到戒,一個心靈平靜的人,一個不起雜念的人,他哪來的慾望呢,他沒有慾望自然而然不就守戒律了嗎?這是惠能的創造性,他不是單純按照傳統的那個模式,他是講進退順逆都可以。

  唐代,自惠能大師曹溪開脈之後,禪宗風行全國,它的影響已經完全超出了宗教層面,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莫不會談禪論道者。就連遠在長安的唐代國君武則天也對他敬仰有加。

  主持人:李先生,這個庭院裡頭,這幾塊漢白玉的碑,是歷代的皇帝,還有王維,一些名人是吧,一些名人給六祖寫的。這一塊碑看看,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就是武則天嘛,它是一個宣詔六祖大師的一個,大概是個聖旨可能是,對,萬歲通天元年,這是武則天的年號。

  嘉賓:對啊,就是招他入朝廷。

  主持人:招他入朝廷。當時候可見六祖名聲之響亮,你看看,名播十方聲譽四海啊。

  傳正: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她就請神秀大師拜他做師父,武則天她是一個很信佛的人,她日理萬機,還要請僧人來每天給她講經說法,她也想解脫啊,然後武則天有一天她說,哎呀聽到大師這個法已經是至高無上了,神秀大師是一個聰明人,他說跟武則天介紹,他說我還有一個弟弟,師弟在南方,他的法比我強多了,我寡人聽到法師你講的法已經是至高無上了,還有人比你高,神秀大師他一般有知識的人,他不會跟下邊人爭什麼東西,他就跟武則天介紹,五祖的衣缽傳給我的師弟,所以這個武則天求法心切,馬上就派人三次來請六祖。

  主持人:還下了一個聖旨。

  傳正:下聖旨,佛教裡頭是高僧大德,各個人性格不同,一個是路也很遙遠,第二個六祖你也知道,他就不喜歡那個。

  主持人:跟達官貴人來往。

  傳正:他不喜歡這個,他主要一心一意去弘法,度生,你到皇宮上面,歷史以來多少高僧大德請去當國師,最後都是逃走。

  主持人:都是逃走的,對對對。

  傳正:因為佛教方面,它的這個人心難得,世間無常,他希望你廣大的這種大眾,都來聽聽法,不是我每天講給你皇帝聽,你皇帝學會了你好好去用功就行,我不能光在這裡,很多人等著我去。

  最終惠能以自己年老體邁、形容醜陋,恐惹人對佛法不敬為由,婉拒武則天的邀請。也是出於政治智慧,他把五祖傳承下來的袈裟帶給了武則天,六祖為何將這麼重要的信物拿給武則天?這也給他晚年所作的一個重大決定打下了伏筆。

  徐文明:這個袈裟在宮中留了一段時間,到後來又給送回去了,又送回南華寺了,但是這過很長時間,幾十年以後了,到了中唐以後,又送回去了,送回去之後,這個袈裟究竟下落是什麼,現在沒法確定,當時還一個說法,是有一次六祖惠能去洗他這個袈裟,到水邊,本來這地方沒有水,惠能用禪仗一點馬上出水了,他在洗袈裟的時候呢,來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叫方辨,是從南天竺來的,他來了之後呢,他是個藝術家,就是做這個雕像,畫像,畫得非常好,他給惠能做了一個像,惠能呢,就把他一件法衣給他,這個法衣肯定不是傳法袈裟,傳法袈裟不能隨便給人的,傳法袈裟是應該留在寶林寺的,但是歷經兵火戰亂,這個下落不明。

  六祖一直身在廣東韶關的南華禪寺傳法,但他卻一直心繫家鄉。公元683年,他派自己的門人回到新興,將自己的舊居改建成寺廟,起名為國恩寺。

  主持人:以報國恩。

  嘉賓:報國恩,報四重恩。

  主持人:還要報父母恩對吧。

  嘉賓: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另外六祖對國家有貢獻,所以武則天跟唐中宗給它一個名稱叫國恩寺。

  公元712年7月,在南華寺講經說法三十七年後,已是年邁之軀的惠能突然決定回國恩寺。

  嘉賓:所以六祖惠能從南華寺回到國恩寺以後,人一下子增加很多。

  主持人:吃飯喝水都成問題了。

  嘉賓:吃飯喝水住宿都成問題,特別是用水,所以用水怎麼辦呢?就是一個山岡,所以六祖看到這個情況心很急,就繞這個國恩寺走了一圈,跑了一圈,跑了一圈以後呢,他就看到這個山頂上好像有水源。 主持人:很奇怪,實際上我們是站在一個山的山頂上,國恩寺在那邊的坡上頭,我們這個水井的地方是在山的最高的地方,在山的最高的地方挖井,還沒有聽說過。

  嘉賓:所以六祖恐怕對天文地理、恐怕也有一定的研究吧,天旱的時候它不會幹枯。

  主持人:天旱不會幹,但下雨呢?

  嘉賓:下雨的時候也這麼多了。

  回到國恩寺,惠能大師還親手種植了一棵荔枝樹,他告訴門人,自己所傳佛法猶如種樹,前人種植後人收穫。這些諄諄善誘的話語背後,其實隱含著他即將告別塵世的囑託。

  一個月後,76歲的惠能大師在國恩寺圓寂。

  主持人:那六祖在他圓寂的前一年,就從我們韶關的這個南華寺,回到他家鄉興州,在那個地方他就圓寂在那,他怎麼知道自己會那個時候要圓寂了呢?

  傳正:他這個祖師應世啊,祖師應世都有因緣的,他因為我已經把這個法傳下去了,然後我應該跟古人一樣,應該回家了,道理一樣的,好像我們釋迦牟尼佛,你說他受傷在這裡成佛,錯了,釋迦牟尼佛早已無量劫前成佛了,但是他為什麼出現在皇宮,為什麼出現了一個過程,還要受傷,還要四十九天等等,這個是做給後人看的,他有生他有死,但是你做生死來講那就大錯特錯,這個凡夫就這樣,他是示相給眾生,你們好好修行,世間是無常的,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佛教這個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過了一天就少了一天的生命,沒有生命就不能修行,所以沒有解脫之前,你應該加緊下功夫,加緊馬上求解脫,所以這個叫聖人的示相,那麼六祖也是一樣,他時間到了,我應該走了。

  嘉賓:這個六祖是特別的像六祖本人是吧。

  主持人:我們新興人就覺得這個像特別逼真。

  嘉賓:反正你家鄉的人就覺得這就是六祖。

  主持人:對。

  嘉賓:又很有靈氣。

  主持人:真的是慈眉善目,這個你看看。

  嘉賓:他圓寂了以後,我們新興捨不得,捨不得他們離去,更捨不得他那個肉身到其它地方去嘛,所以我們千方百計呢將他留住,所以當天晚上呢,就悄悄地運到一個比較偏僻的一個山坑裡面。

  不出所料,六祖圓寂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光孝寺、南華寺都趕到國恩寺,爭著要將六祖肉身帶走,幾方各有各的理由。

  嘉賓:我們新興認為呢,把握最大,理由最多。

  主持人:對啊,出生地,圓寂地嘛。

  嘉賓:他要回來才圓寂。

  主持人:只有自己選擇回來圓寂到這個地方的嘛。

  嘉賓:民間也說啊,這個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啊,他為什麼回到新興才圓寂呢,所以我們理由最足夠,但是呢,光孝寺說正式出家,剃度出家,成為佛教僧,在我們光孝寺。

  主持人:在廣州。

  嘉賓:從我們佛教來說,做和尚那天最有紀念意義。

  主持人:對,對,那是出家了嘛對不對,那是出家了嘛。

  嘉賓:所以這個理由最充足,應該我們要,南華寺說在我們那裡弘法40多年,他為什麼不去你新興弘法,為什麼不在光孝寺啊。

  主持人:創曹溪一派也是在南華啊。

  嘉賓:爭不下,怎麼辦,那後來大家就協商,請了點煙,點一個香煙,看看這個香煙往哪裡飄,香煙飄到哪裡就歸誰所有。

  主持人:看它往哪個方向走。

  嘉賓:對,這裡寫著南華寺,這裡寫著光孝寺,這裡寫著國恩寺。見到香煙飄到哪裡就誰要,那個時候剛剛靜風,誰也估計不到,看看天意,大家心怦怦跳,隨即一點煙,沒多久,這個香煙搖啊搖,就向著南華寺的方向走了,我們心情呢。

  主持人:你們新興的人心裡頭就很失落了。

  嘉賓:那些官員啊,百姓啊,和尚大家抱頭大哭。

  然而,六祖的離去卻留下了一個宗教史上眾說紛紜的謎題,他臨終前交待不再傳袈裟衣缽,難道僅僅是因為袈裟已經下落不明么?

  主持人:這個達摩老祖把這個印度禪帶到中國來以後,傳二世慧可,然後傳僧粲、傳道信傳弘忍再傳到六祖惠能,為什麼惠能以後就不再傳衣了呢?

  傳正:這個衣缽是一種信物,當時在六祖以前就單傳,到了六祖以後,他入室弟子都幾十個人了,不需要再傳這個衣缽了,所以這個法並不在衣缽上,衣缽是一種證明,法在哪裡,法在這個我們自性的智慧當中,不是在衣缽上,所以有些人在社會上認為衣缽就是法,不是的。

  徐文明:這個裡邊也體現了惠能的智慧,也是禪宗傳法制度的一個改革,在惠能以前呢,是單傳,代代單傳,代代單傳有什麼好處呢,保證血統的純正性,保證這個主幹是非常清晰的,哪一代哪個人是主要人物,哪個人是祖師非常清楚,但是這個有一個弊端,在六祖這個時代已經表現出這種弊端來了,同一個時代有好幾個,很多出色的門人,傳給誰不傳給誰,傳給這個人,對另外一個人就不公平,很可能他們能力、水平相差很少,比如說神秀水平低嗎?也不低,所以從六祖就下決心改革,他改革的依據,就是達摩大師的那首詩,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他講吾本來茲土,傳法救****,一花傳五葉,結果自然成。就是我到東土來,是傳法救渡迷惑的眾生的,我以後就傳五代,到五代以後果實圓滿了成熟了就不用再傳了。這個意思,這是惠能的解釋啊。

  想當年世人不理解袈裟的實質,引起了那麼多同門紛爭,六祖為了避免悲劇重演,也為了讓佛法能夠不分門第、大片開花結果,所以他作了這麼一個重要的決定。2006年,國恩寺有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在原來報恩寺塔的塔基里,挖出了七顆舍利。它又為世人猜測六祖不再傳袈裟衣缽添加了新的解釋。

  主持人:這個是佛舍利。

  嘉賓:對,是2006年12月,我們在這個報恩塔附近挖水溝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這個佛舍利的。有大有小。

  主持人:七顆白色,這是骨舍利。 嘉賓:應該是骨舍利,骨舍利,對對對。

  主持人:七顆,圓潤如珠。 嘉賓:這七顆舍利就裝在那個孔裡面

  主持人:裝在水晶球孔裡面,然後放在這個銅棺裡頭。那這些稻穀呢。

  嘉賓:稻穀就是銅棺裡面,填著水晶球。

  主持人:這個也是很有意思的,很樸素的一個,用老百姓,人類吃的稻穀,來供奉了佛祖的舍利,這個我在別的地方沒看到過。所以呢。這也說明了禪宗啊,包括六祖的思想啊,是吧。

  嘉賓:對對對,所以呢,這個舍利究竟是誰的舍利呢,沒有什麼記載。恐怕它當時埋在這裡,應該是絕密,從其它種種跡象,種種這個推測,種種這個,這個去判斷呢,就是很可能,很可能是釋迦牟尼這個骨舍利,肯定是由達摩帶到廣東,廣東又去了這個少林寺,少林寺傳給二祖,二祖傳給三祖,三祖傳給四祖,四祖,五祖,五祖傳到六祖,就沒有七祖了。

  主持人:就不傳了。

  嘉賓:就不傳了。

  在發現舍利的2006年,那株六祖親手種植的荔枝樹也發出一個新枝,結了六個果實。

  國恩寺人猜測,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代代單傳的信物,表面上是袈裟衣缽,實質上是佛祖舍利。六祖臨終前將秘傳了幾代人的佛舍利安放在國恩寺塔下,既然他已經決定不再把這最重要的信物傳下去,所以也就不再指定禪宗七祖。這種種的猜測,只是因為人們對此有太多的費解。真正的原因,已經隨著六祖的離去被帶到了那個虛空的世界。然而當佛舍利出土之後,那株六祖手植的荔枝樹抽出新枝結了六個果實,種種令人稱奇的巧合,似乎又是六祖在向我們凡間示相自己的神諭。想想當年他知道自己即將圓寂,回到了生養他的家鄉,把自己生命的起點,選擇作為自己生命的終點。這不禁令人唏噓,難道這就是真正參透了生死的視死如生么?這位大智已入修行的最高境界:涅磐解脫之境么?有興趣,翻翻這位智者留下的經書,或許會有一番所得。


推薦閱讀:

佛教如何解釋物種多樣性?
請教各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緣起,以觀呼吸的疑問?
涅槃到底是怎麼回事?
正念 無念 妄念的區別?

TAG:佛教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