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教育談幼兒能力的發展及人類智能的構成_

從早期教育談幼兒能力的發展及人類智能的構成(2009-07-12 11:41:55)

標籤:早期教育基本能力幼兒教育早教皮亞傑美國育兒 分類:育兒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人生起跑線上,那麼站在教育的角度,人生的起跑線。0—3歲的早期教育和3—6歲的幼兒教育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0—3歲的早期教育和3—6歲的幼兒教育共性是什麼?區別又是什麼?國內外早期教育和幼兒教育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我們的早期教育、幼兒教育正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作為學前教育的早教和幼教的遞進層次是怎樣排序的?理清這些問題是我們做好早教和幼教的基礎,關係到幼兒能力的正常發展,關係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及未來國際人才的競爭。

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從出生第二天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二天」!又有人用「宮中一日,世上千年」形容胎教的重要性。

從人類智能的角度看,人類基本能力應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平衡覺、運動覺、及人類進化的能力,用手智能、語言智能還有非常重要的嬰幼兒正常心理的發展(人格成長)。為什麼說用手智能、語言智能是人類進化而來的能力呢?例如:與人類最接近的猩猩,它的手無論怎樣訓練也只會大把抓,而人類由於拇指與食指間比惺惺多了一條小肌肉,所以經過練習,人類的手除了大把抓之外還可以靈活運用三指和二指。語言雖然可以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自然學會,但也不是出生時就會的,因此我們把這二項能力歸結在基本能力中,同時又強調它們是進化而來的能力。

以上基本能力聯接後構成人類的智能,包括:觀察、思考、表達、記憶、組織(整合、重組)專註、創新和非常重要的嬰幼兒健康人格成長(包括正常心理及自信、責任、內省、人際)例如:如果我們希望一個孩子未來學會彈鋼琴,那麼嬰幼兒的他(她)視覺智能(看樂譜)、聽覺智能(高低長短)、觸覺智能(手指觸鍵)還有語言智能(溝通能力)都要發展好,這幾種基本能力是這個孩子未來彈好鋼琴的基礎能力。在彈鋼琴的過程中他(她)需要運用觀察、思考、表達、記憶、組織(整合、重組)專註、甚至創新來完成彈鋼琴的過程,而學習的過程又促進他(她)以上各種能力的提升,從這個例子就不難看出早期教育和幼兒教育的區別與連接。

由此而知,幼兒在學習任何學科的過程中,包括:語文、數學、自然、音樂及其他,都有助於提升人類的各種智能。所以我們說,知識的學習是需要一生的過程去積累,能力的培養是越早效果越好,早期教育不是給孩子學習的負擔,而是在有教學目標的遊戲中架構孩子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甚至是未來一生可發展的學習基礎。

無論從大腦發育的特點和身體發育的規律來看,基本能力的發展具有學習窗口的特性,也可以說是「過期不待」!許多研究把這種特性稱為學習「敏感期」,例如:如果我們把一隻剛剛出生的小貓,放在沒有光線的屋子裡飼養,那麼,這隻貓終其一生眼睛會視而不見;有一個狼女的事實在學術研究中經常被例舉,我們人類的DNA中有強大的學習語言的能力,三歲前的幼兒可以自然的能夠學會一種語言,主要是指經常「發聲」在他(她)周圍的母語,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習環境,如果過了語言學習的窗口,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終其一生都會受到影響,這樣的研究結論是根據大腦功能提出的,我們人類無法用「人」來做這樣殘酷的實驗,但是,二十世紀初,狼女的事實,證實了語言學習窗口的理論;由於狼女和深山的狼生活多年,被找到時已經7歲多了,因此無論如何開啟她的語言智能,她都無法象正常的孩子,流利的表達句子,而只能說簡單的單詞。

早期教育之所以可以進行,必須進行,已經由八十年代大腦生理學所證實。

人類的腦細胞在三歲時就已發育完成60%,到六歲時完成80%,那麼,人的一生究竟用了多少腦細胞?結論是: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生也只用到大約百分之十四。因此,教育界開始思考一個非常嚴肅的命題:幼兒的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才是正確的?也是能夠被孩子接受的?既然,人類的腦細胞在一歲時就己發育完成30%,人的一生又只用到大約10%,那麼,人類的教育從0歲開始應該是勿庸置疑的。

同時隨著現代生命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幼兒早期教育另一個重要的依據是科學家震撼性的證實了:0至六歲是人生中學習能力最強的黃金時期,因為六歲以下的幼兒和成年人的腦波振動頻率完全不同,每個幼兒都具有「快速閱讀」「直接記憶」的超強學習能力,「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就是這種能力最精確的寫照。所以我們如何通過基本的智能提升活動,在嬰幼兒時期使其腦細胞聯接的部分充分被刺激活化起來,左右腦的學習徊路建立起來,大腦細胞髓鞘化的比例高起來(髓鞘化就象人類大腦中的高速公路,道路越多,路面越寬,車就跑的越快),這些都意味著幼兒會更聰明,未來的學習能力會更強。反之,如果這些腦細胞不被刺激,那麼在三歲左右,人類大腦在第一次整合中這些沒有被用到的腦細胞就會被「滯留」,這將是一生難以挽回的損失。

近年來,許多早教和幼教機構在市場運作中以「精英教育」「領袖教育」為號召,那麼檢驗所有早教及幼兒教育的標準是什麼?

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震驚美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學者布魯納就此寫了一本書《The Processof Education》(譯名:《學習的過程》)其中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只要有完整的教學計劃,兒童可以在任何年齡,學習任何的事」就此推翻了皮亞傑的學習階段論,拉開了早期教育,資優教育的序幕。所以精英教育的檢驗標準也就不難找到,是否是「精英教育」?當然要看它的教學系統是否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是否是在人類基本能力的基礎上構建的智能課程,是否把人格教育與智能發展同步架構,總之是否是一個全腦開發,全人教育的教學計劃?

任何學習的過程都會強調循序漸進,既然人類基本能力是構成人類智能的基礎,那麼,國內外幼兒教育經歷了怎樣一個發展過程?

200年前,福綠貝爾創辦了歷史上第一家幼兒園(Kingqrgorden)譯音:國王的花園,並倡導遊戲學習理論,明確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

1907年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蒙特梭利在羅馬的貧民桑多倫區建立了第一所兒童之家,第一個將科學的觀念帶入幼兒教育,至今蒙式的日常生活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尤其在獨生子女的教育中。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第一個全面系統的提出幼兒心理發展理論,強調「一切以幼兒為中心」並提出學習階段論(感覺動作期、運思前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Ayres(艾瑞思)第一個提出「感覺統合」的概念,在蒙式五官感覺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了前庭平衡覺和運動覺,科學的指出:感統的不足來自腦神經組織發展的障礙;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在否定了皮亞傑的學習階段論後,第一個提出:「只要有完整的教學計劃,兒童可以在任何年齡,學習任何的事」拉開了早期教育,資優教育的序幕,於是以格連·杜曼為代表的教學從0—3歲便可以開始了,明意識教學終於找到了同行的夥伴:潛意識教學及超感覺能力教學。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豪爾迦納博士第一個推出《Framesof Mind心智結構》提出人類的智慧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至少擁有七種以上的智慧(93年增加一項:自然變成八項),他的「多元智慧理論」(簡稱MI)給了教育界一把非常實用的「鑰匙」,對美國及全球教育改革影響巨大。回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會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我們現在給予孩子的早教是不是最好的?我們的幼兒教育目前處於什麼階段?

回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會提示我們:任何一種理論或教學體系都有它當時當地背景的局限性,我們提倡多元,但不能局限在「八元」。回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使我們更加明確早期教育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為什麼說基本能力的聯接是構成人類智能的基礎。

研究表明:一個沒有接受早教的孩子只能靠遺傳上的機運,和上學之後的努力與培養,但是,人類一生有許多學習窗口,有些學習活動,需要在特定的牛理階段內完成,如果錯過,以後再學習就非常困難,甚至一生難以挽回。例如:在嬰幼兒聽覺智能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叫「絕對辨音」的方法,用絕對辨音器訓練幼兒分辨聲音頻率的能力,甚至是差別很小的頻率,這種能力在三歲前很容易完成,可以為日後學習音樂、外語打下非常好的基礎。如果三歲前不去做,或做的不夠,日後再學將很困難;再比如在嬰幼兒視覺發展過程中,辨認數點的能力,越小訓練成果越好,六歲後再訓練這種能力,就非常困難。

為什麼我們在提倡各種智能培養、全腦開發的同時,都特彆強調健全的人格?全人教育?因為在同樣一種動機下,高智商高科技含量的犯罪遠遠比低智商低智能人的犯罪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大的多!有學者經常討論是幼兒的「人格成長」的範疇大,還是「社會性」的範疇大?我們認為幼兒的人格教育也有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因此人格教育應包括:個人生活教育(生活自理)、團體生活教育(輪流、秩序、分享)、幼兒心理正常發展教育(含消除負面complex情結)、情緒EQ、社會化及價值標準的培養等,所以「人格」是比「社會性」更大的一個概念。

本文轉載於http:/a6198.asktang.com


推薦閱讀:

幼兒園滿意度調查問卷
幼兒園早教班都沒法上了,太太太恐怖的歧視鏈與名利場……
讓大班幼兒順利實現幼小銜接
幼兒園安全教育內容
胡家樓幼兒園中班戶外活動:丟手絹

TAG:教育 | 人類 | 幼兒 | 發展 | 能力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