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高年級班主任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課題總結
教師專業發展有兩個基本含義:1.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2.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此課題目的在於促進教師教學技能提高。而「做科研型教師」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努力方向。構建教師專業化發展機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探討教育機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
主要做法
一、開展新課程校本教研,促進研究型課堂的生成。
新課程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推進新課改向縱深發展的新的生長點,是促進研究型課堂生成的有效策略。建立與新課程相應的校本教研製度,建立多元開放的教學研究機制,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和緊迫任務。
1.建立健全制度,營造教研氛圍
首先,學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領導小組」,學校確定每周三下午3:00——4:30為校本教研時間,學校領導按照所教學科的不同到各個教研組與老師們一起教研,這樣明確職責,落實責任,齊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
其次,建立了必要的規章制度,編訂了《學校管理章程彙編》。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教職工學習制度、教學工作檢查制度,教後反思制度、集體備課制度、校本教研例會制度、互相聽課制度等,制度的建立為教師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一整套角色的行為規範模式,使得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有章可循。
2.實施主題研究,教科研一體化
為了將日常教學與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我校把課題作為學校教研工作的研究主線。圍繞課題調整學校各項工作,把教學、教研、科研三者整合起來,把校本教研活動變為課題研究的過程,使課題研究融入到學校工作的血液循環之中,使學生和教師自然地歸屬到課題研究實踐中,確保研究的步步落實到位。
每次活動確定和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探究,每次倡導一種教育理念,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獲得一種完整認識。我校老師在自主開展的交流活動中,圍繞「有效教學」這一主題,就「課堂上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問題」和「新課程下如何認真備課」、「目標的確定與達成」、「如何進行教材解讀」等問題,展示了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動。
校本教研活動突出了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反思、探究,體現「主題性」、「全面性」、「創新性」、「有效性」、「多樣性」、「科學性」。
二、改革備課制度,提高研究型課堂的質量。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在備課改革的進程中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我們首先圍繞著「改什麼?保留什麼?強化什麼?如何發揮教研組的作用?」等問題,放手讓大家去思考、實踐。隨後,我們舉辦了《備課改革座談會》,其中,教師提出的「個體—集體—個體」的備課形式,經過交流,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形式比較好,值得借鑒推廣。現在,我校教師已採用這種備課形式。由於這一步是由備課教師單獨完成的,無形的壓力時刻督促著每個教師。「集體備課」一般安排在每周一下午教研活動時間,由年級組的老師集體討論,輪到哪節課,就由主備這節課的老師先講,其他教師作記錄,然後再一起討論、交流、補充、完善。最後,再由主備課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並輸入電腦,作為備忘「教案」。這種備課方式,既發揮了集體智慧,又發揮了每一位教師的創造才能,使備課質量有了質的飛躍。為了促進老師們深入研究教材,開展年級教研活動,我們還調整了備課思路,具體做法是:備課要做到三個必須:1.必須認真研讀課標;2.必須細緻分析學情;3.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寫教案的形式可以多樣,但在備課中必須突出以下三個環節:1.教學目標、知識點、重難點、遷移點;2.提出重點問題,有思維價值的問題;3.應對措施(突破重難點的教學環節,多元化、分層次的作業設計等)。這樣的備課,減輕了老師書寫的麻煩,但加重了老師鑽研教材的「負擔」,使老師們深入鑽研教材,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通過有效備課調研,不少老師提出了較為一致的建議,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1.提倡教師在教科書上進行備課。
備什麼?1.可以鑽研教材,注音標小節斷句解詞、釋義都可以。要求學生預習做的,老師也可以做。2.寫下簡單的教學過程。這樣的好處是醒目、實用、有針對性。3.有的習題老師也可以先做出來,把答案寫在書上。
教科書是最常用的教學工具,教師在書上圈圈畫畫的過程,就是教師鑽研、思考的過程。應該提倡書上備課,也可以把檢查書上備課作為備課是否認真的標準之一。
2.積極登陸相關的教學網站論壇。
網路的出現,改變了或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也必然波及教師的備課方式。時代的發展,使學生有機會較早地與計算機親密接觸,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增長要求教師補修計算機課程,而利用網路備課是補修的一種較好的形式。教材的改革,使課本中出現許多新面孔,自我的研讀是必要的,而在更大範圍內相互切磋才是吃透教材的最佳方式,利用網路可以實現這一點。網路是一片晴空,等待我們的老師去飛翔;網路是一塊肥沃的土地,等待我們進一步去開墾!
3.教學相關資料的準備應該專人管理。
目標要整合、文本要鑽研、訓練要紮實、拓展要有度。其中,拓展有度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智謀的進行拓展,不能過多的超越文本。但是,作為教師,自己應該有充分的資料儲備。
學校也安排相應的教師查閱資料並進入學校的網路統一管理,各個年級的資料庫建成以後,可以為其他的年級服務,並避免重複勞動,省去很多力氣。
三、立足課堂教學,構建研究型課堂。
教學科研最終的落腳點應該在課堂教學,最終的受益者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應該讓教師與教科研共同成長,讓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為此,我們努力構建研究型課堂。
1.讓課題研究進課堂。
圍繞學校的主課題,我們鼓勵教師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任教學科的特點,教學中的疑點難點自主地進行課題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比如有的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課堂教學中分組學習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習形式,於是提出了「課堂教學中分組學習的實效性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進行分組、什麼時候實施分組教學是最有效的。老師們把課題引入課堂,站在研究的角度審視自身的教學行為,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讓教學模式進課堂。
學校以語文教學為突破口,努力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尋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面對新課改,很多老師迷惑了「今天的課到底該怎麼上?」而教學模式正是給老師們提供了一個樣本。我們請專家親臨學校聽課、指導,設計課堂有效教學的模式,有教師提出了八字方針:務本、求實、倡簡、有度。還有語文教師提出教學目標要簡約,教學方法要簡潔,設計作業要簡要,要把寫作教學「擠」進閱讀教學。
最終,我們形成了有效的教學模式,現在我們又採取「一課多人上」、教研等形式探討這種模式,使之日趨成熟。
四、不斷總結反思,提升研究型課堂
反思是教師提升反思,轉變教學行為,不斷進步的有效途徑。我們通過集體備課、小組研討、寫教後反思等形式來促進教師的反思,在反思時要抓住問題的實質,逐步引導教師在行動中進行反思,通過有效地反思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與成長。我們一方面要求老師寫教後反思,另一方面,要求老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交流自己的課後反思,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學習,彼此分享。這裡的反思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評課,形式化地說幾條印象和改進意見,而是深入到課的背後去分析其中蘊涵的理念和原理。在這種反覆的剖析中,使教學理念和教學和教學行為聯繫起來。這種聯繫越多,觀念的轉變越快,行為的改變也越明顯,也越能促進教師走向研究者,走向研究型課堂。
我校將以良好的開端為起點,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進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推薦閱讀:
※淺析坦培拉畫種在日本的發展
※前海金控與兩港資銀行分別組建全牌照券商 如何走出合資證券發展困境待疑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醫療器械商業發展新趨勢——租賃
※智能汽車迎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