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品味需要的不是物質的貴,而是心靈上的自信與從容

「如果我們的生活被塞滿了,我們還有空間給美嗎?如果我們的心靈沒有空間,美如何進來呢?」

假期就要過了,許多小夥伴們都在感慨,又要投奔忙碌的工作生活了。

其實生活的苦悶與繁忙是無可避免的,不過放空、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卻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今天十點君給大家推薦的是美學大師蔣勛的《給青年藝術家的信》,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作者從視、聽、嗅、味、觸的角度出發,娓娓道來,帶領讀者細細地感受那些樸素簡單的事情。

在書中,作者想給青年藝術家傳達的是,使一個人走向藝術的,不是嚴肅的訓練,而是一些身體深處揮之不去的感覺記憶。作者指出,真正的藝術家,不會將自己置於安逸、固定的生活環境,他必須不斷地「出走」,只有這樣,才能永葆活潑、健康而年輕的生命力,才能領路創造的愉悅,感受到真正的美。

其實,我們普通人又未嘗不需要改變一下固定的生活模式,讓自己懷有一顆細膩敏感的心,去另一個環境激活自己的感覺呢?

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蔣勛

如果我愛戀一個人,我凝視他,他是視覺的;我聆聽他的聲音話語,他是聽覺的;我撫摸他,感覺他身體的體溫,他是觸覺的;我舔他,輕輕齒咬他,好像有一點味覺;但是,我最終發現,我是沉迷在一種嗅覺的氣味里,像嬰兒時依靠氣味,找到了母親。 假設我閉著眼睛,擁抱著一個身體,這身體的感覺、形狀、體溫,都是觸覺的,而我,一定同時也還辨識著那身體中特有的氣味。只是氣味嗅覺的記憶不太明顯吧。 你的記憶中,有幾個忘不掉的身體的氣味嗎? 氣味的記憶,一定是非常私密的經驗吧! 敏感愛美的心靈,會非常珍惜這些私密的部分,小心翼翼,掩藏在最不容易被發現的角落,成為個人生命最甜美或最辛苦的記憶。一個社會心靈粗糙了,才會把個人最隱私珍貴的部分拿出來廉價販賣。

我相信,許多極纖細的嗅覺或觸覺的記憶,的確是極隱私的部分,存留在記憶里,是最私密而珍貴的感官經驗,不能也不應該隨便與他人分享。 嗅覺像是一種註定的遺憾,它在現實里,都要消失,卻永遠存留在記憶里。 但是,榮格認為,真正的美,其實是一種消失。 那麼,藝術創作的美,是否更多來自遺憾?來自生命里不能長久存在,卻在心靈記憶里永不消失的一種堅持?

我嗅著自己手中一杯浮蕩著香氣的茶,湊在鼻前,慢慢嗅著,因為是假日嗎?我有足夠的悠閑,從容地去感覺自己的身體。 那茶的防線貯存著許多許多記憶,陽光、雨水、霧靄或山嵐、清晨的露水、上坡上的土壤、偶然飛來停留片刻的小甲蟲。 在匆忙緊迫的生活里,感覺不到美。 當藝術變成一種功課,背負著非做不可的壓力、負擔,其實是看不見美的。 我喜歡東方古老的哲學家老子的比喻,他說,一個杯子最有用的,是那個空的部分。 白居易在一千年前寫了一首詩: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無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他說的是一種「遺忘」嗎?我不確定。 我們是不是被「知識」塞滿了,沒有餘裕的空間留給美?

生活可以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生活還有其他的可能。 日子久了,一年過去,兩年過去,日復一日,慢慢不知不覺,忽然發現,大部分的人,或者我自己也不例外,重複著固定的生活模式,佔有一個職位,擁有一份薪水,害怕改換,害怕離開,職位和薪水變成生活的唯一的動機,你開始聽到對工作的抱怨,你開始看到生活里充滿疲倦而又怨恨的表情,你開始嗅聞到一種生命開始腐爛是發出的氣味,你開始看到瑣碎的斤斤計較與勾心鬥角。生命在不能施展開創性的懷抱時,人變得閉塞萎縮,好像僅僅抱著一點霉味的食物,捨不得放下,彷彿莊子形容的鴟鴞,爪下抓住腐鼠的屍體,僅僅抓著不放,以為是天下的美味,貪婪又沾沾自喜。 因為年輕,這麼勇敢,他們毫不猶豫,鼓勵我出走。 答應我,永遠不可以腐朽衰老,你要一直那麼年輕,不論你幾歲,不論你可能有多少職位與薪資,你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膽的出走! 你要勇敢地懷疑你的老師、前輩,包括我在內,如果他們貪婪於現實生活的安逸,他們的生命已經開始腐敗,不可能給你任何有生命活力的東西,你要大膽而勇敢地捐棄他們,離開他們,超越他們,孤獨地走出去。

很多人試圖留著歷史,保留視覺和聽覺的記憶。但是嗅覺呢?嗅覺是不是也是更真實的一種歷史?

許多藝術工作者,是帶著這些氣味的記憶,去寫詩,去跳舞,去畫畫,去作曲,去拍攝電影的。沒有生命的氣味,其實很難有真正動人的作品。

美,不會使人自大驕傲,真正的美,使人謙遜。 鹹味太平凡了,平凡到容易被忽略,但是深思起來,「甜」、「酸"有時都可以不用,都有一點裝飾性,鹹味好像才是踏踏實實的生活,不可或缺。

大部分時候,美是心靈上的感受,「忙」是心靈的死亡,生活一忙,心靈粗糙了,也就難以感受美。 我想「淡」這個味覺,與濃烈相反,「淡」沒有刺激性,像東方文化里的豆腐、筍、茶,味覺很淡,卻又十分長久。 宋代的美學嘗嘗提到「平淡」,認為是最高的美的已經的領悟。有點像蘇東坡的句子:「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吧,生命經歷了風雨的凄楚,經歷了晴日的歡欣,也許最後回頭,回想一切,就有了「淡」的領悟吧! 所以,濃烈過後,才能品味「淡」的悠長雋永嗎? 許多人誤會,以為「品牌」就是「品味」。 「品牌」肯能價格昂貴,但是,「品味」可以很樸素簡單,「品味」需要的不是物質的貴,而是心靈上的自信與從容。 「品牌」嘗嘗只是盲目地跟從流行,「品味」卻需要自己細心的學習與感受。 「品牌」是附庸風雅,「品味」是發現自己。 那麼沉重的苦味,你會忽然覺得,甜味太輕浮淺薄了,酸味也只是瑣碎,你可能會覺得連辣的激動都沒有,只是一點咸,一點苦,好像不知不覺淚水流到嘴角,知道也累也是有味的。

聲音的學習,或許是從寂靜開始吧!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沒有聽過萬物的聲音,是不會懂樂器的。

美在理性的邊緣,使我們冥想,使我們可以憑藉一點心事,飛向尚未被科學證明的遼廣領域。 藝術里的視覺,通常並不只是視覺,而是心事。有點像東方宗教里說的「靜觀」吧!「靜觀」,並不只是「看」,至少是「凝視」,「凝視」里此案有思維和心靈的專註。 王維之後,東方繪畫里的「留白」變成極重要的部分,「留白」正是「江流天地外」的領悟,不是在繪畫里表現視覺的自大,相反,是在領悟自己視覺極限之後才可能出現的謙虛和寬容。

我們的視覺是否太騷亂,找不到焦點,找不到關心的對象,我們的視覺好像塞滿了雜亂的圖像,失去了「觀想」的能力。 寫完信之後,我或許會吹滅燭火,我或許會看到最後的火光,帶著一縷裊裊上升的細細的白煙,消失在黑暗中。 而我相信,並沒有真正的黑暗。 生命是不會有真正的黑暗的。

有一個電影導演說過,看一部好的作品,好像剝洋蔥的經歷,總覺得一層一層剝開,最後會突然有什麼意想不到的結局,但是,其實並沒有結局,結局也就在一層一層剝開的過程本身。

只有真正的創作者才會有這樣的領悟罷。

一支樂曲、一首詩、一部小說、一齣戲劇、一幅畫,其實往往並沒有什麼最後的結局,他們只是想不斷剝開的洋蔥,一層一層打開我們的視覺、聽覺,打開我們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記憶,打開我們生命里全部的心靈經驗。

十點讀書微信號:duhaoshu

回復「晚安」,送你一張晚安心語,好夢


推薦閱讀:

 《基本物質論》    摘要
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西南聯大物質清苦卻精神豐富(民國大師上學系列)
暗物質是什麼?有多神秘?
人民日報: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新時代來臨

TAG:品味 | 自信 | 物質 | 心靈 | 從容 | 蔣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