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第三天:二、中台翠岩
中台翠岩峰,位於台懷鎮西北10公里處,海拔2894米。從南台到中台的路有些遠,有一陣子,山路崎嶇,行車顛簸,上師卻展開一本藏文版的《五台山歷史》,靜靜地讀,彷彿身外無物。朝聖途中,利用閑暇,上師依然在思考和撰寫《前行筆記》。
來到一個岔路口,為了等候後面的弟子,上師也從車上走下來,回頭望著來時的路。碧藍的蒼穹之下,蜿蜒的山路來來回回地分布在山嶺之上,不知其所起,亦不見所終。由於中台、西台和北台緊密相連,它們之間形成緩慢起伏的山坡,其間孕育了眾多甘泉與池塘,潤澤了山石與黃土,使得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異常美麗。 紫色、黃色、白色的小花散落在油草之間,漫山遍野。夏秋之際隨處可見牛羊,好像白色黑色的音符跳動在草地上。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這裡的高山草甸生長了上億年的時間。草枯又綠,花謝又開,流轉在無盡時光的五台山的高山草甸,映襯在藍天白雲下,像極了色達的草原。
上師曾做過一個叫做《恩德》的視頻,其中講到在喇榮五明佛學院,一年當中四眾弟子的聞思修行從不間斷,而只有在藏曆五月間,當漫天碧綠的草原上開滿了紅色、紫色、黃色和白色的野花,大家會來到學院旁邊的草地上耍壩子。視頻中有一段法王的珍貴錄像,那是2000年和四眾弟子們一起耍壩子時,法王用跳金剛舞的方式繞場,以和前來覲見的信眾們見面。
很多次走在通往台頂的山路上,都會有一種錯覺,彷佛回到了色達的迷人草原。恍惚之際,當年法王跳金剛舞的景象歷歷重現在眼前,那是上師最為開心的歲月。
轉眼間我們已到台頂。
中台頂廣平,遍布龍蟠石,形成亂石翻滾的石海,靜止之中仍然氣勢磅礴。《清涼山志》云:「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中台山形如雄獅,是東台,西台,南台和北台的中心,四台環繞連綿,各得其位而又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水經注》云:「峨谷之水,出於中台。」台頂西北有太華池和甘露泉,東南有玉花池和三珠泉。另有五溪發源於此,二溪注入清水河,三溪注入滹沱河。
上了中台頂,上師首先來到太華池。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和八功德水,太華池好比是文殊剎土的七寶池。
太華池旁建有一亭,亭中有灰色石碑,碑刻三個雋永漂亮的絳紅色篆字「太華池」。上師在亭旁逗留,手裡拿著八吉祥傘和念珠,傘輕輕地靠在肩上。圍繞著上師,弟子們異常歡喜,陽光般燦爛的笑意抒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上師帶笑凝視眼前的一切,不時地抬起右手摸一下自己的頭。這個為弟子們熟悉的動作被稱作上師的「招牌動作」。
天氣晴好,日光明媚,薄薄的雲彩隨意地在蔚藍的虛空中飄動,輕盈、柔美,舒捲自在。浮雲隨風變換著形狀與姿勢,卻一點兒也不影響太陽的普照。彷彿為了給上師的開示提供一個美麗的背景,太陽周圍出現了一圈彩色的光環,圓滿而吉祥。而這吉祥更加是內在的。弟子們不顧強烈的陽光可能傷及相機鏡頭,紛紛仰頭拍照。
在歷代描寫五台山的志書和史料中,不乏關於各種神奇彩虹的記載。它們被稱為「靈光」、「佛光」或者「圓光」。彩虹時常不同於雨後常見的拱橋形而呈現為圓形,有時在光環里還會出現自己的身影,抑或幻化出菩薩的身影。《清涼山志》載:「若夫精心瞻仰,刻意冥求,聖境靈區,有時而現。或神燈觸目,或佛光攝身,或金閣浮空,或竹林現影。」「實百靈之沖府,乃萬聖之玄都。」「徵其源也,乃曼殊大願之所持,如幻三昧之所現。」《清涼山志》的這段話用現代漢語來表達,大致意思就是,如果朝聖的人對文殊菩薩有無上的信心,又能虔誠地求祈禱告,在五台聖境就會出現這些瑞相。倘若用人體來做比喻,那麼五台山可以說是經絡氣脈交匯的能量中心或者神經中樞。究其根源,這些瑞相乃為文殊菩薩大願所攝持而產生的如夢如幻的某種顯現。根據記載,除各台頂外,菩薩頂和黛螺頂也曾出現。
誠如佛經所云,帶著虔敬的心來朝拜五台山,一定可以見到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不一定是以手持寶劍與經函的報身佛的形象示現,他會以異彩紛呈的和眾生心相應的形式顯現,以此來加持度化眾生。美麗的彩虹實乃文殊菩薩之顯現。法王如意寶1987年蒞臨五台山時曾經說過,能夠見到文殊菩薩的顯現非常殊勝,如果見到又有信心的話,就可以清凈無始以來的很多業障。
在7月3日這一天,從早晨開始,圓融的「佛光」便在中台頂一直相隨;接近中午時分上師於西台附近賜予灌頂時再次出現;翌日,上師在善財洞傳法的時候,靈光又一次顯現。
上師開示道:「我們來到這裡,清凈的人看到的就是七寶池,不清凈的人看到就是水泥砌的池子。今天正是阿彌陀佛的節日,緣起非常殊勝。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佛祖告訴舍利弗說,七寶池周圍四邊,不是水泥磚石所砌,是金銀琉璃形成。水底也不是泥沙覆蓋,而是金沙布滿。寶池上面有各種亭台樓閣,都以七寶裝飾。生於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在七寶池裡自在沐浴。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及韋提希說,在七寶池中有微妙香潔的蓮花,花間如意水流注,微妙的流水聲,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妙法。
因為彌陀大願之殊勝,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應該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渴求心和信心。麥彭仁波切在《凈土教言》中曾說:『往生極樂世界有四種因:觀想阿彌陀佛、積累無量善根、發菩提心、發清凈願。』西方極樂世界和其他凈土不一樣,有的凈土需要一地菩薩以上才可以去,真正帶業可以往生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凡夫不造謗法罪和五無間罪,按照往生四因進行修持的話,一定可以往生。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修行的話,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就成為登地菩薩。那時候再繼續修行就很容易。
大家跟我一起轉繞太華池,念《大自在祈禱文》。我們一邊唱一邊繞。」
上師走在最前面,左手撐著八吉祥傘,他的輕盈安靜的腳步好像不是踏在堅硬的並不很平坦的泥土上,而像是踏在虛空中一般。微風吹起他的披單和裙子,顯得上師高大的身體好像沒有太多的重量,可以隨著風輕輕搖擺。上師的姿態寧靜祥和,有一種承載含藏萬物而又靜默謙和的氣質,讓所有隻要看到的人都生起歡喜和信心。
上師的加持無處不在,在唱誦《大自在祈禱文》的韻律中,有一位緊隨其後的弟子,言稱看到上師每走過一步就留下一個金色的腳印。他的腳印離開地面一兩寸高,一行行浮在空中,不斷銜接並延伸,直到上師走近文殊殿時才緩緩消失,可謂「平步生蓮」。這位虔誠的弟子單純而善良,從不妄語。
稍後她向上師提起此事,上師問她:「你看到太華池裡有什麼嗎?」這位弟子才恍然方才自己太專註,只在意了上師的腳步,從而完全忽略了外物。那一刻,周圍彷佛什麼也沒有。師兄們非常隨喜這位弟子,她的心地如此清凈。
中台演教寺始建於隋朝,現存的殿宇為明朝一位梵僧在此重建。他鑄鐵為瓦,明武宗賜額「演教」。五台頂所供文殊都有所不同,中台供奉的是文殊童子。
1996年10月1日旭日初升時,在如日般的覺空境界中,法王如意寶脫口唱出道歌《三世佛語合而為一 文殊童子歡喜笑音》。其中第一個偈頌就是:「自心無生光明性,即是了義文殊尊。」這是對文殊童子最好的詮釋——「童子」象徵文殊菩薩已徹悟諸法實相,安住於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法界之中,故無有變遷,永不衰老。
《寶鬘論釋》有云:「頂禮文殊童子!在遠離一切過患(文)、具足二利之福德(殊)、身體無有老衰(童子)的文殊師利童子前作禮。」
從四面八方趕來和上師一起朝聖的弟子在不斷增加,而演教寺的文殊殿剛剛好被我們佔滿。回顧上師為我們傳法或灌頂或開示的每一個地方,都正好能夠容納所有的弟子們,也不會大也不會小。無論是寺廟殿堂,山洞外的空地,還是清涼石或者對談石等等都是如此,非常吉祥圓滿。
弟子們席地就坐,和上師一起念誦了很多經文。念誦畢,上師開示道:「今天在中台我給你們傳《紅黃文殊成就諸事業——平日智慧修法精要儀軌四臂文殊修法儀軌》,為麥彭仁波切所造。非常殊勝。法王在的時候,五明佛學院一直修持這個儀軌。將來文殊菩薩成為你們的本尊時,就可以用這個儀軌來修。」
紅黃就是橙色的意思,課誦集中四臂文殊菩薩的法相非常莊嚴。獲得了來自上師的傳承,感覺上,像是上師把弟子引薦給了文殊菩薩認識一樣,從此以後再看到橙色文殊就像遇見自己很熟悉的人那般親切。時至今日,上師帶領弟子們念誦儀軌中文殊心咒「嗡啊(日阿)巴匝納德」的聲音依然迴響在耳邊。
上師接著說:「在聖地好好發願特別重要。請亞瑪澤仁活佛帶領大家一起念誦《普賢行願品》,他的聲音非常好。」
隨後上師轉繞大殿,然後把手中的哈達輕輕揚起拋向殿內諸菩薩和文殊童子,柔軟的金黃色哈達飄落在金色佛像的手裡或肩上,和諧而又莊嚴。
供養畢,上師俯身頂禮文殊童子。大殿里充滿了經文和心咒的唱頌聲。
當我們走出文殊殿,來到殿前的空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又是那虛空中圍繞著太陽,殊勝的圓形彩虹。它依舊高懸於天際,照耀和關懷著大地。佛光的色彩比早上更加鮮艷了一些,穿梭而過的風也強勁了很多。系在欄杆上的經幡和哈達在風中舞動,呼呼的聲響也彷彿在演說著無上的妙法。萬里穹空上的祥雲呈現祥龍瑞鳳的形狀,龍首、龍身、鳳頭、鳳羽清晰可見。也有一小朵兩小朵零星的白雲,幻化成標準的如意形狀,從遠方的天際穩穩地朝著我們的方向飄過來。今日的天象如此吉祥,上師也微微仰頭來凝望四周的祥雲和圓圓的彩虹,顯現上非常歡喜。不知是哪一位出家師父隨意地唱起了藏族的歌謠。悅耳動聽的歌聲里,此時此景,我們恍如置身扎西持林的雪山和草甸,周圍是佛塔、壇城和廟宇。
演教寺內有古式精舍一所,東屋供奉著石刻文殊菩薩像,西屋供奉著石刻彌勒菩薩像。室內的花幡等供養用具,都是唐代玄奘法師的弟子窺基大師所置。演教寺西南百米處,是文殊菩薩於五台山說法演教的地方,建有漢白玉質地的文殊說法台。
正殿前有舍利塔一座,高13.3米,周圍雕刻著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像。塔身石龕內供石雕佛像三尊,基座是仰覆蓮瓣須彌座,為唐代作品,乃五台山最為珍稀的佛塔之一。在舍利塔旁邊,弟子們歡喜地圍繞著上師,以祥云為背景,留下了珍貴的合影,定格了這一瞬間。《大自在祈禱文》的念誦聲與風聲,聲聲入耳,相融成韻,回蕩在山谷上方的虛空之中。
這時有來朝台的信眾認出了上師,他們的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帶著兩個幼子一起虔誠地跪在地上,恭敬地為上師獻上哈達。上師微笑,慈悲地把哈達打成金剛結,加持後戴在他們的脖子上。
有趣的是,一位演教寺的僧人不知何時出現在殿前,只見他認真地朝著天際不同的方向一一禮拜,儼然在此時飄渺的虛空中,諸佛菩薩真的蒞臨了。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朝聖第三天:三 西台掛月 1 蓮師灌頂
※朝聖第三天:一、南台錦繡
※西藏朝聖行記之8-色須寺
※美日兩次「朝聖」--時代的輝煌
TAG:朝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