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體生理之謎——臟腑經絡(下)

二、氣血  人體只有五臟六腑,軀幹四肢這些形體還不夠,還需要有一些專門的物質來營養、激發這些臟腑的功能。這些物質,就是氣和血。  血的概念比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運行不息,流動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於為全身提供營養。但氣究竟是怎樣的物質呢?我們知道五臟六腑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個活著的人,與一個死去的人,體內的臟腑實體其實並沒有根本的不同。那麼生與死的關鍵在哪裡呢?  用生活中煮飯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說明臟腑與氣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鍋里,過上3天的時間,米也不會熟。但如果在鍋下架起火來煮,那麼半小時後,一鍋米飯就可以吃了。米還是當初的米,水也還是當初的水,一個冷冰冰無法充饑,一個香噴噴令人垂涎,關鍵就在於有沒有火。對人體而言,氣的作用就像這鍋底的火。人體正是由於這一份氣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臟腑運轉起來,才使得生命真正成為生命。具體來講,由於肺臟有氣,肺才可以主持呼吸運動;心臟有氣,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亂;脾臟有氣,脾才可以主持胃腸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臟有氣,肝才可以疏理氣機讓氣的運行暢通;腎臟有氣,腎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謝。俗話說「人活一口氣」,如此看來,確實還是有道理的。  中醫基礎理論把氣的作用歸納為推動、溫煦、防禦和固攝四大方面,可見氣對於人體之重要。上面講到的「氣化」過程,就是氣的推動和溫煦功能的一種表現。除此之外,我們的身體可以保持在恆定的溫度,可以有效地抵禦外邪的入侵,都有賴於一種很重要的氣,叫作「衛氣」。衛氣是人體一身的衛士,當人體參加劇烈活動,體內溫度升高時,衛氣就會把汗孔打開,讓體內多餘的熱量,隨著汗液的排出而釋放。當外界有邪氣想要入侵人體時,衛氣就會把汗孔關閉,不給邪氣以可乘之機;對那些已經進入體內的病邪,衛氣還會與之發生激烈的交戰,來保護人體的健康。  氣的固攝作用在前面已經有提到,這裡再展開來談一談。人體內有很多有形的物質,比如血液、津液(如汗液、唾液)、精液(如男性的精液、女性的白帶)等。這些有形的物質,在體內需要有各自的位置,來實現其正常的功用。血液就需要循行於血管中,汗液就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攝在腎臟中。而保證上述有形物質各司其位的關鍵,就是氣。有些朋友平時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動,就會大汗淋漓,就是氣虛不能固攝汗液的一種表現。有氣,人體才可以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有氣,人體才會保持溫暖的體溫;有氣,人體才可以保衛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襲;有氣,人體才守護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質不致任意流失。最後談一談氣與血之間的關係。中醫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對氣血關係做了很好的概括,叫做「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的作用在於推動有形的血液,讓血在血脈中正常地運行,即「帥」。血的作用,在於讓氣有所歸屬;氣本身是無形的,必須依附於有形的物質上,才可以正常地發揮作用,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那麼當氣不足時,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現血瘀的情況。我們仔細觀察老年人的舌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點在,口唇的顏色也比較暗,這些就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這種瘀血,很大程度上,與人上年紀後,氣的推動作用減弱有關。反過來,如果體內的血量不夠,那麼氣失去安身的住處,就會很容易消散掉,從而出現氣血兩虛的局面。也就是說,氣虛者,血未必虛;但血虛者,常伴有氣虛。三、經絡  現代醫學通過精確的解剖學方法認識到,是心血管系統將血液輸布到全身各個臟腑器官,來完成對全身臟器的營養支持。而在中醫的理論體系中,這項重要的任務,主要是由經絡系統來完成的。  經絡是什麼?一直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投入大量的經費、人力、物力來研究經絡,希望能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結果,大家都知道,還沒有實質性的結果。無疾以為:從寫意,而不是從寫實的角度來認識經絡,或許可以更貼近經絡的原貌。  繪畫藝術中,寫實與寫意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寫實追求「形似」,用逼真與否來區分優劣;寫意注重「神似」,以能否達意來評判高下。寫實更關注對事物表象的真實再現,寫意更強調要作者主觀感受的融會其中。寫實得形可以無意,寫意得意可以忘形。  有了寫實、寫意的觀念,再來重新審視心血管系統的解剖圖和經絡系統的走向圖就可以發現:解剖學圖譜是嚴格的遵循寫實的筆法來表現的,而經絡走向圖則更多的是在追求「達意」。「達」怎樣的「意」呢?人體內的氣血是流動的而不是靜止的;氣血的流動是在一個環路內有序進行的;氣血循行的環路是開放的,氣血時刻被消耗,又有新的物質不斷補充進來;這個環路貫穿人體上下內外,把氣血輸布到臟腑、四肢、官竅等各個部位;人體的上下內外之間,存在著某些特殊的聯繫。有了這些「意」,古人以醫療實踐中觀察到的現象為依據,以陰陽五行的思想為指導,為我們描繪了一副如詩般美妙的經絡畫卷。  1、體內大的經脈有十二條,每一條經脈都有屬於自己的陰陽標記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陽明經、太陽經、少陽經。  2、每一條經脈都把四肢、臟、腑連在一起,說明彼此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從而形成了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3、陰經與陽經之間存在一一配合的關係,把二者更為緊密的聯接在一起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是一對;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是一對;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是一對;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是一對;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是一對;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是一對。  4、經脈一陰一陽,前後相續,形成了一個可供十二經氣血循行流注的環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5、十二經脈的循行起於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的起點在中焦脾胃  這樣,通過攝入飲食物(地氣的補充),以及肺臟的呼吸運動(天氣的補充),自然界中的營養物質運化形成氣血後,就可以不斷地進入十二經脈,來充養人體。  今天我們知道經絡理論最直接的應用是在針灸方面。因為這部分內容相對複雜一些,我們在此暫不作過多的介紹,在後面有關針灸的兩個章節中,再展開來談。  至此,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就基本講完了。我們可以發現,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臟腑理論和經絡理論,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學知識,或者臨床實踐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古人豐富的體驗和思辨,最終在頭腦中完成的「理論模型」。這種所謂的模型,與現代醫學理論中的各種內臟器官存在本質的區別,前者在寫意,後者在寫實。自民國以來,科學之風漸盛,就開始不斷地有人對中醫學的理論提出質疑,甚至發展成要廢除中醫的極端主張,原因就在於,用寫實的標準,來評價寫意的作品。  我想最後有必要再作些解釋。如果中醫學的理論,就如上面所言,是在一點點可憐的解剖學基礎上,完全依靠「臆想」而發展出來的,那麼中醫學所遭受的各種批判,就都是咎由自取,無可厚非的了。然而關鍵的問題是,今天的中醫學理論,絕非臆想的空中樓閣。試想一下,如果肺主通調水道的功能是編造的,那麼有可能用治療咳嗽的葯來治療小便不通嗎?如果經絡的概念是虛無的,那麼有可能針刺手上的合谷來治療牙痛嗎?如果氣虛的概念是空洞的,那麼白朮可能既用來通便,又用來止瀉嗎?如果氣和血之間的關係是臆想的,那麼有可能在大出血時不先去補血而需要先來補氣嗎?太多的如果,也太多的不可能。§中醫學是怎樣來認識疾病的呢?§中醫對付細菌、病毒的方法,與西醫有怎樣的區別呢?§同樣是高血壓,有人是熱,有人是寒。中醫對大量的現代疾病,又是怎樣認識的呢?
推薦閱讀:

安 靜人體油畫作品
《人體陽氣與疾病——對話大醫李可》
人體臉上的痣相如何看?
人體的癌症地圖
人體必需的七大營養素之

TAG:人體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