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外灘的橄欖葉

外灘的橄欖葉
——外灘建築之八:「外灘12號」
喬爭月

  喬爭月

  1921年6月,外灘12號滙豐銀行新大樓奠基儀式隆重舉行,英文報紙《遠東時報》將其形容為「一片諾亞的橄欖葉」。

  根據《聖經》故事,諾亞乘坐方舟躲避上帝製造的大洪水之後,他派出探聽消息的鴿子銜回了一片橄欖葉。這表明洪水已經退去,災難終於結束。而當時上海的經濟也正從一戰後的衰退中慢慢復甦。

  「大樓奠基象徵著經濟衰退的潮水正在退去。對於捱過了最困難時光的人們來說,未來是光明的。」報紙寫道。

  滙豐銀行由蘇格蘭人薩瑟蘭德(ThomasSutherland)於1864年創辦於香港,此人敏銳地意識到香港與大陸港口城市間的金融需求。銀行後來從清廷的貸款中獲利頗豐,一度將中國海關與鹽稅的存款權牢牢掌握。

  大樓奠基這一年,股東大會宣布250萬港元的註冊資本已增長到5000萬港元。滙豐已成為遠東第一大銀行,建造新大樓意在顯示實力,重塑信心,因為金錢常隨信心滾滾而來。

  由此滙豐為造樓定下基調,「無論要經歷多少困難,痛苦或是麻煩,只要有適合這座大樓使用的材料,都必須想辦法弄到」。銀行大廳中那8根由整塊義大利大理石製作的奢華圓柱,便是不惜工本弄到的建材之一。

  滙豐銀行的舊樓建於19世紀70年代,是一座入選了《弗萊徹建築史》的英國文藝復興風格建築。新大樓的地基在舊樓的基礎上,又加上原11號別發書店和原10號新茂洋行的地皮,最後造價高達1000萬元,超出預算數倍。顯著的位置,宏大的體量加上精美的建築設計,為12號大樓贏得「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間最壯觀建築」的美名。

  設計大樓的是公和洋行的威爾遜(GeorgeWilson),他在1920年初便完成了設計稿。但經過一年多的推敲,他居然下定決心化繁為簡,好像用了一塊大橡皮一樣把大樓立面細密的雕刻統統擦去。最後落成的12號呈現簡潔明快的新希臘風格。沒有多餘裝飾,僅依賴比例和線條,就塑造出一份高貴的形象,時至今日在外灘建築群中仍顯得氣場十分強大。

  英國歷史學家薩金特(HarrietSergeant)在著作《上海》中提到「文革」後一次到訪外灘,看見12號大樓投射在外灘的巨大的影子,感覺「讓人無處可以逃離它的影響。」

  走進銀行大廳,感覺好像走進了一間恢宏的神殿。八角形門廳穹頂的馬賽克鑲嵌畫看得讓人目眩神迷。八塊鑲板上的圖畫分別代表了滙豐銀行在倫敦,紐約,香港等地的8家銀行,每一幅都值得仰起脖子細細欣賞。上海的圖畫繪有一位手持舵輪、眺望遠方的睿智女神,她身後的背景就是白色的12號大樓,還有英倫風格的前海關大樓等外灘建築。

  1955年上海市政府搬入12號大樓辦公,直到1995年外灘恢復金融街功能而遷出。浦發銀行於1996年通過置換獲得了使用權,1997年在對大樓修復時驚喜地發現了「文革」前粉刷遮蓋的八角廳馬賽克畫。

  外灘12號雖然美如神殿,但當年卻是一座配備了最新通風和取暖設施的現代化辦公樓。樓內空氣都經過凈化,一小時循環數次,冬季空氣還經過加熱,比冰冷的神殿舒適多了。

  1923年大樓落成典禮上,建築師威爾遜在演講中稱自己是「一個管弦樂團的指揮家」,指揮著包括工程師,藝術家和雕塑家的團隊來完成這個偉大複雜的建築。

  「建築師的作用就好像指揮樂團演奏一首自己的作品一樣。如果演出成功了,那麼要感謝每一位參與的人。因為只要有一個『錯音』,就足以導致一片混亂而非如此和諧的效果了。」威爾遜90年前指揮的這件傑作不僅在建築史上留下了一筆,從經濟的角度看來也圓滿完成了使命。自它奠基之後,上海也迎來了一段生氣勃勃的繁榮時代。民族工商業和金融業發展壯大,城市發展的引擎加速,房地產業興盛,這段持續到抗戰爆發前的歲月後來被稱為「黃金時代」。

  也許這座壯美的樓,真如一片飄落至外灘的「橄欖葉」,為這座一度低迷的城,帶來了信心與希望。

  外灘12號

  (插圖:張雪飛攝)

  昨天:滙豐銀行

  今天:浦東發展銀行

  建成年代:1923年

  建築風格:新希臘風格

  建築師:公和洋行

  地址:中山東一路12號


推薦閱讀:

外灘畫報| 江城楚韻,雕琢奢華 -- 璞瑜(13.12.27)
你絕對沒有見過的外灘。。。《珍藏版》
上海外灘和南京路步行街夜景
外灘鐘聲的秘密

TAG:外灘 | 橄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