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納納乾坤內,秋風自布衣——明代文人畫家沈周

納納乾坤內,秋風自布衣——明代文人畫家沈周

節選自《讀者欣賞》2009年第4期《大師巨匠》欄目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等,出生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卒於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是明朝中期一位傑出的文人畫家。在繪畫史上,他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為「明四家」。對繪畫不太了解的人也許在這四家中對他的名字最為陌生,但他是「吳門畫派」的領袖,繼承和發揚了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傳統,他的畫于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在明朝就已被人們推為「神品」。

要認識和理解一位文人畫家,就不能僅僅局限於繪畫的領域。傅抱石先生曾經這樣概述文人畫:第一是文(詩文),第二是人(人品),第三是畫(技法)。沈周一生從事書畫創作,但他首先是一個文人。文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群體,當然是因為具備很多共性,他們都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能夠吟詩作文,往往還具備一些雅緻的情趣。而具體到個體,文人群體的內部又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有恃才傲物、放浪不羈的狂士,有清高自守、有所不為的狷生,有曠達詼諧、與世無爭的達人,有睿智深沉、洞察世相的智者。而沈周,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君子,也是一名隱士。如果用當代名詞來界定的話,他還是一位追求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知識分子。

只有在了解了沈周的文人身份和隱士身份之後,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繪畫作品。

與職業畫家注重技法、追求形似不同,文人畫家更強調神似,追求通過筆下的作品來寄寓人生態度,表現氣質和品位;職業畫家力求對外界事物盡量客觀地描摹,文人畫家卻更多地把自己的學識和修養滲透乃至外化為筆下世界。因此除了技法之外,文人畫家自身的知識、才情、閱歷、人格等,都會參與到繪畫創作中來。當一幅文人畫作展現在面前,如果你僅僅就畫論畫,那是很難欣賞到這幅畫的真正妙處的。

沈周從事繪畫創作,與他的家庭環境有直接關係。他的曾祖父沈良就精通書畫鑒賞,而且與「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結為好友。自沈良以下,沈家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祖父沈澄工詩善畫,伯父沈貞和父親沈恆在繪畫造詣上,比乃祖乃父有更高的成就,備受時人稱讚。二人都師從陳繼,而陳繼與「元四家」中的王蒙、倪瓚都有交往,深受他們的影響。在沈貞和沈恆的朋友中,也多有丹青高手,他們趣味相近,在畫風上都繼踵元人。這樣在蘇州這個地區,就存在著一個延續了元代文人畫創作的小團體。儘管有著這樣良好的學畫環境,沈周正式開始學畫的時間並不早,16歲時才師從伯父沈貞學習。他受惠於家學,又拜另一位蘇州畫壇名宿杜瓊為師。杜瓊的畫風與沈貞、沈恆可以說是師出同門。

家學淵源和蘇州地區自元以來一脈相延的畫風,使沈周一踏上藝術之路,就選擇了文人畫的創作方向。雖然文人畫這一術語要等到明代後期的董其昌時才正式提出,但沈周已經明確認識到了它,只不過他稱之為「士夫之脈」,借用了蘇軾提出的「士夫畫」的概念。他在成化十年(1474)臨亡友劉珏的《巒容川色圖》時曾寫下一段跋文,清晰地勾勒出一條從五代董源、巨然到元代吳鎮的「士夫畫」即文人畫的發展線索,並且慨嘆在他那個時代文人畫的發展已經式微,幾乎要命懸一線了。言下之意,頗有擔當之心。

落花詩意圖 紙本設色 南京博物院藏

匡山秋霽圖 紙本墨筆 221.4×110cm 上海博物館藏

東庄圖 紙本設色 28.6×33cm 南京博物院藏

墨菜辛夷圖 紙本設色 35×58.7cm 故宮博物院藏

推薦閱讀:

浮世繪 (12個畫家的600個畫作)
現代寫意花鳥畫家陳大羽先生作品大賞
畫家陳履生作品欣賞
榮寶齋畫院畫家 ‖ 樊怡
全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畫鳥作品

TAG:畫家 | 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