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
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刊物《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眾所周知,在唐代瓷器手工業中,青瓷及白瓷佔主導地位,其地理布局特點是「南青北白」,南方主要燒青瓷,北方以白瓷為主。到了宋代,南方許多窯場,改變了以青瓷為主導的發展方向,競相燒造青白瓷。南方的瓷業生產從青瓷到青白瓷固然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巨大轉變,但應該注意,在青白瓷流行以前,南方地區還經歷了一個生產白瓷的時代。無論是討論南方青瓷生產傳統的變遷,還是青白瓷的源流,都不能忽視早期白瓷的存在。以往陶瓷界認為青白瓷的創燒與尚玉的風氣有關,但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實物與文獻材料的充分支持。本文擬從近幾十年考古發現入手,回顧宋代青白瓷窯系形成以前,南方地區瓷業地理布局的變化趨勢,對青白瓷起源的背景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關於青白瓷的定義青白瓷一名得之於宋人的記載。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三「鋪席」條有「平津橋沿河布鋪、黃草鋪、溫州漆器、青白瓷器。」的記載,同卷「諸色雜買」中記錄的「家生動事」(日用器具)也有「青白瓷器,甌、碗、碟、茶盞、菜盒」等。這兩條記載表明,青白瓷是南宋時期臨安店鋪中的一種常見的商品。南宋蔣祈《陶記》講到南方各地人對瓷器釉色品種的喜好時也說:「若夫浙之東西,器尚黃黑,出於湖田之窯者也;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於鎮之窯者也。」根據劉新園的考證,「江、湖、川、廣」——今江西、兩湖、四川出土的大量南宋青白瓷,與景德鎮市區南宋窯場的產品完全相同。因此,《陶記》中所說的「青白」瓷器,正是我們今天所指的景德鎮青白瓷。近世以後,青白瓷又有了「影青」的別名。「影青」起初並不是指青白瓷,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永樂影青一種,瓷質極薄雕暗龍,表裡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故曰影青」。大概人們覺得宋代青白瓷更符合「影青」的特點,久而久之,這一名稱便成為它的專稱了。宋代文獻中的「青白瓷」以及近世「影青」一名,多以景德鎮宋代青白瓷為標準的。學術界對青白瓷的定義則寬泛得多,凡是「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的瓷器,都可以稱為青白瓷。《中國陶瓷史》認為:「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大的瓷窯體系。」除景德鎮外,「屬於青白瓷窯系的還有吉安永和鎮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經過近幾十年的陶瓷考古,青白瓷窯系中又加入了更多地區的窯場。除上述各地,安徽、湖北、浙江、廣西等地都有青白瓷窯址的報道。這些窯場生產的青白瓷,大部分與鑒賞家所稱的「影青」,即景德鎮成熟時期的青白瓷,有很大的區別。如繁昌窯青白瓷色調泛黃或泛灰,其上品也微帶灰色。青山窯青白瓷的釉色偏灰或偏綠。不僅如此,就是一地所產的青白瓷,也會因早晚階段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如景德鎮北宋早期的青白瓷釉色偏黃,到成熟期才呈現出純正的青白色,晶瑩碧透,有類玉的效果。可見,青白瓷的釉色不僅存在地域差異,還存在從產生到成熟的階段性變化。因此,我們不能以某一窯場,如景德鎮成熟時期的青白瓷為標準,討論其它窯場青白瓷的創燒時間。探索青白瓷的起源,主要是確定有關窯場從偶然燒成青白瓷到熟練運用青白瓷生產技術,大量燒制此類產品的過程。二、青白瓷興起的背景青白瓷窯系形成於北宋時期,探討青白瓷形成的背景,有必要對晚唐五代以來瓷器的生產和流通情況作一簡單的回顧。1.9-10世紀,白瓷成為北方中上層使用的最主要的瓷器品種中唐以後,在北方社會中上階層的隨葬瓷器中,白瓷逐漸佔主導地位。以偃師杏園唐墓為例,1983-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此河南偃師杏園發掘了69座唐代中下級官吏墓葬。我們將各期隨葬品種類、瓷器釉色與器類作了統計。統計表明,從初唐到晚唐,瓷器在各類隨葬品中所佔比例漸次增大。就瓷器的釉色品種而言,白瓷在各種釉色的瓷器中逐漸取得優勢。由於墓主為唐代中級官吏,墓葬又多深埋於地,未經擾亂。上述統計結果可以說明,9-10世紀,白瓷較其它釉色的瓷器,更受北方社會上層的青睞。
表一 偃師杏園唐墓各期隨葬品種類統計表時期墓數三彩陶器陶俑瓷器金銀器銅器玉石器鉛器鐵器漆器象牙器骨蚌器隨葬品總數瓷器在隨葬品中所佔比例瓷器與墓數的比例初唐258011600.00%0.000盛唐232049242109481917151224522.21%0.435中唐161423316453531471120715.94%2.063晚唐29232793211197014023942421.93%3.207
表二 偃師杏園唐墓各期隨葬瓷器釉色與器類統計時期白瓷青瓷彩瓷醬釉黃釉黑釉總數白瓷在瓷器中所佔比例初唐0 00.00%盛唐24 4 1020.00%中唐183 9213354.55%晚唐75482319380.65%
於文榮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全面統計北方地區唐墓出土瓷器後,發現唐代前期白瓷出土較少,器類較為簡單,中晚唐以後,白瓷數量增加,出現了新的器類組合;從地域上看,河北、河南、陝西唐墓隨葬白瓷器多,邊緣地區較少,指出「這與河北、河南唐代盛產白瓷有關」。我們認為,與產地距離固然是隨葬白瓷的一個因素,但考慮到隨葬白瓷的墓主身份,以及白瓷在唐代兩京地區集中出土的事實,中晚唐以後北方社會上層對白瓷的偏愛也是兩京品官墓中多見白瓷的重要原因。社會上層偏愛白瓷的另一個例證是考古發現的「官」或「新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到北宋中期的出土瓷器中,有200多件帶「官」或「新官」字款,除少數為青瓷外,絕大多數都為白瓷。據權奎山的考證,「官」與「新官」應是中央行政機構中掌管膳食的太官署的簡稱,官款瓷器是太官署到有關窯場定燒,作為祭祀、朝會、宴饗、供應膳食的膳具。謝明良對「官」和「新官」款白瓷的墓主作了一番考察後,發現「出土官款白瓷的墓葬墓主,除若干未見發掘報告無從確認,以及少數可能屬於一般庶民墓葬外,多數均為皇族顯宦或財力較雄厚的中上階級。」2.北方白瓷傳統南漸和南方青瓷北傳的兩種趨勢中唐以來,在瓷器的生產和流通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基本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一時期由於南北方交流的增多,出現了北方白瓷傳統南漸和南方優質青瓷向北方上層傳播,兩種同時存在的趨勢。五代以前,白瓷在南方的流布,主要見於一些交通發達的大城市,如揚州 、長沙 和桂林等地,其它地方發現的不多。晚唐人李肇在其所著《唐國史補》所說的那樣:「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應該主要指交通發達的大城市而言,這裡的「天下」並非指代所有的地區。到五代時期,這種狀況發生了較大改變。南方十國墓葬出土白瓷的數量激增。從出土白瓷的墓主身分來看,既有皇室和高級官吏,也有為數不少平民階層的人士。從時間上看,隨葬白瓷的平民墓似乎要到五代晚期才開始增多。楊吳、南唐墓葬中,身份較高的墓主人普遍隨葬白瓷。如南唐二陵 、常州半月島五代墓 和邗江蔡庄五代墓等。南唐二陵是南唐先主李昪欽陵和中主李璟順陵;邗江蔡庄五代墓被認為是葬於大和七年(935年)的南唐尋陽公主墓。該墓出土了4件白瓷器,其中一件碗還加了銀釦,足見其珍貴,而同出的青瓷質量很差,胎釉剝落嚴重,看來是作為粗瓷入葬的;常州半月島五代墓出土了帽飾,發掘者認為是官服,墓主身份也不低。到五代晚期,一些平民墓中也常見白瓷隨葬。如江西會昌西江五代墓,出土瓷器11件,10件即為白瓷。該墓隨葬器物與九江周一娘墓多有類似,後者葬於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會昌西江五代墓的年代也應相仿。根據周世榮的統計,長沙發現的310座十國馬楚墓中,共出土瓷器110件,除1件青瓷器外,其餘均為白瓷。這些墓葬絕大部分為小型土坑豎穴墓,墓室最長4.6米,最短的才1.5米,一般常見的墓室長度在2.4-2.7米之間。墓葬隨葬品以陶瓷器為主,而且以日常生活所慣用的粗陶居多。這些墓葬的主人可能是平民。馬楚高級墓葬迄今尚未發現,參考其它幾國的情況,估計也會隨葬白瓷。地處偏遠的閩國,白瓷的出土相對較少。唐末五代的白釉瓷器,多出於福州的閩國王室葬。如第三任閩王王延鈞之妻劉華墓(長興元年,930年下葬),出土13件陶瓷器,有1件白瓷碗。閩王王審知夫婦(王審知葬於同光四年,926年;任氏卒於貞明四年,918年)墓出土了3件青瓷,4件白瓷。但吳越國廣順二年(952年)葬於福州馬坑山的平民林十七娘墓也出土了一件白瓷粉盒。在越窯中心產區的吳越國,早期的王室墓葬出土的瓷器,有青瓷、白瓷兩種,質量都很高。如錢寬墓 出土的22件瓷器中,精製白瓷有15件。水邱氏墓出土的42件瓷器中,白瓷有17件,多數外底有「官」或「新官」刻款,碗還有金釦裝飾。到吳越國晚期,王室墓葬改變為以隨葬優質青瓷為主,白瓷幾乎不見。這一現象可能與秘色瓷的燒成有關係。在北方白瓷傳統南漸的過程中,越窯青瓷卻正經歷一個為北方上層接受的過程,後者可能與南方飲茶風尚的北傳有關。早在中唐時期,南方人陸羽就在《茶經》中讚美越瓷類冰,認為「邢不如越」,陸羽的這種偏愛對社會上層應有一定影響。在唐代詠贊瓷器,尤其是有關茶具的詩歌中,越窯顯然是最受關注的對象。至遲在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年),越窯就開始為皇室燒制貢瓷,陝西法門寺出土的14件秘色瓷就是例證。這14件秘色瓷,大部分都是茶具。越窯瓷器在9-10世紀的許多高等級墓葬和塔基中的出土,證明它的地位並沒有因為北方白瓷的南漸受到削弱。我們注意到,南方地區9-10世紀的白瓷與越窯青瓷,在空間分布上各有側重。大致情況是,在十國王室墓葬和其它高等級墓葬中,越窯青瓷與白瓷同出的現象十分常見;從地域上看,長江沿岸城市及十國都城為越窯青瓷與白瓷的重疊分布區,湘江流域和贛江流域越窯青瓷發現不多,晚唐五代以及,這兩個區域的白瓷數量增長最快;而越窯所在的浙江地區,中下層人士的隨葬瓷器以越窯系青瓷為主,白瓷很少發現。在北方白瓷傳統南漸的過程中,南方地區的一些窯場也開始燒制白瓷。由於當時南方的青瓷名窯越窯方興未艾,這些白瓷窯場均分布於唐代越窯的邊緣區。說明它們主要是為了適應周邊地區對白瓷的需求,還並未與越窯形成競爭之勢。三、白瓷在南方的創燒及其與青白瓷的關係1.白瓷生產在南方的興起在北方白瓷傳統的影響下,南方地區開始燒造白瓷。根據考古發現的材料,南方地區最早生產白瓷的窯場主要有江西景德鎮窯、贛州窯、吉州窯,安徽繁昌窯、涇縣晏公窯、武漢青山窯。這六處窯場,大多存在一個從單一燒制青瓷,向增燒白瓷轉變的過程,而且它們也是較早大量生產青白瓷的窯場。這些窯場的存在,表明了成熟期青白瓷與南方早期白瓷的密切關係。以下簡要介紹各窯址的地層堆積或釉色品種情況。江西景德鎮的楊梅亭(又名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是南方地區最早生產白瓷的窯場之一。其中石(白)虎灣渡窯,「窯包高達8米,……從地層剖面看,堆積可分為三層,上層青白瓷;中層為青瓷和白瓷;底層全部為青瓷。」 在石虎灣渡窯的地層堆積中,青瓷——白瓷——青白瓷的早晚關係一目了然。江西贛州七里鎮窯的窯場分為三個燒造區,東區以白釉為主,西區以黑釉為主,青釉集中在南區,堆積少且為乳白釉瓷所疊壓。說明乳白釉瓷是青瓷窯場增燒的一類產品。在出土乳白釉瓷的地層中,也發現了青白瓷。但從裝燒方法上可以判斷,乳白釉瓷的創燒年代略早。乳白釉瓷器的裝燒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延續晚唐五代青瓷的襯塊疊燒法,另一種是與青白瓷相同的更先進的匣缽仰燒法,表明乳白釉瓷的燒造要早於青白瓷。窯址調查者也持這種觀點。江西吉州窯在晚唐時期開始燒造青瓷,在此後的五代時期,該窯產品主要為單一的乳白釉瓷器。北宋時期除繼續燒造乳白釉瓷器外,還燒黑釉瓷和青白釉瓷器。從報道材料看,吉州窯產品從青瓷,到白釉瓷再到青白瓷的發展軌跡十分清晰。安徽繁昌窯主要包括柯家沖和駱沖兩處窯場,但報道材料有不一致的地方。如1958年繁昌柯家村的試掘報道稱獲得118片青瓷片和19片白釉細瓷片。後來的調查報告則稱繁昌柯家沖窯專燒影青瓷。說明對該窯釉色的認定未能統一。研究者認為駱沖窯的年代早於柯家村窯,其產品具有皖南青瓷窯產品的一般特徵,是在皖南青瓷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窯口,其時代大約相當或略晚於皖南的青瓷窯,年代在五代到北宋初年。據我實地考察的情況,柯家沖窯和駱沖窯的早期產品都有白瓷的特點,尤其是駱沖窯的白瓷,白度很高,已接近現代細白瓷。兩窯也顯示出從白瓷轉向青白瓷的軌跡。安徽涇縣晏公窯,窯場中有50000平方米的青瓷燒造區,另有50000平方米的白瓷和青白瓷燒造區。調查者稱「在窯址堆積中存有為數不少的唐代青瓷標本,因此有理由認為它的始燒期是在唐代。晚唐五代是晏公窯的盛燒期,窯址出土的白瓷系五代至北宋產品。」可見,晏公窯也經歷了在青瓷窯場增燒白瓷的過程。湖北青山窯的主要產品有青瓷、白瓷、青白瓷和醬釉瓷。其中,可明確斷定為五代的產品是青瓷和醬釉瓷,大量燒制釉色統一的青白瓷要到北宋中期以後,此前瓷器的釉色多偏米白,不很統一。。可見,較早生產青白瓷的窯場,早期多燒制白瓷,且白瓷層往往堆積在青瓷層之上,大部分窯場可見青白瓷脫胎於白瓷的跡象。從地理分布上看,上述白瓷窯場可以分為二類。一類如長江沿岸的繁昌窯和青山窯,本地沒有深厚的瓷業傳統,地處南北兩大瓷業系統——越窯和邢、定窯的交匯地帶,容易接納新的瓷業技術,生產白瓷。另一類如景德鎮窯、贛州窯和吉州窯,處於唐代名窯——洪州窯的影響區內,晚唐五代時期,洪州窯衰落,贛江流域進入一個瓷業生產的低糜時期,吸收新技術,生產白瓷這種廣受社會上層需要的新品種,自然會成為某些南方窯場的自主選擇。北方移民大量流入的湘江流域也面臨著相似的情況,唐代六大青瓷窯場之一的「岳州窯」到唐代後期已告衰落,繼起的長沙窯的產品儘管絢麗多彩,卻是粗土細作的結果,不屬於高檔瓷器。這一地區大量晚唐五代白瓷的出土,暗示著對白瓷的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湘江流域並未發現這一時期白瓷窯場,有可能因為沒有找到可以生產白瓷的優質瓷土。2.青白瓷創燒的工藝推斷白瓷與青白瓷在一些窯場的地層堆積中,存在早晚相續的關係。那麼,二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技術聯繫呢?通過分析它們的化學組成,我們認為,最早的青白瓷很可能是在生產白瓷的過程中偶然燒出來的。下面二表列舉了北方唐代白瓷、景德鎮窯和青山窯五代北宋白瓷、青白瓷釉料化學組成的數據。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景德鎮五代白瓷和宋代青白瓷在釉料化學組成上比較接近,但與北方白瓷存在較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前者三氧化二鐵、釉中氧化鈣的含量普遍較高。氧化鈣的用量愈多,釉的熔融溫度愈低,釉面較透明,光澤也較好,這正是青白瓷區別於北方白瓷的特點。第二,景德鎮五代白瓷與宋代青白瓷釉料成分的區別,主要在於含鐵量,前者含鐵量更低。對武漢青山窯白瓷與青白瓷的測試也證明了這一點。另外,從成品表面觀察,白瓷釉層較薄,青白瓷釉層較厚。
表三 北方唐代白瓷與景德鎮唐五代白瓷、青白瓷釉料化學組成比較SiO2Al2O3Fe2O3TiO2CaOMgOK2ONa2OMnOP2O5唐代邢窯細白瓷69.50 19.50 0.50 0.10 5.40 2.40 0.90 1.30 0.10 0.40唐代邢窯細白瓷67.50 19.50 1.00 0.10 6.80 2.90 0.60 1.50 0.10 0.50唐代鞏縣窯薄胎白瓷62.517.00.7010.41.14.12.1唐代鞏縣窯中胎細瓷70.0017.000.500.304.103.302.902.800.10唐代定窯白瓷73.8017.30.500.102.902.201.601.300.04五代勝梅亭白瓷68.7715.470.730.0410.901.162.600.240.23宋代湖田窯青白瓷166.68 14.30 0.99 14.87 0.26 2.06 1.22 0.10 宋代湖田窯青白瓷265.45 15.94 1.33 0.10 11.99 0.53 2.00 2.16 0.09 註:以上數據采自張福康《中國古陶瓷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69頁表7.2、第77頁表7.5
表四 武昌青山窯五代北宋白瓷與青白瓷胎釉化學組成比較SiO2AlO3Fe2O3TiO2CaOMgOK2ONa2OMnOP2O5五代白瓷胎173.320.50.60.20.30.14.30.10.010.1五代白瓷胎273.720.30.60.20.30.14.10.10.010.1北宋青白瓷胎71.8-74.818.8-22.00.5-1.10.20.6-1.00.1-0.33.2-4.0<0.10.04-0.010.1-0.2五代白瓷釉167.013.80.70.212.80.83.70.20.10.2五代白瓷釉265.514.70.60.213.60.93.40.20.10.3北宋青白瓷釉60.7-67.214.7-18.70.8-1.40.28.0-14.31.0-1.82.6-3.10.2-0.30.2-0.30.7-1.3以上數據采自:1.陳堯成等《武昌青山窯古代白瓷研究》,《中國陶瓷》1993年第3期。第54—60頁。2.陳堯成等《武昌青山窯古瓷製作工藝的科學總結》,《中國陶瓷》1996年第6期。第41-45頁。我們知道,瓷器胎釉中的含鐵量主要取決於對原料的淘洗水平。南方一些窯場在準備白瓷原料時,如果淘洗不夠精細,就有可能燒出偏青色的白瓷器來。如果施釉較厚,火候又合適,則可能燒出透明度和光澤度好的青白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青白瓷可能是南方地區對白瓷技術控制不夠成熟的產物,尤其在一些缺乏優質瓷土的窯場,試製白瓷的努力更可能導致燒成青白瓷的結果。以武昌青山窯為例,對其青瓷、白瓷和青白瓷胎釉分析的結果表明,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含鐵量的不同,即對原料的淘洗精細程度不一。研究者稱,早期青山窯「大多數器物施白釉、青白釉或淡青釉,另有青灰、灰綠或青綠等釉色,色調均較淺淡。白釉多偏乳白色或米黃色,青白釉色澤並不純正,色調偏灰。釉層較薄,釉麵灰暗,光澤較差,多有開片,……釉面有垂釉痕迹。」青釉、青白瓷和白瓷瓷器,在青山窯早期常常是同窯燒造,它們之間很難判斷確切的年代早晚關係。只是相對於唐代青瓷,青山窯生產這些釉色不盡統一的瓷產品,仍然體現了追求白釉的努力。總的來說,白瓷在南方的流行是早於青白瓷的,青白瓷偶然燒成後,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技術改進,最後取代白瓷的地位,成為南方地區流行的商品。我們認為,青白瓷有可能是在南方自然條件下試燒白瓷的結果。工藝的偶然發明在技術史上屢見不鮮。這一點可以從南唐(吳)著名的染帛「天水碧」的發明上得到啟發。史載《宋史》卷四七八《南唐(吳)李氏世家》載:「(李)煜伎妾常染碧,經夕未收,令露下,色鮮明,煜愛之,自是宮中競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謂之『天水碧』。」 類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瓷器生產中。青白瓷偶然燒成後,其新穎的釉色很可能比早期白瓷更加符合社會上層人士的藝術品味,在他們的推動下,漸成風尚,最終在南方地區形成一個足以與傳統青瓷抗衡的青白瓷窯系。與此同時,青白瓷的生產技術也逐漸穩定和成熟,通過控制釉的含鐵量以及加厚釉層等手段燒制有玉質效果的青白瓷,便成為自主的技術選擇,成熟期的青白瓷也就擺脫了作為白瓷附庸的地位,成為一類全新的、廣受歡迎的瓷器品種。3.青白瓷出現年代的初步推斷考古報道的青白瓷,目前所見最早為10世紀中葉前後的製品。舉例如下:1.迄今為止最早的一件青白瓷紀年器為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墓的一件花口盤。近年公布了景德鎮工人新村窯址出土了一件青白瓷葵口碗,六瓣花口、小矮圈足,足壁有五個支釘痕,全器內外施釉,釉白里泛青,有積釉現象。研究者認為是五代晚期製品2.江西會昌西江段堖村五代墓出土的白瓷碗,「胎白色,施白釉外不及底,釉色泛青閃黃。碗內底四周有11個支釘痕迹。」白瓷撇口碟「內底四周有8-14個支釘痕迹。下底不施釉,中心有一小圓形凸塊,胎質潔白細膩,施白釉略顯青色。」發掘者認為這些特徵與景德鎮湖田窯的製品相為相象。該墓所出厚唇碗與保大十二年(954年)九江周一娘墓所出相同,兩墓時代應相近。3.長沙出土的馬楚墓白瓷器中,有一部分被認為是南方所產。如涇縣窯的花式盞,其特點是「胎雪白、釉白泛青……在圈足內化妝土上有明顯的刷釉痕迹。」研究者稱,在長沙出土有不少此類製品。此外,繁昌駱沖窯的青白瓷在湖南也有不少出土,其特點是「胎質較粗松,釉較刺亮」,「圈足底內可看到明顯的弦削痕迹,刀痕明顯。」4.連雲港五代至宋初的墓葬中所出一部分隨葬瓷器,發掘者直接以「影青」相稱,說明質量與成熟期的青白瓷已十分接近。四號墓出土了青白瓷厚唇碗,可在繁昌柯家村窯找到相似的器物。發掘者認為四號墓的年代為五代至宋初。根據上述材料,大致可以推斷青白瓷出現的時間為10世紀中葉前後。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宋代青白瓷是在唐末五代南方地區崇尚白瓷的背景下出現的。9-10世紀在北方地區存在一個流行白瓷的時代,同時還存在北方白瓷傳統南漸和南方青瓷北傳兩種趨勢。北方白瓷的南漸,引發了南方某些窯場增燒白瓷的努力。從空間上看,南方地區燒造白瓷的窯場均在唐代越窯的邊緣區,白瓷在空間分布上與越窯青瓷各有側重。從工藝上分析,青白瓷可能是在南方窯場仿造北方白瓷的過程中偶然燒成的。已公布的考古材料證明,10世紀中葉青白瓷已經出現,但它在一個大的地域內流行,並形成窯系,還要等到11世紀以後。
推薦閱讀:
※[轉]浪漫背景製作方案 Qzone精彩由你而來
※客廳電視背景牆瓷磚裝修2016圖片大全 新款客廳設計
※手繪沙發背景牆設計 客廳里的桃花源
※慕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變革
※朦朧背景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