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長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解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一、總標人法立名
「觀世音菩薩」是人的名稱;「普門」,是觀世音菩薩修學聖道所證悟之法門名稱。觀世音菩薩是能證悟的人,普門是他所證悟的法,人、法合起來,作為這一品的名稱。
二、觀世音的譯名
「觀世音菩薩」,竺法護尊者譯為「光世音」。「光」是光明。這個世界上有太陽、有月亮的光明,還有燈的光明;但是,現在「光世音」的光明不是這三種光明,而是佛菩薩內心的大慈悲光明、大智慧光明。這種光明是一切眾生所缺少的,也是最需要的。觀世音菩薩具有這樣的大慈悲、大智慧光明,來利益我們這個世間,這樣的翻譯意義很好。
唐三藏玄奘法師譯為「觀自在菩薩」(也有譯為「觀世自在」的)。「觀」就是大智慧。如果你常常歡喜靜坐,就會感覺「自在」二字是很好的。修行的境界,初開始的時候是不自在的,不是那麼順利;想要讓自己這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很難很難的。但是,經過長期的用功,慢慢地這一念心就調柔了,也就能安住不動,就會感覺到自在一點了。但這只是一個很粗淺的小境界!
佛菩薩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時,都是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修這樣高深法門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也都是初開始時不那麼自在,一旦成功了,大自在的境界就現前了。所以,這個「觀自在」,若按照觀世音菩薩自己修行的境界來說,就是修行成功、得大自在了。不管是觀第一義諦,或是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無障礙的境界,故曰「觀自在」。
約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廣度眾生這方面說,也可以解釋「觀自在」。觀世音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的時候,雖然眾生剛強難度,而觀世音菩薩還是很自在的。因為,觀世音菩薩雖然來到眾生的世界,但是眾生的世界卻不能染污他,也不能影響他,他還能保持大自在的境界。
這是從觀世音菩薩自己修行成功、或發大悲心廣度眾生這二方面,來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大自在,所以尊稱為「觀自在菩薩」。
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用字與竺法護尊者、玄奘法師不一樣,這在〈普門品〉中有很好的詮釋,說明觀世音菩薩何以名為「觀世音」,在此我們就不加以重複,等到正文時再說明。
三、釋菩薩名義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中國人歡喜簡略,因此簡稱為「菩薩」。
什麼是「菩提」?菩提是三乘聖人無漏、清凈無分別的智慧,通於聲聞、緣覺、佛,因此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
「薩埵」就是「有情」,鳩摩羅什法師譯為「眾生」,是指希求聖道、希求菩提的有情;如果以人的立場來說,就是希求菩提的人。「薩埵」或者譯為「勇猛」,勇猛精進的希求菩提;未得菩提即是凡夫,已得菩提就是入聖位了。若是加上「摩訶薩」,即「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那就包含特別的意思在內,是單指發無上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境界,而不通於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了。現在說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他在過去已經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正是倒駕慈航的意思,當然這是大菩薩的境界。
我們讀《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或讀《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會知道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位大弟子之一,也是阿彌陀佛國的大菩薩,不是住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然而,觀世音菩薩有大悲心,雖在阿彌陀佛國幫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但是他也會到他方世界去廣度眾生。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例如中國的普陀山,那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有很多人去禮拜,能夠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相好光明。但是在《華嚴經》中,敘述印度南方的海邊有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就住在那裡。在《大唐西域記》里提到:如果有人不怕艱難,到那裡是會見到觀世音菩薩的。不過,這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到別的世界去度化眾生的地點。
然而,我們這個世界與觀世音菩薩的因緣,的確是特別殊勝!尤其是大乘佛教弘傳的地區,沒有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沒有不禮拜觀世音菩薩的。可見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和觀世音菩薩的因緣之殊勝,也可以知道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也是特別慈悲!
四、釋普門名義
其次解釋「普門」。前面說過,觀世音菩薩是能證悟普門的大聖人。「普門」是他所證悟的,也就是他修行成就的一個法門。「普」是普遍;「門」是通達無礙,就像房子有門,我們可以由此出入,沒有門就不能出入了。「普門」,就是普遍的都是門,亦即普遍的都是無障礙的境界。這句話如何解釋呢?
《法華經?方便品》的開端說道:「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諸佛有高深的智慧,能覺悟真理,而我們凡夫還未能覺悟。我們若想覺悟,該怎麼辦呢?就是要有一個門徑,有了門徑,我們也可以覺悟佛所覺悟的真理。
那麼,這個智慧的門是什麼呢?天親菩薩的《法華論》里解釋「門」就是言教,也就是「以勝教言,開真理故」。意指以語言文字作門,顯示佛所覺悟的真理,我們由此門入,就可以明白佛法。這句話是為我們而說的,因為我們初學佛法的人,處處都是障礙,諸佛所證悟的真理是怎麼回事,我們是無法見聞覺知的。現在,佛菩薩給我們一個門,我們從這個門可以通過去,就無障礙了。所以,文字般若是不能廢掉的,還是很有需要的。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門」的意思。譬如:我今生做人感到很不快樂,希望能夠生到天上,怎麼辦呢?佛菩薩開導我們,也給我們一個門。那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能誠心誠意的受持五戒十善,即是生天之門。若不修五戒十善,則被罪業障礙而生天無門,想到天上也去不了。我們若修五戒十善,即開生天之門,可以生天無障礙——這是一扇門。
一個人如果想到地獄、餓鬼、畜生的世界去,也有一扇門,那就是你不受持五戒、也不修學十善,隨時可以殺害生命、偷盜、說謊騙人,做一切惡事,這就是三惡道的門。但是若能修學五戒、十善,就是關閉了三惡道的門,即使想去也去不了。然而這都只是一件事的門,不是普門,不能夠處處通達無礙。
若是我們想得阿羅漢果,也有個門;或是想得禪定、想修智慧,都是有方法的,也就是都有門,但這些都是一一的、特別的門。而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就不是這個意思,他修普門行成功了,一切都是門,要到地獄去也可以,願意到天上去也可以,一切都是無障礙的。我們凡夫若做了五逆十惡、不孝順父母等許多傷天害理的事,開啟了三惡道的門,就必須到三惡道去受苦,想出來都出不來,因為罪業沒有完,想解脫是不可能的,所以是有障礙。若是生到天上享天福,這是生天之門開了,但在天上迷惑顛倒,其實還是一種障礙!
觀世音菩薩到一切境界、一切世界去,無論是到地獄、或到天堂,不管怎麼樣的快樂或苦惱,都無法動搖觀世音菩薩的大自在境界,一切皆是無障礙的,故曰「普門」。我們讀《華嚴經.入法界品》,其實「入法界」就是普門的意思,表示佛及觀世音菩薩等,都能無障礙地入一切法界,什麼地方都能去,所以普遍地都是門。但這一定要到第八地菩薩以上那種大解脫的境界才可以辦得到,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還是辦不到的。
現在,我們所學習的〈普門品〉,內容是敘述觀世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的境界。
在〈普門品〉中,一共分兩大段。第一段、說明觀世音菩薩救護一切眾生令脫七難,能解三毒破除貪瞋痴的煩惱,並能滿足二求。這是救護眾生這些不如意的事,把世間上苦惱的事情解脫了,得到多少的滿足。第二段、說明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依天台智者大師的解釋:第一段是約觀世音菩薩說的,第二段是約普門說的;合此以解釋普門之意,就是觀世音菩薩普為一切眾生開示一切解脫門的意思。
在第二段中,觀世音菩薩為一切眾生說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和前面的救護眾生、解脫災難不同。前面救災脫難,不是根本地得大解脫;而後面觀世音菩薩為眾生演說佛法,使令眾生修學聖道,若能成就,就是究竟的得大解脫了。所以,這個普門是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面的。
「品」者類也,一類一類的。〈方便品〉是一類,〈譬喻品〉是一類,〈化城喻品〉也是一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是一類,故曰「品」。
伍、流通因緣
值得一提的是,〈普門品〉是《法華經》裡面的一品,但是我們把它從經中提出來特別地流通,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有一段因緣的。
在南北朝時代,大約是在五胡十六國的末年,有一個名曰北涼的小國,國王沮渠蒙遜生病,病得很嚴重。當時有位翻譯《涅槃經》的三藏法師曇無讖,對佛教徒說:「你們的國王得的是業障病,不是醫藥能奏效的。你們應該念《妙法蓮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他迴向,會有效的。」因為沮渠蒙遜病的很嚴重,看了很多醫生都無效,大家都認為沒有希望了。現在忽然間,曇無讖尊者有這樣的好辦法,北涼的大臣就報告沮渠蒙遜,於是大家一齊念〈普門品〉為他迴向。果然,他的病痛好了!所以,國王與當時的人都願意念〈普門品〉,從此以後就特別把〈普門品〉流通出來。有很多很多人都歡喜念誦,原因在此。
很多人歡喜念觀世音菩薩、禮拜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就是因為讀〈普門品〉的關係。又因為讀了〈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得了很多的靈驗,所以愈流傳愈廣,這也是〈普門品〉特別流通的原因。
陸、譯者簡介
「姚秦」,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的一個國名。在這裡提到姚秦,是表示翻譯經典的時期。鳩摩羅什法師是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來到長安的。在佛教史上看,很多梵僧到中國來翻譯經典都比較容易,不需要派軍隊,只有鳩摩羅什法師來到中國是很難很難的。最初是苻秦的國王苻堅,聽說鳩摩羅什法師的大名,生歡喜心,派遣將軍呂光,帶著七萬大軍到龜茲國去請他來。呂光請他來到涼州時(今之蘭州),苻堅已經被人殺死,所以呂光就在涼州獨立了。
苻堅是被部下姚萇所殺,因為苻堅組織百萬大軍,討伐東晉失敗,部下姚萇造反殺死苻堅,並在長安獨立。姚萇死後,兒子姚興繼承帝位,派兵到涼州,也是經過戰爭,才把鳩摩羅什法師再請到中國來。所以,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翻譯經典,似乎比其它的三藏法師困難。
「龜茲國」,位於現在中國新疆省的庫車縣,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祖國。
「三藏法師」,是對譯經法師的尊稱。從《高僧傳》上看,凡是翻譯經典的人都稱之為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律論。經,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佛法;律,是佛組織僧團所制定的戒律。這兩部分都是佛說的。論,是佛弟子解釋經、律寫出來的著作,合起來叫做三藏。「藏」,就是文中有義,文句里含藏著道理;義中也有文,故名為「藏」。
「法師」,法,是指經律論的法;以法為師,所以稱之為法師。或者以佛法來教導人,也稱之為法師。這裡是讚歎鳩摩羅什這位大德,故稱他為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炎,母親叫耆婆;他出生之後,就把父親和母親的名字合起來作名,所以是「鳩摩羅什耆婆」,也叫「鳩摩羅什婆」,略去婆字,就叫做鳩摩羅什。「鳩摩羅」翻成中文是「童」,「耆婆」譯為「壽」,合稱「童壽」。這部《法華經?普門品》是他翻譯的,所以叫做「鳩摩羅什譯」。
據古人的考察,鳩摩羅什是根據龜茲文翻譯這部《法華經》的。因為印度梵文的《法華經》傳到龜茲國去,譯成龜茲文,羅什法師就根據龜茲文翻譯成中國的漢文。另外還有兩種漢文的《法華經》,依古人的考察,說那是根據梵本翻譯的。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中印度人。中印度的國君想聘他為相,但他不願為相,便離開中印度而到龜茲國。龜茲國王感覺此人不好名利很難得,所以非常歡迎他。龜茲國王的妹妹耆婆,看見鳩摩羅炎也很歡喜,於是就嫁給他,生下了鳩摩羅什。
耆婆生了鳩摩羅什以後,想要出家做比丘尼,但是鳩摩羅炎反對,所以就沒有出家,後來又生了一個弟弟。等生了弟弟以後,耆婆決定要出家,鳩摩羅炎還是反對,她就絕食七天。鳩摩羅炎見她這麼堅定,就同意了。耆婆出家的時候,鳩摩羅什年紀有七歲,也隨著母親一起出家。
出家以後,鳩摩羅什是學習阿毗曇論與《阿含經》的。有一次,他母親帶他從罽賓國回到娑羅國(位於今之新疆)。這時娑羅國正好有一位大乘佛教的學者,原來是一位王子,後出家為比丘,叫須利耶蘇摩,才華非常高。當時,鳩摩羅什年紀很輕,約十一、二歲左右。他對鳩摩羅什講大乘佛法的道理,羅什法師不能接受,常與他辯論。最後,鳩摩羅什法師感到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於是回小向大,成為大乘佛教的一名菩薩行者。他說:「我以前學習小乘佛法,譬如人不認識黃金,而認為鋀石很微妙,是最好的!」
回小向大之後,鳩摩羅什法師開始研讀大乘經論,他的智慧更加增長,有了很高深的境界。當他回到祖國以後,常常講解大乘經論,名望愈來愈高。而他的母親出家以後得了初果,後來得到二果,就離開了龜茲國到印度去;最後有消息傳回來,說她已經成為三果聖人了。
姚興把鳩摩羅什請到長安後,就開始翻譯大乘經論,合計共三百多卷,對當時中國佛教影響非常大。因為,在羅什法師以前,翻譯經論的人漢文造詣不太好,所以翻譯得詞不達意,讀起來不容易明白。在西晉的時候,道安法師常常講《放光般若經》,但是有的地方看不懂,只好念念文就算了,於是他發願要求生彌勒內院,去請問彌勒菩薩。鳩摩羅什法師來了之後,他所翻譯的經論,文義非常流暢,令當時的佛教徒皆大歡喜。他翻譯的《維摩詰經》、《法華經》、《阿彌陀經》,雖然後來都有其它的譯經大德又重新翻譯過,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漢文佛教徒大部份還是讀誦受持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論,可見他是非常地受我們中國人的歡迎,他對於中國佛教的貢獻真是非常大!現在這部《法華經?普門品》也是他翻譯的,所以說是「鳩摩羅什譯」。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什麼人?
※梵音欣賞 |《南無觀世音菩薩》送給您……
※觀世音菩薩救空難、車難等,真人真事切勿錯過!
※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 [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