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談中國的大國優勢(一)

紅樓夢裡王熙鳳有句話:大有大的難處。但其實大有大的好處,中國的大國優勢有那些呢?我嘗試來漫談下。

  一、長期統一的歷史

  近代以來,中國在與西方的競爭中長期處於下風,很多人都在探尋中國落後的深層原因。這場爭論到現在仍未繼續,開始認為是中國的武器裝備不如人,甲午戰敗後,人們逐漸認為是中國的帝制比不過西方的憲政,最後認為覺得中國大一統太僵化,比不上西方多個國家之間互相競爭迸發的發展力。

  其實世界的進程是在趨於統一的。中國在兩千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原,然後兩千年間雖也有分裂,但卻在不斷兼并周圍,到明清基本墊定現在的版圖。這裡面有地理因素,中國的東南面也是大海,西面是高原,北面地理屏障稍弱,兩次被北方少數民族攻入,但由於少數民族人口基數太少,因而溶入了大中華的一部分。

中國地形圖

  很多人認為西方的以島嶼山地的地形容易造成分裂的常態——歷史上西方確實分裂的時間更長——便因此認為以後也將繼續呈分裂狀態,其實西方在近代以來也在加快統一化進程。俄羅斯那巨無霸似的廣大版圖,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經過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以及前蘇聯的斯大林等歷任君主征伐而來。日本則是在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幕閥時期統一日本戰國。美國建國初期只有東部的十三個州,現在則有五十個州,面積擴充了三倍。德國原本不叫德國,而是普魯士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二戰失敗後雖分裂為東德西德,柏林牆倒塌後再次統一。德國和法國本來長時間都是戰爭狀態,但在二戰後它們卻攜手拉著其他歐洲國家搞了個歐盟,非要拼湊在一起合成一個大經濟體。世界的歷史是趨於統一的。兩次世界大戰,傷亡巨大,有仇恨,但客觀上更多的是加快了世界各地區的聯繫。

  歐盟是個拼湊起來的東西,我不確定這種沒經過血火洗禮的東西是否能維持長久,但德法搞這個東西,應該是它們的精英們看到了大統一的優勢。大一統的優勢很多,可以減少內部交易費用,減少關稅,促進交流,積聚力量以抗衡別的國家。

  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大一統的歷史更加悠久。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傳統更易形成民族向心力,曾經的輝煌會沉澱王者的雄心。 統一的文思想認同是漸進形成的,並不是憑軍事力量就能完成。秦始皇憑強硬的法家變革,擊敗六國,統一了文字,用郡縣制(帝國制)替換封建制(邦國制)卻沒有維持長久。並不是如歷史文人所說亡於他的暴政,而是當時原來被他打敗的封建殘餘勢力還在,他們並不認同新的帝國,比如項羽就是楚國的貴族,秦亡後各地都在恢復原先的國名。西漢劉邦建國,對封建殘餘做了部分妥協,繼續封王,漢武帝擊敗北方凶奴,鞏固了中原地區長期的和平,歷經漢唐明清等長久的強盛王朝,不斷磨合了各地區的差異,並由此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和王者雄心。

  有一個歷史片段能說明這點,中共打敗國民黨建立新中國後,將國民黨的將領關在了秦城監獄功德林進行改造。杜聿明曾在1942年作為遠征軍出戰緬甸,和英國人一起對抗在緬甸的日本人,但期間多被英國人蔑視,他心中不服,沒有覺得洋人就多了不起。1950年抗美援朝暴發,秦城監獄的他和國民黨其他很多將領宋希濂等忘記了自己的戰俘身份,多次向中共中央寫信建言西方軍隊的戰法和弱點,並熱切盼望中國的軍隊能獲得勝利。抗戰時期就有大量海外華僑捐助物資給祖國,改開以後也有大量華僑回國投資。這就是向心力和王者雄心,烙印在了中華民族的基因里。即使是在那個艱苦的歲月里。

  中國的領導人能從長久的歷史中找到自信,不盲從西方教科書,而是相信自己能根據實際情況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現在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其實僅只是與美國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與之相反的是蘇聯,在對外抗擊外敵的戰爭刺激下,強人斯大林用剛硬的手腕,維持了一個強大的聯邦共和國,但很多邦國由於磨合時間太短,並沒有形成向心力,並且有些國家是反感蘇共那種強勢逼人的。很多人把蘇聯的解體歸於蘇聯的專制,其實還是與歷史傳統相關——蘇聯由於在過去100年里不斷擴展到廣闊的新區域,新納入的少數民族一直在積極或消極地抵抗著蘇聯的統治。現在的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主體版圖,普大帝竭立維持著昔日的雄心,但分離出去的白俄羅斯,烏克蘭們即使在經濟落後的情況下也不會想重新併入俄羅斯的。

  二、廣袤的地域

  中國的地域至為廣大,大有大的好處。

  地域大的國家在國防安全上戰略縱深更大,有足夠的空間閃轉騰挪,以空間換時間,希特勒運用閃電戰27天攻下波蘭,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但他在進攻蘇聯時,閃電戰依然在快速推進,但卻陷入了蘇聯廣袤的國土中,直到寒冬來臨。日本在入侵中國的時候也遇到了同樣的困境,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日本投降前一個月還丟失了十多座縣城。但中國廣大的地域為抗戰的最後勝利贏得了時間,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中國必勝的論斷,也是基於以中國是個大國為前提條件的。

  現在和平時期廣大的地域依然有著明顯的優勢,尤其中國地域又存在著多樣性特點。不同的地域又發展出不同的經濟資源,東部的海域為提供便宜的海運貿易提供條件,西部有儲量豐富的天燃氣資源,有的地方有人口優勢,有的地方旅遊資源多……。各種資源在同一國家內進行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優勢互補。在大的層面,國家進行著大工程,比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在小的層面,各個地方政府和企業發展出各具自身秉賦的經濟園區,比如阿里最大的「大數據產業基地」是距離杭州兩千公里之外、中國貴州貴陽高新區大數據中心,那裡地質穩定而且電價便宜。

  廣闊的地域也為政策的試驗提供了基礎。先在少數地區進行試點,效果不錯再推廣,這是中國政府在長期執政期間獲得的寶貴經驗。

  三、人口優勢

  中國的人口優勢絕不僅在於人多,當然人多也是優勢之一。

漢族人口比例

  首先中國的主體民族占絕大多數,主體民族佔優的情勢下,即使區域之間存在矛盾也容易達成統一。被很多人推崇的美國憲政一直能延續至今,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於美國長期以來有一個穩定且優秀的主體民族,他們叫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種的昂格魯撒克遜的清教徒),主體民族穩固則大利益一致,就能坐下來談,民主黨和共和黨雖有競爭,但是還能友好交替,斗而不破。很多國家照搬美國憲法,我沒有看到成功的例子,因為那些國家要麼族群對立嚴重,要麼主體民族文化沒有那樣的覺悟,投票選舉只是更擴大社會分裂。

  中華民族是務實、勤勞、堅忍、奮進的優秀民族。從周王朝開始即墊定了華夏人以人為本的特色,殷商王朝原本也是崇拜神的,很多祭祀以甚至以人為犧牲,但神靈並沒有保佑殷商王朝,一個月即被周武王擊敗,周人吸取教殷商教訓,以人為本。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家強調仁愛與秩序,墨家追求和平與社會關懷,道家崇尚自由與真實,法家強調規則和手段,各個學派都是從人性出發,發展各自的邏輯和學說,各國國君也是藉助人才的作用互相競爭,沒有靠宗教凝聚力量的。因為不信仰神詭莫辯的宗教,中國人更相信人的力量,信現實的回報,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相信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隋唐開創的科舉制度,開了一條底層民眾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通道,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歷經宋明清一千多年的時間,刻苦學習幾個字烙印在了中華民族的基因里,這一點上也許只有猶太人能與中國人相比。考試是一種競爭選拔制度,它不看門第,地位,錢財,拼的是人的刻苦和堅忍,是一種相對更加公平的制度。而作為考試內容的主體思想是儒家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強調積極處世,尊重秩序,仁愛他人。

  新中國建立以來,大大提高了人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政府大力掃盲,掃盲率是世界最高的,並且提升婦女地位。學習內容也涵蓋了各種學科。

  工業化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實現工業化需要優秀的工業化人口,也即是要有進取心的,有文化,遵守規則的人,並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中國人這幾條基本都具備,並且包括中華文化輻射的周邊鄰國和地區——日本、新加坡、韓國、越南、香港、台灣——也具有同樣素質,這是東亞各國在戰後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我們再看看旁邊的鄰居印度,這個號稱要在人數上超過中國的國家,它的人口具備這些素質嗎?長期的種姓制度和宗教文化,使大部分印度人寄望於來世輪迴的幸福,而不是現世的回報。長期的種族教派衝突和選舉制度使他們無法長期推進教育制度,它的文盲率很高。富士康前兩年抱怨人工成本過高為由,以要搬到印度建廠跟中國地方政府要條件,這兩年沒有說了,就是因為印度大基數的人口並不是合適的工業化人口。

  右派經常嘲笑朝鮮,左派經常嘲笑印度。兩相比較我覺得朝鮮的人口是更適合工業化的,因為朝鮮也是中華文化覆蓋的範圍之內——最近它不斷發射的飛彈與核試驗或許可以佐證這一點,一旦解除對它的經濟封鎖,我相信它也能快速發展。可惜朝鮮的人口基數太小,而印度雖然優秀人口比率小,但由於人口基數大還是佔有一定優勢。我想說的是只有在人口素質普遍較高的情況下,人口數量才有意義,中國正是一個擁有大量高素質人口的國家。並且不同的地域又發展出不同地地方人文性格,有精明的商者,也有刻苦的工人——大家都在努力的奮鬥著。

  人多能進行更加細密的分工,有了更高的效率。創造更加多的財富。人多能夠刺激新的商業模式,中國湧現了很多IT界的優秀企業跟這個是有密切聯繫的。

(待續)


推薦閱讀:

中國人都應該會點紫微斗數
中國人敢花錢 美國人怕花錢
制弓第一人楊福喜:為了一張真正的中國弓
資訊 | 「幽靈武士」黃小峰 用23件作品講了中國繪畫的500年
中國第一蛇村

TAG:中國 | 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