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怎樣選擇挖哪裡|大象公會

靠「分金定穴」還是高科技探測?

文|尼洋

今天上午,江西撫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撫州發現了 42 座明清時期墓葬,基本確定為湯顯祖家族的墓地。

儘管沒多少有價值的出土文物,湯氏墓地還是立刻被稱為江西省「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遺存,和近年大熱的海昏侯墓相提並論。

▍發布會現場

跟盜墓小說和影視劇中五花八門怪力亂神的探墓技巧相比,湯墓的發現過程堪稱平淡無奇,尤其缺乏神秘主義元素。

▍電影《尋龍訣》中對「分金定穴」的古墓定位方法的解釋

▍網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闡述的通過星象和羅盤定位古墓的方法

湯顯祖的墓地甚至不是第一次被發現。直至1960年代,它的位置都清楚無疑,1957 年還曾有過修繕。但文革時期,湯墓遭嚴重破壞,所在土地被工廠佔用,從此不知所蹤。該工廠去年 11 月被拆除後,湯墓便重見天日。

不過,這種情節平淡至極的考古故事,雖然影視改編的潛力有限,卻代表著考古工作的一般規律。

能不挖的就不挖

雖然在盜墓小說中,考古發掘往往被調侃為「官方盜墓」,但在現實中,與自由不羈、賊不走空的摸金校尉不同,考古學家即使掌握古迹的位置,也要遵循「能不挖的就不挖」的原則,不能恣意下手。

在歷史遺存豐富的地區,考古學家短期內不可能發掘所有的遺存。如果缺乏足夠的保護能力,盲目發掘往往還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

▍發掘之初的兵馬俑表面基本都有彩繪,但由於當時缺乏有效的保護技術,考古學家們只能眼睜睜看著陶俑上的色彩在西安乾燥的空氣中褪去 / 來源:《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

1956 年,儘管保護條件尚不成熟,郭沫若和吳晗等人仍力主主動發掘明定陵,無視鄭振鐸、夏鼐等考古學家的反對,結果諸多文物遭嚴重破壞。

▍圖為當時開鑿定陵地宮金剛牆的過程 / 來源:1958 年攝製的紀錄片《地下宮殿》

即使是科學性的考古發掘,也會對歷史遺存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因此,諸多教訓後,考古學者通常都會避免主動發掘,即使是地面上存在明顯標誌的考古遺存,也不能輕易發掘。

即使是晚期墓葬,發掘時也須注意社會倫理問題,避免「挖人祖墳」。

▍地面上有巨大封土堆的秦始皇陵至今都未發掘

▍2017 年 4 月國家文物局《關於江西撫州湯顯祖家族墓園遺址 2017 年度考古工作方案的批複》中強調發掘不能涉及湯顯祖墓葬本體 / 來源:國家文物局官網

對於確有必要發掘的遺址,考古學界則強調要儘可能詳細地分析和記錄發掘過程中的每一處細節,以免遺漏任何歷史信息。

▍考古發掘過程中對需要記錄的土質的詳細區分方式 /來源:國家文物局編:《田野考古操作規程》

在什麼情況下,考古學者會有必要挖開一處古代遺址?

不得不挖了才挖

在更多情況下,考古發掘其實是不得不挖。

從 20 世紀 50 年代的的建設高潮開始,中國文物管理部門就一直要求,考古發掘要遵守「兩重兩利」方針。

▍1961 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示》中首次提出「兩重兩利」的概念

無論是考古研究機構、文物管理部門還是各高校的考古教學與實習,都必須按照這一方針選擇發掘地點、制定發掘計劃、組織發掘工作。

因此,中國的很多考古發掘,都是在國家大型建設過程中,為避免歷史遺存遭到破壞而做的配合性發掘。

理論上,所有大型項目在建設前都要先進行考古勘探,如果發現考古遺存,就需要在建設開始前完成考古發掘項目。

▍雄安新區考古調查項目啟動現場

這樣的考古發掘中,「快」往往是一大原則。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在古代遺址保護與基建工程特別是國家重點工程發生矛盾時,一般要儘快組織並完成發掘。

當遇到一些不宜「儘快」發掘重要的歷史遺存時,則需要文物管理部門和工程管理部門進行協商,採取妥善的解決方式。

但現實中的「協商」並不那麼容易,考古部門經常會陷入與施工單位的一次次交鋒。而建設方則會為了趕工期而不顧客觀條件而催促考古單位加快進度,想方設法規避考古勘探,甚至還出現過因為擔心影響工期而在發現文物後隱瞞不報的情況。

▍媒體報道施工方為趕進度而無視考古發掘公函的例子

▍西安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唐長安城遺址破壞嚴重,許多建設項目都未經考古發掘。圖為長安城西市遺址西南部被破壞的情況。/來源:《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的最後機會》,張建林、龔國強

而出現這些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施工方也確實耗不起。因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的規定:

第三十一條 凡因進行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需要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

這個錢還得他們來出,那當然是能省則省。

除了配合基礎建設的發掘,還有很多考古項目是對那些因為自然災害、意外事故以及非法盜墓等原因而遭到破壞的古代遺存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考古報告中記錄的五花八門的古代遺存被發現的情形

在這些情況下,如果不進行及時科學的考古發掘,遺存就將面臨更嚴重的破壞,考古學家因此臨危受命,進行搶救性的發掘。比如近年來受到極大關注的海昏侯墓,就是在發現盜掘現象後,考古部門不得不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又比如湯顯祖家族墓群,自 20 世紀以來就已多次遭到毀壞。直到 2016 年,撫州市為了推進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過程而拆除了建於上世紀的製冰廠,湯氏家族墓群才又重新被發現並進行考古發掘。

當然,除了被動的配合性發掘和搶救性發掘以外,在保護條件成熟且確有需要時,考古部門也會出於對一些考古課題進行研究的目的而展開有針對性的主動發掘。

那麼,這些主動發掘的地點又是怎樣確定的呢?

洛陽鏟仍是最佳探測工具

考古學家會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相關考古研究成果及文物普查記錄等研究基礎確定考古調查的區域範圍。

接著在確定的區域內組織調查人員進行系統的踏查,在地面上尋找古代人類生活的痕迹。很多人類遺存會因為後期的自然破壞和人類活動在地表顯露一些痕迹。

溝坎斷崖、農田、磚瓦窯等動土較多的地方,以及水源地、河岸等古代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都是發現古代人類活動痕迹的常見地點。

▍斷坎上可以觀察到的人類活動遺迹

考古學家會根據觀察到的遺存痕迹、地面遺物的密度等因素來綜合考慮發掘地點的選擇。

在一些調查項目中,航空遙感技術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採用高空拍照、熱紅外遙感等技術,通過植被標誌、陰影標誌等依據就能觀察到古代遺存在地表上的一些反映。

▍高空中觀察到的洛陽邙山農田中的麥子長勢差異顯示了古代墓葬的位置。地下遺存中的路土、夯土、填土、淤土等人為擾動過的土壤在濕度、緻密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差異,像小麥這樣的對土壤肥度與水含量比較敏感的作物的生長狀況就會暴露地下遺存的位置。

在通過地面踏查、遙感探測等手段確定了相對較小的遺存分布範圍之後,就需要進行更加細緻的勘探來確定遺存的具體位置。

在這一階段,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有時能夠幫助考古學家確定地下遺存的位置。例如以地下遺存的磁異常為依據的磁法探測、以地下遺存導電性差異為依據的電阻率法探測、以電磁波在不同物質中傳播時路徑和強度的變化為依據的電磁法探測等方法,都是考古學家常用的物探手段。

▍考古學家正在利用電阻率法探測法地下遺存情況

理論上講,這些物探技術具有不損傷遺存、勞動強度小、節省時間等優勢,但因為各自探測原理的限制,這些物探技術只能在最理想的條件下探測到某些地下遺物的存在,卻無法探測出整體上反映人類活動痕迹的土質土色變化以及地層中的細小包含物。

這些物探技術在運用過程中,還很容易受到現代磁場和近現代遺物等因素的干擾,因此現實中成功的實例並不多見。

相比之下,用「洛陽鏟」簡單直接的「探鏟鑽探」仍然是目前考古工作中最有效的探測手段。

▍考古發掘中使用的探鏟(即洛陽鏟,最早為洛陽地區的盜墓者所使用)

▍探鏟的剷頭鋒利且有一定重量,考古工作者用剷頭在地面上鑽一個小孔,利用其慣性不斷鑿深,探取土樣,其鏟柄可以根據鑽探深度不斷續接。

▍探鏟探取的地下土樣

根據探取土樣的土質土色及其中的包含物,考古學家可以判斷不同深度的地下遺存埋藏狀況,從而確定進行發掘的具體位置。

在選定了具體的發掘位置之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制定詳細的發掘計劃,並向有關部門申請正式發掘。

▍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申請書 /

▍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申請書 /來源:國家文物局官網


推薦閱讀:

農民造飛機,招誰惹誰了?
個人意見:1979 年的真人秀|大象公會
如何正確讀古詩|大象公會
大象公會

TAG:考古 | 選擇 | 大象 | 大象公會 | 考古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