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書法鑒賞(卷上)

宋 米芾 《伯充帖》 行草書<紙本。信札一則。約書於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縱27.8厘米,橫39.8厘米。釋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頓首啟。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難卻爾。區區思仰不盡言。同官行。奉數字。草草。芾頓首伯充台坐。 >

宋 米芾 《捕蝗帖》行書<此帖風格與米芾一般書作有些不同。該作筆畫較為粗獷恣肆,形成險中有穩、拙中見巧的重要特色。>

宋 米芾 《草書四帖》草書<是米芾草書佳作之一。米芾平生屬意於行書,於草書並非專攻,但他對草書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草書應師法晉人。所以米芾所作的草書儘是上追晉人遺規,字字獨立,取法古淡沉著,不以纏繞為能事,點畫高古,在北宋時期的小草中屬於上乘之作。《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目窮合帖》合裝而成,故稱《草書四帖》,又可稱《草書五帖》。>

宋 米芾 《道林詩帖》行書<紙本。縱30.l厘米,橫42.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鑒藏印記:「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趙禮用觀」(朱文)、「吳郡董宜陽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賞」(朱文半印)等。此帖運筆如刷,筆力遒勁,結態造勢寬展肥美,為米氏之精品。[釋文] 道林樓閣鳴(此字點去)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檐。>

宋 米芾 《丹陽帖》行書<(翰牘九帖之六) 紙本 行草書 縱23.5厘米 橫22.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般書家的弱點往往在於字的結體,或者過於拘促,或者過於猛厲。而米芾的字卻在字的結體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洒脫開放而又中宮緊縮,的確令人佩服。此帖所致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適意帖》中「覷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丹陽帖》,《書法大辭典》稱為《丹陽帖》;蔡舜寧〈米芾之書學思想與書法藝術研究〉稱為《換玉筆架書》。「丹陽」乃潤州古稱。秋榖未登,青黃不接,米價必至踴貴,故此帖必作於崇寧二年夏秋之間。米芾願以玉筆架換百斛丹陽米,寥寥二十餘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氣,有點調皮;「早一報,怨他人先」,則活脫可見其幽默詼諧。從文字看來,已有《世說新語》中晉人名士風度。藝術賞析:米芾「翰牘九帖」之一,此尺牘的書法風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人書札作風。米芾名其居為「寶晉齋」,十分仰慕的正是晉人風流。他研習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後半部全從右軍《蘭亭》中來。但他最為傾心的是「破體」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謂:「子敬天真超越,豈父可比也。」落筆痛快,氣勢開張,英俊豪邁,更契合於米芾的性格。《丹陽帖》的寫法就和獻之筆札相近。但是,既經「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筆法,兼之米芾個性強烈,字勢愈加跌宕,用筆更形起落,牽絲顯露,出鋒銳利,真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大膽而潑辣,尺素之間亦使出了渾身解數.這與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離.米芾畢竟還是米芾,米字到底還是米字,他能著名書史,開宗立派,不是沒有緣由的.此帖文字較少,雖是行書,但全帖完整,顯得凈潔可愛。釋文:丹陽米甚貴.請一航載米百斛來,換玉筆架,如何 早一報,恐他人先。芾頓首。>

宋 米芾 《淡墨秋山詩帖》行書<紙本 行書 29.1X31.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為米芾行書七言絕句一首。墨跡本。帖後有「衡山」印。這件「淡墨秋山詩帖」流傳有緒,歷代著錄於《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運筆如刷,筆力雄健,結態造勢寬展肥美,當為米芾中年書法之精品。此帖瀟洒俊秀,倜儻風流。米芾雖力主「平淡」、「天真」。此帖卻內涵豐富,逐字推敲,書文俱佳。「添」字上面一短撇,改寫成短橫,並下面一橫,均寫成前粗後細,且筆勢十分活潑,看似隨筆寫就,其實胸中早有丘壑,才能夠山水自然成章。全文綺麗如秋雲織錦,爛漫若春花爭榮,而撇鋒如刃,垂豎若刀,又自剛勁凌厲,有摧岩斫石之勢。 釋文:淡墨秋山盡遠天,暮霞還照紫添煙。故人好在重攜手,不到平山謾五年。>

宋 米芾 《德行帖》行書<此帖書法雄渾超拔,縱逸豪放。其用筆凝重渾厚,又不失圓潤遒勁,筆法猛厲多變,八面生鋒,結字奇險,幾乎字字無平穩安詳之態,創造出一種激越昂揚的書法意境。>

宋 米芾 《多景樓詩帖》行書<紙本。十一開。縱31.2厘米 橫538.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原為長卷宋時改裝為冊。此冊米芾行書十一開,冊中有「左史江氏」、「檜」、「秦禧之印」及明清諸家藏印。崇寧元年(1102),同朝何執中跋為米芾所作。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運筆松放,結構飄逸,如仙人舞袖,為米之絕妙書。」所書從頭至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一氣呵成。運筆蒼勁飛動,筋骨雄毅,神氣飛揚,剛健端莊中有婀娜流麗之態。其結字多取側勢,為米芾傳世大行書之佼佼者。此作氣勢雄偉,字態奇異。縱觀全篇,彷彿使人感覺到作者的激情在在字裡行間奔騰。用筆爽爽辣、結字奇險、筆勢酣暢、章法隨意,精妙之處多有。這幅字,絕好地印證了米芾自謂的「四面」用筆,是「刷字」的代表作品。作為手卷形式,此帖前篇、中段、結尾的布勢、氣韻暢達,波瀾起伏,高潮迭起,引人入勝,足見作者把握全局,駕馭筆墨的膽力和功力。張邦基《墨庄漫錄》卷四:「鎮江府甘露寺在北固山上,江山之勝,煙雲顯晦,萃於目前。舊有多景樓,尤為登覽之最。蓋李贊皇(德裕)《題臨江亭》詩有『多景懸窗牖』之句,以是命名。……自經兵火,樓今廢。近雖稍復營繕,而樓基半已侵削,殊可惜也。」張氏南宋人,所云「兵火」,當謂靖康之亂也。記中未及樓元符未經火盪盡事,則「禪師有建樓之意」,非託空言矣。禪師恐猶是方丈仲宣。本詩用筆結字稍有失懈處,或以《虹縣詩》比較,目為贗作。然老氣橫秋,蒼勁之至,何物小子,克臻此境?其衰颯之意,正晚於《虹縣》之證。釋文:華胥兜率夢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樓。冉冉明廷萬靈入,迢迢溟海六鰲愁。指分坱虯輿露,頂矗昭回列緯浮。衲子來時多泛缽,漢星歸來覺經牛。雲移怒翼搏千里,氣霽剛風御九秋。康樂平生追壯觀,未知席上極滄洲。多景樓禪師有建樓之意,故書。>

宋 米芾 《惡札帖》行書<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芾啟,要惡札,是甚字,批及。芾頓首。章侯茂異。>

宋 米芾 《法華台詩帖》行書<紙本 縱29.8厘米橫4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為米芾早年書法,體勢緊結、欹側,用險求夷,有歐書的緊峭內斂。釋文:法華台。塊圠有同色,雪深雲未開。終南晴夜月,彷彿似登台。>

宋 米芾 《方圓庵記》行書<宋釋守一撰,米芾書。《方圓庵記》 宋元豐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師到龍井壽聖院辯才住所方圓庵拜會辯才,二人講經說法,談古論經,十分投機。為此,守一寫了《龍井山方圓庵記》一文,以示紀念。此碑由米芾書。原石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刻。書法腴潤秀逸,乃米芾"集古字"時期佳作,多從集王聖教出,頗有可玩味處。>

宋 米芾 《復官帖》 行書<白粉臘紙本,12行90字。字大寸余。鈐有「梁清標印」、「鴻緒之印」、「儀周鑒賞」、「詒晉齋」等鑒藏印。帖後有米友仁、郭天錫、施光遠、成親王等跋。施光遠云:「此帖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此帖為米芾晚年之作,體現出雄逸蒼厚、八面生動的意境。>

宋 米芾 《公議帖》<又稱《長至帖》 紙本 行書 縱33.3厘米 橫4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芾頓首再拜。長至,伏願制置發運左司學士,主公議於清朝,振斯文於來世,彌縫大業,繼古名臣。芾不勝瞻頌之至。芾頓首再拜。>

宋 米芾 《海岱樓詩帖》草書<海岱樓是米芾的書齋號。米芾墨跡總能給我們帶來驚喜。或者如長藤枯枝或者如陽春綠柳,或者剛勁有力或者柔媚多情,給人以無限遐想。此帖即是柔媚一路的典型。>

宋 米芾 《寒光帖》行草書<全稱《寒光二簡帖》,又稱《向亂帖》。墨跡,淡黃紙本,尺牘。縱27.3厘米橫30.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二簡各五行,字大徑寸,款署「黻頓首」,「黻」作草書。第二簡有明董其昌跋。此二簡結體修長秀韻,超絕中復具妍美之姿,已無早期歐陽詢、柳公權筆法,應是其中年作品。《向亂帖》是其四十一歲以前書寫的。此帖為米芾寫給好友蔡肇的書札。明董其昌跋稱:「米老此尺牘,似為蔡天啟作,筆墨字形之妙,盡見於此。」此帖書法與一般常見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筆時提處細若絲髮,圓潤遒勁,按處中鋒直下,沉著不滯;結字因勢生形,行間絲帶連綿不斷,熟而不俗,險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行草相間,筆法變換多端,以傾側取勢,流暢婉美。釋文:向亂道在陳十七處,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惡詩奉承。花卉想已盛矣。修中計已到官。黻頓首。>

宋 米芾 《韓馬帖》<紙本 行書 縱33.3厘米 橫33.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芾頓首啟: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沖勝。韓馬預借三五日,節中數貴游宴集處使之賞玩如何?忝親契敢爾。過節面納也。謹奉啟,不宣。芾皇恐。寺丞仁親閣下。>

宋 米芾 《賀鑄帖》行書<(翰牘九帖之五) 紙本 行草書 縱23.4厘米 橫36.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的看點在於剛勁。米芾書法最典型的特點是柔媚,而此帖則給他的書風添加了別樣的一種色彩。釋文:芾再啟。賀鑄能道行樂慰人意。玉筆格十襲收秘,何如兩足其好。人生幾何,各閼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來授,玉格卻付一軸去,足示俗目。賀見此中本乃雲公所收紙黑,顯偽者。此理如何,一決無惑。芾再拜。>

宋 米芾 《虹縣詩》行書<行書。系米芾撰並書,紙本墨跡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 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內容為兩首七言詩。帖後有金大定十三年劉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

宋 米芾 《惠柑帖》行書<翰牘九帖之八 紙本 行草書 縱22.7厘米 橫33.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雖則縱向取勢,但有蘇軾《黃州寒食帖》的意味。筆畫粗細結合,用筆剛柔並濟,達到了心手相忘的境界。釋文: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長茂者適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試之。余卜面謝,不具。芾頓首。司諫台坐。>

宋 米芾 《焚香帖》草書<又作《海岱帖》,草書九帖之九,為米芾知漣水軍時所寫之尺牘,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海岱」指海岱樓,在漣水。約元符元年(一零九八)秋。紙本。凡六行,共三十五字。縱25.2厘米,橫33.3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日短必為秋雨。此帖或比《中秋登海岱樓作》略晚。「岱」字重寫一過,未必勝前。「學書貴弄翰」,元章於此可謂始終一貫矣。[釋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晝眠,又人少往還,惘惘!足下比何所樂?>

宋 米芾 《將之苕溪詩帖》行書<墨跡紙本。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亦作《苕溪詩卷》、《米南宮詩翰》,澄心堂紙本墨跡卷。縱33.3厘米,橫189.5厘米。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宮詩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後紙另有明李東陽跋。《苕溪詩》是米芾行書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時的詩作書寫。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經意之作,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揮灑自如,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筆法清健,結構瀟麗,有晉王獻之的筆意。其書寫風格最近《蘭亭敘》。此帖用筆取法二王而險峻過之。落筆不拘中鋒,常以側鋒取勢。其書方圓並用,變化迭出。圓轉處穩健凝重,氣勢雄渾;方折處果敢迅疾,意趣天然。點畫顧盼有情,跌宕生姿。肥而勁,瘦而豐,即細如絲縷,亦不失圓勁飄逸。結字欹側,力趨險絕。正、側、掩、仰、向、背隨意結字,變化莫測。危而不失,險而不怪,天趣盎然。用筆、結字、分行、布白均有獨到之處。寓靜於動,能放能收。通篇八面生鋒,筆力老辣沉雄,瀟洒自然。氣勢宏大,飄逸絕塵。其意境清新,節奏明快。字裡行間處處顯示出書家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不愧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吳其貞《書畫記》評稱:「運筆瀟洒,結構舒暢,蓋效顏魯公;書者,絕無雄心霸氣,為米老超格,妙書。」道出了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據鑒藏印記,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紹興內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後入清乾隆內府,並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後,《苕溪詩卷》被溥儀攜至東北,偽滿覆滅後與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詩卷》當時被古玩界稱為「東北貨」,在「東北貨」中,有很多通過各種渠道流出中國。《苕溪詩卷》回歸有一個離奇故事。1963年4月,一個東北小伙來到北京榮寶齋,用一粗布包裹,送來一堆破爛——皆為浩劫之後的殘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沒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紋絲未動。經過專家仔細拼接、撫平,竟然有大書法家趙孟府等人的國寶真跡37件,有些殘片與故宮所藏殘品正好吻合,終於合璧。一年後,即1964年3月,又是這位青年,拿著同樣的包裹送來與上次類似的一堆破爛,經過整理,拼湊書畫殘卷20餘幅。由於這位年輕人未留下真實姓名和地址,當榮寶齋後來赴東北準備以2000元再次酬謝時,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這個謎底才被揭開。原來,這些殘片是他的父親丁征龍1945年9月8日在長春街頭購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個叫駱大昭的見財變歹,殺死他父親和另一個同伴。他的母親孫曼霞在事發12天後,終將駱大昭通過當局繩之以法。這個浸有鮮血的包裹便被孫曼霞仔細收藏18載,雖家貧而不市之,最後終於獻給國家。在這批國寶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詩》。《苕溪詩》回歸時已有殘傷,缺損數字,後居延光室影印本臨摹補完,重新裝裱。釋文: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會(此字誤書旁註卜乃點去符號)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游。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余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周三姓。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仕倦成流落,游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宋 米芾 《蔣永仲帖》行書<此帖筆力沉著雄健,以結字大小斜正,瀟洒飄逸,丰神自具。其字大小疏密錯落有致,跌宕多姿。整幅作品顯得氣宇昂揚,清勁脫俗。>

宋 米芾 《焦山題名》在江蘇焦山

宋 米芾 《晉紙帖》行書<翰牘九帖之三 紙本 行草書 縱23.7厘米 橫39.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在結體上,參差錯落,長短有變,顯得巧妙而富變化。[釋文]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幹,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宋 米芾 《來戲帖》行書<翰牘九帖之一 紙本 行草書 縱25.5厘米 橫43.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風格似乎與別的作品不同,它有一種「拙中見美」的特點,而結體險峻多變,與用筆達到了很好的統一。釋文:蒙面諭浙干,具如後。(下添:恐公忙,托鼎承)長洲縣西寺前僧正寶月大師收翟院深山水兩幀。第二幀上一秀才跨馬,元要五千賣,只著三千。後來寶月五千買了。如肯輟,元直上增數千買取。蘇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務(旁註:是晉公繪像恩澤)家秀才(下雙行註:丞相孫),新自京師出來,有草書一紙,黃紙玉軸,間道有數小真字注,不識。草字末有來戲(雙行:二字),向要十五千,只著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買取,更增三二千不妨。>

宋 米芾 《蘭亭序跋贊卷》行楷書<紙本。縱24厘米橫47.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蘭亭序跋贊卷》即米芾自己命名的「跋尾書」。現裝一《蘭亭序》拓本後,《蘭亭序》非米氏原跋贊本。此帖點畫精緻,書姿峭麗。款後鈐朱文「寶晉書印」及白文「米芾」、「米氏文印」、「米氏」、「米氏無章」等。>


推薦閱讀:

香港《大公報》——龐中華弘揚硬筆書法
絢麗多彩的書法世界——中國歷代書法名家名帖欣賞組詩(一百四十六)
華國鋒晚年榜書欣賞:正氣敦厚,書法大美
為何這些外國朋友都熱衷秀中國書法?
周而復書法作品欣賞

TAG:書法 | 鑒賞 | 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