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項羽之死,英雄之死?

將軍的一生,究竟該如何評價?

論項羽

——Zfr

「死亡是美麗之母,會凋零的事物才可能會美麗,這就是為何我們不被人造花感動。」

------華勒斯?史蒂文斯

項羽雖然敗了,自刎了,被殘忍的分屍了。但他和有關他的爭論,一起流傳到了今世,讓我們時至今日,依舊在為項羽打抱不平也好,恨鐵不成也罷,最終,沒有一個人敢質疑他存在的意義。

戰之神——

霸王項羽,是一位罕見的傑出的軍事統帥。能征善戰,豪氣蓋世,叱吒風雲。

推翻秦國暴政,僅僅巨鹿之戰,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就足以。大敵當前,臨危不亂,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他生還無望時,他破釜沉舟,運籌帷幄,有條不紊地指揮,言語不多卻鏗鏘有力,似一頭雄獅,威風凜凜。就在他的對手們微笑著等著聽他戰敗的消息,洋洋得意時,等來的卻是戰敗的噩耗。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和誰作戰,一個鐵一般的男子,一個從不服輸的人!他們不知道,一個虎狼樣的將領帶出一支猛虎般的人。勢如山倒,永不言棄!

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項羽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彭城一戰,趁項羽的楚軍主力被吸引在齊國,劉邦偷襲彭城得手,項羽明知都城陷落,卻依然留下其主力繼續攻齊,自己則僅率3萬人馬迅速南下,實施反擊,其決心之大,反應之快,出乎意料。谷水、泅水,斬敵10萬,追至睢水,再殲聯軍10餘萬,劉邦險些被擒。

即使是大勢已去,被漢軍追殺合圍,項羽依舊能率領僅存的部隊突出重圍,剎羽而歸。四面楚歌聲起,從者僅百餘騎,分三路期山東照樣打的漢軍心驚膽戰。瀕死時的白刃相接,誓死不降,不渡烏江。

就憑這些,戰之神的稱謂項羽當之無愧。

勇而不仁,不智——

人從不會不犯錯,項羽雖然驍勇善戰,卻性情暴戾,缺乏一些遠見和仁愛。

鴻門宴上對項伯雙面間諜身份不聞不問,謀士范增的話也只管當作耳旁風,坐擁40萬軍隊卻不去攻打區區10萬卻身處崤函之險的漢軍。

滅秦後只圖一時爽快,滅了嬴氏全族,自此再無嬴姓,還一把火燒了秦宮室,說是阿房宮。又搞坑俘,坑殺二十萬投降的秦軍,只留三個降將。再盲目分封,甚至將扶植起來的義帝一併殺掉,自立為王,不顧社稷願意統一的願望,為敗亡埋了禍根。

韓生獻計,意在統一,項羽卻只注重沽名,想著衣錦還鄉。生私下說項羽「沐猴而冠」,項羽聞知,便將之烹死。韓信投奔,只因他曾經受過胯下之辱便對其百般嘲諷,最後結局自然諷刺。

項羽如此殘忍,這或許就是他失敗的原因,而非他所說的「天亡論」。他是一個天才軍事家,但上天在給予他軍事才能的同時抹掉了他的政治才能,而被抹掉的,恰恰是一個做君王者所必須的。所以,在這場帝王之爭中,他必定失敗,敗給那個走路都回摔跟頭的劉邦。

不以成敗論英雄——

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項羽不渡烏江,「無顏見江東父老」。後人對此褒貶不一,也對,他確實可以憑藉在江東的勢力重振旗鼓,利用好烏江這道屏障云云,古今學者都在一遍遍的告訴我們,項羽不該自刎,至少不該落得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然而,項羽之所以為項羽,不同於他人,不就是因為他的執念,打仗稱王,很樸素的想法,勝了就去歡宴,輸了,也絕不哀求饒恕。這種光明磊落的態度,放到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聽到流言蜚語,殺,背地裡說壞話的,就是小人,項羽可不整虛的,不會像張良收買項伯,劉邦從小路逃跑,坦坦蕩蕩,男子氣概。

再說說和虞姬,項羽平生的摯愛,打仗都將她帶在身邊,頗有同生共死的感覺。至垓下,四面楚歌,項羽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凄婉的畫面,項羽一介霸王,竟然為一個女子落淚,兩者的感情之深,頗似後來的玄宗和貴妃,只是一個被人忽視,一個傳為佳話。我怎能不為項王打抱不平?

總而言之,項羽,值得同情,值得敬佩,不應該因為失敗而將其剔除偉人行列。

不善作「帥」,卻當為「將」

——Djx

項羽的形象是飽滿的。

項羽首先是一員猛將。在東城快站之中,項羽「大呼,馳下」,漢軍便「皆披靡」。「遂斬漢一將」,一個「遂」字寫出項羽斬漢將是多麼的輕而易舉。項羽的氣勢更是常人難比,「瞋目而叱之」,便能是漢將人馬俱驚。即使到了最後的時刻,仍「殺漢軍數百人」。雖然司馬遷的描寫可能有誇張之處,但這不妨礙我們去體會項羽的勇猛剛強。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的周瑜之所以是「風流人物」,不僅在於他的將軍形象,更在於他的儒士風骨。與之類比,項羽如果只會打打殺殺,那他可能就沒有什麼動人之處了。他多愁善感的一面更耐人尋味。項羽在垓下「悲歌慷慨」,與虞姬訣別,想到當年的蓋世之功,又看到眼前的失利,大丈夫也忍不住流下了淚水。這讓人看到項羽不是冷酷無情的,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呂布同樣也是一員猛將,但他之所以不如項羽這樣受人敬重,很大程度上緣於他的骨子裡缺少中華文化中的義氣。項羽話中「願為諸君快戰」的「為」字,很能體現出他對於始終跟隨自己的將士的情義。

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話便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一方面,項羽致死都沒能反思自己,一味歸咎於天,體現出他的自負。另一方面,這進一步刻畫了項羽勇猛直接的戰神形象。這句話讓我對項羽的執迷不悟有些惋惜,但同時又覺得如果沒有說這類的話,便不是項羽了。

上網查了一下項羽的資料,一方面看到他征戰無數,但另一方面看見的卻是他在後期總被劉邦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劉邦鴻門宴上的謙卑只是假象,而項羽卻當了真;劉邦總是暗自算計、左右偷襲,而項羽永遠是怒髮衝冠、揮師直下。

課上有同學說項羽太單純,確實,在圓滑狡詐的劉邦面前,他就像一個、也就是一個意氣風發、頭腦有些簡單的少年。有時他甚至傻的有些可愛,讓人佩服他的忠義、剛強。他是王,他應當看透時局、機制善變。但是除了享受王的權勢和富貴外,他可能更多地把自己定位成一員戰將。因此馳騁沙場的雄姿背後,留下了世人遺憾的嘆惋。

也許項羽骨子裡就不應為「君」,而應為「王」;不善作「帥」,卻當為「將」。

從《項羽之死》看項羽其人

——Wrc

從垓下十面埋伏的圍困,到烏江自刎的壯烈,項羽在他生命和他親手締造的霸業的最後一刻,譜寫了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儘管作為君王,他葬送了推翻暴秦後的大好局面,未能實現對中原的統一,也在歷史上飽受後人的批判,但作為將帥,他始終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留給我們一首至今廣為傳頌的垓下之歌和一幅鐵骨柔情的霸王別姬的畫面。他在絕境中提到的不過是女人和寶馬,只是這份情意如此深重,以至於我們不會認為他把臨別最後的眷戀留給自己身邊之人之物是胸無大志的表現,而是會被這樣悲壯的氣氛所感染。就像項羽身邊的將士在哭泣的同時,不忍正視他們所敬愛的君王的面容。這時我們看到的項羽,不再是那個破釜沉舟的勇士,而是一個內心懷有真摯情感的末路人,也會感嘆時局的不公,也會哀憐身邊人的命運,也會慷慨悲歌。

在營帳里流盡了最後的眼淚,項羽上馬賓士,霎那間又變回了我們熟悉的形象,左衝右突,無人可擋,身後二十八騎緊緊跟隨,彷彿當年起兵時雲集江東的八千子弟的化影,他自己也始終是那個所向披靡的霸王。項羽不像其他覆滅者那樣做最後徒勞的掙扎,也不追求東山再起的渺茫希望,他在戰場上的拼殺,並不能讓自己走出生與死之間的暗影。他這樣做,是為了履行對自己部下的承諾,和證明自己,就算與命運對抗失利,自己也在勇氣和精神上勝過一切。

是這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使後人有了批評的依據,可也是這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讓他的形象顯得鮮明,讓他的勇武和氣概達到了全新的高度。項羽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被命運擊垮的英雄,可能並沒有認清自己曾犯下的一系列錯誤,但是足以使自己本來會被掩埋在黃土中的一生的奮鬥顯得光輝。生死,本就在一瞬,死前的悔悟除了留給後人作談資外,又有什麼意義呢?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所考慮的也不再是項羽自己,而是將士作為一個整體的榮譽。這樣轟轟烈烈的舉動,反映出的正是項羽對形勢的獨特的認識,他不願,或許也不能在絕境中深刻反省,只是因為他要展現給部下們的是一名軍人戰鬥的職責。在這樣千鈞一髮的時刻,項羽沒有顧及自己身後會受到的毀譽,而是儘力向將士們證明,他們所效忠的自己,始終不會在戰場上倒下。多麼令人稱讚,也多麼令人嘆惋。

至於烏江邊謝絕亭長擺渡的好意,自不必多說。假如歷史能夠被改寫,項羽答應了亭長的要求,或許最終鹿死誰手未可知,但那時的項羽,不會是今日烏江自刎的英雄。早已有了死的勇氣,早已告別了生的美好,又何必彷徨?倒是項羽將所乘烏騅馬贈予亭長一舉,使他的人格魅力與其他末路好漢有了高下之分。贈頭故人,讓結局沒有那麼殘酷,可是烏江之畔,不會少憑弔人的眼淚。

描述項羽之死的詩詞眾多,但於我而言,只有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最精確的刻畫了項羽的形象。不需說項羽難成霸業的自身原因,亦不需說他只為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歷史的迷霧若非局外的我們,誰能撥開?項羽作為亂世英雄,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盡顯英雄本色,本來就已經足夠了。

唯勇謀者,可得天下

——Xyc

他是一名勇者。從江東起兵,一個個勁敵紛紛被他踩在腳下,成為了他前進之路上的墊腳石。巨鹿之戰後,諸侯跪著前來進見,不敢抬頭看他威武高大的面龐;統領著千軍萬馬一路殺到咸陽,連捷足先登的劉邦也要讓他三分。

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駐軍垓下,楚地的歌曲從四面響起,劉邦的計策固然瓦解了項羽大軍的軍心,身在他鄉卻聽到家鄉的歌聲,即使是英雄也無法阻止掩面流淚的自己。預知到失敗是比失敗更加痛苦的,他望著眼前心愛的美人,回想起他馳騁疆場時忠心耿耿的坐騎,終於難以掩飾心中的痛楚。勇敢的人流下眼淚,飽含著更多的辛酸與痛苦。

於絕境中,方見得英雄慷慨。夜半,他與愛人做了最後的訣別,義無返顧帶領一小撥軍士衝出了重圍,可惜被一個田間老農所欺騙,陷入了絕境。面對追兵,披掛上馬,沖將下去,殺倒一片漢軍;烏江水邊,堅定拒絕渡回江東,最終連殺數百人,拔劍自刎,慷慨激昂,悲壯不已。

然而,仔細想來,項羽的失敗並不是不可避免。他也曾有很多機會:劉邦初破咸陽時,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來給項羽傳信,范增也建議項羽儘早除掉劉邦;項羽卻因為項伯的一番話放棄計劃,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在彭城之戰大破劉邦後,也沒有斬草除根,更沒有藉機和各路諸侯處好關係。最終,劉邦再次強大起來,撕毀盟約,聯合其他諸侯消滅了項羽。

項羽之敗,敗在謀略不足。身為霸王,他在自己軍隊的戰略規划上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夠好。在鴻門宴這樣重要的外交場合中,他在自己的謀士中沒有選擇最切合時宜的的對策;之後遭遇垓下之圍,更是由於他多路作戰不力,又遭遇劉邦撕毀合約,才導致了最終的窘境。誠然,劉邦撕毀合約有他的狡猾之處;但即使是正義者,也有必要對於對手可能使用的非正義手段做好一定的準備。同樣,借鴻門宴之機坑殺劉邦確實不是義舉,但是在當時大亂的天下中,又有幾個人是有「義」的呢?

說的更寬泛一些,人生在世,若想取得更大的成功,適當的圓滑與獨特的個性同樣重要。項羽勇敢而善戰,這是他的優勢,同時他也有一些沒控制住的自負因素在其中。正因為這樣,他猜疑范增,損失了自己的謀士;坑殺秦軍,在關中結下怨恨,最終導致幾路諸侯紛紛投奔劉邦,協同作戰,一鼓作氣擊潰項羽。

在勇敢與圓滑的對決中,劉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儘管如此,項羽的勇仍然應該被我們銘記、欽佩;只不過,他離成功,差了一小步。

英雄亂世

——Cyf

當年的英雄自刎烏江岸,死得壯烈,死得英勇。「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是一世英雄在窮途末路前的無奈和悲嘆。確實,單單從項羽個人講,他是個理想中完美的英雄,沉舟巨鹿、戲馬彭城,仍然是現在人們口中的佳話,每每想來不覺酣暢淋漓。

他有勇,善用兵,為眾多將士信服,又待人大方豪爽,不愧為一時名揚的西楚霸王。即便已經被數千漢兵圍困,項羽仍然毫無懼色,向將士們誇下壯言,隻身斬將、突圍、刈旗。赤泉侯楊喜在項羽一聲怒吼中也下得敗退數里,項羽的勇氣與豪放體現的淋漓盡致。鴻門宴上,劉邦已入敵穴,本可以謀殺之而江山唾手可得。

但項羽為劉邦卑躬屈膝的態度而感到自滿,執意沒有動手,於是奠定了後患。末路時看到昔日跟隨自己又轉投劉邦的將士,相必應該十分氣憤而恨之入骨,但是項羽卻與其相認並贈頭為人情,足以見項羽的豁達大方。不管是打仗還是待人,項羽都光明磊落,耿直豪爽,或許這也是如今對項羽評價如此正面的原因。

然而英雄內心的一份天真和義氣逼他於烏江邊自刎,至此,英雄的一生戛然落下帷幕,雖讓人可悲可嘆可惋惜,縱觀一生全然無一個污點。其實看似項羽和劉邦都在打天下,二人實際追求的東西截然不同。劉邦是為了取得江山社稷,而項羽則是為了追求英雄的勇氣與豪情。

因此,劉邦可以為了他的目的不擇手段,卑躬屈膝,而項羽即便在窮途末路也不能捨棄英雄的做派與顏面。本來,只要他過江東,歷史就不知會被誰書寫了,然而只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他便執意將一生結束在烏江邊。最後的一仗打得令人生畏,悲壯而豪放,項羽至死都維持了一個英雄所有的氣概,死得悲壯,死得豪邁,全無兵敗的頹喪之感。最後,他也達到了一直追求的目的:一生為英雄。

只是,英雄不該出生在亂世,亂世容不下英雄。在沒有規矩的世界裡,光明磊落抵不過偷奸耍滑,耿直待人比不上爾虞我詐。然而在那樣一個不公平的時代,居然能湧現出這樣一個一身清白的英雄著實令人感嘆。即便項羽沒有奪取天下,世人仍然會銘記這個曾屹立於亂世中的英雄,一生守護著自己的信條,為了英雄的品質可以捨棄一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既然亂世容不下項羽,那麼願他在陰間活得依然豪情萬丈。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江州司馬的頭條」,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英雄項羽02-會稽起兵
經典熱播《綠色英雄》87集
從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看千古興亡英雄事
20年前,我曾看過一個黑暗的故事

TAG:項羽 | 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