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中國人往往「兩個人在一起就有三派意見」

人類,任何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個國家也好,沒有辦法不分派的。所謂分派,就是意見相同的自然會排列在一起,可是分派了以後,最後的結果都很可憐。我在外面常常感覺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個性,分派系的觀念比任何民族更嚴重,中國人往往兩個人在一起有三派的意見,決不團結的,這是中國人要命的特點。尤其在海外的華僑,要打擊都打擊自己人,這是民族性的問題。

為什麼孔子提倡仁義道德、提倡孝道?這是告訴你,我們這個民族性偏差到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路上去的太多了。幾千年來如此,現在還是一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印度提倡眾生平等?印度最有階級歧視、最不平等,所以他高呼眾生平等。西方人為什麼提倡自由?因為當時中古時代的歐洲最沒有自由。

你們要是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悟到人生。一種教育方式,就像開藥方一樣,生了哪一種病,就開哪一種葯。中華民族就是犯了這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病,也可以說這個民族最不切合人情的實際。只要有兩個中國人在一起,就分成了三派意見,痛苦極了。別的民族不一樣,在自己家裡吵吵鬧鬧,對付外人就不同了;會議上吵得一蹋糊塗,出去了還是兩個肩膀搭在一起,喝酒去!同是議場的事,中國人就不一樣,今天吵了,出門還蹬你眼睛,再不然暗裡捅你一刀,真是不可理喻。所以人家的民族可以講民主、講自由,我們沒辦法講,講了一定要出大問題的。

我們研究哲學的、歷史的,特別要注意;我常說,我們的這個民族性是一個問題,包括整個人類的人性,都是非常可怕。因為人性天生都很壞,所以各個宗教,各個文化,各個哲學都是教人如何做好。由於人性缺乏仁義孝慈,所以千古以來的聖人都要人學仁義道德,要孝要慈。

任何一個文化思想,都要先了解當時的時代,譬如我們經常講民族要團結,可見這個民族不團結;尤其是在國外看到,兩個中國人在一起就有三派意見。一個人的時候,自己還對自己埋怨一番,吵架一下;或對鏡子砸茶杯,出出氣。所以說,人性的問題很嚴重。一個道德的時代,人性不懂教育,所以說要教育;有些國家標榜人道,可見是很不人道,所以才需要人道。凡是一種思想、一種主義,都是藥方子,某一種病吃某一種葯。孔子開的方子是仁義,老子開的方子是道德,諸子百家都在開方子;可是這個歷史永遠是毛病百出,各種方子幾乎都吃不好,這是人類的悲哀。

整理自《南禪七日》《莊子諵譁》《中國式管理》

----------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這是孔子的結論。

「致一」也可以解釋為統一、合一,但也不一定這樣解釋。矛盾的統一,雙方意見對立,對立之中產生另外一個意見。正反相對的兩派意見,鬧來鬧去,哪一個人得利益呢?兩派都失敗,只有另外一派得利。等於男女構精,父親跟母親談情說愛,愛到了極點時,並不一定是利,有損,男女本身就有損,可是另外一個生命產生了,就是這個道理。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這是什麼意思?三個人一起走,一定會產生兩派意見,會損害一個人。我常說孔子的話不究竟,如果孔子生在現在,他的說法一定會要修正。現在兩個中國人在一起,有三派意見,尤其是華僑社會裡邊。我經常囑咐出國的年輕人要小心注意。在外國,中國人專門攻擊自己中國人。兩個中國人在一起,就會有三派的意見。在國內大家搞慣了不覺得,習慣了還不會太害怕,到國外就很害怕了,那可怕得很啊!

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意見?這個道理是什麼?人性很可怕,有些同學說外國人不會,那是因為你沒有看透徹。外國人也一樣會,人都是會那樣的,你拿動物來做試驗也是一樣,三個東西養在一起,問題就來了。「三人行,則損一人。」只有陰陽相合才行,最好是一個人做事情,發起後別人就會來投資啦!差不多就是這個原理。所以孔子的結論是「言致一也」。大意是說:只能一個找一個,並不一定說是統一。一個找一個好辦。譬如說三角戀愛,一定有一個是失敗的。一個找一個很好,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其實不要看著簡單,但也不一定。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問題,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可以領導政治。歷代所謂的梟雄、英雄,懂得領導的人,都懂這個道理。真正的領導是矛盾的統一,把大家製造成兩派,他在這中間才好控制,清一色的反而不好辦。

這個中間道理很多,用得好,是大好事,是「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用得不好,那是大奸大惡。這個話只能講到這裡。關於修道、人生、政治的,自己回去參究。這是禪宗,「良馬見鞭影而馳」,自己要能問一知十,大家回去參參看。

《易經系傳別講》

----------

我們曉得,「尚賢」、「不尚賢」到底哪一樣好,都不是關鍵所在。它的重點在於一個領導階層,不管對政治也好,對教育或任何事,如果不特別標榜某一個標準,某一個典型,那麼有才智的人,會依著自然的趨勢發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倘使是標榜怎樣作法才是好人,大家為了爭取這種做好人的目標,終至不擇手段去爭取那個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爭到好人的模式,在爭的過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亂。所以,老子提出來「不尚賢,使民不爭」,並非是消極思想的諷刺。

此外,法家學說,出於道家的支流,它與老莊思想,也息息相通。法家最有名的韓非子,提出一個理論,可以說,相同於老子「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個觀念的引申發揮,但他提倡用法治領導社會,並不一定需要標榜聖賢道德的政治。他說: 「相愛者則比周而相譽,相憎者則比黨而相非,誹譽交爭,則主威惑矣。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若舍法從私意,則臣不飾其智能,則法禁不立矣。」

他說,人類社會的心理很怪。彼此喜歡「比周」,大家在一起肩比肩(「比」字就好像一個人在前面走,我從後面跟上來,叫做「比」。「比」字方向相反的話,就成為「背」。你向這面走,我向那面走,便是「背道而馳」。懂了這個字的寫法,便可了解後世稱「朋比為奸」的意義。「周」是圈圈)。彼此兩三個人情投意合的,就成為一個無形的小圈子。若有人問到自己的朋友說:「老張好嗎?」就說:「我那個朋友不得了,好得很。」如果有人說他朋友不好,就會與人吵起架來。相反地,「相憎者,則比黨而相非」,對自己所討厭的人,就會聯合其他人予以攻擊。

其實,人類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是非毀譽,很難有絕對的標準。站在領導地位的人,對於互相怨憎的誹謗,和互相愛護的稱譽,都要小心明辨,不可偏聽而受其迷惑。如果先入為主,一落此偏差,「誹譽交爭」,則人主惑矣。

過去有人批評我們中國人和華僑社會說:「兩個中國人在一起,就有三派意見。由此可見中國民族性不團結的最大缺點。」我說:「這也不一定,只要是人類,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有三派意見。」譬如一對夫妻,有時就有幾種不同的意見,只是為情為愛的牽就,以致調和,或一方捨棄自我的意見。又例如一個大家庭里有許多兄弟姊妹,有時意氣用事,互相爭吵,實在難以確定誰是誰非,只可引用一個原則。凡是相爭者,雙方都早已有過錯了。因此法家主張領導地位的人,對左派右派之間的誹譽,只有依法專斷,不受偏愛所惑,就算是秉公無私了。

韓非由家庭現象,擴而充之,推及一個國家,便說:「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若舍法從私意,則臣不飾其智能,則法禁不立矣。」這就是代表法家思想的一個關鍵,不特別標榜聖賢政治。他們認為人畢竟都是平常人,一律平等,應該以法治為根本才對。這種道理,正是與老子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互為表裡,相互襯托。由此可知,法家思想確實出於道家。

《老子他說》

----------

我們需要了解《大學》所說的「修身齊家」之道,可說是指示我們對於家庭和社會團體,乃至政府、政黨、公司等的領導哲學的認識,和領導人的學問修養的目標。

例如一個人,處在社會某種領導的地位,不管所領導的人有兩個或多個,乃至成千上萬,所負擔的責任,就是這個社會的大家長的任務,而且又略有不同於自己血緣所屬家庭的關係。因為所領導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家庭教養、文化教育程度,甚至宗教信仰等等,都各不相同。尤其如我們大中華的民族,因為有幾千年文化的各種薰習更為複雜。我還住在美國的時候,常常對華僑社會中的同胞說,我們的民族習性,有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有三派的意見。而且正如我們自己的批評,「內鬥內行,外斗外行」,這真是最可恥、最要命的惡習。

所以我們上古傳統的文化,早就教導我們,做一個領導人的三大任務,就是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並「如臨父母」、「如保赤子」。必須自己要求學養的成就,是可以為這個社會的長官(老闆)。同時,也可以為這個社會的父母親人。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為這個社會的大導師。同時,對於所領導的社會成員,要耐心地教育他、教養他,就像父母或保姆對待孩子一樣。當然,如果是在負責教育的崗位上,也必須要有做學生的領導、父母、保姆一樣的修養學識和心情才對。不是只做一個「經師」,傳授知識。必須要同時是一個「人師」,有形、無形教導一個學生或部下,怎樣做一個人。當然,假如能教導出一個學生,最後成為「完人」或「真人」,那就可說已對得起自己的一生,是為「聖人師」或「天人師」了!

《原本大學微言》

*****************************


推薦閱讀:

三刀談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論佛法修證
《易經雜說》南懷瑾 著(部分)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南懷瑾—神仙住在太湖邊

TAG:中國 | 中國人 | 南懷瑾 | 意見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