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57國陣容曝光 借美國的舞台唱中國歌(圖)
亞投行已成新秩序之肇始按官方介紹,亞投行,是一個政府間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國際機構對新興市場進行基礎建設投資過去是西方的專利,主要由世界銀行承擔這項職責。但是,由於西方擁有經濟遊戲規則的主導權,所以世界銀行在對新興市場基礎建設投資時,往往會附加很多利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條件,相關貸款往往會讓申請國吃不少虧。由於世界銀行只有一家,話語權完全由西方掌控,新興市場國家對此也毫無辦法。這個矛盾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當時發達國家的資金吃緊。英國《金融時報》曾統計,2009年和2010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及中國進出口銀行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公司至少發放了1,100億美元的貸款。而從2008年年中至2010年年中,世界銀行相應機構僅作出了1,003億美元的貸款承諾。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經濟遭受重創,但其解決危機之道竟是向別國轉嫁危機。美國通過放鬆貨幣政策轉嫁危機成本,貨幣政策的轉向令其負面影響在世界其他地區引發金融動蕩,甚至爆發了全球性金融海嘯。此後,世界發展更陷入了一個深層次的矛盾——發達國家投資飽和、資本過剩,大量資本只能通過玩槓桿來獲利,以發達經濟體為引導的世界經濟已難以為繼,而新興市場國家工業能力弱、投資不足、資本短缺,使得經濟遇到嚴重發展瓶頸。也許你會說,將發達國家的資本,通過相應的平台,導入到發展中國家,從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由此,發達國家可以獲得經濟利潤,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構成了支撐,這場危機也就度過了。對!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但令人頭疼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早已完成了基礎建設能力的「去工業化」,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幫助發展中國家搞基礎建設,也不能借工業能力將自身資本導入到資本短缺地區。以美國為例,華爾街是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但這個國家平台卻根本沒有能力和動力將資本疏導到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經濟當中。按照華爾街虛擬經濟的邏輯,去幫別人搞基礎建設的蠢事他們是不會幹的,他們只用在電腦上創造「信用」,撬動槓桿,即可大規模獲利。其實,自由經濟的意識形態就是貪婪的工具,但很多人還認識不到這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登高一呼,表示願意和大家合作來發展世界經濟,共度難關。今天的中國已不是過去的中國,它是擁有4萬億美元的外匯的大國。按照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購買力計算的中國GDP已超美國,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有大量資本可以使用。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亞投行就能將中國的資本輸送到這些新興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無疑是福音。另一方面對於發達國家來說,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服務空間巨大,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賺大錢的機會,能給他們解決資本過剩和產品市場問題,不但可提升其資本利潤增長率,還能給其國家的工業產品提供輸出市場。中國所做的,是西方國家所不願意做的和無法做到的。按照中國的思路,危機根本不需要轉嫁,大家只要共同努力發展生產,物質豐富了危機自然解除,幹嘛斗得你死我活?這其實是中國用西方所最熟悉的「資本」角度改造世界的新智慧——用地緣經濟學的觀點來取代地緣政治學的觀點。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看問題,看到的是鄰國之間的衝突和博弈。但從地緣經濟學的角度看問題,看到的則是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能給各方帶來的利益。延伸閱讀: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奧地利、澳大利亞、亞塞拜然、孟加拉國、巴西、汶萊、柬埔寨、中國、丹麥、埃及、法國、芬蘭、喬治亞、德國、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盧森堡、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蒙古、緬甸、尼泊爾、荷蘭、紐西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塔吉克、泰國、土耳其、阿聯酋、英國、烏茲別克和越南。
推薦閱讀:
※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需要哪些先決條件?
※王岐山:國際舞台顯個人魅力
※舞檯燈光都包括哪些設備
※德媒:中國崛起影響世界 縱橫國際舞台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