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松:縱橫三國系列(十)托對人和托錯人的巨大反差
縱橫三國系列(十)
托對人和托錯人的巨大反差
文/吳佩松
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家喻戶曉,效果很好。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某些方面還比諸葛亮厲害,比如說諸葛亮兩朝重臣,司馬懿則四朝元老;諸葛亮被一次託孤,司馬懿則被兩次託孤,後者不僅在三國史上僅見,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很少見,司馬懿說不定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話雖如此,但兩者託孤的效果卻有天壤之別!準確地說對諸葛亮的託孤和對司馬懿的第二次託孤效果相差懸殊。為啥會導致這個結果呢?
對此,我們不能只從道德和思想境界上來看待兩個人的差別,這當然很重要,很多人也看得出來,不用我重複說。這裡我著重要說的是另外一些可能被大家忽視的原因。
第一、諸葛亮和司馬懿出山基礎不同。
正史和《出師表》都明確記載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當時劉備46、7歲,諸葛亮只有26、7歲。劉備雖無地盤,但經過多年打拚,已有相當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劉備當時的職務是豫州牧、左將軍、宜城亭侯、皇叔,他也是以這樣的身份來求見諸葛亮的。而諸葛亮雖被視作荊州名士,但也只是徐庶、司馬徽等少數人了解和認可,而大多數人,不以為然,也就是「時人莫之許也」。而且當時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身份,說到底只是一個平民或「士人」,最多再加上劉表的一個晚輩親戚,僅此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竟然「屈尊」,三顧而見,謙恭地向年輕20歲的諸葛亮請教。品德高尚、心懷理想的諸葛小先生怎能不由衷感激。出山後,劉備雖然一開始並沒有授予諸葛亮實際職務,但在平時的工作中,劉備和諸葛亮相得益彰,有識人之明的劉備也逐步對諸葛亮委以重任,最後以子以國相托,以至於諸葛亮常感念先帝「三顧之恩」和「託孤之重」,以致「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反觀司馬懿,他的出山頗有戲劇性。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椽。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更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也有說刺探的人,把刀架在司馬懿脖子上,司馬懿紋絲不動,來人信了,司馬懿真有風痹。其實是司馬懿不想出山,裝病!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也就是說,再不來,就殺了。司馬懿害怕,只得就職。到任後時間長了,曹操發現司馬懿扭頭時有「狼顧」之相,即不動身體就可以將頭扭轉180°,便對司馬懿起了猜忌之心。於是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特別小心謹慎,勤勤懇懇,廢寢忘食,以此消除曹操的猜忌。加上,司馬懿與魏太子曹丕關係不錯,曹丕也經常幫著司馬懿說好話,還有就是司馬懿支持曹操代漢,這與擁漢的大臣態度大不相同,這才逐步贏得曹操的信任,然後涉險過關。但是曹操還是提醒過曹丕,要當心司馬懿,他會幹預你的家事,但曹丕沒有聽進去。
因此,司馬懿一開始是被脅迫幫曹操幹事情的,給曹操打工的目的是為了自保。這樣的「出山」基礎,和諸葛亮可謂天壤之別,他的情願指數為「零」。為啥司馬懿就那麼不願意幫曹操做事情呢?他有一個說不出口,也不敢說的原因,他看不起曹操,看不起曹操這個家族。曹操的父親,有人說他身世不明,而曹操的(養)祖父曹騰是一位大宦官。雖然曹騰為人還不錯,能推薦人才,受到讚美,用事宮中30多年也沒有明顯的過失,是一位難得的、不錯的宦官,但他畢竟屬於宦官集團,士人清流不恥為伍。特別是司馬懿出身於士人望祖,父祖世代為漢朝的高官,更是打心眼裡瞧不起曹操的「濁流背景」。這與諸葛亮和劉備的一見傾心、一見如故相比是天壤之別。
不過司馬懿這樣看不起曹操的出身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英雄不問出處」,其次,宦官集團雖多黑暗,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像曹騰這樣的,已經不容易了。身有殘缺,卻能舉薦彈劾揭發他的人,這樣的胸襟,這樣的健康心態,很多身體正常的人都做不到呢?如果曹騰是一個健全的人,又有一定的條件,我不妨大膽假設,曹騰建功立業,利國利民的可能性很大。再說,誰願意當太監呢,很多都是處於無奈,也多為可憐人。當然確有很多太監,身體殘缺後心裡扭曲,有很強的報復性,做了很多壞事,這也就是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典型寫照。這是另一個話題,我不展開了。
言歸正傳,司馬懿對曹魏政權的效勞,一開始就不情不願,而且內心非常看不起他的主公。這就為今後司馬家族的篡魏埋下了第一個(主觀能動性的)伏筆。
第二、曹魏時運不濟。
第一個伏筆說明了司馬懿家族想背棄曹魏政權的主觀方面。但想和能否做到是有距離的,這需要客觀條件。「幸運」的是司馬懿竟然具備了這些條件。
對司馬懿的第一次託孤是曹丕託孤。這一次效果不錯,司馬懿輔佐少主曹睿做了不少有利於曹魏政權的事情,比如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也有重要貢獻等。假如,魏明帝不是過早去世(他35歲左右駕崩),就不會有對司馬懿的第二次託孤。正常情況,應該是曹睿走在司馬懿後面,因為司馬懿比曹睿年齡大很多,其實司馬懿比曹丕還要大八歲,正常一點,連對司馬懿的第一次託孤都不會有,就是說連曹丕都應該走在司馬懿的後面。曹丕去世的時候連虛歲40都不到。這裡可以有1個小結論了,魏朝(國)的頭兩位皇帝都很短壽,使得司馬懿家族篡代魏國具備了前提條件,也就是曹魏時運不濟,天不予壽。這就埋下了司馬懿家族篡位的第二個伏筆。
第三、司馬懿長壽。
相對於曹丕和曹睿的短命,司馬懿顯得特別長壽,他活到了73歲,這在三國時代絕對長壽了。即使是在接受曹睿的第2次託孤後,一開始司馬懿被另外一個託孤大臣曹爽排擠,寂寞地忍耐了10年之久,司馬懿還是熬了過來,沒有被熬死。反而在公元249年一舉發動「高平陵之變」,大肆剪除政敵和其黨羽,這之後他還活了2年,期間穩定司馬家族政權,鎮壓叛亂,並確保權力平穩過渡到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手中,然後才撒手西歸。司馬懿長壽是第三個伏筆。
第四、司馬懿有能力。這就不細說了。這是第四個伏筆。
第五、司馬懿繼承人優秀。
司馬懿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他們前赴後繼,繼承了司馬懿的事業,並發揚光大,直致三世而開創晉朝。所以繼承人優秀是第五個伏筆。
第六、曹魏宗室元老凋零。
第一次託孤於司馬懿之所以效果好,主要在於還在曹魏初期,曹魏宗室元老勢力龐大,比如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真、曹休等俱在,職位還在司馬懿之上,忠於曹魏的一大批元老大臣也在,比如同為託孤大臣的陳群、以及其他的如王朗、華歆等等,加上曹睿不愧「明帝」稱號,是有能力的、為政也不錯的君主,所以司馬懿在曹睿時期中規中矩,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但在曹睿第二次託孤以後,形勢已然不同。曹睿即位時,雖然年輕,但已經成年,20歲出頭,其為政又「明」。而曹芳即位時才8歲,談不上有何能力。君主已經弱小很多,此謂一。而此時,上述曹魏的宗室元老均已凋零,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是司馬懿的晚輩了,能力威望更加不能相比,所以這就埋下了第六個伏筆。
第七、司馬懿特別能隱忍和偽裝。
司馬懿出山時偽裝風痹,已經很好體現了他能隱忍的一面。而被曹爽排擠的10年,司馬懿長期隱忍不發,「忍」字功夫實在了得。當曹爽派出心腹李勝前來探聽虛實時,司馬懿再一次表現出超一流的演技,上演了一幕老態龍鍾、將不久於人事的好戲,成功地欺騙和麻痹了曹爽一方,為成功政變奠定了基礎。這是第7個伏筆。
以上7個伏筆能在一個人或一個家族身上同時出現,這是巧合嗎?還是命運的安排?請大家思考......
所以不要輕易強迫一個有本事的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哦,呵呵。
然而命運也是公平的,諸葛亮鞠躬盡瘁,名垂千古。司馬懿家族辜負君主託孤,反而篡位,罵聲亦不絕耳。
【作者簡介】吳佩松,70後,上海人,祖籍江蘇,211本科經濟學學士(國際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國首屆MPA(公共管理碩士),國家單位工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