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攝影成功的關鍵
1.什麼是人物攝影?人物攝影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人物攝影是以靜態或動態人物為被攝對象,著重描繪其外貌和精神面貌, 從而直接表現人的一種攝影。凡是內容涉及人物而以人物為主體的各種題材, 都屬於人物攝影的範疇。諸如:人像、家庭生活、親朋歡聚、情侶相悅、婚 壽禮儀、童年紀實、校園動態、老人晚景、旅遊攬勝、時裝穿戴、舞台演出、 體育活動、工作現場、佳節盛會、風土人情、社會新聞、人體藝術等,廣泛 多樣,到處可選。總後說,攝影藝術領域裡,與此相應的具體門類,除人像攝 影外,更有家庭、兒童、旅遊、婚禮,以及體育、舞台、社會紀實乃至人體等 多種攝影,各具特色,相互關聯,又常兼歸於人物攝影系列之內,統稱為人 物攝影。 自從1839年攝影術誕生迄今為止,人物一直就是攝影藝術中常拍常新的主 要課題,而歸納人物攝影成功的關鍵,在於「形神兼備」。在現實生活中,每 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徵各不相同,精神面貌和更是知識界千變萬化。一幅人物照片,如果抓住了被攝對象的神態和情感,但外貌沒有表現好,就經不起細看, 缺乏應有的藝術表現力;反之,如果外貌酷似,而神態和情感未經刻劃,則人 物表現勢必呆板,沒有韻味。因此,人物攝影不能限於拍像,而是應當根據主 題,對人物的外貌揚長避短,突出美感,以便通過外貌,能更好地傳達和刻劃 人物的精神面貌,從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來比真實的被攝對象更美、更生動、 更有精神。只有首先作到「形似」,才能傳神。 為使人物攝影符合「形神兼備」的要求,攝影者除正確掌握照相機使用技 術外,還要在觀摩優秀攝影作品和學習有關攝影知識的基礎上,經常對生活中 的各種人物細緻觀察,認真思考,養成敏捷的思維和判斷能力,以便在人物攝 影實踐中,能別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時機地選取題材,並抓住被攝對象典 型而生動的瞬間,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來。
二、人物攝影有哪幾種拍攝方式?
人物攝影的拍攝方式,不外乎擺拍、抓拍和擺抓結合三種。各有特點和要求, 又互相聯繫,互相配合,分別構成人物攝影所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法。
一、擺拍? 即整個攝影過程中,始終讓被攝對象完全知道有人在為自己拍照, 從而使攝影者可有較充分時間,在做好拍攝準備並對被攝對象加以擺布後,完成 拍攝。因此,這種拍攝方式也稱為擺布,或者可以叫做主體全知的拍攝方式,為 肖像照、團體照、紀念照、廣告照等所採用。但在擺布的情況下,攝影者應多方 設法,使被攝者思想放鬆,以便配合拍攝。
二、抓拍? 即整個攝影師過程中,根本不讓被攝對象知道有人在為自己拍照, 就由攝影者地直接攝取人物活動中的典型而生動瞬間。因此,也可以叫做主體不 知的拍攝方式。採用這種方式拍攝,也許構圖、用光不盡人意,而被攝影對象卻 處於無拘無束的活動狀態,神情舉止都較自然。但被攝者需要較豐富的生活經驗 和敏銳的眼力,在轉瞬即逝的各種人物活動中,善於抓取被攝對象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時刻,及時按下快門。
三、擺抓結合? 即整個攝影過程中,雖然讓被攝對象知道有人在為自己拍照, 但並不告知確切的拍攝時間,以便使被攝對象的注意力仍集中於所從事的事物, 而攝影者得以有一定的時間,選擇最佳角度和光線,並經過較小範圍的調整和擺 布,在適當時間按下快門。這種拍攝方式,兼采擺拍和抓拍兩者的長處,做到抓 中有擺,擺中有抓取。因此,又稱為擺擺抓抓,也可以叫做主體半知的拍攝方式。
三、人物攝影應選購哪種相機?
一般照相機雖都能用於人物攝影,但因型號和結構有所不同,性能和特點各有差異。 人物攝影究竟怎樣選購照相機為好,通常可從攝影用途、個人愛好和經濟條件三方 面來考慮。
1、攝影用途 這是指照相機的使用範圍。初學者如果僅是拍攝家庭合影、個 人留念的全身和大半身等照片,選購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機,即可應付自如;這類 照相機一般裝有標準鏡頭,既可以拍攝黑白人像,也可拍攝彩色人像。或者可選購 一架「傻瓜」照相機;它體積小,構造簡單,而且附帶閃光裝置,不僅使用方便,拿 起來就可以拍照,又不需要另外單獨購置閃光燈。如果擬將照相機用於人物題材藝術 創作,就要考慮選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這類照相機一般可以更換不同焦距鏡頭,自動 化程度比較高,能用來拍攝全身、半身和頭像特定等各種體裁人物照片。
2、個人愛好 每個攝影者愛好不同,有的喜歡135照相機,有的喜歡120照相機; 這兩種照相機各有所長,各有特點,很難說哪種好,哪種孬。一般說來,135照相機小 巧玲瓏,便於攜帶,使用比較方便,每張底片的費用比較便宜。120照相機,有的可調 換暗盒,可拍多種規格幅面,同時,由於底片幅面較大,照片的顆粒相對細膩柔和,容 易使人物臉部表現出層次豐富、質感真實的效果。
3、經濟條件 市場上,照相機型號較多,功能各異,結構不同,雖基本性能大 體相似,但彼此價格卻相差懸殊。徵購照相機時,須考慮它的價格適應本人的經濟條件 。一般情況下,選購一架中檔偏上的照相機,便可適用於各種人物攝影。 必須認識到,照相機檔次高低與人物照片質量並無必然的聯繫。使用高檔照相機, 並不能保證每幅照片質量都好;使用普通照相機,也能拍攝出高質量的人物照片。重要的問題在於必須熟悉照相機的結構性能,並能熟練掌握操作技術。
四、人物攝影應選擇哪種鏡頭?
照相機的各種鏡頭,雖都能用於人物攝影,但嚴格說來,人物攝影的鏡頭應有以下一些選擇性:
1、成像 人物攝影的鏡頭成像質量,既要結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為人物攝影一般以表現臉部為主,鏡頭成像質量就應能達到層次豐富、質感真實、細節畢露、膚質滋潤的要求。 2、焦距 一般照相機上都裝有標準鏡頭,即戰 焦距近似所攝底片畫幅對角線的 長度。這種鏡頭,只宜拍攝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於拍攝半身人物或頭像特寫由於距離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視變形,而且有的鏡頭如果在近於規定的最近攝影距離拍攝,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點。所以,拍攝頭像或特寫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長焦鏡頭,其焦距一般需要越過標準鏡頭1—2倍,以135照相機為例,鏡頭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這樣,照相機與人物距離,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點清晰,又可避免產生鼻大耳小等變形現象。在室內拍攝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況,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鏡頭(即廣角鏡頭),但容易出現近大遠小和兩邊人物稍有變形的缺陷。 3、口徑 拍攝半身人物和頭像特寫,鏡頭的有效口徑以大為宜,以便使主體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強遠近空間透視感,從而突出主體。另外,鏡頭的有效口徑大,在光線略暗而又沒有閃光燈的情況下,拍攝動態人物,仍可使用較快的快門速度。
五、旅遊拍攝人物,要攜帶哪些攝影器材和附件?
1、攝影器材 旅遊拍攝人物所要攜帶的攝影器材,一般以輕便為宜。通常,拍攝遊覽紀念照,持有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機或「傻瓜」照相機,就可以應用。假如準備進一步從事人物攝影創作,例如拍攝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等,最好攜帶一架可互換鏡頭的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並配上28—80毫米變焦距鏡頭一個,既便於適應攝影需要,又可縮小裝備體積;或者,也可在使用該照相機原有標準鏡頭的同時,再配置24—28毫米廣角鏡頭和85—105毫米中焦鏡頭各一個,以便選用。如果需要同時進行彩色和黑白人物攝影,最好能有兩架機身,分別裝上彩色和黑白膠捲,交替使用(倘若攜帶的是可調後背的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則只需一架,便可應用)。 2、附件 不論攜帶什麼照相機,鏡頭遮光罩和二號黃濾光鏡都宜置備。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帶上彩色和黑白攝影常用的各種主要濾光鏡(包括UV鏡、天光鏡、偏振鏡等)以及黑白攝影用的黃、紅、綠等濾光鏡。還可攜帶一隻小型電子閃光燈或自製的反光板,以供輔助照明。為了隨時保持照相機和鏡頭的清潔,要帶上鏡頭紙和鏡頭刷,如果能帶一個吹氣球則更理想。旅遊拍攝人物時,由於手持拍攝可較自由選擇角度,所以,三角架使用次數不多,不必攜帶;但如能帶上,以備不時之需,當然更好。此外,宜備置一本袖珍筆記簿,扼要記錄拍攝情況,包括日期、天氣、時間、場合、人物以及所用光圈、快門速度等,以便積累有關數據,隨時參考,從而不斷提高攝影水平。
六、黑白人物攝影常用哪些附加鏡?
黑白人物攝影中,照相機鏡頭前常用的附加鏡,包括改變色光性質和改變成像結影兩個系列。前者例如各種帶色濾光鏡、天空濾光鏡、UV鏡和天光鏡等,後者例如柔光鏡、暈化鏡和近攝鏡等,分述如下:
一、改變色光性質常用附加鏡
1、各種帶色濾光鏡 這類濾光鏡是由帶顏色和光學玻璃精製而成,有黃、綠、紅、橙、藍等多種,分別以各種顏色命名。其作用是阻止或減少不需要的色光,相對地增多所需色光的通光量,以更改感光片的感色性。黑白人物攝影中,黃濾光鏡最為常用,例如,在藍天白雲的情況下,拍攝室外人物,一經加用,就能吸收部分藍色光線,使膠片上藍天感光少些,從而在照片上出現天空略暗,而朵朵白雲明顯突出的效果;否則,藍天白雲會混為一色。成為白茫茫的天空,索然無味。黃濾光鏡又能增強人物質感層次,並表現細膩逼真的膚色。它還具有透光範圍大、阻光率低的特點,因此,加用淺黃濾光鏡,只需開大半檔光圈,而加用中黃濾光鏡,也只需開大一檔光圈。
2、天空濾光鏡 這是一半淡黃或淺灰、一半透明無色的附加鏡。由於它的有色部分邊緣由深至淺,逐漸過度到無色透明,因此,又稱為漸變濾光鏡。其作用是調節天空與地面的反差。具體地說,有色部分能吸收天空的紫藍光或減弱天空光亮的強度,限制天空部分在膠片上的曝光量,使地面部分在膠片上曝光量多些。使用時,有色部分應朝上,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在逆光下拍攝人物時,加用天空濾光鏡,效果更為理想。 3、UV鏡和天光鏡 UV鏡多數是無色的,也有略帶微黃色的;天光鏡則接近無色或略帶微紅色。它們的作用主要都是吸收大氣中的紫外線。紫外線對高山地區攝影的影響比較嚴重,常有礙於影像的清晰度。加用UV鏡或天光鏡後,就可以消除紫外線對感光片的影響,提高影像清晰度,特別是對遠處景物的作用更為明顯。由於UV鏡和天光鏡為無色或接近無色,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對任何情況下攝影又沒有副作用,因此,常被加戴在鏡頭上,用來保護鏡頭。
二、改變成像結影常用附加鏡
1、柔光鏡 柔光鏡的作用,是對通過鏡頭的光線進行部分折射,使所攝影像既可保持一定的清晰度,而影調反差又能更為柔和自然。柔光鏡的構造形式多樣,一般是在透明玻璃上制有疏密不同的圓形波紋,或者是採用尼龍絲或其它纖維所織成的網片,從而達到使入射光分割折射的目的。加戴柔光鏡後,拍攝婦女與兒童特寫照片,能使影像獲得柔潤悅目的效果。
2、暈化鏡 暈化鏡的外形結構,是玻璃鏡片中間開一個圓孔,四周呈砂粒狀。因為中間鏤空,加戴在鏡頭前,不會影響主體影像聚焦。拍攝人物時,將臉部安排在圓孔的位置處,可以得到正常的清晰度,而臉部以外四周的影像,由於鏡片上砂粒狀的影響,則呈現朦朧暈化的效果。加戴暈化鏡拍攝人物,以使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為宜,因為攝影者可以通過照相機的取景器,直接觀察到影像暈化情況。
3、近攝鏡 近攝鏡又稱為半身鏡,是一種凸形的正透鏡,加戴後,可以縮短鏡頭焦距,也從而縮短最近攝影距離,使人物影像擴大,充分利用感光片的面積。拍攝時,一般不需要增加曝光量,但要使用小光圈,以便增加暗深,防止底片四角虛松。在攝影實踐中,近攝鏡不宜拍攝人物特寫鏡頭,因為攝影距離較近,容易產生變形缺陷。 除上述常用附加鏡外,還有多影鏡、星光鏡、中灰鏡等多種特殊效果附加鏡,經加用後,前兩者可分別獲得多影像和不同放射形光芒的效果,後者則能起到減少光線通光量的作用,這裡不再一一詳述。
七、彩色人物攝影常用哪些附加鏡?
彩色人物攝影,為了正確再現人物原有色彩,在正確色溫光線照明下,一般只使用無色、中性灰或很淺色的附加鏡,不宜在鏡頭前加戴黑白人物攝影使用的帶色濾光鏡。由於UV鏡、天光鏡、柔光鏡、暈化鏡、近攝鏡以及其他各種特殊效果附加鏡都是無色、淺色或接近無色的,因此,既被黑白人物攝影所使用,也適用於彩色人物攝影。 其次,彩色人物攝影中,當照明光源的色溫和彩色膠捲所平衡的色溫不相符時,為獲得正確的色彩還原,應在鏡頭前加用色溫轉換濾光鏡。彩色膠捲一般分為日光型和燈光型兩種,而市場上所售彩色負片多數是日光型。日光型彩色膠捲應在色溫為5,400-5,600K的日光或電子閃光燈照明下拍攝,如果在鎢絲燈照明下拍攝,就要加用色溫轉換濾光鏡系列中用於提高色溫的雷登80A藍色濾光鏡,並需增加曝光量兩級左右。同樣,燈光型彩色膠捲應在色溫為3,200K的鎢絲燈照明下拍攝,如果在日光或電子閃光燈照明下拍攝,就要加用色溫轉換濾光鏡系列中用於降低色溫的雷登85B橙色濾光鏡,並需增加曝光量三分之二級左右。
八、人物攝影怎樣布局?
人物攝影的布局,要根據主題要求,簡化和排除與主題無關的一切東西,將主體人物安排在主導位置。這個主導位置,不宜處於畫面的中央,因為這樣似乎使畫面分為兩半,顯得呆板、生硬、缺乏藝術表現力。通常,主體人物可安排在黃金分割美感點上。所謂黃金分割,是造型藝術構圖法則之一,即將一個線段分成兩部分,使較大部分與整體之比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1.618。該法則應用於攝影構圖,就是採用這個比值,將攝影畫面橫直各畫兩條直線,使畫面大約平均分成九格,取這四條直線在畫面中形成的四個交叉點,定為黃金分割。一般地說,這四個交叉點公認為有美學價值,不論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安排主體人物的理想位置,因為這個位置既有變化,又有穩定和舒暢的感覺,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 此外,還須注意,人物和其他景物的安排,要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不可堆積充塞。有時,除了對主體人物的位置作適當安排外,往往還要通過另一此人物和景物,起到培襯或均衡的作用。關於動態人物照片,例如幼兒學步、自行車比賽等,則要在動態人物的前方,多留些空白部位,以便可有向前伸展的餘地,從而符合平時觀察事物的習慣。
九、人物攝影怎樣掌握畫面均衡?
均衡,是力學上的一個概念,應用於人物攝影構圖,就是指畫面中的被攝對象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從而使人物照片能在視覺上產生穩定感、舒適感。為了掌握人物攝影畫面均衡,一般要注意安排以下幾個方面:
1、人物頭臉方面 人物攝影的頭臉,在視覺上,臉部為重,後腦較輕。因此,拍攝側面像時,影像需偏後一些,甚至後腦的後面可不留空間,使臉部前方空間大於後腦。這樣,既可給臉部的視線以伸展餘地,又能保持畫面的輕重平衡。但也有些表現「衝力」情節的題材,人物臉部前方空間小於後腦,以致畫面有失重之感,這是根據主題需要而作的特殊位置安排。
2、主體方面 人物攝影不等式畫面結構形式(參見本書《人物攝影有哪些畫面結構形式?》條)中,被攝對象俯、仰或傾斜等姿勢,往往導致失重不穩的感覺。為此,可通過主體自身的肩頭可自身的手以及與主題有關的書、花、茶杯、扇子等陪襯物體作「襯墊」,就能使失重的主體起到穩重作用。
3、主體與陪襯方面 有景物作陪襯的人物攝影題材,在視覺上,人物為重,景物較輕。為此,可將人物所佔空間的面積安排得小些,而對景物佔有的空間則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畫面均衡。例如,拍攝人物寫字的半身場景,其中較大面積的人物,可安排偏於一邊,與此相應,在桌子的另一邊,可放置墨水瓶或硯台等物件,使畫面得以保持均衡。
4、明暗深淡方面軍 人物攝影構圖中,對於明暗深淡,視覺上的輕重也有所不同,一般以深色為重,淡色較輕。通常,可用小面積的深色塊面與大面積的灰色或淡色塊面進行平衡。如遇某一部位太深或太淺,輕重不夠協調,可在太深的部位選擇淡色的景物作「襯墊」;也可在太淡的部位選擇深色的景物作「襯墊」。但要嚴格注意,深底淡景與淡底深景,都要有一定的對比度,才能起到增減重量、平衡畫面的作用。
5、色彩方面軍 不同的色彩,視覺分量也不同。通常,暖色、艷色為重,冷色、晦色較輕。其平衡的規律,也要以小塊面的暖色或艷色對應大塊面的冷色或晦色。例如,人物臉部小塊面的暖色周圍,可安排塊面較大的冷色;當拍攝暖調人物照片時,應儘可能使臉部膚色鮮艷,而將周圍的暖色處理得晦暗些,既便於突出主體,又可使畫面得到色彩均衡。十、拍攝角度和距離不同對人物攝影效果有何影響?
人物攝影中,拍攝角度和拍攝距離不同,直接影響攝影效果,分述如下:
1、拍攝角度對攝影效果的影響 人物攝影的拍攝角度,是指對被攝對象的拍攝方向,通常可分為正、側、高、低四個基本角度。從正角度拍攝正面人像,著重表現人物臉形闊度輪廓;而拍攝正身人像,由於鏡頭正對身軀,便著重表現人物體形的闊度輪廓。從側角度拍攝人物,易於表現臉形、體形的起伏線條。人物攝影角度的正與側,還可對臉形起揚美避疵的作用。例如,挺直的鼻樑、微突的下巴,選用側角度拍攝,可以表現優美起伏的臉形線條;對有些較長和扁圓的臉形,選用一定的側角度,則可隱掩長和扁圓的臉形特徵。對頭額沖凸或鼻樑不挺,以及下巴後縮或顴骨高尖等臉形,選用正角度拍攝,就可掩飾這些特徵,使人物形象美化。 角度高低,是指照相機的俯仰。高角度俯攝,由於鏡頭成像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對正面半身人像,能起突出頭頂、擴大額部、縮小下巴、隱掩頭頸長度等作用,使人物產生臉形清瘦的成像效果;拍攝全身人像,會使人物成像有矮小前傾的感覺,而身後地面顯著,地平線上升;如果拍攝多人像,兩邊人物以及背景和陪襯物體的垂直線條會出現向外傾斜的變形現象。低角度仰攝,對正面半身人像,會出現額部縮小、下巴擴大、鼻孔突出、頭頸過長、臉形飽滿的成像效果;而身後地平線則下降或隱掩;拍攝團體照,兩邊人物以及背景和陪襯物體的垂直線條會出現向內傾倒的變形現象。
2、拍攝距離對攝影效果的影響 人物攝影的拍攝距離,是指照相機與被攝對象的遠近,關係到影像的透明效果。通常,拍攝距離不宜過近。否則,容易產生不良的透視變形。例如,近距離拍攝正面頭像,往往會顯示鼻子大、耳朵小的怪誕成像效果。一般地說,拍攝頭像或半身人像,距離可掌握在2一3米左右,不宜近於1.5米。而全身人像的拍攝距離,可掌握在4一8米之間。團體照的拍攝距離,則可根據人物的多少和隊形排列的長短,靈活掌握。
十一、人物攝影如何劃分主體和突出主體?
人物攝影的被攝對象,可以是一個人物,或多數人物;也可以是一個人物與其他景物的組合,或多數人物與其他景物的組合。人物攝影必須善於劃分主體,才能加以突出,從而使作品主題得到確切的表達。
一、劃分主體的原則 1、處理人物和景物之間的關係,要以人物為主體。 2、處理多數人物之間的關係,要認定其中的主要人物為主體,或以多數人物同為主體。 3、即使只有一個人物,也要認定其主、次結構,例如,拍攝全身人像,一般以頭部為主體;拍攝 半身人像或人物特寫,一般以臉部為主體;拍攝人物臉部大特寫,則一般以眼睛為主體等。
二、突出主體的方法 1、要將主體安排在畫面中的顯著位置,一般還可給以佔據較大畫幅,以便使觀眾一目了然。 2、通過光線、影調、色彩的對比作用,突出主體。例如,對明亮的主體採用陰暗或深灰色背景,對陰暗的主體採用明亮或淡灰色背景;運用逆光勾划出主體的輪廓;彩色攝影,則可利用不同色相和明度的對比,突出主體。 3、運用光圈的作用,控制景深,使主體清晰,陪體或背景模糊,以虛襯實,突出主體。 4、運用線條的作用,突出主體。通常 ,畫麵線條的交叉點或匯合點,可形成視覺中心,在這個位置安置主體,易於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十二、人物攝影怎樣處理背景?
人物攝影中,人物與背景之間的關係必須做到主次分明,使背景為人物服務,發揮應有的襯托作用。處理背景,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利用光圈 如果背景雜亂,可開大光圈,縮小景深,使背景模糊,人物突出。 2、利用長焦距鏡頭 使用長焦距鏡頭拍攝,可使畫面中包括的背景範圍縮小,而人物所佔面積的比例擴大。 3、利用拍攝角度 採取仰攝、俯攝或改變拍攝點,能簡化和避開雜亂而不必要的背景,有利於突出人物。 4、利用距離 調整人物與背景的距離,藉以突出人物。例如,人物離身後的樹木越遠,就越顯著。 5、利用光線 不同光線的運用,可造成不同的背景效果。例如,利用陰影作背景,能突出明亮的人物;運用逆光,既可將雜亂的背景隱藏在陰影里,又能勾划出人物輪廓,使人物與背景分開;利用天空,則可將人物攝成惹人注目的剪影等。 6、利用色彩 通過不同色相和明度的色彩,可使人物與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突出人物。 7、利用畫幅 盡量使人物充滿畫面,從而相應縮小背景面積,突出人物。 8、利用環境 選擇與人物有呼應的景物作背景,表現環境特徵,突出人物。例如,以爐台為背景拍攝鍊鋼工人的操作;用實驗儀器作背景表現科技人員的科研活動等。 9、排除景物干擾 處理有物體的背景時,要注意背景中有無某些物體與人物連成一線而影響人物的表現。例如,取景框內出現地平線恰巧處於人物頸部,或者人物頭頂矗起樹榦、電線杆等現象,都需加以避免。
十三、人物攝影怎樣選擇姿勢和面向角度?
人物攝影中,姿勢和面向角度同是人物造型的重點。姿勢是指被攝對象的身軀、手足所表現的某種形態。面向角度是指被攝對象面孔的朝向,簡稱面向。兩者因人、因事、因時而異,沒有固定格式,但一般以美觀自然為原則,適當進行選擇和組織。
一、姿勢 人物有胖瘦、寬窄、高矮等不同體形,選擇或組織一定的姿勢。
1、正身 身軀正對拍攝鏡頭,易於表現體形的寬度,顯示直線條,有莊重或呆板的感覺。 2、側身 身軀與拍攝鏡頭形成一定的側角度,易於表現體形線條,對女性尤其能顯示曲線美。對較胖的體形,拍攝半身側身人像時,可將背部靠近畫面邊緣,就能得到隱掩體胖的效果。 3、挺胸 身軀挺直,易於顯示被攝對像精神振奮的氣質。 4、弓背 側身而坐,胸不挺直,具有悠閑自在的特點。適宜表現休息、交談、閱讀、寫字等情節,可用於各種年齡的半身人物造型。 5、傾斜 不論身軀向任何角度傾斜,都能給人以活潑而具有動感的視覺效果。此外,對拍進手的照片,還要用手勢加以配合。
二、面向角度
人物攝影的面向角度有多種:正面朝向稱為十分面,被攝對象在畫面上兩對稱;九分面,臉部朝向與拍攝鏡頭構成18度側角;八分面為36度側角;七分面為54度側角;六分面為72度側角;五分面為90度側角,這時,被攝對象在畫面上只表現一隻眼睛,也就是全側面。面向角度的確定,也沒有固定格式,但要掌握以下兩點原則:
1、根據臉形輪廓選擇角度 人物的臉形有長、圓、方等多種。攝影時,要結合臉形,選擇角度。蛋形臉,正、側角度都宜拍攝。圓形臉,對兒童來說,任何面向角度都無問題;而對成人來說,則宜採用七、八分面側向,以便給以適當隱掩。方形臉,對男性來說,正角度拍攝,能顯示陽剛氣質;對女性來說,可選擇一定的側角度,以便對腮骨起隱掩作用。長形臉,宜選擇七分面側向,以便隱掩長度。 2、根據臉部部位特徵選擇角度 臉部部位,主要指額、鼻、面頰、腮骨等。對額部平坦、鼻樑挺直、面頰坦而微呈弧形、腮骨隱而不凸的人物,面向角度的選擇性較大,任何朝向都可拍攝;而對額部沖凸、鼻樑凹塌、顴骨和腮骨高凸的人物,一般以選擇正角度為宜,如果採用側角度,就容易暴露上述不美部位的缺點。
十四、人物攝影有哪些畫面結構形式?
人物攝影的畫面,因被攝對象姿勢和面孔朝向的不同,而引起肢體輪廓和頭臉五官等線條透視的變化,形成多種畫面結構形式。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兩種基本形式:
1、對等式畫面結構形式 人物攝影畫面上,正身正面的半身人物,由於兩耳、兩眼、兩肩都是左右對等,必然表現為對等式畫面結構。例如,傳統式的合影人像,排列整齊規則,左右對等,畫面也表現為對等式結構。這類形式,具有莊重、肅穆的特點,但比較呆板。 2、不等式畫面結構形式 人物攝影畫面上,側身、側面或正面側身的姿勢,左右不等,或者一邊是人物主體,另一邊是景物陪襯,畫面表現為不等式結構。例如,自由排列的合影人像,左右人物距離照相機遠近不同,影像大小差異,高低起伏,畫面也就表現為不等式結構形式。這類形式,易於顯示變化、動感與生活氣息,比較活潑。人物攝影造型,通常較多採用不等式畫面結構形式。
十五、人物攝影怎樣掌握被攝對象的表情?
人物攝影中,表情指被攝對象內心世界受客觀條件影響,在臉部的動態反映,是人物神態得以表達的一個主要方面,也是「形神兼備」的關鍵之一。進行攝影時,誘導表情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都喜歡錶現出自然與喜悅,避免緊張和尷尬。另外,表情還要與人物臉形特點相結合,例如,缺牙齒、大口形或眼睛較小的被攝對象,就不宜大笑,以免暴露不美之處等。
一、掌握表情的方法
1、熟悉被攝對象 拍攝前,應先與被攝對象隨意交談,從中觀察並琢磨其表情動態和容貌特徵,以便及時設計理想的表情。 2、啟發誘導 拍攝過程中,攝影者與被攝對象的相互交談,既便於攝影者觀察和思考,又可消除被攝對象的緊張情緒,使有關攝影信息迅速傳遞給被攝對象,使之響應和配合,而容易流露自然、生動的表情。對善於自我表現的被攝對象,還可採用導演式方法,促使其表現出最佳表情。
二、掌握表情的要求 1、要穩 在啟發誘導被攝對象的交談中,攝影者本身要做到自然大方,若無其事,語言生動風趣,才能引導出自然的表情。如果語言不當,就會造成緊張氣氛,以致被攝對象難以流露自然表情。所以,攝影者自身的穩健,是掌握好表情的前提。 2、要准 臉部表情的變化較快,特別是動態表情,轉瞬即逝。攝影者要眼明手快,當機立斷,當被攝對象臉部表情出現最佳狀態時,及時啟動快門,抓住最能表現被攝對象感情的典型瞬間。如果猶豫不決,動作遲滯,就會坐失良機,前功盡棄。 膠 卷
在拍攝之前,你當然要考慮選擇什麼樣的膠捲。是彩色膠捲呢,還是黑白膠捲?是負片呢,還是幻燈片?現在市面上許多種135膠捲可供你選擇,主要是根據用途和個人的習慣來進行選擇。 膠捲的感光度是用來表示膠捲對光的敏感程度的。感光度的標準採用國際標準ISO(ASA)的度數來表示。數值越大表示對光的敏感程度越高,或者說膠片速度越快。同等條件下,快速膠片所需的曝光量要少。慢速膠捲有很好的銳度和顆粒細度,這對於成象質量有很大好處;而快速膠捲的銳度和顆粒度相對較差。我們通常所使用的都是ASA100的膠捲。另外有些照相機上有DIN21,DIN23等數值,這是一種老的感光度表示方法,現在已逐步淘汰,DIN21相當於ASA100。 膠捲的包裝合上都有ASA的數值,為了獲得正確的曝光,攝影之前,應將照相機上的感光度設定好。也有一些照相機可以在膠捲裝好後通過DX編碼(一種印在膠捲上的碼)自動設定感光度,絕大多數傻瓜相機都有此功能。(BACK)
鏡頭
現在大部分單鏡頭反射式照相機都可以方便地配用各種鏡頭。在選購鏡頭之前有必要對器性能和用途作必要了解。
1.標準鏡頭 大部分135標準鏡頭的焦距在40-58mm之間,標準鏡頭的口徑都很大,一般超過f/2.8,標準鏡頭適用於大部分場合的需要,它有適度的景深,結像銳利,光學畸變極小。所拍攝的景物效果非常接近於人眼的觀察效果,這就是「標準」的來由。
2.廣角鏡頭 與標準鏡頭相比,廣角鏡頭具有更短的焦距,更大的視場角。在室內或室外拍攝時,如果遇到場地狹小的情況可以用廣角鏡頭;此外在拍攝寬廣的風景時,廣角鏡頭可以獲得極好的效果。廣角鏡頭在靠近主體拍攝時會出現透視效果的變化,離鏡頭近的物體會變的很大,這種誇張的空間效果可以用來強調前後物體距離感。當然,用廣角鏡頭拍攝透視比例正常的人物面部特寫就不恰當了。 廣角鏡頭的景深很大,而且對於相機的晃動是比較寬容的。所以用廣角鏡頭時可以使用較慢的快門速度。
3.遠攝鏡頭 遠攝鏡頭的焦距較長,視角較小,景深較短,適用於拍攝遠處的景物。與廣角鏡頭相反,遠攝鏡頭會縮小距離感。由於遠攝鏡頭的景深短,有時可以用它來虛化一些不需要的景物,從而突出主體。同樣,也正是由於景深小,遠攝鏡頭在使用時要精確調焦。遠攝鏡頭對相機的晃動是很苛刻的,所以使用它時最好用三角架。
4.增距鏡 增距鏡也稱為倍增鏡,將一個增距鏡安在機身與標準鏡頭之間,就可以使標準鏡頭的焦距增大2-3倍。增距鏡的優點是價格低廉,重量輕,缺點是降低了成象質量。使用一個N倍的增距鏡時,遠來的標準鏡頭的口徑也就相應地降低了N倍,所以拍攝時,光圈指數應該相應地降低N倍。
5.變焦鏡頭 變焦鏡頭可以說是廣角、標準、遠射鏡頭的組合,它很適合多種場景的攝影。一般來說,變焦鏡頭的成象質量較難保證,但由於變焦鏡頭可以從一個焦距很快地變到另外一個焦距而變無需移動位置,所以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喜愛。通常,變焦範圍在2-3倍之間的鏡頭成象質量最好,如35-105mm,80-200mm等。由於變焦鏡頭中的鏡片數較多,所以使用時要避免陽光進入鏡頭,否則會產生輝斑。變焦鏡頭在使用時應注意:為了保證正常的結像銳度,拍攝速度應不小於1/焦距。使用變焦鏡頭對焦時(特別是長焦距下),應先將焦距拉至最大值,調節調焦環,等焦距調好後再拉回到所需的焦距,這樣操作的成象質量是最清晰的。 選購變焦鏡頭時,應該注意調焦環旋轉、推拉是否流暢,沒有澀的感覺。200mm以下的變焦鏡頭在頭朝下懸掛時,調焦環不應自動向下移。
6.鏡頭的保養 照相鏡頭的保養非常重要,平時使用時要十分小心。如果有了贓物,可用吹氣球吹除。一般情況下不要擦拭,一定要的話應該用高級鏡頭紙或麂皮。沒有把握的話,不要用溶劑。照相機使用完畢後,應放在乾燥處,在潮濕的環境里,鏡頭會長霉。商店裡有一種塑料乾燥箱效果挺好。(BACK)
選擇快門與光圈的最佳組合
在同樣的光線條件下,可以有多種快門與掛光圈的組合來使膠捲獲得相同的曝光量。比如1/100秒+f/81/60秒+f/11可以獲得相同的曝光量。在得到確定的曝光量後,常常由於以下原因,你會選擇某一組特殊的快門與光圈組合: 1.減少相機晃動的影響 此時通常要選用1/125秒,一般不能低於1/60秒。當然對於長焦距鏡頭,速度應更快。 2.為了凝固被攝對象的動作 對於奔跑等快速動作,應採用1/250秒或1/500秒速度。 3.為了控制景深(BACK)
速度和光圈
光圈的選擇
f/2 在微弱光線下為得到足夠的曝光量而使用。景深最小,對任何鏡頭都是成象效果最差的。 f/2.8 用於光線不夠亮的情況。景深小,焦點以外的景物均虛化,成象質量尚可。 f/5.6 用於陰天或陰影下,景深明顯增大,對任何鏡頭都是成象效果最好的。 f/8 用於日光下戶外攝影。適度景深,成象質量優良。 f/11 用於日光下戶外攝影。很大的景深,成象質量優良。 f/16 可以獲得最大的景深。
速度的選擇
B門 需使用三角架。用於夜間焰火,燈光,車燈軌跡的攝影。 1/15秒 需使用三角架。用於光線不夠但需要獲得較大景深時的靜物攝影。 1/30秒 手持帶標準鏡頭或廣角鏡頭相機所使用的最低速度。 1/60秒 戶外攝影時比理想光線略弱的情況下(如晴天下的陰影)使用。 1/125秒 戶外攝影的最佳速度,相機晃動的影響甚微。適用於105mm以下中焦距鏡頭。 1/250秒 適於凝固中速運動物體的動作。在戶外不需大景深時使用。適用於250mm以下長焦距鏡頭。 1/500秒 適用於快速運動攝影,如快速奔跑的人,跳水,籃球,自行車。 1/1000秒 適用於賽車,飛機,網球等高速運動物體。 (BACK)
曝光量的控制
攝影時,照相機通過調節快門開啟速度(簡稱速度)和鏡頭通光口徑(簡稱光圈)來控制膠捲接受的光量。快門被用來控制外來光源對膠捲曝光時間的長短。快門速度在照相機上通常用1秒,1/2秒,1/4秒..1/60秒,1/125秒..1/500秒..等表示。「B」門是一個特殊的設定,當速度設定在B門時,快門按鈕按下,快門打開;快門按鈕鬆開,快門關閉,因此B門通常用於外來光極弱的情況,如夜景的拍攝。每一級快門速度相鄰的一級是兩倍的關係,如1/60秒的曝光時間是1/125秒的兩倍。
控制曝光量的另一種辦法是改變鏡頭的通光口徑(簡稱光圈)。照相機鏡頭的開合程度是通過鏡頭中的一組被稱為光闌的葉片來實現的,開合程度用「f」數值表示,一般以1.4,2,2.8,4,5.6,8,11,16,22等標註在鏡頭上。光圈(f值)越大,孔徑越小,通光量也就越小。與快門開啟速度一樣。相鄰的光圈的通光量也呈兩倍關係。(BACK)
測光的選擇
有時,你面對的景物是由大面積的暗部或大塊的明亮區域組成的高反差畫面。對於這種情況,你就要利用在像機位置上所測得的曝光參數正確地分析一下,要是盲目地按它去曝光就可能導致失敗。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按主體的被表現面的亮度去測光和曝光。如果你的像機可以手動,那麼許多情況下就根據機內測光參數來調整快門和光圈;如果是自動像機,只要將像機上的測光感應裝置對準你要拍攝的主體,同樣可獲得適當的曝光。如果從取景器中看,天空佔了很大的比例,這時,測光表上顯示只需很少的光。可若按照表上的數據去曝光,其結果可能是主體曝光不足。碰到這類情況,要想使主體有精確的曝光,正確的做法是將反射式測光表對準主體測光。有時主體位於逆光環境中,如果根據亮部測光,勢必造成主體曝光不足。正確的作法是,將你的一隻手背按主體的對應亮度舉在相機前約30~40cm處,使相機對準手背測光即可。如果使用入射式測光表,則應將表的受光面置於與主體同樣的光位下方可測光。假如你想測出畫面各部位較精確的曝光值,一架有變焦鏡頭的內測光像機就很方便。只要將變焦鏡頭推到長焦一端就可以在一定距離之外測得你所需要的主體曝光值而無須靠近主體。有時在一幅畫面中,大塊的明亮區域佔了很大比重,比如像雪原、淺色的沙灘、大面積的灰白混凝土建築等等。在遇到這類題材時,如果完全按照測光表的讀數去拍攝,其結果往往因曝光不足而使得畫面太暗,亮部發灰。遇到如上這類明亮景色時,往往需要比測光表指示的增加一級曝光量。相反,在遇到大片的深暗景色時,例如一間處在陰影下的屋子,背後是一片暗色樹林,為了忠實於現場氣氛,碰到這類情況應該用測光表所指的數值低一級的曝光值去拍攝,才不至於使畫面過亮。(BACK)
景 深
當一個光學鏡頭在對某個物體成象時,不僅這個位於焦點上的物體能在象面上成清晰的象,而且處在這個物體前後一段距離內的其他物體也會在象面上成清晰的象。這樣的一段距離稱為景深。 影響景深的主要因素有鏡頭孔徑(光圈),成象距離以及鏡頭本身的焦距長度。一般地有:光圈大,景深短;光圈小,景深長。 對於相同的鏡頭,同一級光圈,所攝的物體離照相機越近,景深越短;所攝的物體離照相機越遠,景深越長。 對於同一級光圈,同樣距離的攝影對象,長焦距鏡頭的景深短,而短焦距鏡頭的景深長。 利用控制景深的辦法,我們可以實現不通的創意效果。比如在拍攝開闊的風景時,你希望將一些樹枝樹葉作為充滿情趣的前景,同時又希望前景和整個場景直至最遠處的景物一樣清晰,那麼你可以選則廣角鏡頭加上小光圈。在另一種情況下,你想拍攝一個主體,同時不希望把背景清晰地攝下以突出主體(就象阿土賞梅時所希望的那樣),那麼你可以選用大光圈,並且最好能用長焦距鏡頭。這樣由於景深很短,主體以外的雜亂景物(比如其他的遊客)就會被虛化。此外,還可以利用短景深虛化一些前景,使之成為美麗的色斑,從而為整個構圖增添一些情趣。(BACK)
閃光燈攝影
在室內和陰暗的光線下可以使用閃光燈進行攝影。閃光燈的閃光時間很短,約千分之一秒,所以可以用閃光攝影來凝固快速動作。有些照相機(如鏡間快門式照相機)的任何一級快門都能和閃光燈同步,但有些(如幕簾式快門照相機)則不行。所以使用閃光燈之前,應先搞清楚哪一擋是同步快門。大部份單反相機的同步檔用「X」表示,也有的以字元的顏色(如紅色)表示。
1.閃光燈的曝光計算 用閃光燈拍攝時選用哪一級光圈取決於閃光燈自身發出的光量大小,膠捲的感光度及攝影距離。閃光燈的曝光量可以這樣計算,f= GN/L GN:閃光燈指數,L:閃光燈距主體的距離。f:所需的光圈值。攝影時首先可遵循以下步驟: 將速度設定在閃光同步檔上; 對焦; 從調焦環上讀出距離; 用上述公式或從閃光燈背面的表裡查出所需光圈值; 調節光圈,拍攝。
2.閃光燈的幾種使用方式 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是將閃光燈直接裝在照相機頂部的熱靴內。但是這樣的缺點是光線太平,看上去不夠自然,因為自然界中幾乎沒有這樣角度的光線。 如果將閃光燈與照相機分離,使之從側上方閃射,就能利用光的投影使主體形成一定的立體感,使畫面更接近自然光效果。將閃光燈移開,需要一根閃光同步線。此時曝光計算中的距離應是閃光燈到主體的距離。 有些閃光燈的燈頭是可以轉動的(如銀燕、Achieve等),此時可以將燈頭對著天花板或牆壁,使光線經過反射到達主體,這種光線非常柔和,與室外薄雲遮日時相似。用彩色膠捲拍攝時,應注意反射體必須是白色或接近白色的,否則反射光會影響主體的顏色。用反射光攝影時,曝光量一般比正常情況要加一到兩級。
3.使用閃光燈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使用閃光燈攝影時,如果主體是多個,最好能將他們安排在閃光範圍內同一距離,否則會出現有些主體曝光過度,而有些曝光不足。 盡量避免被攝對象背後有鏡子、玻璃或高反射率的面,這些東西會在底片上留下反光斑。如果實在無法避免,可以改變攝影角度避開反射光。 計算曝光量時,如果計算值處於兩檔之間,最好選用曝光量大的一檔(f值小的一個)。 兩次曝光之間要有一定間隔,因為閃光燈充電有一定時間。要注意的是閃光燈上充電指示剛亮時並不意味著充電完成,而只是表明充電量已達到60-70%!!所以應再稍候一會兒。 避免「紅眼」。所謂「紅眼」是指用閃光燈攝影時人或動物的眼睛出現紅色或琥鉑色。這是由於閃光燈離照相機鏡頭太近引起視網膜反射的緣故。為避免「紅眼」可以採用如下方法:將閃光燈與照相機分離;增加環境光強度(如開燈、開窗);採用反射閃光法曝光。
(BACK)
照相機上的常見英文符號
A:光圈先決自動曝光模式AE:自動曝光模式AEL:自動曝光鎖AF:自動聚焦ASA:膠捲感光度(美國標準)AUTO:光圈或速度先決曝光模式B:B門BC:電池檢測DIN:膠捲感光度(德國工業標準)DX:表示具有DX編碼自動識別功能F(或f/):光圈係數ISO:膠捲感光度(國際標準組織)LENS:鏡頭MACRO:表示具有巨象(顯微)攝影功能MAN:非自動曝游標志MC:表示多層鍍膜鏡頭P:表示程序曝光模式QL:快速裝片功能R:紅外線攝影標誌SLR:單鏡頭反射照相機ST:自拍機TTL:表示具有機內測光系統X:閃光同步檔ZOOM:變焦距(BACK)
遮光罩的作用
遮光罩是套在照相機鏡頭前的常用攝影附件,有金屬、硬塑、軟膠等多種質地。她有如下作用: 1.在逆光、側光或閃光燈攝影時,能防止非成象光的進入,避免霧靄。 2.在順光和側光攝影時,可以避免周圍的散射光進入鏡頭。 3.在燈光攝影或夜間攝影時,可以避免周圍的干擾光進入鏡頭。 4.可以防止對鏡頭的意外損傷,也可以避免手指誤觸鏡頭表面,還能在某種程度上為鏡頭遮擋風沙、雨雪。 遮光罩有多種尺寸,應選用與鏡頭焦距相匹配的那種。鏡頭焦距越短,視角越大,遮光罩也就越短。如將標準鏡頭的遮光罩套在廣角鏡頭上使用,勢必產生畫面四周不能成象的後果。反之,則不能起到遮光招應有的作用。使用變焦鏡頭時,最好能配用可自用伸縮的遮光罩。 遮光罩廣泛用於逆光攝影,一般說來可以避免眩光。但是,如果光源距離近,仍有可能發生眩光現象。此時,可以用手在光源所在的一側遮擋遮光罩。眩光是否消除,要從取景器里觀察清楚。(BACK)
用光十忌
(一)樹蔭花臉 在樹下拍照時,往往忽視樹枝陰影.看著不很明顯,可是洗出相片來,人物就成了花 臉,因此拍照時要注意避開樹蔭.
(二)閹鼻黑影 中午拍照時往往會形成頂光效果,人物的額,眼,鼻,唇,頜下有黑影.這種頂光不適 合拍人像,一般情況下應盡量避開.如必須拍,可用閃光燈輔助,或頭微微上仰些。
(三)腳光人像 腳光往往是由於閃光燈從下往上閃射或水面等明亮物有強烈反光造成的,會使人物 的形象受到歪曲,因此也不適合拍人像,應盡量避免.
(四)光暈霧擋 在較強烈的陽光或燈光下逆光拍攝時,鏡頭正對著光源,這時如不加遮光罩.強光射 入鏡頭會形成光暈,產生霧擋現象.所以逆光攝影時,鏡頭必須加遮光罩.
(五)身上白斑 照片中的人物身上和臉上有很亮的白斑,這是由於室內自然光拍照時,陽光通過窗 戶直射到人物的身上和臉上造成的.這種陽光直射部位和沒有陽光直射部位形成十分懸 殊的反差,洗出照片來就形成與人物極不協調的一片片白斑塊.因此在室內拍人像時,應 避開陽光的直射.
(六)明暗不均 這也是室內自然光的亮度不均造成的.拍照時,應該在較暗的部分適當補光,或者改 變人物的位置,使人物面向窗戶,這樣光就會照得均勻些,亮度也就比較大,拍出片來效 果就較好.
(七)眼鏡白點 眼鏡上的白點是因為使用閃光燈直射而在眼鏡上產生的反光.拍攝時讓人物的臉略 低些,用間接閃光法在斜側閃光,可避免眼鏡上產生白點.
(八)身後黑影 室內攝影時,閃光燈從照相機位置直接向人物閃射,容易形成濃重的黑影.如果讓人 物離牆遠些,閃光燈比照相機位置高些,可消除或減弱黑影.而通過反光傘,反光板,或牆 壁屋頂間接閃光,消除黑影的效果會更好.
(九)投影干擾 用側光拍攝較多人物時,處理不慎,容易造成一個人的黑影映到另一個人的臉上,如 果變化被攝人物的位置或調整拍攝點,可避免這種弊病.
(十)人物紅眼 拍攝彩色人像時,如果用閃光燈直接向較暗處的被攝者閃射,由於當時被攝者眼睛 的瞳孔開得較大,會產生紅眼現象.採用側位或間接閃光,可避免這種現象.
(BACK)
常用濾光鏡
濾光鏡是攝影常用的附件。業餘攝影常用的是黑白、彩色通用濾光鏡,如UV鏡,天光鏡、偏振鏡、灰鏡柔光鏡星光鏡等。 購買濾光鏡時應注意與照相機鏡頭的螺紋匹配和鏡片的均勻性。均勻性可以這樣檢查,將濾光鏡垂直於地面作上下左右移動,同時通過鏡片觀察鏡後的物體,如果物體有波動現象則說明鏡片的平整性不好。
1.UV鏡 UV晶是紫外線濾光鏡的簡稱。UV鏡大多數是無色透明的,也有淺黃色的。它能吸收大氣中的紫外光,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對於高山攝影和高空攝影,可以使遠處的景物更清晰。此外UV鏡還可以濾除霧的影響,故又稱去霧鏡。UV鏡的透明度很高,對任何情況下的攝影均無副作用,所以常常安在鏡頭前起保護作用。
2.天光鏡 天光鏡既能吸收紫外光,也能有效消除藍色天空光所產生的偏藍色調,使色調變暖。使用於風景攝影。與UV鏡一樣,使用天光鏡時,也不必增加曝光量,因此也常用來保護鏡頭。
3.偏振鏡(PL) 偏振鏡又稱偏光鏡,呈淺灰色。其主要作用是減少或消除費金屬表面的強烈反射光,從而表現被攝物體細節或玻璃後面的景物;使藍天色調變深,同時保證色彩和反差。使用偏振鏡時應注意,偏振鏡只能消除30~40度角的偏振光,其他角度的偏振光只能減弱;轉動偏振鏡其濾光效果也會發生改變。使用偏振鏡需要增加曝光量;偏振鏡怕高溫、潮濕。
4.灰鏡(ND) 灰鏡不改變景物反差和色調,由於較少鏡頭的進光量以抑止膠捲觀光。常用於強烈光線下彌補光圈和速度的不足。
5.柔光鏡 柔光鏡又稱柔焦鏡,其表面刻有許多同心圓細線,可使部分光線折射,以取得光線柔和,意境朦朧,降低反差的效果。柔光鏡會降低反差,故不適用於光線暗的情況;光圈大小和鏡頭焦距對柔光效果有明顯影響。光圈越大,焦距越長,柔光效果越好;使用時,應先調焦,再加柔光鏡。使用時無需曝光補償。
6.星光鏡 星光鏡又稱光芒鏡,能使被攝物體上的點狀光源產生光芒四射的效果。利用星光鏡拍攝水面可產生波光粼粼的效果。根據產生光芒條數的多少可分為十字鏡(4條),雪花鏡(6條),太陽鏡(8條)。使用時,要注意光圈大、點光源亮度高、面積小的星光效果強。無需曝光補償。(BACK)
端穩你的相機
有時照相時會發現相片不清楚,先別急著找相機的原因,這很可能是因為照相時,你沒拿穩相機。有的人照相時,會用力按快門,其結果可想而知。正確的方法是: 1.兩臂緊貼身體,不要懸空,如能將手臂支撐在固定物(如岩石,汽車)上最好; 2.兩腳適當分開站立; 3.左手托住相機,右手操作,按快門時應緩慢地按下; 4.讓相機貼住你的臉部; 5.按快門前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 6.對於使用長焦距鏡頭的情況,最好左手在貼近機身處握住鏡筒,右手握住機身並按快門。 另外,使用標準鏡頭時,速度最好不低於60/秒,而使用長焦距鏡頭時,速度取決於焦距的長短,一般不應小於125/秒。
總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