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4月(5.18~6.15)
節氣:小滿 芒種
養生關鍵詞:養陽 祛濕
小滿後,我國大部分地方高溫、多雨,體內濕氣會增加,情緒也會更易煩躁,汗液的排泄加快,中醫認為「氣隨汗脫」,陽氣會因此受損。此外,熱天人們比較貪涼,易感受寒濕而傷陽。可按揉足三里穴養護陽氣、補中益氣。芒種濕度增加,使人易四肢睏倦,萎靡不振,痰濕內聚。夏季此時有了大排檔,「肥甘厚膩」會困住脾胃,進而出現痰濕體質特徵,如食量大、容易疲倦、舌苔白膩、不愛喝水、大便不成形等,不妨按摩豐隆穴健脾胃祛痰濕。
農曆5月(6.16~7.15)
節氣:夏至 小暑
養生關鍵詞:養心 明目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因此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午養生用艾灸,能使人解除疲勞,享受輕鬆。在家中適量燃燒艾條還有驅蚊蟲和穢氣的效果。夏至後,真正的「烤」驗才開始。天氣時而炎熱、時而悶熱、時而濕熱,人的情緒也會一波三折。此時可練中醫經典氣功「六字訣」中的「呵」字決防治心病,緩解焦躁情緒。呵,讀(hou)。口型為半張,舌頂下齒,舌面下壓。呼氣念呵字,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經體前到至胸部兩乳中間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氣盡吸氣時,翻轉手心向面,經面前、胸腹緩緩下落,垂於體側。如此動作6次為1組,一般要連作6組。進入小暑節氣後,為躲避炎熱很多人喜歡待在空調房裡,殊不知這有礙養生,最好採用自然的方法防暑降溫。
農曆6月(7.16~8.13)
節氣:大暑、立秋
養生關鍵詞:防中暑 貼秋瞟
大暑多在三伏中最熱的中伏,氣溫高多雷雨,易挾濕。暑濕之氣會乘虛而入,使人心氣虧耗,易引發中暑等疾患。當全身出現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出汗等情況時,多為中暑先兆。最好脫離高溫環境,解開衣領,喝點涼白開,吃點水果,盡量到陰涼的環境里休息。經過酷暑的煎熬,人體營養耗損不少,北方立秋之後可「適當」貼秋膘恢復體力。江南立秋後,天氣不會馬上轉涼,暑濕還較重。貼秋膘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濕熱積聚在胃腸中,容易誘發感冒、便秘、發熱。不論南北,立秋後要吃些豆芽、菠菜、胡蘿蔔、芹菜、小白菜、萵筍等,營養豐富又不容易發胖。
農曆7月(8.14~9.12)
節氣:處暑 白露
養生關鍵詞:護髮 早睡早起
處暑與「七夕」常靠在一起。「七夕」的一些民俗也頗有保健養生的意味。比如婦女洗髮。湖南《攸縣誌》記載,「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就是取側柏葉祛風濕,散腫毒、抑菌的作用。且處暑後,洗頭前要記得按摩頭皮,有利於頭皮部經絡氣血的疏通,讓人神清氣爽。俗語「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是說,處暑每天洗澡,但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晚上睡覺也要避免寒涼之氣侵入,老年人基本上可以把席子撤掉了。此時應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可防止收斂太多。白露時過敏性鼻炎、氣管炎和哮喘等容易複發,容易過敏的少吃海鮮。適宜膳食有蓮子百合粥、銀杏雞丁、山藥等。
農曆8月(9.13~10.12)
節氣:秋分 寒露
養生關鍵詞:暖胃 解乏 安神
秋分後氣候漸涼,是胃病多發與複發的時節,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是這個時候的暖胃護胃佳品。秋分後,橘子大量上市,坐班族不妨在辦公桌上或者卧室里放一些橘子皮,適當聞聞可以芳香化濕、醒脾開竅解乏;橘子柔和的色彩還會給人溫暖的感覺。寒露後柿子上市,可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病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但每天不要超過1個。
農曆9月(10.13~11.11)
節氣:霜降 立冬
養生關鍵詞:少吃秋瓜 防五寒
九九重陽後陽氣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俗話說「秋瓜壞肚」,這個時候氣溫涼爽,瓜果性寒吃太多易損胃陽,要少吃或不吃。體質虛弱怕冷的人此時應選溫熱性水果。不少老人到了霜降後會腹瀉,可在醫師指導下選用生薑、大棗等食材食療,並注意腰腹部及下肢保暖。立冬前後,要注意防「五寒」:防頸寒,薄圍巾立領裝出門穿;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煩;防肺寒,溫肺散寒來碗神仙粥;防腰寒,雙手搓腰腎陽暖;防腳寒;家庭足浴賽靈丹。
農曆10月(11.12~12.10)
節氣:小雪 大雪
養生關鍵詞:蘿蔔加梨 養藏精氣
平時大家都習慣熟吃蘿蔔生吃梨,小雪之後不妨反過來。因為梨能潤肺清熱、養陰生津,對於剛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中醫認為生吃白蘿蔔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所以,從清熱生津的角度來說,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虛寒者不要生吃蘿蔔。大雪節氣時寒冷乾燥的天氣讓人體出現不適,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對於中老年男性而言,大雪之後更要注意「養藏」。從飲食養生的角度來說,在大雪時節適量吃些蓮藕粥,有較好的補益功效。蓮藕熟吃有健脾開胃,止瀉固精功效。
農曆11月(12.11~2016.1.9)
節氣:冬至 小寒
養生關鍵詞:防寒 保暖
冬至是養生的重要時間點,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陽氣開始逐漸萌發生長,如果注意養生有利於健康過冬,甚至能為來年春天的健康貯備能量。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餃子最初是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明的,把驅寒活血的葯攪拌在肉餡里,給凍傷的百姓。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冬至前後常拉耳垂、提耳尖、摩耳廓,直到耳部感到發熱,有利於全身保健。小寒是寒冷期。氣虛、陽虛、血虛這三類人群最怕冷。不妨試試以下三種湯品驅寒取暖:氣虛怕冷喝黃芪牛肉湯;陽虛怕冷喝乾姜肉桂羊肉湯;血虛怕冷喝雞絲阿膠湯。
農曆12月(1.10~2.7)
節氣:大寒 立春
養生關鍵詞:防風寒 護肝
大寒前後,年底應酬多、工作忙,缺乏運動,加上暖氣和室外寒冷的輪流考驗,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預防感冒除了加強鍛煉,還可以通過食療增加抵抗力。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春天的開始,要注重養護肝臟。除了注意飲食之外,最簡單的就是伸懶腰。伸懶腰後,血液循環加快,全身肢體關節、筋肉得到了活動,也舒發了肝氣。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推薦閱讀:
※紅薯的食療保健作用
※簡易收腹保健操
※女人美不美 全憑荷爾蒙_生活保健_愛麗女性網
※延壽養生保健精彩文章
※久坐久站的上班族記住這四個動作
TAG:收藏 | 養生 | 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