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談歷史:被輕視的隋朝38年(深度好文)
06-23
艾文談歷史:被輕視的隋朝38年(深度好文)
唐朝,只是流星的背影說起中國古代盛世,唐朝總是濃墨重寫的一筆。殊不知唐朝只是隋朝的一個背影,只是這個背影實在太耀眼,甚至蓋過了隋朝這顆流星的光芒。在歷史的長河中,隋朝就像一顆流星,短暫而耀眼,繼往而開來。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定國號為「隋」,隋朝建立,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國祚38年。在短短的38年中,它穿鑿南北,結束30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重新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並為絲綢之路的開通立下汗馬功勞。和秦朝一樣,隋朝二世而亡。但是它創立的科舉制度,意圖打破了千年的門閥氏族控制的官員選拔制度,為貧寒子弟「向上流動」建立了「合法」而「非暴力」的通道,為中華文明輸入了新的基因密碼。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僚治理機制,對唐以後各個王朝的行政治理機制影響甚深。隋煬帝大開大合的「政治美學家」式的行政風格,為他唐朝的那些表兄表侄們樹立了典範,唐朝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兼容並蓄,繼往開來的文明盛世。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大部分「基礎型創新」,並在「應用型創新」方面有所作為,創造了中華文明的第二個盛世。除了皇帝的姓氏不同外,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把唐朝和隋朝區分開來,故歷史學家將這個歷史時期稱之為「隋唐」。和秦朝不一樣的統一隋朝的統一,和秦朝的統一不同。秦的統一,首先是華夏族內部的統一,然後再是華夏文明的疆域拓展和遠播,而隋朝面臨的歷史場景卻迥然不同。隋朝開始前的中國,距離西晉統一中國已經有300年了.在這分裂的300年里,中國大地生靈塗炭,多災多難,風起雲湧,華夏和蠻夷已經傻傻分不清楚。南渡的漢族,樂不思蜀原來在穩居中原的華夏文明主體族群,隨著「五胡亂華」而顏面盡失,晉懷帝的「永嘉喪亂」和帝王家族和氏族整體性南遷給南下的漢人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心理創傷。其後亦有「光復國土」的皇家精神追求和民間軍事力量,但是隨著幾次北征的倉皇收場,南渡的氏族北伐之風銳減。他們很快適應了南方的生活,延續「無為清談」之風,陶醉於江南美景和愜意生活,雖有改朝換代,鮮有北伐的舉動。看來靠南方統一北方,已經不可能了。北方的蠻夷,知難而退魏晉以後,北方的華夏故地,成了各個民族武夫角逐廝殺的戰場。北方胡人們,少了仁義的道德束縛,多了勝者為王的野蠻氣魄。今日為臣,明日為君,後日為鬼,「皇帝」的稱號成了榮譽的號角和死亡的喪鐘。前秦苻堅淝水之戰慘敗後一蹶不振,北方少數民族學到的是「安守本分「,先通過野蠻戰爭保住腦袋和權力再說,統一南北不是我們胡人的事。靠北方統一的希望的可能性,也變得越來越小。東北的拓拔部,架了一座橋直到來自東北的拓跋氏統一北方政權,他們崇尚中原文化,改行「漢」制,同時南北互市交易頻繁,南方人大約也不根本排斥北方人屬於華夏一族。各地對統一的文化感日趨加強,北南雙方才有了統一的文化基礎。北魏以後,雖然此後南北各有朝代更迭,但」統一中國「,已經成為各族皇帝,證明自己」英明神武「的內在驅動和必然途徑。楊堅,胡漢混血的天然優勢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以及李唐皇室,均源出「胡漢文武混合」的關隴集團。「女系母統,雜有胡漢血胤,世所共知」,關隴集團在華夏和蠻夷之間少了些芥蒂和排斥,多了些理解和認同。在那個歷史埠,關隴集團的精英們,儼然已經成為統一中國的文化、領導和武裝中心,以及重建官僚機制和國家權威的不二人選。歷史呼喚楊堅完成這一偉大的文明使命。公元589年2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陳亡。其後兩年的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統一天下。隋朝的統一,是」華夏「和」蠻夷「相互交融後形成的「新華夏」的統一,這既不同於局限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老華夏,也不同於缺少文明教化的蠻夷之族。兩族的融合雖然時間長了點,300年,但總歸是融合和合體了,不分你我。隋朝的楊堅,完成了這一」整合創新「的光榮使命,啟動了中華文第二個新高峰。科舉制:貧寒子弟可做官科舉制,是隋朝的一大發明。科舉制,自公元587年隋高祖文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製度,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它是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西周時期採用「世卿世祿」制度,戰國時期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基本邏輯都逃不出」血緣世襲「的怪圈。要想進官僚機構,要麼祖上就是當官的,要麼是是為當官的打工的,無論是打仗還是出謀劃策的。除此之外,官衙恕不接待。這種狹隘的官員選拔機制,最終導致陳勝吳廣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天問,並拉開了下層民眾通過武裝起義改變命運的序幕。漢朝,除此之外,開闢了提拔額外的民間人才的通道,主要察舉制與徵辟制。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這種制度的弊端是,缺乏客觀、精確和劃一的衡量標準。門閥世族勢力龐大,利益傾嚮導致」任人唯親「,最終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這種制度不僅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上層社會不知民間疾苦,陷入驕奢淫逸和無為清談,華夏文明陷入一潭死水。迫不得已的歷史創舉隋朝皇帝,本身來自關隴集團官宦士族,自己也是靠武力和裙帶關係發家,才當上了皇帝。他們深知北方舊氏族和南方地主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如若不打破原有利益格局,自己只是能仰他人鼻息的傀儡一個,即便統一了全國也不能避免政權被顛覆的惡性循環。於是隋朝皇帝推行科舉制,其本心不是為了建立平等的選舉機制,而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587年隋高祖文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允許自由報考。公元606年,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朝的科舉制,處於初創時期,略顯粗糙,在當時政治格局的改變並沒有產生顛覆性的作用。隨著唐宋兩代的發展,科舉制已經成為中國官僚機制中的軸心部分。它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白居易都是進士出身,其後通過科舉飛黃騰達多達10萬之眾。流動,才有希望《中華文明史》第三卷寫到,」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的可能性,通常被視為衡量開放程度的標誌之一。」科舉制的積極意義不僅在於它促成」上升「型流動,即少數人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下層人士得意參政,也在於其」下降「流動,即居官者得不到世代承襲的保障。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出自民間的優秀子弟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進入官僚體系並與皇族和士族」共治天下「,」共商國是「,此情此景,不得不感謝科舉制,這當時的人類社會的一大發明。隋朝,正是這項偉大發明的開創者。隋朝的」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目前是中國的國際戰略之一。隋朝也有自己的」一帶一路「。一帶「指的是,一個「以洛陽位中心,西接長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的大運河「為中心的南北經濟帶。一路,指的絲綢之路,與今日相同,這一路是中央帝國和西亞和歐洲連接的經濟之路。大運河,連接南北隋朝的大運河,最早因隋文帝興兵伐南朝陳而建,其後隋煬帝大規模發展。605年開通通濟渠,同年又發淮南民十餘萬人再度修築山陽瀆,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以直達長江,最終打造出一條由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組成的隋朝大運河,長達2700餘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隋堤兩岸鋪設大道,遍種楊柳,其恢宏景象就像白居易的詩中描繪的那樣:「大業年中楊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隋朝的大運河,將長江南北的經濟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並使位於北方的政治中心,得到南方富庶經濟的的支持。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其建成後六百餘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南北雙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紐帶。唐朝,佔了大運河的便宜隋朝雖然沒有因此而鞏固統治,相反的因為過度勞民傷財而引起民眾的不滿,最終爆發大起義,導致隋朝的滅亡。但是唐朝受惠於這條運河確實很多,可以說這條大運河是唐朝的生命線。據統計,唐高祖和唐太宗在位期間,每年從外地通過運河輸送到長安的糧食約200多萬石,唐玄宗天寶年間增加到250萬石。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江南地區,運河重要性越發顯示出來。可以說,沒有大運河,唐朝安史之亂後沒有了經濟命脈,早就就亡了。唐朝皇帝,無論如何感謝,他們那位為了修運河丟了王朝的楊家表親,都不為過。絲綢之路,就是財路絲綢之路的開拓起源於漢朝,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也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說,在中外貿易中,咱們出口的多,進口的少。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都是文化交流和商貿的主要載體,也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誰控制了絲綢之路,誰就控制了貿易和歲貢,就控制這個搖錢樹。漢晉以後,中原地區五胡亂華,戰亂紛爭,無暇西顧。西域諸國」親疏因其強弱,服叛在於興衰,唯利是觀,不顧盟誓」,漸漸西域各國各尋其主,突厥、吐谷渾稱霸西域,分領羌胡之國,中原在西域實力日薄西山。契丹,差點要了隋朝的命公元前552年,突厥人異軍突起,打敗柔然人,成為整個蒙古草原的主人。其後又奪取突厥斯坦地區,從中原的長城和波斯的邊境,都處在突厥的控制之下。突厥不僅截斷了中原王朝的絲綢之路的財路,也對隋朝構成重大的威脅。開皇二年五月,沙缽略可汗率本部與阿波可汗等各可汗兵40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軍曾分別在馬邑、可洛峐擊敗來犯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要不是其中一個可汗想回家,估計剛剛建立的隋朝也就一命嗚呼了。楊堅畢竟是楊堅,不是宋徽宗。經分化突厥政策和三年防禦作戰,隋朝基本上完成了反攻準備,其後楊堅下達「清邊制勝」詔令,命衛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固北部邊防。隋軍先後擊敗突厥各部,並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內亂,達頭可汗和沙缽略相繼歸附和稱藩。隋煬帝,一路向西其後楊堅和他的兒子,繼續為絲綢之路的暢通不斷貢獻。他們馴服契丹,「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余將入朝,男子皆殺之。」 自此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公元609年(大業五年),煬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歷經艱險,翻越祁連山後,一路西行,一直走到玉門關。此前帝王中,還從未有人到過如此靠西的地方。最終」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里,並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徹底的征服和佔領了吐谷渾。隋朝楊堅父子,利用實力和智慧,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繫。絲綢之路的暢通,突破了國家、民族、地域限制,促進了商貿的繁榮,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並彙集成開創新時代的動力,最終形成了遠超漢朝的以華夏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王朝打下堅實的基礎。政治美學家 隋煬帝隋煬帝,名楊廣,是隋的開國功臣,也是亡國之君。對於他的功過,歷史上各種評價褒貶不一。我更喜歡《劍橋中國隋唐史》對他的評價,「政治美學家」。這個詞往往用來形容那些具有「強烈的藝術成分」和「炫耀性的想像力」的政治家,他們不顧現實,採取具有戲劇性的手段,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楊廣的私生活問題,我們暫時不論,實際上古今中外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有所建樹的皇帝和英雄,都具有超乎常人的精力和性慾,供他們肆意揮霍。楊廣在私生活方面,發揮出與其身份和能量相一致的表現,何況其家族有至少一半胡血成分,少了漢人道德約束,玩的嗨了點而已。批判他荒淫無度的唐朝表兄也比他好不到那裡去。做的事都對,為何還是失敗了?單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看,楊廣在其為政的13年年,他統南北、修運河、西巡青海攻滅吐谷渾、征討契丹、大宴突厥、征高句麗、開科舉等,每一個都切中時政要害,顯示出其超人的智慧和膽識。為什麼他到最後還是失敗了哪?對此,當代著名歷史學者蒙曼的回答是:「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換言之,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係,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隋煬帝這樣幹勁十足的美學家皇帝是最可怕的,因為只管做他想做的事。他的「政治美學」既不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也不考慮同盟者的接受程度。科舉制等政治改革的步子太快,效果不彰,反而把自家人得罪了;多個形象工程一起開工,開挖運河把人累死了、連年征戰把人打窮了;四征高句麗一慘敗告終,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將相繼叛變,隋王朝內憂外患、隨即土崩瓦解。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指的是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隋煬帝就犯了操之過急的毛病,太過折騰,把好事做成了壞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勵精圖治十三載,到最後落個眾叛親離,偏死於東南一隅。只留下未竟的事業,交與李唐表兄去完成。做一篇小詩,獻給楊廣最後做一首《流星》小詩獻給楊廣以及他那璀璨的隋朝。我是流星不求時間,但求光明肆無忌憚的燃燒只為划過黑暗的夜空我是流星不求留名青史,但做天馬行空拉長的曲線,那只是我的背影光明之後,我即隱形。 |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封號」的十大名將
※【懸案系列】埃及豔后究竟死於自殺還是被屋大維所殺?
※「四聰八達」發微
※封禪歷史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