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漆器:福州脫胎漆器髹飾之光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之光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之光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鬱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在曆史上,它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新中國成立後又被列為珍貴的國家禮品贈送外賓,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煙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品種;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詩備加讚譽,稱讚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頗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州漆器特級名藝人黃時中和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州漆器一級名藝人陳天贛向記者介紹,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薴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幹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產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裝飾上的豐富多采。其傳統裝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國成立後,又發展了寶石閃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窯變、變塗、仿青銅等技法,並且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藝術結合起來,使漆器的表麵裝飾琳琅滿目,更加豐富多采。  

說到脫胎漆器在福州的發展曆史,人們總要把它同沈紹安的名字連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藝美術界都以"沈紹安"三字作為脫胎漆器的正宗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州漆器特級名藝人、沈紹安第六代孫沈德銘的徒弟王維韞老先生告訴記者,沈紹安早年為油漆匠,在福州楊橋路雙拋橋附近開設"沈紹安"老鋪,以油漆加工為業,並且製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類小商品。當時福州為八閩首府,手工業比較發達,雖然說漆器行業在各種手工業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競爭十分激烈,生意並不好做。再說,福州從南宋開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經曆了幾百年的曆史,陳舊的工藝影響了漆器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店中生意清淡,沈紹安不時到官家深宅或宮觀寺廟去做油漆活兒。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時,他發現寺廟大門的匾額木頭已經朽爛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受到啟發,回家後仿照舊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後在模型外麵裱上夏布,塗上青漆,等漆幹了之後脫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經過反複試驗、改進,終於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  

對沈氏脫胎漆器發展曆史頗有研究的王維韞兒子王旭告訴記者,沈紹安創製的福州脫胎漆器經過後輩的不斷努力,進一步得到改進提高。1920年,沈紹安第五代孫沈正鎬、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銀調到漆料當中去,在原有紅、黑、朱、紫的髹漆技藝基礎上,新研製出金銀、天蘭、蘋果、蔥綠、古銅等顏色,使漆器表達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變,做出來的作品達到了華麗輝煌、燦爛奪目的效果。清光緒年間,沈正鎬、沈正恂選送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並獲得金牌,從此福州脫胎漆器在國際工藝美術界嶄露頭角。接著,沈正鎬、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蘭等沈氏脫胎漆器世家產品先後選送參加義大利、美國、柏林、倫敦等地的博覽會展出,獲得了各種獎牌,聲譽大振。  沈氏的脫胎漆器不僅揚名國外,而且受到朝廷的賞識。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0年),沈正鎬的《鬆瓶》與《桃盤》兩件脫胎漆器精品進貢內廷,受賜四品商勳、五品頂戴。次年又進貢"鹿竹三腳圓桌"等漆器精品,再次被禦賜官銜。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沈家兩兄弟以沈紹安鎬記、沈紹安恂記為牌照,將脫胎漆器《桃盤》、《福祿壽禧人物》及瓶、盒、茶具等數十件產品,選送參加在南京三排樓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展出,除獲獎外,還獲得一等商勳、四品頂戴榮譽官銜稱號。  

沈紹安世家的脫胎漆器之所以贏得國內外的好評及各種獎勵,主要原因在於不斷追求藝術上的創新,一貫堅持保證質量、精益求精的傳統,使脫胎漆器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堅固性,不會因為天氣幹燥或年代過久而發生裂紋或變形,甚至顏色也完好如新。相傳,抗日戰爭前,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福州的脫胎漆器與日本的漆器同時參展爭奪金牌,可是從表麵上看難分高下。當時有人提議將兩國的漆器放入鍋中蒸煮三小時,結果日本的漆器化為泥漿,而福州的脫胎漆器不變形、不裉色,完好無損,理所當然地捧回了金獎。在福州工藝美術界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說的是鴉片戰爭期間,一個英國商人攜帶一隻高一米的脫胎大花瓶乘船回國,途中不幸遇風浪,大船沉沒,花瓶也隨著沉入海底。三年後,船主花重金委託打撈公司打撈沉船,讓人驚異的是在大西洋海底沉睡三年的脫胎大花瓶出水後仍然鮮豔奪目,絲毫無損。從此,福州脫胎漆器耐酸、耐堿、耐腐蝕的特性得到了證實。  

福州脫胎漆器從沈紹安創製到抗日戰爭前夕一直處於發展之中,居全國漆器行業領先地位。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亂頻仍,經濟蕭條,大批藝人失業,產品出口銳減,福州各漆器店紛紛倒閉,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隻剩下沈紹安蘭記、德記兩家,呈現一片荒涼冷落的景象。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及時採取搶救措施,在原來沈紹安蘭記、德記的基礎上成立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和第二脫胎漆器廠,還創辦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推動漆器行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福州脫胎漆器不僅在生產規模上大大超過過去,而且在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具體來說,在坯地上,除了綢布脫胎坯和木坯外,還有鈣塑和合成樹膠坯等多種;在表麵裝飾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暈金、漆畫、錦紋、嵌銀彩、嵌螺甸、仿古銅外,還有赤寶沙、寶石閃光、仿彩窯變、磨漆畫等多種。著名漆器藝術家李芝卿在髹飾藝術方麵作出了具有創造性的貢獻。他總結前人漆器髹飾技法,製出百塊色紋奇巧、變化無窮的漆飾樣板,大大豐富了漆器髹飾的內容,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創造的"錫箔台花"、"閃光沉花"、"漂變斑皺"等漆飾技法,特別是赤寶沙、綠寶沙的裝飾效果,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他如仿古銅、仿玉石、仿陶瓷、仿釉變等,也都準確地表達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質感,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州漆器特級名藝人黃時中不無感慨地說:"李老學的是日本漆工藝,這種漆工藝在解放前真沒飯吃,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埋沒在民間掌握一定技術的人才,把他挖掘出來,集中起來,給他工作場所、住房和穩定的收入,這樣李老在解放前無法發揮的才華在解放後發揮了出來,象大家熟悉的赤寶沙、綠寶沙等技法是李芝卿解放後挖掘出來的。"  

新中國的成立,不僅為李芝卿等名老藝人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華創造了條件,而且培養造就了林挺群、王維韞、陳端鈿等一大批聞名省內外的漆器名藝人。他們把傳統漆藝與現代裝飾相結合,把漆畫彩繪與美化生活相結合,把繼承傳統工藝與大型泥塑脫胎相結合,研製出了許多富有個性風格的新品種,為發展與提高漆器技藝作出了新貢獻,並且更好地滿足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比如,為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紅旗牌高級轎車配套生產赤寶沙儀表儀;為鐵道部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配套生產高級國際列車車廂漆器裝飾設備件;為建築設計部門配套生產民用建築裝飾板;為揚州謝馥春日用化工廠配套生產珍珠霜漆器包裝盒;為上海華藝燈具商店配套生產各種漆器花瓶式燈具;為香港寶蓮寺塑造特大的脫胎 "四大天王"塑像。此外,還為各地博物館複製各種古代文物,為高級賓館、飯店和娛樂中心生產各種漆木傢具、室內裝飾漆器擺件等。  

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餘衛平對記者說:"由於藝人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注重漆器技藝與現代生活結合,因此他們製作生產的脫胎漆器暢銷國內外,被廣泛應用於工業、交通業、建築業、旅遊服務業和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也正因為如此,福州脫胎漆器曾20多次被選送參加國內展覽,300多次被選送參加出國展覽,並且多次在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和全國美展中獲獎,1981年和1983年,由福州第一脫胎廠生產的"飛馬牌"和第二脫胎廠生產的"地球牌"脫胎漆器,先後兩次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雙雙榮獲國家銀杯獎和金杯獎。此外,《釉變花瓶式七件文具》、《閃光文房四寶盒》、《螺甸梅花花瓶》、《飛天伎樂圖立盤》、《國際列車漆器裝飾設備件》、《浮花圖案長方單盒》和《漆章》等分別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二等獎。"  

福州脫胎漆器藝術的發展沒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過藝人們的努力,它還衍生出新的畫種--漆畫。1964年,從美術院校畢業的一些美術工作者把漆器裝飾工藝技法用於繪畫,創作出了一批漆畫作品,首次以獨立畫種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受到首都美術界和群眾的矚目,從此福建漆畫從實用美術進入觀賞藝術領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著名漆畫家吳川介紹說:"原來漆畫是附著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幾十年來,通過畫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裝飾技法運用在平麵上,來做成獨幅畫,這就形成了漆畫。漆畫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是其它畫種所不能替代的。"  據介紹,漆畫採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銀、螺鈿、蛋殼等材料和繪作、髹色、剔填、鑲嵌、暈金等裝飾手法,配以罩明、戧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藝手段,使畫麵產生深沉古樸、瑰麗神奇、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加上漆畫質地華美堅固,適用於建築,是現代壁畫的理想形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著名漆畫家王和舉告訴記者:"漆畫是畫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畫麵不能直接接觸木板,必須在畫麵和木板之間用生漆做一個嚴密的隔離層,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這個畫板由工廠生產製作,然後畫家用熟漆在上麵畫畫,幹了以後畫麵上就有一種光澤,很漂亮。至於漆畫的作畫手段很多,整個脫胎漆器的工藝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畫上。"  

  福建是中國漆器的主要產區之一,得地利之便,加上政府部門重視,多次舉辦漆畫藝術展,對展品進行評選獎勵,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的漆畫創作十分活躍,湧現出大批優秀漆畫作品。其中,《皓月紅燭》、《拉網》、《曝日頭》、《鼓浪嶼》、《老子出關》、《窗口》、《海棠花》等作品在全國美術展覽中獲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益坤的作品《雙貓》還獲得了1983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作品二等獎。另外,福建有不少漆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鄭益坤、黃時中、吳景希等名家創作的《淩波仙子》、《鷺島風光》、《武夷之春》、《桔映閩江》、《雙潭印月》等漆畫還被用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和台灣廳等大型建築物的室內裝潢。  福建漆畫目前雖然還是個小畫種,但是它一直走在全國漆畫藝術的前列,為國內外所矚目。近年來,福建漆畫曾多次由國家文化部等有關部門和單位選送到歐洲和美國展覽。1990年,為配合江澤民訪問義大利,我國在義大利舉辦了一次中國文化展覽,送展作品中有福建著名漆畫家王和舉創作的《老子出關》等。明年,福建的漆畫將代表中國漆畫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中國文化年展出,而且將赴台灣島內展出。  

  曾經應邀到台灣傳授漆畫藝術的福建著名漆畫家吳川告訴記者,近年來,台灣方麵曾經三次舉辦漆藝培訓班,每次都邀請福州藝人去講課,第一次是1997年邀請他和鄭力為老師去,第二次是1998年邀請陳明光老師去,第三次是1999年邀請黃匡白老師去。  吳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了他在台灣授課的情況:"我和鄭力為老師是第一次去的,他那個培訓班為期一年,是整個漆藝的培訓班,我和鄭力為老師講的是漆畫,授課時間兩個月。我感到台灣民間現在不但是對漆藝,而且對整個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非常重視,他們多次舉辦各種培訓班,對漆畫非常感興趣。有幾個學員學到基本創作方法後,多次在台灣舉辦的工藝美術展覽和評獎中獲獎。他們後來到福州、廈門還來看我們。"  台灣同胞對中國漆藝乃至整個傳統工藝美術傳承的重視,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關係。  


推薦閱讀:

除了三坊七巷、上下杭,福州還私藏一座大家府第,絲毫不遜色蘇州園林
《我的二十年》——初入江夏
讓你決定留在福州的原因是什麼?
你家裝修環保嗎?家裝材料最大污染源竟然是它......
在福州幾乎快被遺忘的好去處,倉山區高蓋山生態公園明天正式開放

TAG:福州 | 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