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因地四大願
06-23
第一點就講,藥師七佛因地四十四願與集體外在象限,與社會和諧法則相關的有十三願這麼多,可見他是很注重社會和諧的。特別是第三尊藥師佛,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因地所發四大願,前面的三大願都是在集體外在層面,我們看圖表五吧。┌───────────────────┐│四。聞名稱念消滅惡業不退菩提│├────┬──────────────┤│││├────┼──────────────┤││一。聞名稱念消滅惡業不遭橫死││├──────────────┤││二。聞名稱念消滅惡業無所乏少││├──────────────┤││三。聞名稱念消滅惡業各起慈心│└────┴──────────────┘圖表五: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因地四大願對生活的指導我們來看經本,第三尊藥師佛的四大願: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作種種屠害之業,斷諸生命。由斯惡業,受地獄苦。設得為人,短壽多病。或遭水火刀毒所傷,當受死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無病長壽,不遭橫死。乃至菩提。這是聞名稱念,消滅惡業,不遭橫死。我們看那個圖表,就是在集體外在這個象限裡面。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作諸惡業,盜他財物,當墮惡趣。設得為人,生貧窮家,乏少衣食,常受諸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衣服飲食,無所乏少。乃至菩提。這是聞名稱念消滅惡業,無所乏少。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更相凌慢,共為讎隙。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猶如父母。乃至菩提。這是聞名稱念消滅惡業各起慈心。這個三大願特別特別殊勝,他幫助的是那些看起來業障特別重的人,都能夠幫助他們解脫、成就。你看有一些是造殺生惡業的人,有一些是造偷盜惡業的人,你看幫助那些惡業很重的屠夫、小偷,還有有一些是很傲慢的人。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貪慾_恚愚痴所纏。若出家在家,男女七眾,毀犯如來所制學處,造諸惡業,當墮地獄,受諸苦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斷諸煩惱敬奉屍羅。於身語心善能防護。永不退轉。乃至菩提。這是聞名稱念消滅惡業不退菩提呀,這樣多的眾生,更是不可思議了,對於那些犯戒的,退菩提的人都能夠幫助他們解脫呀。我們來看這個圖表五,在集體外在這個象限裡面就有一、二、三願,第四願就是在靈性生活那個層面了,這個就是圖表五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因地四大願對生活的指導。第三尊藥師佛因中四大願特別殊勝,都是幫助眾生消除極重的惡業,殺生啊、偷盜啊、傲慢啊、犯戒退菩提啊,都是極重的惡業,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的願力特別殊勝,幫助消除這樣的惡業,見地是甚深甚深,見地與大手印見是無二無別的。這個四大願為什麼我們要抽出來念?為什麼呀?因為經文雖然短,但是可以完整地、圓滿地含攝《維摩詰經》的全部修法。《維摩詰經》很了不起,見地特別殊勝,並且來說也是我們禪宗所依據的根本典籍之一。而且這個四大願也可以含攝大手印的見、修、行、果。《維摩詰經?弟子品第三》上面,維摩詰居士對大迦葉尊者說法:「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你看這個「不舍八邪,入八解脫」,這八個字很重要,如果你只能夠在舍八邪的情況下才可以解脫的話,那就不是真解脫,為什麼呀?因為有條件的解脫不是真解脫,有條件才能成就都是生滅法,而解脫是不生不滅法,所以維摩詰才說:「不舍八邪,入八解脫。」為什麼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能夠令殺生惡業消除呢?因為念佛名號就是喚醒覺性,真正要殺的是我們內心的貪婪、憤怒、愚痴這些負面情緒所形成的能量結,它會障礙我們,真正要殺的是貪嗔痴的能量結,才能夠讓我們活出完整的人生。所以你不要以為說第三尊藥師佛的前三願跟我沒關係呀,不要這樣想,你沒有貪嗔痴嗎?有啊,有的話就會需要第一大願的加持和幫助。為什麼念佛名號能夠滅偷盜的惡業呢?因為犯偷盜的背後是內心覺得不足,不滿啊,不夠啊,心靈迷失啊,不知道自性本自具足啊!所以念佛名號就能夠消除心靈貧乏。為什麼念佛名號能夠滅傲慢的惡業呢?因為傲慢的背後是執著,執著你的相貌、執著你的能力、執著你的財富、執著你的年輕等等,然後你就起傲慢心,這個背後的問題是執著,所以念佛名號能夠讓我們內在的生命覺性喚醒,自然就能夠消除眾生內心深處的那種執著心。具體要怎麼修呢?我們講了藥師法門是特別特別注重你一定要能實踐,光說理論沒用。具體怎麼修呢?你看,我們從內在的修心來說,內心的雜念是由於什麼?由於_恨心。內心,你看我們有種種的貪心,是因為什麼呀?因為你有貪心,所以才會走不正當的途徑,就會犯偷盜;因為你有嗔恨心,才會去傷害眾生。用覺察力就能夠讓你把你生命本具的覺察力喚醒,讓它發揮妙用。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活在當下,就是在人存在的五個象限都保持覺察力,你就能夠活在當下,就能夠讓你看清當下的完整的全面的狀態,就不會被貪婪、憤怒、傲慢的情緒所操控。《普賢王如來願文》說:「自性原來清凈住,三界縱惡亦無懼」,覺察力的背後是覺性。這個覺察力,這個覺性才是主人,我們的心靈是家園,覺察力、覺性、智慧才是主人。當我們負面情緒生起來的時候,要能夠馬上看清來客,你看,主人在家裡面,有人按門鈴了,主人就透過這個貓眼看清楚來客,然後再把客人請到家裡客廳來坐。那麼你也是這樣,當你內心起煩惱了、起貪心了、起憤怒心了、起傲慢心了,怎麼辦呢?只要你主人在家就不怕,主人在心靈的家裡面,透過那個貓眼,就是透過覺察力。覺性是什麼呀?我們人人本具的覺性就是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就圓滿地包含了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以你要知道這個五智就是五個家庭成員,法界體性智就是我們的覺性,他是家長。家裡面有五個家庭成員,所以如果看到負面情緒起來不怕呀,只要你的家人在家裡面,就透過那個覺察力的貓眼就看清楚來客是誰:噢,憤怒先生來了;啊,貪婪先生來了;傲慢先生到我家裡來拜訪了。你看,傲慢先生、憤怒先生、貪婪先生呢,他們來到你的心裏面就是來你家裡做客了。只要你看清楚,認清來客,你就不怕了。你看,這個時候客人來了怎麼樣?你一定要依禮相待,不能夠把客人拒之門外對不對?所以貪婪先生來了你也別怕,把門打開讓他坐進來,坐在客廳,坐下來,倒好茶,好好地陪同一下,你看你家裡面來了客人了,你會做兩件事對不對?第一件事就是,由於客人來訪了,所以我們在家裡的活動會更有覺知,你會更加地保持你的覺知力。比如說你家裡來了客人了,你不可能去穿一條短褲在客廳里晃來晃去吧,那太不禮貌了,對不對?所以同樣地也是如此,你要把你的覺察力正知喚醒,讓它更有力量。第二件事情就是讓客人從容地自行離開,不應該把來客執著為家裡的成員,不要把客人當作家裡面的成員,那個叫認賊做子啊!客人就是客人,客人自己來,他也會自己走,你以禮相待就好了,也不要趕他走,也不要拒之門外,更不要糊塗說把他當作自己家庭成員,都錯了。家裡面只有五個成員就是五智。普賢王如來的竅訣說:於五妙欲無貪執,離念自生覺性中,無存色法與五毒。無存色法與五毒,事實上你能夠一直用這個竅訣,你就是能夠真正地把第三尊藥師佛這個願力能夠運用好。然後當你運用好了以後,你就能夠恍然明白:哦,原來五毒其實它的本體都是什麼呀?都是五智菩提,都是五智菩提光明的歪曲反應,所以要喚醒五智菩提,那麼根基、基礎就是時刻保持覺知。為什麼念佛名號能夠滅犯戒的惡業呢?能夠滅退菩提的惡業呢?因為藥師七佛的見地甚深,與大圓滿見無二無別。我們看大手印有四重直指教授:第一步就是明示所見者是心,第二步就是證知此心是空,第三步就是了知此空性是任運本具,第四步就是認知此任運本具是自解自脫。一切萬法都是自顯現,自解脫呀!所以修行他的根本見,最透徹圓滿的見地就是這六個字:自顯現,自解脫。心性自解脫就安住於法性,法性自解脫就能夠安住於平等性,平等性自解脫就能夠圓證菩提。其實我們能夠安住於平等性的時候就己經是禪師所說的:平常是道。因為禪宗是一超直入不講次第,很多人口頭就學會了很多話,但是不知其深意。禪師說:「平常心是道。」這個不是凡夫能說的呀,什麼人能夠說「平常心是道」?八、九、十地菩薩是清凈地菩薩,他們才能夠真正做到法性自解脫,安住於平等性,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地能夠說平常心是道啊!然後連這個平等性也能夠自解脫,那就是圓證菩提了。當然如果我們展開來說,這個是甚深甚深的見地。這個見地可以說就是了義大中觀見,就是禪的見地,也是大手印見。我們不展開來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洪均生的武學成就
※港媒:面對澳門成就香港應深切反思|香港|一國兩制
※楊露禪太極成就
※八字傷官助你成就功名!什麼樣的八字有官運?
※唐密·綠度母成就法
TAG: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