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菁 : 一切經典都是為實修來做指導的
講《阿彌陀經》的心愿由來已久,今天為何要講凈土法門呢?因為看到了一種社會現象,今天的居士團隊,大量的人在修凈土。然而,有些人把凈土法門簡單化、世俗化了,甚至對凈土法門產生了諸多的誤解。這正是開講《阿彌陀經》的原因所在。佛廣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直達彼岸。佛法的究竟義是不分禪凈顯密。在佛陀的那個時代不分法門,是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產生了法門。無論禪、凈、顯、密,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法,每一位佛門弟子都要責無旁貸弘揚。一切的經典,都是為著實修而建立的。換句話說,實修的基礎是對經典的看法。這在佛家叫見地。你修為的見地準不準,這個很重要。在禪門裡面,「只貴汝見地,不貴汝行履」。你說你在念佛,他說他也在念佛。我不問你念佛的遍數,只問你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看法,問的是見地,問的是你信的程度。見地是你實修的根。你深入了解的程度,就是你修行的程度。前兩年,一直在開地藏禪修的課,許多人說念了很久的《地藏經》,但念念停停,將信將疑,等上完了地藏經講課之後,才大體知道《地藏經》應該怎樣念,才建立起無悔的信心。這就是見地不一樣,此時確立的這個見地,在原有的基礎上向縱深推進了一步。
見地不僅是修行的根,更是證量,是果地。見地無法給予。我們現在同時在看這盆花,然而在我心裡的花和在你心中的花,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們對花的見地不同。一個植物學家和一個詩人,對花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依人而異,見地各有不同。見地對於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比如,我現在可以給大家規定,一天念四萬遍阿彌陀佛聖號。這個很容易執行,或者是我做一個苛刻的老師,去檢查你們念夠了沒有,但這是沒有用的。有的人念一遍比念四萬遍更有效果,不能比。有的人念了兩萬遍,但作用不大,等於沒有念啊。怎麼會是這樣?見地啊!就是你的見地準不準。先談見地,後談實修。但是今人多問方法,把見地丟在一邊。見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世界觀。先有世界觀,之後才是方法論。《阿彌陀經》,就是修凈土人的見地。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見地想不偏頗,就要先回到經典。不管你修哪一門,你都要先回到經典。你說修禪門沒有經典,六百部般若部經典都是禪門的經典。凈土法門當然也離不開經典。進入近現代,我們更多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信仰也深深地被動搖著,偏重推理、思想發展史,偏好邏輯、判斷,然而這一切都不符合佛教的思維方式。佛當年傳法的時候依次而教。佛陀從菩提樹下起坐,針對聲聞、緣覺兩種類型的人,分別傳了四諦、十二因緣法。佛陀這一生,講了很多法,講般若,講四諦,講十二因緣,講唯識,講中觀,講如來藏,講一真法界,講色空不二,等等。但我們應該深刻地了解一個狀況,就是佛陀在講四諦十二因緣的時候,已經證到了「無苦集滅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佛是站在「無」的上面說的「有」。佛在開悟的那一剎那,就知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了,為什麼還要說十二因緣呢?佛陀在講四諦、十二因緣,是依眾生性而說的。試想,如果連無明都不知道,怎麼可能理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呢!
修學是要有次第的。但這種次第又不是推論出來的,是依著每一位眾生的根性而建立的,不是逐漸發展出一套關於佛教的理論體系,不可將傳播的次第,說成是佛教理論發展的順序。佛教是依了眾生各自不同的因緣而展開的。佛法在任何一點上推演開來都是究竟和圓滿的,任何一點都達至全體。但我們站在一點就以為是全體,這是錯誤的。我們站在一點沒有全體更是錯誤的。修行人經常犯的錯誤,就是站在一點上而斥他法,弘揚了一法,卻誹謗了更廣闊的法。這是我要講《阿彌陀經》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凈土強調他力救度,念佛往生。這是凈土法門的真正要義所在。但一般修行者不知念佛往生、他力救度是有條件的,是定要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相應的,要從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一點上起步,從這一點上圓滿,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本心上來。這也正是經典當中所言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麼多年來,我結識許多修凈土的人,我問及他們修凈土的緣由。他們回答多是因認為自己智慧不足,業力深重,所以選易行法門及他力救度門。前兩天,我遇到一位居士,我就問他修什麼法的。他說修凈土。因為我馬上就要開講《阿彌陀經》了,我就問他為什麼要選擇修凈土?他說因為自己很笨啊。他這話一出,無形當中問題就出現了。不能因為認為自己很笨,智慧不足,所以就選了一個易行的他力救度的法門。這種心態存在很大的問題,難道修凈土法門是不需要智慧的嗎?是專適合笨的人而修的嗎?這種認知是對凈土法門的曲解。如果你也是這個心態,趕快藉此機會糾正過來。
佛廣開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心地法門。由凡夫成為聖者,這是法門建立的目標,是目的地。修行的過程,是一段心理圓滿的歷程,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過程,是通過法門而達至圓滿的生命狀態。凡夫在修持中心理若沒有改變,就不能稱為修行人。真正修凈土的人,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他的清凈莊嚴狀態,一眼就能看到,非這個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凡夫相,即便是臨終也是莊嚴之相。這才堪與西方凈土的生命去相應。修行首先是心靈的改造。成為一個修行人,狀況一定要一年比一年好。你的面相、運勢、身體狀況、智慧,這一切的綜合狀態,如果都沒有變化的話,你要回到源頭重新審視。你修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這一切都是應該在修行當中重新建立的。通過修行,你的運勢在改變,你的人生境界在不斷提高,你的健康水平在提高,你的面相會越來越莊嚴,一定是這樣一個方向。如果不是這個方向,一定有問題。一切經典都是為實修來做指導的,而不是為建立一個學說,一個門派,一種思想的。修行就是洞悉自己的心理變化,時時刻刻把握住自己的內心深處有什麼樣的變化,這堪稱在修行。所以凈土的法門,並不是凡夫想得那麼簡單。不能心外求法,想著把一切交給阿彌陀佛,能不能去成西方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情。如果以一種心外求法的心去求佛,這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因此,為了消除對修凈土法門存在的誤解,今天開啟《阿彌陀經》這部凈土經典的講解,希望跟大家有一個心靈的映照。一般而言,佛陀說法,基本上都是有弟子站起來祈請的,然後佛陀依弟子的所問而開演。因為法爾本然,佛沒有什麼想說的。我們都讀過《金剛經》,如果須菩提不祈請,就沒有佛陀說的《金剛經》。佛陀都洗足已,敷座而坐,在那裡打坐休息了。這時,須菩提出來說:佛陀,我有話要問。他先讚頌佛陀兩句:「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然後佛陀一開心,說了一本《金剛經》。如此這般,很人情化的,描述得很生動。這便是通常說法的場面。但《阿彌陀經》不然。《阿彌陀經》是沒有經過弟子祈請,佛自己主動說的。為什麼佛不問自說呢?因為佛的弟子皆無佛眼通,所以不能見諸佛凈土。看不見,他們怎麼問呢?不見自然不問,所以佛陀主動說。釋迦佛具佛眼通,能見諸佛凈土,同時又感得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力,如此才有《阿彌陀經》的問世。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緣。這個有緣,對於我們實在是稀有難得。因為無量佛剎,無量佛土,我們聽了很多的佛的名號,如我們上的早課「八十八佛懺」,聽到了很多過去、未來佛名。但我們沒有聽到的佛的名號更多,不知道的佛國更加廣闊。我們知道的佛的名號如爪上泥,沒有聽到的佛的名號如大地土。所以有因緣好生了得!我們今天在座的一堂人在此相聚,一定是有往昔的因緣。佛講《阿彌陀經》,是因為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緣,阿彌陀佛的願力遍布法界之中,正好合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因緣,所以才有《阿彌陀經》在人間的問世。
一佛剎土,即是一位本尊的壇城。修凈土的人,要觀修阿彌陀佛的壇城。不僅僅是觀阿彌陀佛的像,而是要有一個佛國世界在你的面前展開。通過觀想、念佛來清凈我們的心識,以達到心凈則國土凈。一切佛都有共願,然而每一尊佛又有不同於其他佛的別願。阿彌陀佛給我們殊勝的利益在何處呢?第一,唯有阿彌陀佛允許眾生帶業往生。這是一個最大的利益所在!第二,臨終時一心念其名號,即能被接引到西方凈土,蓮花化生。這是修彌陀凈土最關鍵的兩個利益所在。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這兩個利益實在是太大了。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業力煩惱深重,如果沒有甚深的因緣和他力的幫助,很難在自我覺悟下出離。又正值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有因緣,這等因緣化為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娑婆世界眾生能夠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座最安穩的橋樑,也正是娑婆世界眾生最大的福音。然而一切的世界,三惡道、人道以及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由眾生的心識變現出來的,我們同感在一個世界裡。同樣一條河,六道眾生眼中,天人說是瓊漿玉液,人道說是能夠洗滌和飲用的水,修羅道看上去是憤怒的眼淚,餓鬼道看上去就是大鐵流汁。同樣是一條河,在每一個人的心識當中卻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每位眾生都是依了各自的心識展開他的依報國土。所以,對凈土的看法,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都是由我們的心識變現出來的。眾生認為七寶是最殊勝莊嚴的,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等,這是人間最稀有難得的,所以佛土即以七寶莊嚴。這便是唯心凈土。知道心可造萬緣,可造萬境,我們就不會對這個生命產生執著妄想。我們今天這個世界,難道不是心造的嗎?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中有了太多的陰影,表現在外就成了霧霾。我們一味地去治理霧霾,不去治理我們心中的霧霾。心中的陰影不除,那外在的霧霾只能越來越重。內在的陰暗面越來越多,生命則越來越陰暗,怎麼去希求陽光燦爛呢!首先讓內心的陽光燦爛起來,下雨天也有下雨天的美好,陰天也有陰天的可愛。誰能遮擋住你心靈的陽光?只有你自己。如果心靈的深處沒有光明,就不能和光明的世界去相應。
知道心可造萬緣,便知凈土在心中。甚至於我們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是依我們的心識而建立的。觀世音菩薩是大悲的象徵,大勢至菩薩是大力的象徵。唯有菩薩的大悲大力,方能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即是你的自性觀世音菩薩、自性大勢至菩薩,方可以度你去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大悲大力,如何自度呢?不能完成自度,又何以言度他呢?這是修凈土的人必須要了解的。心量要放大一點,不要這麼小,只有一點點的心量,然後就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大德們說:「人天路上修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可這個念佛的「念」字又非常講究。講究在哪?我們所說的念,是口中念經的念,還是念念不忘的念?如果只是嘴上念念,不通起心動念,那麼這個念佛的法門本身就沒有念。如果僅是嘴上念一念,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我們放一個念佛機在那裡念著就可以了。不是念了就管用了,念了但沒動心,這個念就不是真的念。要從嘴上念到心靈的念念不忘,然後才能達至專心的狀態。即便是這樣念,我還得問,這樣念就行了嗎?經中說,此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原來不是簡單的念,還有一個「信」!念的基礎是信。這個信實在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尤其是末法時期,人們的思辨意識這麼強,疑情很重,去建立無悔的信心,這一點太不容易了。我經常拿密勒日巴作比喻,到了師父那裡,師父一腳先把他踹出去,然後他還會爬回來。這密勒日巴得是多好的根器呀!信、願、行,這是凈土三資糧。沒有信願行,何以去凈土?當修行起步以後,信的建立是一路伴隨過來的。很多人一路伴隨過來的不是信,都是疑和慢,用疑和慢不斷地編織著修行的歷程,然後羞羞答答一點點地去掉。如能一點點地去掉,還是好消息。更有人是慢慢地一點點增加,疑、慢越來越大,最後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禍患,就像懸在頭上的一口開水鍋一樣,隨時隨地怕翻掉。從淺表的意義上講,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件多麼簡單而令人神往的事情啊!然而再簡單的事也要先做起來,先念完十萬遍,再和我說話。很多人念不到一萬遍的時候就說這有什麼好念的,就結束了。信心沒有,一切的狀況都是枉然。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念佛法門,外表貌似簡單,就去輕視它。我且告訴大家,省力不省功,省功不省力。就如黃念祖居士所說:「念佛法門如同我們使用的傻瓜照相機,它的發明者一定是聰明絕頂的。」絕對不是一個傻瓜發明的傻瓜照相機,這背後有甚深的智慧。藕益大師也說:「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論、禪宗的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切的戒律,都包含在其中。」這個法之大,是大家不可想像的。如果認為這個法是因為自己很笨才去修的,那他就不能成為法器。修彌陀法,心量必須無比廣大,才能納受一句彌陀包含三藏十二部的法要。這麼講,是先剔除人們對凈土的一些誤解。然後,也希望藉此講彌陀經的機會,來探索度亡和懺悔的方法。實修過程中,當你自己要去度亡的時候,應該建立起怎樣一個無悔的信心。我們都將面對著這個世間時時刻刻的無常以及生死,度亡時該怎樣具體操作,我們會作專題討論,然後提示大家一些很具體的注意事項。我發現許多時候,大家談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聽起來都像是醍醐灌頂很明白,可一到現實人生中,什麼都用不上了。該痛苦的痛苦,該煩惱的煩惱,該生病的生病,所知道的大道理全都用不上。佛法和我們的人生是息息相關的,佛法不只是一個理論體系,佛法只有參與到生活中,才能得以真正弘揚。佛陀說過,如果有誰拿著我的法當成理論去研究就是謗佛。所以,修行一定要講究理論與實踐高度的統一。在高度的統一下,我們才能夠完成生命真實意義的解脫。這才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文位元組選自立品圖書出版新書《彌陀之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
斷除迷惑摒棄偏見為大眾建立正確的見地通過凈土法門的修行開闢心內心外的極樂世界
一部有深度又適合大眾的佛教經典講解力作由華夏傳統文化學校校長易菁先生首次開講釐清現代人學凈土的誤區,樹立正確的修行觀念一部貼近現代人心靈與生活的佛經講記
作者簡介:易菁先生自一九九八年在江蘇徐州創辦了華夏傳統文化學校並擔任校長至今。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的教學與實踐,著力創建華夏學宮。近年來開講的儒釋道經典達幾十部,出版有《大學之道》、《孝之經緯》、《琉璃慧光》、《空谷心音》、《衣袂飄然曹溪風》等著作。
推薦閱讀:
※母音老人和徐恆志老人指導學人書信集——大音希聲(一)
※中國缺血性腦卒中血脂管理指導規範
※案例指導制度-----《 光明日報 》(2014年01月29日 16 版)
※貧窮是一種病,你要治好它(致富指導)
※【探索門講座】太極陰陽揭示十神真義(10):太極陰陽指導下的十神三種用法即十神論命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