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教育孩子

為什麼放棄懲罰

  沒有受過懲罰的孩子更容易控制自己的命運。他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會更積極地去互動,而不是總是以受人控制的受害者的形象出現;因此,他們會覺得自己更有能力。他們會學習到更好的社會技巧,解決問題以及健康地解決衝突的能力。幸運的是,對於家長和兄弟姐妹而言,家庭就是學習解決問題最好的實驗室。

  沒有受過懲罰的孩子的暴力行為會少很多。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不需要通過控制其他人來顯示自己的能力。他們可以更多地使用尊重人的方式進行溝通,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掌控著自己的生活。

  沒有受過懲罰的孩子更能處理好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兄弟姊妹之間的衝突通常是對事不對人的。當孩子們學會了解決彼此的矛盾時,不管父母在不在身邊,他們都會一直這樣去做。兄弟姊妹之間如果覺得都受到了公平的對待,他們就很少會對彼此產生怨恨,而是會互助互愛。

  沒有受過懲罰的孩子的世界觀更為樂觀。他們為社區甚至整個世界工作的理想就是和平。

  沒有受過懲罰的孩子對父母會有更少的不滿。能夠禮貌地說出自己的需要,能夠被聆聽,共同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法,這些增加了與父母溝通的渴望和對父母的好感。

  孩子會有更健康的自尊心。對自己的生活掌控越多的人,自我感覺就越好,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孩子會建立更高的道德觀。這是一個不斷對自己說話的聲音,告訴自己即使沒有人看見,也要做好的事情。他們的良心和對他人的同情心都得到了發展,因為他們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滿足。

  正如我之前所說的,懲罰在有些孩子身上奏效,它可以暫時讓孩子順服。但是千萬要小心,懲罰會阻斷溝通。我11歲的女兒海迪告訴我,打屁股使孩子害怕家長。恐懼是懲罰的控制工具,然而,懲罰會使孩子們不向父母敞開他們的恐懼。作為教育家兼作家約翰·霍爾特曾說:「如果我們使孩子害怕,我們就阻止了他們的學習,使他們不得不半途而廢。」

  對於氣質柔和的孩子,通常你還沒有懲罰他,只是嚇一嚇他,他就很容易聽話了。小孩子都是這樣,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懲罰會越來越難,因為他們已經有能力去逃避甚至報復,長大了,恐懼就會變小了。

  通常最不害怕受罰的孩子都是那些成熟懂事、最不需要懲罰的孩子。懲罰讓孩子更叛逆、生氣、羞辱、怨恨,充滿復仇感。家長讓這些孩子閉門思過,他們不是在思自己的過,而是在計劃怎樣對付你。

  孩子的感覺決定了他們的行為。《積極懲罰》(Positive Discipline)的作者珍妮·納爾遜曾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是從哪裡得到的觀念,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就得讓他們感覺更糟糕?」

  孩子對於懲罰的回應通常是叛逆、報復、恐懼和/或積極的對抗。權力對抗通常是為了滿足需求:家長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兩者互不相讓。當家長和孩子在權力對抗中僵持時,家長很有必要先冷靜下來,因為家長的自制能力更強,可以更為容易地控制自己,拒絕參與。等晚些時候,雙方的情緒都平靜下來時,再來重新審視引起權力對抗的家長和孩子的需求。但是確保一定要來正視這個問題,而不能不了了之。

  很多小孩都是通過童年在愛的關係里的經驗來處理將來與配偶的關係的。我認為,如今離婚率這麼高的原因是因為配偶們都喜歡互相懲罰,這可能是他們小時候從父母那裡學會的,如今他們要報復回來。尊重、體貼和友善也是可以學習的,但是在同樣的舞台上,他們卻沒有懲罰那麼有影響力。

  為什麼家長總是用懲罰的方法

  在關鍵時刻,父母以前怎樣教育我們,我們就會怎樣去教育下一代。有時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其他的方法。甚至是我們學會了怎樣用非懲罰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行為,但是我們也很容易退回到以前我們熟悉和感到舒服的方式,就好像穿慣了的舊鞋一樣。

  我們的文化通常會提倡一些破壞親子關係的方法,例如認為懲罰是「給孩子點兒顏色看看」的好方法。我們在監獄、工作、學校和家庭中都會運用懲罰,但是,研究不斷表明,懲罰不會阻止或威嚇到壞行為,更不會改造人讓他們從善,如果真是這樣,監獄裡就不會有屢犯了。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孩子如果不受點兒懲罰是不可能表現好的。因為這種方法可以立即生效,孩子們確實在當下服從了父母,但是研究表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比較沒有自信,並對自己的生活不滿。父母不能控制孩子的思維,只能控制他們的行為,儘管如此,也只是他們小部分的行為。

  父母發現做什麼比不做什麼更容易。相對於忽略不當行為並形成好的行為,責罵、懲罰、威嚇或糾正更容易。父母理解在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不應該使用消極的關注,但是實踐起來卻非常困難。他們認為什麼都不做,旁觀者就會覺得他們不是一個好的父母。

  與教導孩子有好行為的目標相比,懲罰更能滿足家長控制孩子的需要。通過懲罰,家長更難釋放自己憤怒的情緒。如果家長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先冷靜下來—在管教之前—很多人發現這樣更容易避免懲罰。

  我們依然錯誤地相信懲罰犯錯的小孩可以重建他們的道德觀。孩子需要為他們的行為「買單」,如果不付出「代價」,他們就算犯了錯也不知道。

  行為矯正在我們的育兒過程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有時我們忘記人類本身要比他們的行為複雜得多,他們有大腦去思想,有心靈去感受。孩子可以在同一時間有很多不同的感受,他們不會去表達或解釋這些感受。他們有某些行為,並不一定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是因為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矛盾的需要。行為主義包括育兒過程中的社會學習論,是指孩童的行為是通過模仿父母產生的。行為矯正最開始是不包括懲罰的,而是用積極的建議來修正行為。即便是行為矯正的忠實擁護者,其也認為懲罰是有限度的。

  我相信成熟理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決定成長模式和情感發展的一些基因性因素對於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也是有深遠影響的。孩子們的某些行為並不是行為的偏差,而是他成長發展過程中所必需的,在他出生前就決定了。家長需要了解這些不同的階段,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度過這些階段。孩子們不是故意有不好的行為的,這些只是他們人生的必經階段。

  家長怎樣判斷他們的管教是有效的教導,還是懲罰

  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希望別人這樣對我嗎?

  ●這樣做會幫助我的孩子發展有價值的生活技能嗎?

  ●這樣做會堅固我們的親子關係,還是會破壞這種關係呢?

  如果你在使用面壁、罰站、打屁股、吼叫、剝奪權力等方法,卻不能達到你希望和孩子永遠擁有的那種關係的話,那麼是時候換一種新的方法了。

  我們教育孩子時,要時刻把最終目標放在腦海中,而不是只看到當下的解決結果。當懲罰從我們的育兒手段中被刪除之後,提高生活技能的那些長遠目標,例如尊重、解決問題、有效溝通、同情心、自制力都可以更快地習得。你可以不需要懲罰孩子就能夠設立界限、提供指導並且矯正行為。從長遠的角度來講,友善比暴力更有成效。

  管教的目的

  1. 使孩子建立一生受用的品格:責任心、同情心、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制力。

  2. 保護孩子。

  3. 灌輸家長的價值觀。

  4. 教導孩子成為對這個社會有價值的成年人。

  對「行為好的孩子」最真實的檢驗就是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在身邊時他們的表現。

  有效的管教

  ●有效的管教從來都不包括懲罰。懲罰一般包括罰站、承受沒有關聯的後果(例如剝奪孩子的某項權力)、閉門思過,以及任何形式的恐嚇。有效的管教是運用現實世界的「因果聯繫」學習經驗。要進行有效的管教教導並指引孩子怎樣為自己著想,而不是強迫他們服從。

  ●有效的管教是有前瞻性的。家長要發現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然後針對這個原因教導他們進行其應該有的行為。懲罰只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但是並沒有教導他們可以怎麼做。

  ●管教聯繫著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雙方都要尊重對方,並且更好地理解對方和當時的情境。懲罰會阻斷親子關係,帶來憤怒、不理解、怨恨。

  ●有效的管教是相互尊重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儘管父母比孩子有更多的經驗和知識,但是他們同樣有權力有自己的感受,並且得到同樣的尊重。

  ●有效的管教中90%是預防,10%是改正,而且10%的改正將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當孩子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們很少需要改正。當然,他們也會碰到需要引導的時候,這時你就需要向他們提供這些。你的孩子在他們一生中會從各種其他機構得到承擔後果、面壁、罰站或是其他懲罰,你是唯一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教導他們解決問題的人,這也是有效管教的內容。

  ●有效的管教是友善的、堅定的、安全的。正如《正面管教:孩子的前三年》的作者謝里爾·歐文說:「對人友善,對需要堅定。」兩者都可以兼顧。不管是對家長,還是孩子,管教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安全的。

  ●有效的管教是建立在互相尊重、體貼、愛護的基礎上的。沒有這樣的基礎,孩子長大就會慢慢忽略自己的父母。一個獨裁者是不可能養育出一個民主的小孩的。尊重孩子、滿足他們的需要、教會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就是管教的意義所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訓練場。

推薦閱讀:

輕鬆學《易經》第二十卦:觀——風地觀,坤下巽上
 5步輕鬆結束夫妻吵架
一步一步教你鉤曼陀羅花樣!詳細教程新手也能輕鬆學會~
【生活錦囊】一張圖教你《輕輕鬆鬆清理自己的家》
輕鬆周末 | 要發力,先放鬆,教你輕鬆練成「松」

TAG:教育 | 孩子 | 輕鬆 | 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