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豆腐坊開張啦!--鹽滷老豆腐的超詳細DIY攻略
一、自家豆腐坊需要的基本原料和工具:
1、原料:干黃豆,鹽滷或葡萄糖內酯,水
鹽滷做出來的是老豆腐,葡萄糖內酯用來做嫩豆腐和豆腐腦。按照我們一家三口的量,300G干豆做的豆腐,足夠做一盤3-4人吃的菜了。所以,下面我就直接按照300G干豆為標準來計算用量。大家可根據情況,按比例增減。
2、主要工具:
(1)豆腐模一套(我的是內邊長14CM的中號杉木模)、方形紗布一塊(我的邊長50CM,大了點兒),紗布過濾袋2個(1個也行,2個會過濾得更細一些)。哪裡買的?萬能的淘寶啊。我買的是套裝,紗布鹽滷模子啥的都配好的,我還另外配了2個壓豆腐皮的配件,以後用。
(2)傳統豆漿機,或者研磨榨汁功能的料理機一台(豆漿機要能生磨豆子,不要邊打磨邊加熱的全自動豆漿機,後面我會說原因。原汁機,石磨等當然更好用,可是要麼價格高很多,要麼太費勁,我的豆腐坊剛開張,先湊合著就地取材吧。
(3)一口大鍋(我用的是28寸的大蒸鍋的底鍋),2個盆子,一個裝第一次打出來的漿(我用了廚師機的缸),另一個裝豆渣。
(4)一個大量杯(最好是1L左右的,好估算液體量,我乾脆就用豆漿機帶的那個大杯子了)
二、做豆腐需要記住的原料比例和數據
工具原料備齊了,我們先來熟悉一下一些數據,腦子裡有個數,做的時候不會手忙腳亂,半路還要去按計算器。
做豆腐,滷水的用量是關鍵,少了不出花,多了太老。以下是鹽滷和內酯用量的配比,經過兜兒的實驗,基本上是準確的。剛才說了,我家一頓300G干豆做的豆腐就夠吃了。為了方便,我專門額外增加了一欄300G干豆的預備用量,以便速查。
名稱 |
原料量 |
沖兌水量 |
500G干豆需要滷水量 |
300G干豆預備滷水量** |
鹽滷 |
8G |
100ML |
40ML |
3G鹽滷+40G水 |
內酯 |
6.5G |
100ML |
100ML |
4G內酯+60ML水 |
**注意:這裡只是預備用量,可能會用不完,一是因為量太少不好稱,二是多備點以免不夠再臨時沖配。
另外:
300G干豆泡出來,大約700G;400G干豆泡出來,大約900G。
加水的比例是按照干豆重量的10倍計算,就是說,300G干豆,要加3000G的水。其實也不需要在打磨的時候就那麼精確,我都是打磨、過濾完成後,再加清水到需要的總量,稍微多一點也沒太大影響。
做豆腐最關鍵的是豆漿的溫度。用鹽滷點豆腐的時候,豆漿的溫度要在80-85度左右,太高或者太低都不行哦。至於做豆腐腦,就更簡單了,把稍微放涼到90度的豆漿衝到放了內酯滷水的碗里,靜置一會就凝結了。這個以後再開帖和內酯豆腐一起說。
三、豆腐製作過程:
準備工作----
1、提前一夜,把黃豆洗乾淨,放足量的水泡到漲發。第二天做之前瀝干水,再挑一遍,把一些沒泡開的豆子撿出來,這些豆子不出漿不說,還可能會傷害刀片和機器;
2、把鹽滷按照比例加水泡化備用;
打磨黃豆----
3、準備好料理機,在內筒中放入豆子,再加水。注意只能加到一半滿,因為打磨的過程會有很多泡沫,體積會漲大很多,水加多了要溢出來。至於水和豆子比例,不一定要到1:10,可要根據自己的機器情況來確定。豆子太多了機器打不動;水過多豆子少效率太低,要打很多遍。我的料理機,每次用固定的杯量4杯豆子,再加到500ML水,就差不多了。
4、打開料理機開關,打磨大約40秒,中間可以停頓2-3次,一來保護機器,同時也讓豆子沉澱一下。到最後聲音均勻,液體奶白,體積增加到接近杯口,就差不多了。
5、開蓋,把豆漿倒到大盆里(我的料理機有個內膽,可以初次過濾),再把渣滓倒到另外一個盆里。
6、再放豆子和水,重複步驟3-5,直到豆子全部打磨完成。
7、把大盆里的豆漿面上的泡沫撇掉,然後用2層紗布袋套在量杯上過濾,將過濾後的豆漿倒入大鍋內。
8、豆渣盆里的豆渣也做同樣的過濾,裡面還有很多的水分哦~。最後剩下,就是干豆渣了。
9、估算大鍋里的豆漿量,如果不足3000G,直接加入清水,加到足量。
煮豆漿---
10、把大鍋里的豆漿再次撇去浮沫,然後放在大火上煮開後,小火再煮3-5分鐘,豆漿要煮透哦,中間把產生的泡沫撇掉。這時候,你可以聞到香濃無比的豆漿味,這顏色,濃度,這香味,可不是豆漿機做的豆漿可以比擬的。唉,怪不得我老覺得豆漿機的豆漿不對味兒呢。。原來是不夠濃的原因!
11、關火,準備好600ML的涼開水(豆漿總量的20%左右,目的是讓豆漿迅速降溫到80度),倒入豆漿中。攪拌均勻。這時候豆漿基本降溫到80-85度了。當然,也可以靜置等到自然降溫。
點豆腐-----
12、取配好的鹽滷滷水,用大勺子舀一點,緩緩地灑到豆漿中,邊灑邊不停攪拌。灑完一勺再一勺,觀察豆漿的變化;這個起碼要分5次,每次少量地加,多攪拌。
13、慢慢的,會發現豆漿開始出現白色的沉澱物,繼續加滷水,攪拌,沉澱物越來越多。忽然,好像就是那麼一瞬間,量變到質變,豆漿完全分離成白色棉絮樣沉澱和清澈的淡黃色液體了。這時候說明已經到位了,可以不用再加滷水了。
14、再開火半分鐘加溫,不要煮開哦。然後關火,靜置5分鐘,你會發現絮狀物慢慢沉澱,凝結成更大的一塊塊。這時候,就可以壓豆腐了。
壓豆腐----
15、把豆腐模放置好,因為要排出大量的水,我直接放池子里了。把紗布打濕,鋪在豆腐模里,邊角貼合好;
16、把大鍋里的豆花和水一同倒進模具,水會從模具的孔洞和縫隙中排走,只剩下白色的豆花。
17用手動打蛋器把模具里的沉澱物攪拌一下,打碎打勻,再大力震幾下,盡量使得沉澱物分布均勻;(這一步我沒做,是事後@如疏在微博上教我的,說這樣組織會更細膩)
18、把外邊的紗布整齊小心地一層層蓋在表面,盡量鋪平整。然後放上模具的壓蓋,上面放上重物,把裡面的水壓出來。最少壓15分鐘。
上面壓的重量和時間,和豆腐的軟硬程度有直接的關係。我第一次壓了1KG,再加了一個烘培石板,大約40分鐘,出來的豆腐是典型的老豆腐了,煎了煎,很香。第二次,我就只壓了1KG,大約15分鐘再用手壓了幾下就出模了,豆腐手感彈嫩很多,切開組織也明顯感覺多汁,這次送鄰居了,沒吃。不過掂著那手感,聞著那香味,應該是很香的。鄰居拿回去涼拌了,說很香。
19、壓好的豆腐,如果不是馬上吃,泡在清水裡放冰箱保存即可。
兜兒美食筆記
其實上面過程里都說的很詳細了。這裡補充幾個成功關鍵點:
1、一定要用生磨的豆漿原汁,先生磨,再加熱。生磨能更使得豆子中的蛋白質更容易釋放出來,豆漿更濃,邊加熱邊打磨,會影響蛋白質的釋放,其實很浪費豆子。怪不得我上次用了好多豆子,做出來的豆腐也才這個一半大。而且,一般的豆漿機一次也不能放太多豆子,還不如這樣方便。
2、如果說打磨是個體力活,那麼點豆腐應該是過程中有點技術含量的環節了。凝結的合適溫度就在80-85度之間,如果太冷或者太熱,都容易失敗。看著很玄乎,其實實踐下來也沒那麼難。只要按照比例兌好滷水,控制好豆漿的溫度是關鍵。如果怕掌握不好,就準備個溫度計吧。我覺得電視上教的加清水的辦法很好,省時省力。
3、我一直糾結豆腐的細膩程度。每次都有洞洞。大家都說老豆腐就是這樣的,有洞是正常的,可是我真還是希望看到光滑的老豆腐,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強迫症。
感謝如疏教我的方法,用蛋抽打碎結塊再重組,那樣應該會好多了,我迫不及待想嘗試一下。
4、煮豆漿的時候,火不能太猛,我們煮豆漿都知道,底下很容易有一層沉澱粘在鍋底,太猛的火容易把沉澱燒糊,影響豆腐的味道。而且,鍋要深,最好在旁邊看著,煮豆漿的時候,會撲哦。
那天看了2段視頻,一個是說做豆腐的,還有一個叫《一鍋豆漿》,教大家怎麼用一鍋豆漿,做腐竹,做豆腐腦,做豆腐皮,做素雞。。。真的很神奇。看來後面要學的還很多啊,一樣樣來吧。
鹽滷老豆腐算翻篇兒了,下一次,做內酯豆腐!最喜歡嫩嫩的內酯豆腐了!胖子已經點餐了:小蔥拌豆腐!
推薦閱讀:
※尋常白菜豆腐煲,也能鮮得掉眉毛
※一斗窮二鬥富,三斗四斗賣豆腐,有多少斗,就看出你有多少財富
※精華帖 | 美味豆腐的做法指南
※豆腐的分類?
※怎麼樣吃豆腐的營養價值才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