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女性的功績情愛,中國后妃百圖(一)

  嫘祖,軒轅黃帝之元妃,中國上古養蠶治絲的偉大發明家,5000多年前誕生於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嫘祖原名王鳳。她自幼聰穎,采果奉親,發現天蟲吐絲結繭,細心觀察蠶的生長規律,嘔心瀝血,首創野蠶家養。又治絲興衣,使西陵氏人穿綢著帛,而被舉為西陵部落酋長。嫘祖以絲帛為贄進獻軒轅,軒轅慕名前來訪問,實現了嫘軒聯姻,中原與西蜀的聯盟,從而建立起了大統一、大團結、大民族、大文化的東方大國。

  嫘祖一生輔弼黃帝,選賢用能,協和百族。她未嘗寧居,隨黃帝巡視全國,教民育蠶,歷盡千辛萬苦,為中華民族鞠躬盡瘁,病逝於南巡道上,遵囑歸葬於金雞鎮青龍山之首,祖墓猶存。由於嫘祖開闢絲綢文明,功高日月,自周代起就被天子庶民尊奉為「先蠶」,民間尊稱為「蠶神」,又被尊為「行神」,愛稱為「嫘姑」、「絲姑」、「蠶姑娘」,歷來受到各族人民的無限崇蕁f凶妗把斐嬉醞戮冢家律訊M蠣瘛保裊訟磧型獾乃砍裰罰蟊惶煜隆:⒊始岸涎侵≈丶漓腖N鞣焦胰鮮噸泄譴尤鮮端砍窨嫉模蚨鈐緋浦泄叭鎪埂保此砍裰?

  

  四千多年前,堯見舜德才兼備,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將其首領的位置禪讓給舜,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後來舜帝巡視南方,娥皇、女英追蹤至洞庭湖,聞舜帝死於蒼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從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淚。楚人哀之,將洞庭山改名為君山,並在山上為她倆築墓安葬,造廟祭祀。其實墓也簡陋,墓前立有大書「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級,石級下一條用麻石鋪砌的甬道,兩旁石碑上刻二妃畫像和歷代詩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離騷》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則是唐宋乃至近人的詠嘆詩詞,盛唐之李白、常建、劉禹錫,清代的趙嘏,直至近人魯迅也有「不知何處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對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紹亮題寫的一副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湘妃墓周圍多斑竹,竹上有斑斑點點,仿若淚滴、據說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灑上的淚滴。唐高駢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女嬌:隨著近年地下文物考古的進展,華夏的歷史似乎有了更清晰的輪廓,大禹王國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也有了進一步的確立,大禹的精神幾成華夏民族精神之發端,但我們在歌頌大禹、讚美大禹的時候.似乎忽略了他妻子女嬌的作用和貢獻。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關於禹的婚娶還有《塗山歌》為證。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們偉大的大禹的妻子是一位多麼美麗的姑娘呀。她不但美貌,更兼賢惠。作為偉人的妻子,等待她的是幸福與犧牲的自雙重考驗。

  最美麗的姑娘也栓不住大禹治水的心。果然,婚後的第四天,我們的大禹就要告別新婚燕爾的嬌妻,踏上治水的征程。這一去竟也是「十年八載不回還",10月懷胎的艱辛,女人最難熬的苦難都降臨女嬌的身上。兒子出世了,不見自己的父親,就哇哇啼哭,「兒呀兒,你不要哭不要鬧,待到洪水退去時,你爸爸就回來了......"

  這樣苦悶的心情反映在女嬌的《候人兮猗》歌里,《呂氏春秋》載:「禹行水,竊見塗山之女,禹末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兮」「猗」是虛詞,相當於「啊啊",充分表達了女嬌盼丈夫早日歸來的迫切心情。

  正所謂「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大禹治水的成功,有女嬌這位賢內助作出的犧牲。這樣默默無聞地無私奉獻,真是中國婦女傳統美德之始。

  

  中國歷史上,第二位死於非命的皇后是施妹喜女士,夏王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先生的妻子。

  姒履癸是前文所述的姒文命先生第十四代後裔,夏王朝在姒文命先生手中建立,歷時四百餘年,到了公元前十九世紀八O年代前一八一九年,姒履努先生登極。他登權時幾歲?史書上沒有記載,不管年齡多麼小,他在寶座上一坐就是五十四年——五十四年足夠他成長啦。五十四年中他幹了些啥事,一片空白,只知道三十四年後,公元前十八世紀一O年代前一七八六年,他發動大軍,攻擊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境的有施部落。在信史時代之前,部落名稱上往往冠以「有」字,我們推測,這個「有」字應該是一個語助詞,限後世的「阿」字一樣,沒有實質上的意義。「有施都落」者,「施部落」也。施部落顯然抵擋不住夏政府的軍隊,在滅亡和屈膝之間,施部落酋長選擇了屈膝,他向夏政府求和,獻出他們的牛羊、馬匹、美女——包括酋長的妹妹,她的名字只一個「喜」字,所以她應稱為「施喜」。當時人把它簡化,稱為「妹喜」,這就跟後來人們稱「皇姑」、「皇妹」一樣。蓋酋長屬於貴族階層,貴族的姓,小民是叫不得的也。

  妹喜大概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美人。她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當時還不稱皇帝)桀的美人,深得夏桀的寵愛,言無不從,荒淫無道。關龍逢以好色諫,桀怒曰:「夫唱婦隨,天下之道。朕為一國之君而愛一妹喜,何謂好色。」

  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同時,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這時,商族的勢力已經強盛,正在做滅夏的準備。商湯看到夏桀已處於眾叛親離的情況,遂起兵伐桀。夏桀毫無準備,被圍於鳴條。商湯全殲了夏軍,桀匆忙逃奔,後死於南巢

  

  婦好——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文武雙全的女將軍。甲骨文中有關她的記載有200多條。她曾率領13000多人的軍隊去攻打前來侵略的鬼方,並大勝而歸,因功勛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國民的愛戴。婦好終因積勞成疾而先逝,國王武丁予以厚葬,並修築享堂時時紀念。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沒有失盜的王室墓葬。該墓共出土隨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銅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還有石器、象牙製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貝殼。婦好墓出土的器物異常精美,如工藝精湛的小玉人、鑲嵌綠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中,有多件上面鑄有「婦好」的銘文。特別是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學界普遍認為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力標誌。安陽殷墟博物苑建有復原的婦好墓,供遊人參觀。

  

  妲己是有蘇氏的女兒.商紂王子辛的寵妃.

  有蘇國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濟源縣.王子辛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他自幼聰明.能言善辯.當上王以後.他對外不斷用兵.對內殘酷壓迫.而且奢侈荒淫.雖然妻妾成群.還要到處去尋求美女.當時那個有蘇國對紂王不滿.紂王便下令討伐有蘇.蘇侯打不過紂王.只好獻出美人兒妲己…..

  紂王看見妲己杏眼桃腮.冰肌玉膚.喜歡得不得了.紂王對妲己倍加寵愛.終日帶著妲己在鹿台飲酒作歌.他對妲己更是言聽計從.

  當時妲己發明了一種桃花妝.就是用各種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塗在面頰上.這種脂粉被稱之為『燕脂』.所以.中國女性使用胭脂的歷史大概自此開始.與妲己有關.

  紂王為了討好妲己.在京城南面建造了長三里.高千尺.被層層亭台樓閣包圍住.裡面養了許多珍禽異獸的鹿台.還有摘星樓.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遊。紂王還在衛州(今河南省淇縣)設「酒池」,縣肉於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妲己天生不愛笑,但不知為甚麼.妲己聽見人的慘叫聲.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反而會發笑.殘暴的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不惜濫用酷刑.草菅人命.例如:射人.虎吃人.活開膛.炮烙等等….非常殘忍.

  紂王的荒淫殘暴激起了王公大臣的不滿.可是他們敢怒而不敢言.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一舉滅商.

  紂王見大勢已去.絕望地登上鹿台.引火自焚.妲己也隨後上吊自殺。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先娶申侯的女兒為王后,後來又寵幸美女褒姒,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申侯對此大為不滿,便聯合鄫國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敵兵壓境,周幽王趕緊點燃烽火,召喚各國諸侯前來援救,可是等來等去,一路援軍也沒有來。原來,褒姒雖美,卻難得開口一笑。為此周幽王立下重賞:凡能夠使褒姒開口一笑者賞賜千金。有小人就出了個餿主意,叫周幽王點起烽火戲弄諸侯。周幽王依計而行,果然引得各國諸侯來時急如星火,去時敗興而歸,亂鬨哄,鬧嚷嚷,倒也使褒姒笑過幾次。可是一來二去,諸侯們也學乖了,所以到後來來的諸侯越來越少了,這次真的情況緊急,各國諸侯卻以為周幽王又在做遊戲,所以都不肯來了。結果周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殺死,褒姒也被擄走。於是申侯同魯侯、許侯等擁立宜臼為王,就是周平王。為了酬謝申侯的援立之功,周平王把申侯的小兒子封在屠原(今陝西合陽縣東)。居於屠原的申姓人,就以申屠命姓,稱申屠氏。

  

  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后。在《戰國策·齊策》里,有一段「趙威后問齊使」的佳話。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后據理以對,道出了「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問者言之鑿鑿,步步進逼,對者狼狽不堪,囁嚅語塞。趙威后從此威風八面,青史留名。但在這篇課文中,她卻表現出溺愛子女、甚至蠻橫不講理,完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說明統治者的子女觀並不絕對地與個人品質有關,而是與社會制度和當時的社會文明程度有關。

  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由太后執政。趙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際,趙太后剛剛執政,國內動蕩不安。當時的趙國,雖然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撐門面,但國勢已大不如前。秦國認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顯然靠自身的力量趙國決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係較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按當時的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一定吐他一臉!」

  左師觸龍希望去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慢慢地挪動著腳步,到了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呢。又總擔心太后的貴體有什麼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全靠坐輦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慾,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后說: 「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師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遞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人土就託付給您。」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后笑著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並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后說:「是這樣。」左師公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左師公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勛,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佔有的珍寶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後。」太后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於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

  

  驪姬,春秋時驪戎之女。生年不詳,卒於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

  晉獻公五年(前672年)時,征伐驪戎,大獲全勝,俘獲了驪姬,帶回晉國。獻公十分寵愛驪姬,把她立為夫人。

  後來,驪姬生了一個兒子,叫奚齊。從此,她就同優施設某,展開一系列活動,排擠晉獻公另外的幾個兒子,為奚齊爭取繼承晉國國君的地位。

  晉獻公諸子,知名者是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公子夷吾(後為晉惠公)。驪姬設法說服晉獻公,把太子申生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把公子重耳封在蒲(今山西隰縣西北),把公子夷吾封在屈(包括南北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縣東北,南屈在其南),而把奚齊留在晉獻公身邊,為以後讓奚齊取代太子申生的地位埋下伏筆。

  可是驪姬並不急於動手。獻公私下向她表示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的意思,驪姬還哭著說,「太子之立,諸侯皆已知之,而數將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賤妾之故廢嫡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殺也。」她在表面上只為太子申生說好話,背後卻指使人到普獻公面前給申生進讒言,遂漸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

  驪姬覺得時機成熟以後,便迂迴地採取行動。她假託獻公夢見了申生故去的母親,讓申生趕快回曲沃的祖廟去祭祀。申生祭祀以後,把祭祀用過的酒肉禮品(胙)進奉給獻公。獻公當時在外遊獵未歸,驪姬就把酒肉留在宮中,在裡邊下了毒藥。獻公回來以後,廚師送上那些祭品,獻公就要享用,驪姬當即攔住,說:「胙所從來遠,宜試之。」把酒灑在地上,地面隆起一個大包;肉喂狗,狗死;讓小臣飲酒,小臣死。驪姬頓時哭起來,邊哭邊說:「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弒代之,況他人乎?且君老矣,且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弒之!」直接把罪名加在太子申生頭上接著又對晉獻公說:「太子所以然者,不過以妾及奚齊之故。妾願子母辟(避)之他國,若早自殺,毋徒使母子為太子所魚肉也。始君欲廢之,妾猶恨之;至於今,妾殊自失於此。」經她這樣一說,晉獻公信以為真。在此情勢下,申生不敢去自白,只好逃往外地。晉獻公得知申生出奔,更是怒不可遏,將太子之傅杜原款處死。申生身被惡名,無法洗雪,自縊而死。

  這時,公子重耳、公子夷吾正在絳都。驪姬在晉獻公面前讒言,說他二人也知道太子的陰謀。兩人聽說後,急忙逃回自己的封地,促城自守。獻公見二人不辭而別,以為他們果真參與太子申生的「陰謀」,不久就派兵去討伐。重耳與夷吾先後逃亡到別的諸侯國。

  這次事件的結果,是晉獻公立奚齊為太子,驪姬的目的總算達到。但沒過幾年,晉獻公病危,臨終前託孤於荀息,囑他立奚齊為晉君。可是晉獻公一死,大夫里克隨即發難,殺死驪姬和奚齊。驪姬費盡心機為兒子奪取的權勢,為自己奪來的地位,霎時成為一枕黃粱。

  

  楚莊王寵妃樊姬

  一代名妃樊姬,以聰慧賢淑內助樊庄王霸業有成而聞名於世,據傳在她的勸諫之下,楚莊王戒淫樂,勵精圖治、勤政於朝,罷免庸臣虞邱子,啟用賢良孫叔敖,終至楚國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商朝之妲已,下至清代之慈禧,多少宮廷后妃,插手朝綱,禍國殃民。樊姬實可謂「賢內助」曠古之典範。對此,歷代詩人讚譽有加。唐代詩人張說就贊稱「楚國所以霸樊姬有力焉」。張九齡在《樊姬墓》一詩中則對樊姬的賢能及其對楚莊王產生的影響與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褒揚:「楚子初呈志,樊姬嘗獻箴。能令更擇土,非直罷縱禽。」

  樊姬正是因為屢次勸說楚莊王減少行獵的次數,而受到他的敬愛。後來被立為正室。其墓葬位於荊州城小北門外東北約4公里處,又名九里冢。

  

  齊宣王后鍾無鹽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齊國王后鍾無艷的傳說。過去人們常用「貌似無鹽」來形容醜女,這個「無鹽」就是指戰國時齊國河北無鹽縣的醜女鍾離春,後人多叫鍾離春為鍾無鹽,漸傳為鍾無艷。

  傳說無鹽「四十未嫁」、「極丑無雙」。但她關心國家大事,見齊宣王不理朝政,花天酒地,國力漸衰,便以進宮中獻技為名,為齊王打了幾個啞謎:一是舉目仰望,二是緊咬牙齒,三是高舉雙手,又以手撫膝連呼:「齊國大難將至!」齊宣王不解,她便說:「舉目是看烽火之變,要加強國防,以防外患;咬齒是懲拒諫之口,要廣開言路;舉手是驅奸佞之臣,要清除奸臣,上下弘揚正氣;撫膝是拆游宴之台,國王應把心思用到加強國力上,不然齊國將難抵鄰國入侵。」這諍諍諫言使宣王番然醒悟,並封她為後。後來齊王在無鹽的輔佐下,任用田忌、孫臏等大將,大力發展軍事和經濟,齊國一時成為實力最強的「千乘之國」;在文化上設立稷下學宮,集中了學士「數百千人」,臨淄成了戰國時期的文化中心,對百家爭鳴起了促進作用。

  

  吳王夫差妃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

  

  秦庄王后趙姬

  趙姬,秦始皇嬴政之母,以一舞姬之身而為垂名千古的天下母,可說是一大傳奇。

  趙姬是趙國邯鄲人,在商人呂不韋家中習舞。呂不韋見趙姬有殊色,便收為姬妾。當時呂不韋知道秦昭王的庶出孫兒異人正居於邯鄲為趙國質子,認為異人奇貨可居,若能扶助異人為秦王,自己在秦國定必扶搖直上,於是呂不韋決心與異人結交以獲利。

  異人雖然名為王孫,可是由於他是秦國太子安國君庶出之子,生母夏姬又不得寵,所以他在邯鄲可算是潦倒無依。當呂不韋帶著千金到訪異人時,異人驚喜萬分,他可是萬萬想不到一個落難王孫也會得到如此厚待。於是毫無機心的他全心傾向這個素未謀面的呂不韋,又在呂不韋府上作客。呂不韋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特意讓趙姬為異人獻舞。看到這個美麗不可方物的趙姬,異人不禁心動了,整夜目光也離不開趙姬。聰明的呂不韋當然留意到異人的異樣目光,於是大方把趙姬送予異人。趙姬自歸異人後,十二月而生子,取名嬴政。當然,後世指趙姬以有孕之身侍異人,嬴政實為呂不韋之子等等也只是傳說而已。

  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二五一年),昭王病逝;安國君繼立,在位不久也病死了。太子子楚立,是為庄襄王,趙國為討好新王把趙姬與嬴政送回秦國。於是,趙姬被立為王后,嬴政為太子。子楚在位三年而崩,十三歲的太子嬴政繼位,趙姬為了秦國的太后。而呂不韋,也成了秦之相國。

  趙姬年輕守寡,始終未忘當日與呂不韋的舊情,於是兩人暗通款曲。可是呂不韋看見嬴政一天天長大,擔心若他與趙姬的私情為其發現,自己在秦國地位不保勢所難免。於是他找來了擅於淫樂的嫪毐,先捏造罪名假以宮刑,後保存其身以宦官身份獻予太后。結果,太后移情嫪毐,終日宣淫不止。為了瞞著逐漸長大成人的嬴政,太后遷居於雍,更為嫪毐誕下兩名兒子。

  只是,嫪毐恃著呂不韋的提拔和太后的寵愛,開始恃勢凌人。他的門客足以與呂不韋分庭抗禮,他更打算在時機成熟時,廢嬴政而立自己與太后所生的兒子為秦王。

  可是,有人向嬴政告密,說太后與事實上是假宦官的嫪毐私通並生二子。秦王本打算秘密作進一步調查,可是嫪毐卻先發制人,於雍地起兵,準備推翻嬴政。嬴政以相國昌國君等迎戰嫪毐,大敗嫪毐於咸陽城外。最後,嫪毐被車裂示眾,其餘黨羽,重罪則身死,輕罪者判勞役。嫪毐與太后所生二子也被殺。

  嫪毐與黨羽雖已被處決,但太后為其同謀,秦王於是把太后遷離咸陽,決定永不見。

  當時有齊人茅焦,見秦王狠心幽禁趙太后,於是到秦宮求諫。當時已有二十七人因為了太后求情而死。茅焦婉轉的指出秦國正致力於統一大業,如今秦王對親母的狠毒,難以令六國降服,也許更因而團結起來對抗暴秦。秦王覺得也有道理,於是赦免了茅焦的死罪,讓他位列上卿。

  後來,秦王親自往棫陽宮迎回趙太后,但同時秦王請相國呂不韋就藩,斷絕了不韋與太后的舊情。不久秦王又因群臣為不韋求情,擔心他東山再起,而命令他再遷蜀地。呂不韋知道秦王對他並不放心,於是自殺而死。

  七年後,趙太后去世。在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自立為皇帝後,追封其母為帝太后。

  

  西楚霸王姬虞姬

  項羽的寵姬,名虞。項羽困於垓下,曾作詩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秦末虞地(江蘇吳縣)人,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

  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安徽靈縣),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縣東南有虞姬墳。

  宋詞詞牌﹕『虞美人』據說得名於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漢高祖皇后呂雉

  呂雉的手段和殘忍,大家應該都清楚了吧。據說,她嫁給劉邦不久,曾帶著一雙兒女在田裡勞作。一位老人向她討水喝,說:「夫人今後必當大貴!」老人看了呂雉的一雙兒女,也驚訝地說:「這是兩位小貴人啊!」果然,呂雉隨劉邦歷盡艱險,甚至被項羽俘獲過,後來終於當了皇后。她的兒女,一個是太子劉盈,一個魯元公主。

  除掉韓信,是呂后的功勞。是她讓丞相蕭何,將韓信騙入殿中,再殺害的。劉邦死前,曾留下「白馬盟「,就是非劉家人不得封侯」。但是對呂后不起作用。劉邦死後,她照樣干政,培植自己的勢力。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她甚至逼自己的兒子劉盈娶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為皇后,外甥女嫁舅舅,又是一樁***婚姻的慘劇。

  呂后死後,她的侄子呂產和呂台,沒有保住呂家的權勢。終於被支持劉漢的周勃和陳平推翻了。呂家至此灰飛煙滅。

  

  漢高祖妃戚夫人

  戚夫人是劉邦在戰爭中認識的。她能歌善舞,又年輕貌美。因此深受劉邦寵愛,也讓呂后嫉恨在心。戚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如意。劉邦常說:「這個孩子像我,甚和我心意。」因此,萌生了廢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的想法。

  不過,呂后畢竟心計頗深。她求張良幫忙,為太子劉盈請來了四位號稱「商山四皓」的老人。劉邦見了,十分驚訝,問他們:「朕曾經請你們出山,你們不肯,現在怎麼肯幫助太子了?」四位老人回答:「太子仁厚,禮賢下士。我們甘願為他效命。」劉邦回去後,無奈地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豐,請來了商山四皓幫忙。廢不掉了。」

  後來,劉邦去世後,呂后干政。她罰戚夫人作奴隸,剃去她的頭髮,讓她穿上粗布衣服,去舂米。戚夫人便歌道:「子為王,母為奴。相隔三千里……」呂后乾脆連她的兒子趙王如意也一併毒死了。

  戚夫人的下場更慘,被呂后灌了啞葯,熏聾耳朵,挖去眼珠,割去四肢,割去舌頭,然後扔到茅坑裡,叫她「人彘」。連呂后的親兒子劉盈見了,都不忍心,嚇得臉色大變,大叫:「這不是人做出來的事!我是你的兒子,我沒臉再掌管天下了!」於是,此後,劉盈果然不理朝政,呂后就名正言順地開始處理朝政。

  戚夫人在茅坑裡爬了三天,死去了。

  

  甄妃與曹植的奈何情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中國古代的繪畫名作,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並與洛神無奈離去的情景。畫中洛神已經在慢慢地離去,她回過頭來,凝神幽思地望著曹植,是那麼地萬般無奈,帶有深重的哀怨的嘆息;而曹植則靜靜地坐在那裡,他的侍從也都默默地站著,連同周圍的草木也一動不動,似乎曹植是無動於衷,然而透過他那平視的眼神,分明表現出一種「相見爭如不見,多情還似無情」的落寞來,周圍的靜更烘托出他的孤獨,他的無奈。畫中這兩人是「憑君莫語傷心事,盡在含睛不語中。」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曹植的《洛神賦》原名就是《感甄賦》。文中曹植這樣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從抽象到具體,從神韻、風儀、情態、姿貌,到明眸、朱唇、細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

  此外曹植還寫下面的詞句描繪甄妃的動態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靜態的美加上動態的美,怎不使人意亂情迷呢?

  還有在形容甄妃服飾美方面曹植寫道:「披羅衣之璀燦,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手飾,綴明珠以耀軀。」

  總之,曹植借飄忽的夢境,活生生把他夢中情人幻化出來,一點痴念,萬縷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學作品。那麼曹植對甄妃的這種刻骨銘心的愛戀是怎樣產生的呢?與其說曹植魂牽夢索甄妃,不如說甄妃魂牽夢索曹植。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生於光和五年十二月了酉日。其母張氏常夢見一仙人,手執玉如意,立於其側;臨產之時,只見仙人入房,玉衣蓋體,遂生甄氏。甄氏三歲喪父。曾有相士劉良看了她的相之後說:「此女之貴,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並不好戲弄。八歲時,門外有立騎馬戲看,家中人及諸姊都上閣觀之,甄氏獨不行。姊姊覺得奇怪,問她:「門外走馬為戲,老幼競觀,汝獨不觀,何也?」甄氏回答:「豈女子之所觀耶?」年九歲,常讀書寫字,借諸兄筆硯使用。兄說:「汝當習女工,何用讀書寫字。欲作女博士耶?」甄氏回答:「古之賢者,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試。不知書,何由見之?」後來天下兵亂,加上饑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那時甄氏家巨富,盡收買藏之。甄氏就對她母親說:「今世亂,何多買寶物?此取禍亂之端也。匹夫無罪,懷壁其罪。又兼左右皆飢乏,不如以谷賑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舉家皆稱其賢。十四歲時,二哥死去,甄妃悲哀過制。甄氏事嫂極盡其勞,撫養兄子,慈愛篤甚。」

  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可以想像的是當時的甄逸女在袁家作媳婦時,生活過得並不快樂,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憐香惜玉」因此她才有閨怨一類的作品傳揚出來。《古詩源》中收錄了她所作的《塘上行》詩,工力絕不稍遜於建安七子的水平。詩是這樣的:  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品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賢豪故,捐棄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捐棄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捐棄菅與蒯;出亦復愁苦,人亦更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蓊蓊;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這首詩有濃烈的悒鬱及愁苦,代表著女性多愁善感的心靈狀態,也說明她作為袁家媳婦時期的不滿情緒,以及尋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東漢獻帝七年,擁有冀、並、幽、青四州而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得慘敗的袁紹病死。曹操乘機出兵,身為幽州刺史的袁熙帶著殘兵敗將逃往遼西,大約根本就不想攜帶甄逸女一同出逃;或者甄逸女寧願留下等待不可知的命運,而不願隨夫逃出危城。甄逸女成了曹軍的俘虜,成為曹丕的妻子。

  當甄逸女以戰俘身份,接觸到蓋世梟雄曹操虎視耽耽的目光時,內心迅即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悸動與震撼;而比她少五歲的大男生曹丕對她流露出傾心相愛的眼神時,她靈魂深處有著莫名的欣喜和幻想;當幾乎與她小一半的曹植以稚嫩的童心,掬捧出天真無邪的情意時,不知不覺中使甄逸女陶醉在虛無飄涉的快意之中,於是毫無顧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輝與姐姐般的愛意,這是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一般人認為年齡懸殊,怎會發生情感,其實都是欠缺對人性及心理學認知的理論。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贏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只有曹植可以好整以暇地陪著這位多情而又美艷的少婦,消磨許多風晨雨夕與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鬢廝磨,了無嫌猜,當父兄折衝樽俎地為天下大事奔忙時,曹植與甄妃的濃如蜜糖的情意,已經快速升高到難捨難分的地步.

  七八年過去了,曹操已經穩穩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勢,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劃為魏國,封曹操為魏公,定都於鄴;接著漢獻帝又以曹操的女兒為皇后,這位皇帝的岳父大人遂又晉陞為魏王;於是建社稷宗廟.並於漳河岸旁建築了一座壯麗巍峨的銅雀台。曹植作了一篇《銅雀台賦》,曹操大為高興而封其為平原侯,並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於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於言表,以當時的情形而論,大有立曹植為繼承人之勢,雖然曹植毫不熱中,一旁卻急壞了他的大哥曹丕。

  曹植已處處感受到大哥曹丕所施加的壓力,索性不治威儀,放蕩恣肆,而且三番兩次耽誤大事,擅自開啟司馬門,使得曹操對他失望透頂,而甄妃則為這位小情人的凄苦心情惋惜不已。

  曹丕順利地當上了太子,也順利地嗣位為魏王,曹操死後,在漢獻帝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29年,以天下眾望所歸,終於登上帝位,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三國時代的魏國建立。魏文帝即位之後積極營建洛陽宮殿。畢竟曹丕,也就是魏文帝對於甄妃和曹植錯綜複雜的關係難以釋懷,因此僅封她為妃,所以甄逸女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時已經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歲的鼎盛年紀,後宮佳麗眾多,甄妃逐漸色衰而失寵,在曹丕當上皇帝之後的第二年便鬱郁而死。

  曹丕即帝位後的第二年,曹植由封地甄城入京陛見,曹丕大概對這位小兄弟有一些歉意,竟將甄妃經常使用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了他作為紀念;這是一項十分奇特的賜贈,簡直有些不倫不類,但是曹植卻如獲至寶,歡天喜地的接受了賞賜,大感皇恩浩蕩。

  雖然兄弟至親,但卻義屬君臣,金鑾殿上威儀無比的皇帝,居然以閨房之中的枕頭相贈,在禮儀上是很難說得通的。一個是溫語有加,一個則睹物思人,不管怎麼說,贈枕一幕是十分尷尬而荒唐!曹植抱著甄妃的盤金鑲玉枕,滿懷凄楚而又充實的情債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並說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語,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便就著蓬窗微弱的燈光,寫出了一篇傳頌不衰,即我們前面提到的《感甄妃》。

  這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人欣賞其文字的優美,到處傳抄,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後他的兒子曹睿繼位為魏明帝時,反而臉上有些掛不住了,遂下令改《感甄妃》為《洛神賦》,欲借溺死於洛水的寵妃,以轉移讀者的思路,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了。

  曹丕死後,群臣本來想迎立當時為雍丘王的曹植為帝,因此曹睿即位後,對於他這位才華橫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產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飄萍,不堪顛沛之苦,遂寂寂無歡而死。後人有詩說:「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年賦洛神。」皇家事難以常情揣摸,誰又能了解曹植真正的心情呢?

  

  蜀漢昭烈帝皇后甘夫人

  甘氏(公元188-2O9年),三國漢昭烈帝劉備的皇后。是三國時代著名的美女之一。

  據說劉備命中克妻,他在老家曾 "數喪嫡室"。劉備起兵後,於沛城娶甘氏為夫人。後來,甘夫人隨劉備到荊州。生子阿斗(即後來的蜀後主劉禪)。

  公元208年,曹軍進攻荊州,拋卻妻小突圍。糜夫人死在亂軍之中。趙雲保護著幼主阿斗和甘夫人,殺出重圍,才使劉備唯一的兒子幸免於難。

  甘夫人曾被多次俘虜,但都能安然脫險,回到劉備身邊。劉備曾把一尊三尺高的白玉人放在床頭,比喻甘夫人皮膚白皙,甘夫人卻勸劉備不可玩物喪志。於是劉備撤去玉人,群僚們稱讚甘夫人為"神智婦人"。

  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葬於南郡(今湖北江陵縣北)。公元222年,追溢"皇思夫人",遷葬於蜀。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死於白帝城,追謚甘夫人為"昭烈皇后"。八月劉備與甘皇后合葬於惠陵。

  劉備的最後一個夫人是吳氏,吳氏父親生前的朋友劉焉任益州牧時,把吳氏納給兒子劉瑁為妻,劉瑁是劉璋的哥哥。但劉瑁短命,吳氏一直過著孀居生活。

  公元194年,劉焉去世,其子劉璋繼任益州牧。公元214年夏,劉備兵臨益州城下,劉璋投降。此時甘夫人也病死。續娶的孫權妹孫尚香,也離開劉備,回到江東,劉備身邊一個妻子也沒有。

  蜀郡太守法正,把劉瑁遺孀吳氏介紹給劉備為夫人。

  公元219年,劉備攻取漢中,稱漢中王,立吳夫人為漢中王后。公元221年五月,劉備在成都即帝位,丞相諸葛亮持節授璽,冊立吳王后為皇后。兩年後,劉備因東征死於白帝城。劉禪即位後,尊吳皇后為皇太后。公元245年八月,吳太后病逝,在位二十五年,合葬於劉備與甘皇后的惠陵。

  

  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

  「六朝金粉」「金陵粉黛」,可概見當年的紙醉金迷。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歷史上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連續定都於此,統稱六朝。潘玉奴,又名潘玉兒,是六朝金粉中較為出色的一個。

  中國過去有一項國粹就是所謂「三寸金蓮」,看一個女人就以她的腳來評定,只要腳能做到小、尖、軟、巧,就是皮膚象蛤蟆,嘴裡長狼牙都是美的,這一病態的審美使婦女飽嘗痛苦,爰及弱齡就開始纏足。纏足的陋習開始於五代,但「金蓮」一說卻從潘玉兒開始,潘玉兒以一雙柔弱無骨,狀似春筍般的美足而名傳干古。

  潘玉兒是齊少帝肖寶卷的愛妃。

  齊政權是南朝四國中存在時間最短的,享國僅二十四年。齊開國皇帝肖道成原籍蘭陵,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嶧縣,在晉室東渡的時候,蕭家就已卓著勛績,到宋武帝劉裕開國,蕭家更為顯赫,蕭道成由右將軍、中領軍而大尉,而相國,而齊王,終於逼宋順帝下詔禪位,改國號為齊。

  蕭道成就是齊高祖,深沉有大量,博學能文,性情清儉,曾說:「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可惜他只當了四年皇帝便崩逝了,太子蕭頤繼位而為齊武帝,留心吏治,政績突出,形成了一個小康的安定局面,史稱「永明之治」。齊武帝在位也只十一年,他崩逝時太子蕭長懋已死,就由皇長孫蕭昭業繼位,不久又由蕭始文繼位,兩個小皇帝在位均不及一年,便被他們野心勃勃叔祖肖鸞所篡,自即帝位而為齊明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肖鸞大事屠殺宗室諸王,在齊高武兩帝時所封的宗室諸王,雖能保全,但也管制嚴厲。當時各王多在外擔任刺史,鎮守一方。齊明帝不放心就由朝廷另設一「典簽」來管理州政,並監視諸王,以至各州只聽說有簽帥,而不知有刺史。齊明帝於此處心積慮,也只不過享國五年就一眠不起,長子長期患有廢疾難當大任,次子肖寶卷就成了少帝。

  肖寶卷繼位後狎匿群小,荒嬉無度,後宮佳麗多達萬人,其中他卻特別寵愛潘玉兒,形影不離地天天和她膩在一起。

  潘妃皮膚美,就叫她「玉兒」或者「玉奴」,潘妃更有一雙妙足,就特地為她修一座「玉壽殿」,壁嵌金珠,地鋪白玉,又鑿地為蓮花,用粉紅色美玉裝飾.讓潘妃赤裸腳踝在上面珊娜而行,婀娜多姿,蕭寶卷眯起雙眼,恍惚看到一個綽約的仙女,香風過處,遍地蓮花綻放,因而大發感嘆:「仙子下凡,步步生蓮」。據說美足能撩人情興,較之酥胸更能令人魂飛魄盪,因為美足不但能夠產生觸覺的快感,而且還可以由其他縮及彈動,而產生強烈的挑逗作用,因此便遠較酥乳來得靈活而多彩多姿。對美足的讚美由來已久。《詩經》上早就有:「美目揚兮,巧趨蹌兮。」把女性的美眸與纖足相提並論。古樂府中有《雙行纏曲》:「新羅綉行纏,足跌如春妍;他人不言好,我獨知可憐。」

  曹植的《洛神賦》中有:「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陶淵明的《閑情賦》中有:「願在絲而為履,同素足以周旋。」謝靈運的詩有:「可憐誰家婦,臨流洗素足。」都是讚歎女性足部的美,而真正能夠入目三分地欣賞美足的,要數漢成帝。

  我們在《妓女傳》中曾談過趙飛燕姐妹與漢成帝的關係。實際上漢成帝與趙飛燕妹妹趙合德之間還有一部分屬於「足戀」。

  據說趙合德也生有一雙柔軟白凈的美足,漢成帝每次握住她的美足便情興勃發,而趙合德卻每每躲開或縮起,使得漢成帝大費周折。服侍趙合德的樊姬曾大惑不解地問趙合德:「上餌方士大丹,求旺盛而不能得,然持貴人之足而輒暢動,此天與貴人大福,寧轉側拒帝應耶?」其實,趙合德的做法完全正確,是故意「吊起來賣」,一方面可以使對方覺得「得之不易」,另一方面也不至於產生厭倦。這是一種女人的「媚術」,更是「心理的掌握」,樊姬那裡懂得其中的奧妙。

  蕭寶卷不知道是自悟還是從別人處學得的經驗,反正他對女人的美足有一份特殊的嗜好就是了。他發現潘妃的足美是他自己在後宮中調查研究挖掘出來的,更因此封她為「貴妃」,得空便握住她的足踝,搓之,揉之,捏之,聞之,甚至吻之,嚙之。偶而咬痛了潘玉兒的足趾,潘玉兒便毫不客氣地用杖怒擊其背;蕭寶卷反而愈覺刺激,如此看來,這位末代皇帝還有一份濃烈的「自虐」傾向。

  蕭寶卷為了討好潘玉兒,在內延之中,時常以奴僕自居,小心翼翼地來侍候他的「太上皇妃」,端茶送水,捏腳捶背部都做得心甘情願,賞心悅目。每當外出總使潘玉兒坐卧轎中,自己則騎馬相隨,朝臣們以為不成體統,蕭寶卷卻始終習以為常。

  為了進一步博取愛妃的歡心,肖寶卷先後大興土木,建造了「仙華」、「神仙」、「玉壽」三座華麗巍峨的宮殿,窮極奢侈。據《南齊書》記載:「玉壽殿刻畫雕彩,居香塗壁,錦饅珠簾,窮極絝麗。」潘玉兒常在這裡飛舞玉足,把蕭寶卷這小皇帝差一點樂死。但肖寶卷還不滿足,又在「閱武堂」的兩側建造「芳樂苑」,亭台樓謝,工巧絕倫,山石都塗上五彩,各處牆壁盡畫上男女私褻的像。還有最不成體統而又莫名其妙的事,要算是在宮苑之中設立集市了。

  潘玉兒原是商販的女兒,對於市衢買賣之事,時常心嚮往之,為了使她重溫舊夢,蕭寶卷特地命人在御花園中搭建了一條小型街道,仿照民間市集模樣,由宮人分別設置日用雜貨及酒肉等店鋪,所有六宮的日常用品都在此處購買,潘玉兒擔任「市令」,蕭寶卷自任「市魁」,如果發現市場里有人不守規矩,或發生爭執,就由「市魁」派人拘束聽侯「市令」發落,具體再由「市魁」執行,居然進行得有模有樣。但畢竟是十分荒唐的事情,宮人們不勝其苦,大臣們更是群情嘩然,老百姓聽到後,尤為不滿。

  蕭寶卷原本是一個醉心於騎馬射箭,外出狩獵,奇裝異服,招搖過市的人物,自從得到潘玉兒後,一下子拋開了其他嗜好,為了寵愛潘王兒,整天在宮中鬧得昏天黑地,烏煙瘴氣,於是國破家亡的危難,加緊向他通來。

  齊少帝肖寶卷永無二年,崔慧景稱兵廢蕭寶卷的帝位,改為吳王。蕭懿為豫州刺史聞訊率軍入援,崔慧景兵敗,逃到江邊被漁人所殺。蕭懿因功出任尚書令,但為嬖臣茹清珍所忌,終於糊裡糊塗地被蕭寶卷毒死。蕭懿的弟弟,任雍州刺史的蕭衍立即擁戴蕭寶卷的弟弟蕭寶融為齊和帝在江陵稱帝,接著統率大軍,直逼都城建康。齊少帝蕭寶卷擁兵十萬,固守建康,蕭衍大軍將建康團團圍住,城中糧盡,蕭寶卷欲殺大臣以立威,將軍王珍國恐怕大禍臨頭,密遣心腹送明鏡給蕭衍,以明心跡。蕭衍以斷金回贈,意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於是王珍國打開城門,蕭衍大軍直入建康,蕭寶卷被廢為東昏侯。不久蕭衍正式稱帝,齊滅,蕭衍稱梁武帝,即歷史上有名的「和尚皇帝」,三次出家,三次還俗,在侯景之亂中活活餓死。

  蕭寶卷只當了兩年皇帝,便把大好江山斷送,而自己也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南齊亡後,梁武帝將潘玉兒賜給了有功的將軍田安啟,田將軍不解風情,而潘玉兒更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於是自縊而死,結束了她荒唐無比的一生。

  

  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南朝梁元帝妃徐昭佩

  徐昭佩是南朝梁武帝第七個兒子蕭繹的偏妃,蕭繹當時為湘東王,手握重兵鎮守江陵。徐昭佩在素蝶向林飛,紅花逐風散,花蝶俱不息,紅素還相亂的江陵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女人。「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典故就出在她的身上。

  湘東王蕭繹自幼愛好文學,對***了無興趣,更受他父親的影響,身著布衣,飲食惟豆羔粗粒而已。正當梁武帝在建康城西設立士林館,延集學者講學論文的時候,蕭繹也在風光旖旎的江濱,天天與文人雅士談玄說道。

  徐昭佩美麗,聰明,長於詩詞,正值花樣年華,加上熱情如火的稟性,正是需要愛憐的時候,雖然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然而卻始終撩不起蕭繹的情興,為此她悒鬱寡歡,不知如何自處?

  最直接的辦法莫過於接受丈夫的生活方式,試著打入丈夫的興趣圈子,因此她一改常態,淡妝素抹地去參加丈夫的詩酒之會,經常與蕭繹左右的文友酬對,從而使她的精神領域與情感生活,得到了相當程度開展與疏解。

  儘管她的美艷,她的才情,已經得民了客觀的肯定,然而蕭繹仍然絲毫不為所動,於是徐昭佩更激越地在她的夫妻生活中投下一副猛葯,故意在化裝時只化半邊臉龐,時人稱之為「半面裝」。

  一個女人搽粉,抹胭脂,塗口紅只及半邊臉龐,想想看那是個什麼樣子,不但是糟踏了自己的美貌,更是有意虐待別人的視覺。而徐昭佩則是要藉此渲泄她心頭的憤怒與不平,甚至用以來羞辱蕭繹。

  侍女們生怕徐妃的這一狠招,會使王爺大起反感,甚至會在盛怒之下弄成可怕的後果。但徐昭佩卻要侍女們放一千個心,她說:「王爺父子講仁義.說道德,斷乎不會因這樣的小事焚琴煮鶴,頂多只不過是逐出宮會,眼不見心不煩。這樣也好,與其維持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倒不如另外擇人而嫁。」誰知蕭繹的修養確實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雖然明明知道徐昭佩故意要意他生氣,卻視若無睹,好象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就這樣又過了若干年。

  當年梁武帝以「天心不可違,人心不可失」為由而當上皇帝,滅了南齊,開始也注意勵精圖治,觀政聽謠,訪賢舉滯,悉罷女樂;尤其自奉儉約,衣食簡樸,為聽取民情,更設傍木肺石,使下情得以上達,於是到處出現一片昇平氣象。但他老人家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尊信佛教,相傳現在和尚頭上留戒疤,就淵源於梁武帝。梁武帝三次出家,三次被贖身再為皇帝,除了天天誦經念佛之外,更常往同泰寺講經說法,常常夜以繼日,一連講上七、八天才告一段落。那時全國僧尼只幾全國人口的一半,僅建康一地,便有佛寺五百餘所。梁武帝再也沒有統一中國,澄清天下之志。國事多流於形式,終於釀成候景之亂。

  侯景本是北朝東魏中原地區的太守,因與東魏宰相高澄有隙,以河南之地來降。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梁武帝三下五下,又使反覆小人候景轉過來反梁,對侯景的叛亂,開始梁武帝還大言不慚地說:「是何能為?吾折鞭以答之。」但不久建康就被攻破,梁武帝在幽禁中死去。

  侯景之亂平定後,蕭繹在江陵即帝位,改元承聖,成了梁元帝,徐昭佩被冊封為貴妃。然而蕭繹仍舊習不改,依舊以讀書屬文為樂,動輒與文武百官講授老莊的道經,久久不倦。徐昭佩仍然是深宮寂寞,芳華虛度,這時她已經年近不惑了。

  蕭繹對後宮佳麗均不屑一顧,於是宮人們紛紛找尋情感出路.徐昭佩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終於按捺不住。她找到一位眉目俊秀,舉止風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時還自遮遮掩掩,後來居然公開來往,每當蕭繹在龍光殿上與群臣大談老莊之道時,也正是徐貴妃與暨季江在深宮內苑中盡情歡樂的時候。

  有人曾開玩笑地問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無隱諱地回答:「徐娘老矣,猶尚多情。」或者回答:『』徐娘雖老,風韻猶存!」後世形容中年婦人的風情不減,常說:「徐娘半老,風韻猶存。」便是由此而來。

  暨季江的輕薄話很快傳到了梁元帝蕭繹的耳朵里,奇怪的是他仍然無動於衷,左右的都為之憤怒不已,但也無可奈何;

  梁元帝久滯江陵而不還旌建康,使得與梁國接壤的西魏大起恐慌,因為江陵靠近西魏,以為蕭繹是要進攻西魏,於是緊急整軍經武,準備向江陵用兵。根據西魏的估計:梁元帝蕭繹躍軍沔南,還旌建康,乃是上策;退保子城,峻其陴諜,以待援軍,乃是中策;若難以移動,據守江陵,乃是下策。經過周密部署,西魏大將於瑾領軍五萬直追江陵。

  其實連老婆都不愛,老婆偷人連醋都不會吃的皇帝,哪裡知道什麼上策、中策、下策,他純粹是沉浸在老莊之道中。等到西魏大軍圍困江陵,他尚且集合百官大談老莊之道,及至敵兵攻城甚急,他登城近視敵情,還口佔一詩,群臣中竟然也還有唱和的人,迂腐如此。不由人不浩嘆。南城已陷,火光衝天,蕭繹來到東閣竹殿,命左右盡燒古今圖書十四萬多卷,又用寶劍狂坎竹柱,仰天長嘆:「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那徐昭佩呢?她在後宮之中緊緊擁抱著情郎暨季江,原以為海枯石爛,此情不移,不料暨季江聽說都城已被攻破,在此緊要關頭毫無留戀地掙脫了情人的擁抱,一溜煙逃得無影無蹤。徐昭佩悲從中來,放聲,恰好蕭繹來到她的身邊,徐昭佩發瘋似地抱住她的皇帝丈夫;是悔恨,是求助,說不清的感情一齊湧上心頭。拚命地搖晃著梁元帝蕭繹。良久以後,梁元帝蕭繹冷冷地問道:「那人呢?」』徐昭佩無言以對。蕭繹無可奈何地說:「事已至此,尚有何待?」

  徐昭佩心碎了,淚也幹了,在晨雞初唱,魏兵大舉入城之際,自縊於宮苑中的葡萄架下。

  梁朝自蕭衍開國以來,崇尚佛學,推崇儒學。在歷史最大的特點是以文學的興盛,光耀文壇。像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臨高台》、《江南弄》、《子夜歌》等都為人津津樂道。他的長子蕭統,也就是昭明太子常說:「山水有清音,何必絲竹。」如今我們時常閱讀的《昭明文選》,就是他替我們留下的文章精華。其他如沈約的「回聲八病之說」,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都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不朽的地位。

  

  北齊後主妃馮小憐——紅顏禍水,玉體橫陳

  馮小憐是南北朝時代北齊後主高緯的貴妃,原是皇后穆盈身邊的侍女,是後來才躍上枝頭作鳳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她的嬌媚與荒唐,使北齊帝國遭到覆亡的命運。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國,大致沿著今天的山西與陝西兩省交界的地方,以自北向南的一段黃河為界。東魏佔有黃河以東以及淮水以北的土地,西魏佔有黃河以西及秦嶺以北的關隴地區。東魏建都部城,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臨漳縣。西魏定都長安,是歷代帝王龍興之地。

  西魏的力量遠不如東魏,就是南朝的梁政權也比西魏強。

  北齊就是高洋奪東魏政權建立的,是實力最強的;北周是宇文覺守西魏政權建立的,力量最小。當宇文覺建北周時,南朝梁也被陳國取代。

  但不久之後,北齊與北周的力量漸漸持平,一方面北齊被南朝的陳國侵吞了淮南一帶地區,另一方面北同越過秦嶺,掠奪了漢中和四川等地。高緯就是這時成為北齊皇帝、馮小憐不久成了他的妃子。

  北齊建國十七年後,高緯即位,就是北齊後主。他是個標準的紈絝子弟,醇酒美人,聲色犬馬,過著豪奢浪漫的生活,用珍珠串綴而成晶光閃耀的羅衫,用寶石鑲嵌在玉輦上,日日夜夜與後嬪宮妃廝混在一起,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馮小憐本是穆皇后身邊的侍女。當時高緯正寵愛彈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儀,穆皇后為了抵制曹昭儀而把馮小憐送給高緯,結果應證了中國一句有名的成語:飲鴆止渴。

  馮小憐自幼便經過音樂與舞蹈的嚴格訓練,更耳儒目染了一套蠱惑男人的手段,入宮以後更看慣了妃嬪們爭寵斗嬌的伎倆,於是便研究出一套嶄新狐媚手段,使得北齊後主接觸到一種新鮮的奇趣,而被弄得神魂顛倒。

  馮小憐精通人體的構造及脈絡系統,侍候穆皇后時,曾經試著以槌、擂、扳、擔等手法,為她的女主人消除身體的疲憊,久而久之便練就了無師自通的按摩方法。後來當她以軟綿綿的一雙小手,上下不停地在高緯的身體上遊動時,這個整天主動尋找刺激的風流皇帝,突然之間感到一種被動的奇趣與快樂。

  除了這些人為的條件外,據說馮小憐更有一種天生的本錢。她的玉體曲線玲成,凹凸有致,在冬天寒冷的季節里,軟如一團棉花,暖似一團烈火;在夏天褥暑炙人的時候,則堅如玉琢,涼若冰塊。或抱、或枕、或撫擦、或親吻,無不婉轉承歡,是一個天生的尤物,是她很快便獲得獨一無二專寵的主要本錢。

  除了歷朝歷代常見的蓋豪華宮殿,艷舞狂歡,徹底不歇,鋪張浪費之外,齊後主高緯就連與大臣們議事的時候,也常常讓馮小憐膩在懷裡或把她放在膝上,使議事的大臣常常羞得滿臉通紅,話說得語無倫次,無功而返。

  北周武帝繼位之後,看到北齊後主高緯***昏庸,於是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平陽(今臨汾)和晉陽(今太原)。北周佔領平陽後,北齊高緯居然講出這樣的話來:「只要馮小憐無恙,戰敗又有何妨!」

  「獨樂不如眾樂樂」,北齊後主高緯真是天真得可以。他認為像馮小憐這樣可愛的人,只有他一個人來獨享她的美艷風情,未免暴珍天物,如能讓天下的男人都能欣賞到她的天生麗質豈不是大大的美事。於是經過一番設計與安排,讓馮小憐玉體橫陳在隆基堂上,以千金一觀的票價,讓有錢的男人都來一覽秀色,這又是一次滑天下之大稽的作為,使北周武帝匿笑不已。

  笑儘管由他笑吧!高緯仍然帶著馮小憐我行我素地浩浩蕩蕩到天池地方狩獵去了。臣下向他奏告:「嚴冬將屆,北周軍隊已經退回長安,正好利用此時收復平陽。」對此高緯猶豫不決。

  馮小憐認為戰爭和狩獵一樣好玩,於是慫恿高緯親自帶兵反攻平陽,高緯自然言聽計從,於是馮小憐也戎裝隨行。北齊兵把平陽城團團圍住,北齊兵為收復失地,抵禦外侮個個奮勇爭先,挖掘地道,架設雲梯。留守平陽的北周大將梁士彥雖然率領有限的士兵拚死守城,但在北齊兵奮不顧身的衝鋒下已岌岌可危。眼看高緯即將下達總攻命令,平陽即將重返北齊懷抱的時候,馮小憐卻認為天色已晚,使她無法看到攻城之戰的盛大場面,而要求在第二天天明以後再行攻城。第二天天昏地暗,北風怒吼,初雪飄落,大地漸漸一片銀白,馮小憐又認為氣候不佳,要求暫停攻城。殊不知夜暗之際或天氣不佳正是軍事作戰進攻的最佳時機,囿於婦人之見,北齊大軍竟然平白無故地喪失了兩次大好時機。等到雪霧天晴,北周武帝已親率大軍趕到平陽,兩軍連日血戰,齊軍大敗,退入晉陽,轟轟烈烈的平陽之戰又以齊軍慘敗而告結束。

  平陽之戰結束後,北周武帝以將士在嚴寒中作戰特別艱苦,準備帶軍隊退回長安休整。梁士彥叩馬苦諫.認為機不可失,應該直搗北齊重鎮晉陽。北周武帝採納了梁士彥的意見,自統大軍追迫齊軍,直逼晉陽城下。周武帝的行事與北齊後主高緯形成鮮明的對比,知道緊緊把握時機,並且他首先的準備休整也是出於對將士的愛護,不象高緯只是為了滿足馮小憐的婦人之見。

  晉陽戰役開始,晉陽是北齊經營多年的北方重鎮,城高壕深,守備嚴密,城中糧谷器械充裕,支持一年半載決無問題。周兵遠來,又值嚴冬,要不了多少時日便會知難而退。高緯等著北周軍隊自動撤走。不料事出意外,北周的大軍並沒有撤退的跡象,也沒有積極進攻的打算。於是齊後主高緯命人在城中建築一座高聳入雲的天橋,時常與馮小憐一道登橋遙望城外敵軍的情況,下得橋來便躲進馮小憐為他鋪排的溫柔鄉里。這時,馮小憐為他又挑選了一批面目校好,身材絕佳的侍女,加以訓練,很快地便組成了一個脫衣舞團,讓高緯觀賞她們的舞蹈,以消愁解悶。齊後主高緯也居然厚顏無恥地說:

  「看了能夠頭腦清醒,精神百倍。」有一天,木架搭成的天橋忽然垮了下來,風吹雨淋之下,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馮小憐認為是不祥之兆,膽顫心驚,一再要求後主放棄晉陽返回鄴城。想不到高緯又一次置國家利益不顧,聽從了馮小憐的勸告,回到鄴城。北周輕而易舉地奪得北齊重鎮晉陽。

  北周直撲鄴城。高緯退守鄴城尚有精兵十萬,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居然「病急亂投醫」,一面祈求菩薩保佑,一面將皇位傳給太子高恆,自己帶著馮小憐自部城往東逃奔青州,北周順利地取得鄴城。後來北齊後主高緯,太子高恆,馮小憐等人均被擒獲,北齊滅亡,黃河流域再度統一。到了唐代,詩人李商隱寫了二首《北齊》詩:

  其一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其二

  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北齊本較北周強大,由於北齊後主寵愛馮小憐,而使朝政紊亂,民不聊生,臨事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坐失戰勝的契機,終至一蹶不振,而遭亡國之痛,北齊自高洋開園到高緯被擒,才僅只二十八年的時間,誰能低估女人的作用呢?

  高緯被解往長安,受盡屈辱後終於被殺,馮小憐被北周皇帝的弟弟宇文達所得,不久宇文達被楊堅所殺,她又作了武將李詢的偏房,受盡了大妻的折磨,舂米、劈柴、燒飯、洗衣等吃重工作之外,還不時地遭到叱責和鞭打。馮小憐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摧殘,最終自縊而死,那晚天很藍,月很圓。

  

  隋煬帝皇后蕭氏

  歷史上風流一時、迷君傾國的紅顏女子不計其數,然而能象蕭皇后那樣數經改朝換代,總伴君王之側的女人卻是寥寥無幾。

  蕭皇后天生就是一個人間尤物,她出生時,當時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綱曾為她的相貌而驚奇不已,仔細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後得出了八個字的結論——「母儀天下,命帶桃花。」蕭皇后以後的人生經歷似乎恰好印證了這八個字。她自十三歲作了晉王妃後,便開始不斷地被迫更換身份,歷經了隋場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後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千般滄桑、萬種風流,全溶進了她幾十歲的生命歷程,使她成為一個命運奇特的女人,這也就是她命中注定的「桃花劫」吧。

  蕭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兒,天保二十年二月十九日卯時出生於後梁國都江陵。此女天生麗質,嬌媚迷人,至於說她美到什麼程度,那絕不是用語言可以描述的,從下面她的人生經歷中,我們或許大致可以領略出她傾國傾城的風韻來。

  就在蕭皇后出世的那年,北周楊堅接受靜帝禪位而作了隋文帝,八年以後隋軍攻入建康,統一了全國。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在平陳戰爭中功績顯赫,為了表彰他,文帝除了給他加官晉爵外,還下詔天下名門世家,統統將家中未出嫁女兒的生辰八字呈報朝庭,以便為年方二十一歲的楊廣選一相配的王妃。誰知挑來送去,年齡相當的姑娘們這個不合。那個又相剋,最終唯獨剛滿九歲的蕭氏女的的八字與楊廣的八字合在一起才是大吉,於是選定了她。因為女方年紀大小,接入宮中後並未馬上成婚,獨孤皇后對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婦十分喜歡,把她當成是自己的女兒撫養,並為她請了許多師傅,教她讀書、作文、繪畫、彈箏。聰明過人的蕭氏女學什麼象什麼,往往一點就通,四五年下來,她不但出落成一個明艷秀麗的小美人,而且知書達禮,多才多藝。

  晉王楊廣這時正駐守揚州,按朝規他每年進京朝覲一次,這一次他便能見到他將來的妻子蕭氏女,見到蕭氏女一年年長成,又出落得如此動人,他的心為之蕩漾不已。隋文帝與獨孤皇后商議決定,在開皇十三年楊廣入朝時,為他和蕭氏女完成了婚事。楊廣這年是二十五歲,新娘才剛滿十三歲,以現在的習慣看來十三歲的新娘似乎太小了一些,但在古代,十三、四歲出嫁的女子是很普遍的。

  洞房花燭夜,楊廣心花怒放地把嬌羞萬狀的小王妃擁進懷裡,也象擁抱了無窮的希望,因為替他們合婚的人,曾經私下裡神秘兮兮地向楊廣透露說:「蕭女命中注定要入主中宮,母儀天下。」蕭氏女既然要母儀天下,那麼他這個作丈夫的不就是一朝天子了么?雖然晉王此時不是太子,但他仍然覺得希望就在前方,因此他把蕭妃視為自己命中的福星,對她珍愛備至。

  因為有了蕭妃這顆希望之星,原本不曾對王位作妄想的楊廣,開始有計劃地與大哥楊勇展開儲位之爭了。楊勇這時已立為太子,卻因冷落了正房太子妃元妃而寵愛偏房雲昭儀,引起了嚴治後宮的母親獨孤皇后的不滿。楊廣乘虛而入,故意在母親面前極力裝出一副仁孝正派的樣子,還有意作出疏遠蕭妃專心政務的姿態;而聰明識體的蕭妃也一本正經地與他配合,還不時到獨孤皇后那裡哭訴楊廣只顧政務冷落了自己。他們夫妻的一唱一和終於打動了獨孤皇后的心,終於廢除楊勇太子之位,把楊廣推上了太子寶座。這時距離楊廣與蕭妃完婚已經七年了,也就是說,這對頗有心計的小夫妻,在母親獨孤皇后前面整整演了七年的苦情戲。

  楊廣登太子位一年後,獨孤皇后因病而死,隋文帝擺脫了妻子的嚴厲約束,開始沉溺於酒色,無心管理朝政,把行政大權託付給了太子楊廣,事實上,從仁壽二年以後,太子楊廣就開始掌有皇帝之權了。

  隋文帝暮年入花叢,哪裡經得起眾多佳麗蜜蜂般的輪番吸吮,很快就精力殆盡,癱卧病榻了。一日清晨,楊廣入宮向父皇請安,恰好在迴廊上與文帝的寵妃、風華絕代的宣華夫人不期而遇,好一個宣華夫人,真的是滑膚如凝脂,粉面似桃花,言語賽黃鵬,行走勝弱柳迎風,楊廣不禁為之怦然心動。

  心動歸心動,一想到名分攸關,宮中又耳目眾多,楊廣自然不敢輕舉妄動。第二天楊廣借口就近照顧卧病仁壽宮的父皇,而住進了近旁的太寶殿,他尋機趁著宣華夫人獨自入廁之際,躡手躡腳地跟隨在後,一把抱住心中嚮往的麗人;宣華夫人是陳後主叔寶的妹妹.雖然國破家亡,卻仍然保持著一份金枝三葉的高潔與矜待,豈肯讓楊廣隨意胡來,她大聲叱責,奮力爭脫,沒讓這個好色之徒佔到便宜。

  病塌上奄奄一息的隋文帝,看見宣華夫人衣皺發亂、神色驚慌地跑回來,心想一定出了什麼事,經一再追問,宣華夫人無奈地說出;「太子無禮!」隋文帝一聽,不禁火冒三丈,怒罵道:「畜生!何足以託付大事,是獨孤皇后耽誤了我啊!」說完,又一選連聲地命令身邊的近臣柳述、元嚴道:「速召我兒來見!」並補充說:「是楊勇,不是楊廣!」。

  深為獨孤皇后生前所看重而偏心於楊廣的尚書右僕射楊素聽到了消息,急忙把情況告知了太子楊廣,兩人合謀,召來了將去給楊勇傳信的柳述和元嚴,篡改了他們手中的詔書,並暗地裡把他們兩人逮捕入獄。然後又派左庶子張衡到仁壽宮侍侯病中的文帝,在楊廣的授意下,張衡在文帝的湯藥中投下了毒藥,毒死了隋文帝。

  宣華夫人聽到隋文帝駕崩的消息頓時戰慄失色,心想:自己的保護傘已倒;曾被自己得罪的楊廣一定不會放過我。當天薄暮時分,楊廣派人送來一隻錦盒,宣華夫人以為是讓她自盡的鴆毒,遲遲不敢打開;經不住使者的一再催請,她雙手顫抖地打開錦盒,裡面竟是盛著一個五彩絲線編成的「同心結」,宣華夫人明白了楊廣的心意,宮人們紛紛向她道喜,她自己的心情卻雜亂如麻。

  正說著,太子楊廣已經在腥紅宮燈的引導下,悄悄前來會宣華夫人,宮女們連扶帶拽地把她簇擁到太子面前,一個是色迷迷地急不可待,一個則憤恨、羞怯交集於心,但迫於時勢,宣華夫人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弱女子又能如何反抗呢?她無奈地俯伏在地,低聲喚了一聲:「萬歲」。當天夜裡,父皇新喪的楊廣就在宣華夫人宮中度過了消魂的一宿。

  第二天舉哀發喪,喪事完畢,太子楊廣換上冕服即位而為隋場帝,蕭妃自然也就升為了皇后,印證了袁天綱說她將「母儀天下」的預言。這時楊廣是三十六歲,蕭皇后才二十四歲。隋場帝覬覦已久的皇位終於到手,再也沒有誰能約束他了,因此就徹底露出他貪歡好色的本來面目。蕭皇后已與他做了十餘年夫妻,新鮮感已消失,而費盡心機才到手的宣華夫人則更能刺激他的胃口,因此,他每日下朝以後,便泡在宣華宮中尋歡作樂,把個同舟共渡十餘年的蕭皇后冷落一旁。蕭皇后當然咽不下這口氣,她利用皇后的權力逼迫宣華夫人遷往偏僻的仙都宮,斷絕她與陪場帝的來往。

  自從宣華夫人遠離後,為她所迷的隋煬帝惘然若失,鬱鬱寡歡,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根本不理睬蕭皇后。蕭皇后見此情景,知道採取這種強行隔離政策並不能換回場帝的心,不如索性成全他們,自己也能討得煬帝的歡心,反正自己的皇后寶座是誰也占不去的。

  於是,她誠懇地對煬帝說:「妾因篤念夫妻之情,才勸陛下遣去宣華夫人;不料陛下如此眷戀,倒把妾看作是妒婦而不可理喻,是妾求親而反疏也。不如傳旨,召宣華夫人入宮,朝夕以尉聖懷,妾也能分享陛下之歡顏。」

  隋煬帝聽後大喜,派快飛馬前往仙都宮宣召宣華夫人。使者回來時,沒召來宣華夫人,卻帶回夫人所寫「長相思」詞一闋:

  紅已稀,綠已稀,多謝春風著地吹,殘花離上技。得寵疑,失寵疑,想像為歡能幾時,怕添新別離。

  隋場帝看了以後,明白宣華夫人是心中顧忌蕭皇后,同時也想乘機絕斷與自己的關係,以明舊志。他當然不會就此罷手,當即依韻和詞一閡:

  雨不稀,露不稀,願化春風日夕吹,種成千萬枝。思何疑,愛何疑,一日為歡十二時,誰能生死離。

  他的垂施雨露、圖慕恩愛之情躍然紙上,又遣快馬送往仙都宮。

  難辭煬帝的執著之情,宣華夫人只得重施脂粉,再畫娥眉,乘坐煬帝派來的七香車再入宮來。說不盡的朝歡暮樂,道不完的男歡女愛,可惜美景不長,半年之後,宣華夫人一病不起,煬帝傷心欲絕,整天長吁短嘆,再也打不起精神。蕭皇后見狀勸解道:「宣華雖死,何不更選佳者,天下之大,難道就沒有國色天香的麗人么?」

  一語驚醒了沉醉於舊夢中的隋煬帝,他對宣華夫人的懷念反正是在色不在情,只要另有美人填補,他便可以忘卻傷心。於是他一面下詔廣徵天下美女,一面派遣匠作大將宇文消總管營建東都洛陽,先建顯仁宮,後修西苑,廣泛搜羅海內外奇材異石,佳木珍草充實其中,準備安置好美女後,他便可以在那裡盡享人間樂趣了。

  俗話說:「家花不如野花香,」蕭皇后縱然有天仙般的美貌,但隋煬帝早已司空見慣,不以為奇了,所以一心徵選新的美女入宮。而蕭皇后深知這個風流的皇帝丈夫,不會象他父親那樣容易就範,自己也不具備獨孤皇后那樣的專制本事,皇帝擁有三宮六院、成群嬪妃又素有古制;因此只好放寬心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隨機識趣了。其實,不能不說蕭皇后這是明智的舉措,位極至尊的皇帝反正也管不了,不去惹他反而保全了自己。正因為蕭皇后的忍讓大度,所以沉緬於酒色的隋煬帝對她一直十分禮敬,自己享樂也不忘了蕭皇后。

  西苑的十六院已建成,但尚且缺少美女主持其中;於是隋煬帝與蕭皇后一道,從應徵而來的天下美女中,選出品端貌妍的十六人,封作四品夫人,分別主持各院,這十六院分別是:景明院、迎暉院、棲鸞院、晨光院、明霞院、翠華院、文安院、積珍院、影紋院、儀鳳院、仁智院、清修院、寶林院、和明院、綺陰院和降陽院;接著又選出三百二十名美女學習吹彈歌舞;次一等的則分為十人一組,分配到各處亭台樓榭充當職役。

  隋煬帝偕同蕭皇后在西苑的湖面上泛舟,在亭謝里賞花,在海山殿上飲宴並歡賞歌舞,在嫩草如茵的草坪上馳馬追逐嬉戲,其樂融融,惹人羨熬。然而,待到華燈初上時,十六院的女主人,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宮女簇擁著站在院門前由煬帝挑選,煬帝與蕭皇后同輦流覽,煬帝看到中意的便下輦到該院留宿,與該院主人歡度良宵;這時,蕭皇后就獨自乘輦知趣地走開,回到海山殿獨守空幃。

  玩膩了十六院,隋場帝又命人建造了一座精巧別緻的「迷樓」,樓內分為四閣,分別為「散春愁」、「醉忘歸」、「夜酣香」、「追秋月」;更選三千童貞女子輪番入閣值夜,隋煬帝任意寢宿,真可謂是日日新婚、夜夜洞房,樂不可支,把一切軍國大事,盡拋腦後。蕭皇后對此實在是看不過去了,就作了一篇「述志賦」,婉轉地勸規皇夫有所節制、用心國政,然而一點效果也沒有產生。

  在隋煬帝左擁右抱,放蕩酒色之際,蕭皇后卻冷冷清清地度過一個又一個寂寞的長夜。這時蕭皇后方才三十來歲,綿綉春心並沒泯滅,雖然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她那充滿激情的心仍覺得空蕩蕩的。不久,海山殿的護衛校尉宇文化及年輕英俊的身影深深映入了她的眼帘,也逐漸印入她孤寂的心底,於是她不時對他遞送秋波,施以恩愛;宇文化及其實也早就被這位美麗而孤獨的皇后迷住了,他好多次都想衝上去把她擁進懷裡撫慰一番,但礙於她的身份,他不敢妄動。一個風狂雨驟的午夜,宮女們都已歇息,因心情躁動而不能入眠的蕭皇后起身踱步來到大廳,正好遇上值夜的宇文化及,四目相撞,霎時撞出了閃亮的火花,一股熱流衝擊著兩個期望已久的人心,他們不顧一切地擁抱在一起,不久,宇文化及又把蕭皇后抱進了她的卧室,在那張錦繡大床上,兩人共作了一場鴛鴦夢。從此,兩人借字文化及職責之便,乘隋煬帝夢醉迷宮時,他們就悄悄共度春宵。

  為了飽覽江南秀色,隋煬帝下令鑿通了連及蘇杭的大運河,然後帶領蕭皇后及眾多佳麗浩浩蕩蕩幸游江都。煬帝下江南時,只見運河中舢艫相接綿延二百餘里;騎兵沿岸護衛,旌旗敝野;龍船搖櫓拉縴的都是年輕的宮女,柳腰款擺,姿態曼妙,讓隋煬帝大飽眼福,謂之「秀色可餐』;而宮女們梳妝洗下的脂粉流滿了運河,香氣數月都不散盡。

  大業六年,揚州壯麗的離宮落成,隋煬帝偕同蕭皇后再次游幸江都,煬帝還寫下了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一詩;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然而,這種艷麗奢侈的享受,不知耗費了多少的民脂民膏,引得民憤四起。因而,大業十二年秋天,隋煬帝準備偕蕭皇后第三次游江都時,眾大臣苦苦勸諫:「若再縱情遊樂,天下恐生變故!」隋煬帝卻心不在焉在說:「人生自古誰無死,年過半百不為天。」

  他覺得只需自己享盡了繁華,即使國破人亡也不足惜。

  第三次來到江都,可惜江都的繁花已開盡,隋煬帝又想東遊會稽,命人開鑿通會稽的江南河。誰料運河尚未鑿成,天下已經大亂。太原留守李淵攻下長安;宇文化及與兄長宇文智及在揚州起兵造反,率兵進入離宮,剛滿五十歲的煬帝在寢殿西閣被亂臣縊殺。

  這時宇文化及已經升為右屯衛將軍了,好幾年不曾單獨與蕭皇后相處,這次速速殺死隋煬帝,也大半出於迫不及待地要與蕭皇后重敘舊好的心愿。蕭皇后萬萬沒有想到領兵作亂的賊子是自己昔日的情人,她責備他的恩將仇報,憤怒地要求他為隋煬帝按天子之制舉行厚葬;宇文化及滿足了她的要求,在一切妥當之後,蕭皇后無可奈何地成為了宇文化及的偏房。

  宇文化及醉心於美人蕭皇后的纏綿之中,暫時忘了自己的***擴張。這時,在中原一帶起兵的竇建德,節節勝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擋不及,一敗再敗,最後帶著蕭皇后退守魏縣,並自立為許帝,改稱蕭皇后為淑妃。不久,魏縣又被攻破,倉皇退往聊城,竇建德率軍一路追擊,最後攻下聊城,殺死了宇文化及。這次距隋煬帝的死,還不到一年時間。

  取得暫時勝利的竇建德又被蕭皇后的美艷姿容和高貴氣質迷住了,收她為妾,在樂壽地方縱情於聲色之娛,幾乎忘記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無奈竇建德的原配妻子曹氏是一個醋意頗重又十分厲害的女人,她對竇建德迷戀蕭皇后一事橫加干涉,常在他們兩人沉浸於溫柔鄉中時不期而至,撒潑發怒,弄得竇建德大失情趣。這時北方突厥人的勢力迅猛地發展起來,大有直逼中原之勢。原來遠嫁給突厥可汗和親的隋煬帝的妹妹、蕭皇后的小姑義成公主,聽到李淵已在長安稱帝,又打聽到蕭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來到樂壽迎接蕭皇后,竇建德不敢與突厥人正面對抗,只好乖乖地把蕭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給來使。

  中原頻頻的戰混已嚇破了蕭皇后的膽,丈夫及情人的相繼慘死更傷透了她的心;她也願意遠走大漠,離開傷心地,而來平復自己的情緒,更希望在完全不同的環境里,開始自己新的生活。

  天生美質難自棄,突厥可汗見到蕭皇后的風采,頓感天下之美都集於此女一身,當天夜裡蒙古包中春情洋溢,無可奈何中,蕭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變成了番王的愛妃。時勢至此,命運已經不能由她自己掌握,反正當初袁天綱就預言她命帶桃花,在劫難逃,那也就只有聽天由命吧!

  後來,老番王死了,由頡利可汗繼位,按突厥人的風俗,老番王的妻妾——義成公主與蕭皇后姑嫂兩人又被新任番玉接手。雖說蕭皇后要年長於義成公主,但由於她那卓卓迷人的風韻,頡利可汗更中情於她。

  十年後,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四年,唐朝大將李靖大破突厥,索回了蕭皇后。這時蕭皇后已是四十八歲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三十三歲,但蕭皇后入朝時,李世民見她雲髻高聳,霧鬢低垂,腰似楊柳,臉似牡丹,美眸流盼,儀態萬千,完全沒有按年齡而應有的老態,比一般的少女又多一份獨到的成熟果實般誘人的風韻,才華蓋世的李世民不禁為之心旌搖曳;再加上蕭氏飽經離亂而孕育出來的楚楚可憐的情態,更加令人由憫惜而生愛憐。

  顧不得年齡的懸殊,更不在乎外人的品評,大唐天子李世民在蕭皇后身上體會到一種成熟女人的風韻,更感受到一種類似姐姐與小母親般的溫馨,使他為繁重國事所累的心得到撫慰。這就樣,蕭皇后被唐太宗封為昭容,成了大唐天子的愛姬。

  李世民作皇帝後,為了避免重蹈隋煬帝的覆轍,在宮中勵精圖治,崇尚儉節。蕭皇后來到宮中時,他破格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來歡迎她,四處張掛著華麗的宮燈,歌舞姬們獻上輕歌曼舞,桌上堆滿山珍海味,唐太宗以為這種場面已夠豪奢了,因此問身旁的蕭昭容:「卿以為眼前場面與隋宮相比如何?」。

  其實,眼下這點排場距離隋宮的豪奢情形還差得遠呢!隋宮夜宴時並不點燈,而在廊下懸掛一百二十顆直徑數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設火焰山數十座,焚燒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晝,又有異香繞樑,如入仙境,每晚燒掉的檀香就有二百多車。對此,蕭昭容不便明說,只是平靜地說道:「陛下乃開基立業的君王,何必要與亡國之君相比呢!」

  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話中的含義,深為她的明曉事理和言語得體而折服,對她愈加敬重和疼愛了。

  蕭皇后在唐宮中度過了十八年平靜的歲月,六十七歲時嗑然而逝。在她的一生中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也歷盡了滄桑桃花劫。

  

  唐太宗皇后長孫氏

  長孫皇后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母親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揚州刺史;長孫皇后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當初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雖然也曾把後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長孫皇后只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 

  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

  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

  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滴咕,說什麼「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他。」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撒嬌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後,唐太宗隨口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在長孫皇后的

  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后不僅是口頭上稱讚魏徵,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徵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儘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呢!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后。」

  齊王妃與李世民的孽緣

  齊王妃是齊王李元吉的妻子楊珪媚,她原本是長安市內一個紅得發紫的歌舞妓,容貌嫵媚,性情妖嬈,又通曉詩文,能歌擅舞,曾令長安無數公子哥兒追逐傾倒,最終嫁給了李元吉,成了齊王妃。

  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子李元吉,這三兄弟中最有才能的要算李世民。當初李淵任太原留守時,李世民就深觀遠察,立下建業之心,不但自己文武雙備,而且折節下士,手下招集了一大批能人志士、武將謀臣。李淵在太原揭旗起兵,起用李世民為統兵大將,進軍長安之前,李淵對他許下承諾:「事若有成,一定立你為太子。」攻陷隋都長安後,李淵即位成為唐高祖,封李世民為秦王,拜尚書令。由於當時群雄四起,天下未定,必須有李世民率兵南征北討,成就統一天下之大業;若這時立他為太子,按朝規就必須謹言守身,留在東宮韜養資望,所以形勢讓李淵無法當即履行他的諾言。而李世民自己也深以統一大業為重,並不十分追究名分,反而一再推讓,建議立哥哥李建成為太子。

  長子繼位,這原本是既成定例的,既然李世民辭讓再三,李淵也就順水推舟立了長子為太子,並封三子李元吉為齊王。

  分工既定,李世民緊接著就統帥大軍南北征戰,幾年之中,先後平定了李密、塞建德、王世充、劉武同、劉黑蘭、蕭銑、薛仁杲等割據一方的梟雄。當李世民在外面備嘗艱苦,浴血奮戰的時候.他的兄弟建成和元吉卻盤居在京城中花天酒地。聲色犬馬,過著逍遙奢華的日子。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李元吉娶下了大美人楊珪媚為妻。

  與李世民偉岸的外貌、寬厚穩重的性格恰好相反,齊王李元吉是個相貌粗陋、性格陰險狡詐的人,成婚前,他利用自己的家世地位,再加上花言巧語,千方百計地把楊媚騙上手,婚後不久他對妻子司空見慣的美貌開始膩味,又開始在外面獵艷調情,把一個花兒一般的嬌妻冷落在空房中。生性多情的楊珪媚心裡感到十分委屈,她百般逢迎,想重新討回丈夫的柔情,也規勸李元吉少在外面沾花惹草,多花點時間陪自己。李元吉這時完全撕開了過去那層溫情的面紗,毫不掩飾地露出他冷酷粗魯的本性,常對嬌妻橫加呵叱,或不理不睬。柔情款款的齊王妃傷心至極,常獨對春花秋月,悲嘆自己的命運,婉惜虛度的芳華。

  每當李世民趁戰爭的短暫空隙返回京城晉見父王時,他的兄弟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基於一種補償的心理,三天兩頭地巧立名目,請他一同吃喝玩樂,享受一番,算是對他的慰勞。畢竟是兄弟盛情,又難得見上一次面,無暇於聲色之樂的李世民這時不忍拂去兄弟的一片好意,也就常常欣然應邀前往。於是,在這一短暫時期內,兄弟之間和樂親密,盡享天倫之樂。

  一個暖陽融融的春日,三兄弟各自攜帶家小一同到京城近郊的山坡上嬉遊賞春。春風拂面,清爽宜人,蘭天白雲下,大家馳馬原野,追逐論戲,每個人都感到特別舒暢。秦王李世民平日里戎馬倥傯,廝殺疆場,難得有今天這種悠閑寧靜,因而心情特別爽朗,他揚鞭策馬向遠方的山腳飛馳而去。開始尚有幾騎人馬追隨著他,漸漸地都落後散開了,待到了山地的樹林里,他回頭一看,遠遠地只有一騎跟了上來,他感到十分快活。等那匹馬跑近一看,馬上居然是他的弟媳——齊王妃楊珪媚,他甚覺驚訝。馬上的人兒因為追得太緊,顯然體力已透支,只見得嬌喘噓噓,臉色緋紅,髮髻和衣衫都有幾分散亂。李世民趕緊扶她下馬,齊王妃腳下一軟,趁勢倒在了李世民懷中。李世民一時不知所措,實際上,他對這位嬌柔嫵媚的弟媳早就有幾分留心,尤其是每次歡宴中,獨有她淺笑中總微露著一絲憂鬱,李世民見了不免產生些憐香惜玉的念頭,他也知道一些他們夫妻不睦的情況。齊王妃斜倚在李世民懷中,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迷濛地盯住李世民有些慌亂的雙眼,幾顆晶瑩的淚珠無聲地從她眼中泌出,掛在長長的睫毛上和桃花般的腮邊。這個齊王妃,早已對英武絕倫的夫兄李世民產生了傾慕之情,再加上李元吉對她的冷落,使她一顆芳心暗為李世民而動。一個是千般憐愛,一個是萬種柔情,兩個人終於緊緊擁抱在一起,齊王妃與李世民的孽情緣就在這片春天的綠樹林中萌生了。從這以後,只要李世民回朝,總是想辦法接近齊王妃。正好李元吉整日縱情灑色,夜不歸宿,給李世民與齊王妃的份情提供了不少機會,這種婚外之情,充滿新奇與刺激,令李世民與齊王妃都沉醉不已。

  由於太子李建成貪酒好色,無所作為,唐高祖時常加以訓斥,併流露出改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的意圖。於是李建成開始惶惶不安,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聯絡了三弟李元吉,陰謀策劃除掉李世民;在手下謀臣的極力慫恿下,李世民迫不得已策划了「玄武門之變」,一舉殺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一場骨肉相殘的鬥爭,令他們的父親唐高祖痛心疾首,他迅速面對現實,立李世民為太子。

  為了防止冤讎相報,永無絕止,高祖被迫忍痛下詔,誅殺建成及元吉諸子,斬斷復仇的根源,以換取朝國的安定。齊王妃此年方二十三歲,連連目睹了丈夫和自己的一子一女慘死親人刀下,鮮血淋漓的慘狀深深印進了她的記憶,她已欲哭無淚。

  按舊制,已成寡婦的齊王妃將被收入宮中,因太子李世民與她有一段不解之情.因此決定把她賜給李世民。當齊王妃被帶到李世民面前,她彷彿看到眼前是一個青面獠牙的殺人魔王,無論如何,她已無法接受這個昔日的情人,於是聲嘶力竭地要求賜她一死,並拚命地以頭撞地,彷彿已成了一個瘋婦。李世民把她安置在太子府中,百般好言勸慰,並命妻子長孫太子妃也耐心地予以開導。楊珪媚激憤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最後也只好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命運的擺布,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側妃。

  齊王妃雖然接受了作李世民側妃的事實,她心中的熱情卻再也難以喚回,昔日令她心往神信的大英雄,如今就陪伴在身邊,但卻變成了兩手沾滿自己親人鮮血的劊子手,叫她如何不寒心,她甚至有幻滅的痛切之感。齊王妃入東宮後,一直對李世民抱著極度冷淡的態度,就象一座冰雕美人冷冷地位在那裡;秦王李世民此時卻熱度極高,昔日偷會夢索的情人,如今近在眼前,真應好好地溫存纏綿一番,齊王妃的冷淡,竟然更加刺激他的胃口,他一心想撲上去,用自己的熱情把這個冰美人溶化。愈是得不到的東西就愈覺得珍貴,李世民千方百計地討好她、籠絡她,希望能重續昔日那段紅杏出牆的情緣;齊王妃無論如何也沒有了那份心情,李世民越對她百般殷勤,他就越覺得他的虛偽和貪婪,整日衣妝不理,以一副情懶無神的姿態面對著「悅已者,」這樣卻又更引起李世民的心痛和憐愛。

  李世民做了幾個月太子後,唐高祖因年事已高,將王位禪讓給他,李世民即成了唐太宗。為了博取齊王妃楊珪媚的歡心,貴為大唐天子的李世民,不惜打破自己勤儉治國的原則,悉心搜羅天下的奇珍異寶,源源不斷地賞賜給她,楊珪媚居然連正眼也不瞅一下。不可一世、威鎮天下的唐太宗,不惜屈降尊貴,低聲下氣地向楊珪媚陪不是,也絲毫不能得到她的反應。

  有一天,楊珪媚忽然向唐太宗提了個要求,要求恢復她前夫李元吉的爵位和太子李建成的封號,對唐太宗而言,這樣做無疑相當於否定自己過去的行為,等於自己打上自己一巴掌;但他竟一口答應下來,並立即付之於行動,這一半是為了取悅於楊珪媚,一半也是為了追念兄弟骨肉之情。從此,楊珪媚一改舊態,逐漸回復到以前的模樣,對唐太宗施以柔情和嬌媚,有時甚至於如自我麻醉一般地放浪形骸,整日整夜陪著唐太宗歌舞宴飲,輕歌曼舞,媚態勾人,或吟誦著南朝的艷曲,撩撥得唐太宗心搖神迷。唐太宗的結髮妻子長孫皇后是一個十分質樸正直的女性,對唐太宗也多是以禮相待,夫妻之間保持著淡雅如水的互敬互尊關係;如今身邊有了這個千嬌百媚,動人心魄的楊珪媚,英武一世的李世民競給她迷住了,常大呼過癮。

  貞觀十年,楊珪媚為唐太宗生下一子,取名李明,唐太宗立楊珪媚為貴妃,並為他們母子建了一座豪華的宮殿,自己一有時間就膩在那裡,與楊珪媚母子一同取樂。賢淑溫婉的長孫皇后見皇夫似乎淡忘了興業大志,整日迷戀於酒色之中,便出面勸阻唐太宗稍事收斂;被楊珪媚迷惑住了的唐太宗一時哪裡聽得進這些,他一怒之下,甚至準備廢掉長孫皇后和太子李承乾,改立楊珪媚與李明。

  唐太宗把他的打算向諫議大夫魏徵提起,耿直中正的魏徵極力反對,他功諫道:「長孫皇后賢德可風,不可無過廢立;況且長孫家族為大唐之興立下了汗馬功勞,怎能無故遭受打擊?楊氏曾為齊王妃,人盡皆知,立為貴妃尚且不妥,豈可立為皇后!倘若陛下一意孤行,必受天下之人非議。」眾大臣也都隨魏徵而堅決反對,唐太宗仔細思量,畢竟不便肆意而為,於是這事便作罷了。

  這時有人向唐太宗進言,說楊珪媚之所以極力取悅陛下,是因為她思念丈夫,將伺機殺害陛下,好為死去的王夫及子女報仇。唐太宗對此絲毫沒有顧慮,他認為楊珪媚原本就不是忠於齊王的妻子,早在她做齊王妃時,就已將戀情轉移到自己身上,豈有殺害情郎為怨夫報仇的道理!

  明智的唐太宗果然沒有猜錯,楊珪媚最早的確如痴如狂地愛著充滿英雄色彩的李世民;及至「玄武門之變」,由於丈夫和孩子的慘死,她對於自己先前與這位劊子手私通的事,一度感到無比的悔恨和恥辱;到了這個冤家貴為天子,卻仍百般地討好她,於是又產生了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心理;在為丈夫李元吉、太子李建成討得一點名份作為補償後,她索性放縱自己,盡情倒在唐太宗懷裡享受愛憐,並藉助狂歡酒醉,來麻痹自己矛盾的心。如此,她根本無心謀害唐太宗了。

  唐太宗與楊珪媚的糾纏,引起了長孫皇后的極度不滿;楊珪媚深知這位德高望重的皇后不可輕易得罪,於是信誓旦旦地向皇后訴說,自己壓根沒有當皇后的念頭,並要求將自己與唐太宗所生的兒子,過繼到前夫李元古名下,以斷絕李明太子的機緣,這樣自然穩定了長孫皇后的思想,從而她對楊珪媚也就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到了這田地,楊媚其實已根本無心於名份和地位了,她只要求守著唐太宗這冤家了此一生。

  殺孽太重的唐太宗,為了補償心理上欠兄弟的情債,在長孫皇后的支持下,同意了將李明過繼到齊王李元吉名下,而且還另立一子為已故太子李建成的繼承人,使兩位兄弟有了名不符實的後代,這樣既安撫了人心,又不至於引來仇殺,實為兩全之策。

  貞觀二十三年夏月,唐太宗患痢疾久治不愈,崩逝於長安。失去了唐太宗,齊王妃楊珪媚也就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又因她在宮中名聲不佳,於是被放出宮中,出家為尼,就這樣結束了她與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充滿愛恨恩怨的孽緣。

  

  吐蕃松贊干布夫人文成公主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就其態勢而言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屈求全,以結好蕃邦;另一種則是國力強盛,威震四海,以和親安撫邊遠之邦,有賜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後者卻是趾高氣揚,宣展大國之姿,用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是後一種和親情況的典範。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髮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西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髮」為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飼養氂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干布,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讚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幹什麼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堅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裡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裡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就建成了,裡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緻,還開鑿了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藉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干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製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

  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讚歎,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干布欣喜之餘,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並不宣揚什麼,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穫的季節,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游牧之餘,還能收穫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了自製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干布,使得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儘力採納。

  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干布給自己一個什麼官職,對於吐蕃國的重大***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干涉,因此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兩國關係,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了松贊干布並說明了遭劫的情況,松贊干布認為天竺國是有意挑釁,破壞他與大唐的關係,於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搗毀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節隨從人員,算是替大唐使節出了一口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封西海郡王,並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詩書、谷種,並特為文成公主送去了飾物和化妝品,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干布因之上書謝恩,並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勤兵赴國除討。」並獻上珠寶十五種,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對松贊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動,又晉封他為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長安後大開眼界,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碾米和製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一答應了。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係,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划下,吐蕃在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後,松贊干布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為贊普,因贊普年幼,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一手掌握理,家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一切還算平穩。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了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係惡化,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起兵擊潰了土谷渾。不料這一舉動卻觸犯了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為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吐蕃就擅動武力,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裡,因此在咸享元年,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一帶被吐蕃軍隊打得一敗塗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吐蕃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開始,到唐高宗威享元年薛仁貴率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沒能改善兩國的外交關係。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並不因與唐朝關係疏遠而稍減,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誌紀念。一些隨她前來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為神明。

  

  漢景帝皇后王娡

  王娡是個幸運的女人。她原先嫁給金家,只因為算命的說她可以當皇后,她的母親便執意逼她離開金家,把她送入宮中,果然成了美人。生下了劉徹。

  當時最受寵的是栗姬。但她偏偏太驕傲,得罪了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館陶公主曾想把女兒阿嬌嫁給栗姬的兒子,也是當時的太子。栗姬卻拒絕了。館陶公主轉而把女兒嫁給劉徹,就是劉徹少年時許下的「金屋藏嬌」的諾言。於是,館陶公主站到了王娡一邊,天天在景帝耳邊說栗姬的壞話。

  景帝原先想立栗姬為皇后,便試探著問她:「如果我死了,我的孩子,你幫我照顧好嗎?」栗姬居然不明白景帝這話的意思,她生氣地回答:「我不是保姆!」景帝大失所望,漸漸冷落了她。

  後來栗姬和她的兒子都被廢了,劉徹被立為太子,王娡成了皇后。王娡是宮廷之爭的得益者。

  

  傾國傾城——漢武帝妃李夫人

  李夫人生得雲鬢花顏,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長歌舞,卻不幸淪落風塵。

  她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能填詞也能編舞,算是一個天生的藝術人才。她的弟弟李廣利則是一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後來都因她的裙帶關係,李延年被封為協律都尉,李廣利則貴為貳師將軍海內侯。

  當時李延年是漢宮內廷音律侍奉。一日,李延年率為漢武帝唱新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使人難再得。

  漢武帝卻問道:「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嗎?」

  李延年立刻推薦了自己的妹妹。於是,李夫人進宮,立刻受到了寵愛。

  漢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後,愛若至寶,一年以後生下一子,被封為昌邑王。李夫人身體羸弱,更因為產後失調,從此,萎頓病榻,日漸憔悴。

  色衰就意味著失寵,然而李夫人卻頗有心計,自始至終要留給漢武帝一個美好的印象,因此拒絕漢武帝來探病。漢武帝忍不住來探視,李夫人卻用錦被蒙住頭臉,在錦被中說道:「身為婦人,容貌不修,裝飾不整,不足以見君父,如今蓬頭垢面,實在不敢與陛下見面。」

  漢武帝堅持想看一看,李夫人卻始終不肯露出臉來,即使漢武帝以賞賜黃金及封贈李夫人的兄弟官爵作為交換條件,她仍執意不肯。

  漢武帝離開後,李夫人的姐妹們都埋怨她,不該這樣這麼做。

  李夫人卻說:「凡是以容貌取悅於人,色衰則愛弛;倘以憔悴的容貌與皇上見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會一掃而光,還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顧我的兒子和兄弟嗎?」

  她死後,漢武帝傷心欲絕,以皇后之禮營葬,並親自督飭畫工繪製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懸掛在甘泉宮裡,旦夕徘徊瞻顧,低徊嗟嘆;對昌邑王鍾愛有加,將李延年推引為協律都尉,對李廣利更是縱容關愛兼而有之。

  漢武帝思念李夫人,請來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召神喚魂,希望能夠再見李夫人一面。

  少翁作法,漢武帝坐在紗帳重帷中,遙見另一紗帳中,隱約有一美人,模樣神態與魂牽夢索的李夫人一樣,漢武帝連忙趨前審視,可惜芳蹤已沓。

  漢武帝為李夫人作了歌: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奈何姍姍其來遲!!

  

  匈奴呼韓邪單于後王昭君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單于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漢元帝即位。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于。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漢武帝皇后陳阿嬌

  陳阿嬌是漢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的女兒。她母親原想把她許給當時的太子,也就是漢景帝寵妃栗姬的兒子。奈何栗姬太愚蠢,卻拒絕了。

  館陶公主於是轉向王美人母子。一次,她抱著劉徹說:「徹兒長大了要討媳婦,這些宮女你要哪一個?」劉徹便答:「如果能娶到阿嬌,願蓋金屋以貯之。」這就是金屋藏嬌的典故。

  後來,劉徹果然當了皇帝,立阿嬌為皇后,也實現了諾言。阿嬌嬌生慣養,開始有劉徹的寵愛,也相安無事。但後來,劉徹身邊的女人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有了衛子夫之後。阿嬌為人驕傲,善妒,又沒有兒子。終於失寵,又因為巫蠱之禍,退居長門宮。

  後來,為了挽回漢武帝,阿嬌用重金請司馬相如作了一篇《長門賦》,但是漢武帝雖然欣賞這篇賦,卻始終沒有回頭。

  金屋藏嬌雖美,卻沒有一個好結果。

  但是,被立為皇后的衛子夫也很悲慘。在她晚年,她的兒子——太子劉據,因為江充的陷害,被捲入巫蠱之禍中。太子劉據一家都被殺,唯一保全下來的是太子剛出生沒幾天的曾孫劉病已(後來的漢宣帝)。當時,衛子夫已經白髮蒼蒼了。漢武帝因太子的事,要廢了她。她便上吊自殺了。

  

  漢成帝妃班婕妤

  班婕妤是一位才女,亦有美貌。曾經很受寵愛,歷史上記載她也曾生過一個兒子,後來大概是夭折了吧。因為後來無任何記載。

  她也是個很有才德的人。據說,她拒絕和成帝同坐一輛馬車,認為這樣不和禮節。太后王政君聽說後,曾讚揚她:「後宮裡有這樣的妃子,我還有什麼放心不下的?」

  她的失寵,是因為趙飛燕姐妹的進宮。以她的溫柔謙和,自然比不上趙家姐妹的妖嬈。但她是個聰明的人,於是沒有苦苦去爭。而是自己請願,去了長信宮伺候太后。她寫下了一首秋扇賦,把自己比作秋天的扇子——夏天,扇不離手,一到秋天,就丟棄了扇子。她用這個比喻來說明自己失寵的心情。(所以畫中用扇子作背景)

  

  漢成帝皇后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生,是漢代著名的舞蹈家,因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故人們稱其為「飛燕」。

  趙飛燕小時家裡很苦,出生後便被父母丟棄,三天後仍然活著,父母也覺得奇怪,就開始哺育她。稍大後,父母相繼去世,她便同妹妹一同流落長安,淪為官婢,後被送入陽阿公主府,開始學習歌舞。她天賦極高,學得一手好琴藝,舞姿更是出眾,一時名滿長安。

  漢成帝劉騖喜歡遊樂,經常與富平候張放出外尋歡作樂,他在陽阿公主家見到趙飛燕後,大為歡喜,就召她入宮,封為婕妤,極為寵愛,後又廢了許皇后,立飛燕為後,趙飛燕之妹合德亦被立為昭儀,兩姐妹專寵後宮,顯赫一時。

  漢成帝死後,趙飛燕姐妹無子,由定陶王劉欣即位,即漢哀帝,趙飛燕被尊為太后,哀帝沒過幾年就死了,漢平帝劉衍即位,趙飛燕被貶為孝成皇后,後由於其妹合德害死了後宮的皇子,被殺,趙飛燕則被貶為庶人,被賜自殺。

  當時民間曾流傳有這樣一首童謠:「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琅,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說的就是趙飛燕,燕燕尾涎涎說的是趙飛燕的美貌,木間倉琅琅說的是她將當皇后。

  關於趙飛燕的舞蹈藝術,《趙飛燕別傳》中有這樣的描述:「趙後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技巧,最早見於史料,可見其舞蹈功底深厚,並能控制呼吸。趙飛燕「善行氣術」,傳說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可見其輕功極好,且可能她已能在空中做高難度的技巧,輕盈飄逸,揮灑自如。

  趙飛燕不僅是位舞蹈藝術家,也是位出色的琴家,她有一張琴名為「鳳凰寶琴」。當時長安有一位少年音樂家名叫張安世,自幼習琴,15歲時便名滿天下,後入宮為漢成帝和趙飛燕演奏了一曲《雙鳳離鸞曲》,其出色的技藝和優美的音樂令皇帝夫婦如痴如醉,趙飛燕尤為激動,令人取來她的琴奏了一曲《歸風送遠》,飄逸逍遙,令張安世驚嘆不已。趙飛燕愛惜張安世之才,特求成帝允其隨便出入皇宮,並給他一個侍郎的官職,還送給他許多禮物,其中包括兩張名貴的琴,一曰「秋語疏雨」,一曰「白鶴」。

  

  漢文帝皇后竇皇后

  竇皇后原是宮女,被派往代國服侍當時還未即位的漢文帝。她為漢文帝生了五個子女。後來成了皇后。但是她不受寵愛,後來因為生病,又瞎了一隻眼睛。她沒有顯赫的家世,因此在後宮中並不爭寵。當時最受寵的是慎夫人。

  竇皇后真正風光的日子,是文帝去世後。她當了太后,干預朝政。甚至要求漢景帝傳位給梁王(梁王是太后最喜歡的小兒子)

  後來,她在宮廷之爭中失勢,孤獨地老死。

  

  漢元帝皇后王政君

  王政君曾許配兩次,但兩次都是許配後對方便亡故了。算命先生說她」貴不可言「,由此她父親便不再將她許配別人,而是讓她接受特別的教育。

  她十八歲被選入宮,入宮的那一年,正巧皇太子最寵愛的董良娣死了,從此不再理會姬妾,皇后便在宮女中選了五人讓太子挑選,太子拗不過皇后的好意,勉強說:其中有一個還不錯。剛巧王政君坐在太子身邊,而且服色又與其他幾人不同,皇后以為是她,就命人將她送到太子的寢宮。

  太子雖然有十數個姬妾,然而從來沒有人生過孩子,而王政君卻一下子就懷了孕,並且生下了一個男孩。宣帝死後,太子即位,既元帝,她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她也被冊為皇后。使得王氏外戚登上了西漢的***舞台,為日後的王莽篡漢,埋下了伏筆。

  元帝駕崩,成帝即位,她被尊為皇太后,從此王氏家族靠著太后的庇護,把持朝政,逐漸架空了皇帝。

  成帝無子,先立侄子定陶王為嗣。成帝駕崩,定陶王嗣立(漢哀帝)。哀帝崩,再立九歲的中山王(平帝)為皇帝。

  平帝年幼,身體又不好,太皇太后臨朝,政權全部交給王莽。為了當皇帝,王莽毒死了平帝,又命人製造輿論,逼太皇太后交出玉璽,改國號為 周

  太皇太后雖大罵王莽,卻也無可奈何。自此,王政君在愧恨中度過了她的餘生。

  

  漢宣帝皇后霍成君

  漢武帝死後,即位的是小兒子——只有8歲的昭帝劉弗陵。由大將軍霍光輔政。霍家因此權傾朝野。昭帝的皇后上官氏,又是霍光的外孫女。

  昭帝只活了24歲,沒有孩子。他死後,由一個宗室子弟即位。但是新皇帝太荒*,才當了100多天皇帝,霍光就用上官太后的懿旨廢了他。於是皇位又落空了。這次,霍光去民間找來了漢武帝時被廢的太子劉據的曾孫劉病已。當年的太子一家都被殺害,惟有劉病已剛出生,躲過了這次災害,大難不死。他一直生活在民間,因此深知百姓的疾苦。

  劉病已改名為劉詢,就是漢宣帝。在他即位前,他在民間已經有了共患難的妻子許平君。但是,大臣卻要求他立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為皇后。

  漢宣帝是個聰明的人。他寫了一份詔書,說是要訪求他未當皇帝時在民間用過的配劍。他用這份詔書來暗示他是個念舊的人。於是,他不顧眾臣的反對,將許平君立為皇后。

  此舉惹怒了霍成君的母親霍顯,也就是霍光的繼配夫人。她買通了御醫,在許皇后分娩時下藥毒死了她。漢宣帝原想徹查此事,但是礙於霍光的權勢,只好忍了下來。

  不久,漢宣帝立了霍成君為皇后,但是並不寵她。霍成君幾次想毒殺許皇后留下的兒子,只是每次,漢宣帝都吩咐了保姆為太子試菜,霍成君的陰謀才沒有得逞。

  霍光死後,漢宣帝開始逐步削弱霍家的權勢。霍顯和霍光的兒子霍禹等人意圖謀反,被漢宣帝預先得知。於是霍家全家被殺,霍成君被廢。至此,宣帝終於擺脫了牽制,為許皇后報仇了。 漢宣帝可以稱得上是個好皇帝,他統治的時間和漢昭帝統治的時間被稱為「昭宣中興」。

  霍光也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好的大臣,一生都為國家社稷。只是,他的妻子和兒子太貪婪,野心太大了。

  

  漢昭帝皇后上官氏

  她與漢武帝晚年託孤時的兩位大人物都有密切的關係.她是上官桀的孫女,同時也是霍光的外孫女.因此關係,她被嫁給漢昭帝,那一年,她6歲,昭帝11歲.據說為了讓她儘早生育出皇位繼承人,霍光規定宮女都必須穿緊身內褲(漢制宮女都不穿內褲,以便於皇帝的臨時召幸),後來昭帝病死時,她才15歲,就開始了近40年的守寡歷程,直到去世.有趣的是,漢宣帝即位之後,因輩分比昭帝小兩輩,竟要叫她太皇太后,而她才15歲。

  

  東漢安帝皇后閻姬

  漢安帝皇后閻姬是一個心狠毒辣、野心很大的女人,她做了皇后時竟也一心想著干政掌權。閻皇后自己無子,李貴人生了太子劉保之後,閻氏怕李氏會取代她的地位,竟將李氏毒死。後來,閻氏又恐太子將來繼位後為母報仇,便於公元124年誣告年僅10歲的太子謀反,逼迫安帝將太子劉保廢為濟陽王。

  公元125年安帝死於南巡途中,閻姬與哥哥閻顯害怕京師大臣們擁立在京的劉保,便秘不發喪,只說皇帝病重。4天後,閻後才扶安帝之屍回宮發喪,自己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任命哥哥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掌握軍政大權。閻太后為了閻氏家族長期把持朝政,便決定擁立一個年幼不懂事的皇族成員為帝,最後選中了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的兒子,北鄉侯劉懿為帝,史稱少帝。

  少帝繼位時年幼無知,外戚閻氏執掌朝政,殺逐安帝親信宦官,獨攬大權。這樣,東漢劉氏王朝便由宦官專政改為外戚閻氏擅權。

  少帝劉懿在位僅7個月,便於公元125年十月辛亥日病死。

  少帝死後,閻氏兄帝又秘不發喪,並關閉宮門,屯兵自守,準備再從眾王子中挑選一個便於控制的傀儡做皇帝。十一月,中常侍孫程等19個宦官在宮中政變,攻殺閻顯、閻景兄弟,一舉消滅了閻氏勢力,又逼太后交出傳國玉璽,迎立濟陽王劉保。這樣,劉保便於公元125年十一月丁已繼位稱帝,改元「永建」,這就是歷史上的漢順帝。

  據說閻姬溫柔美麗,善解音律。生性仁弱的安帝,很喜歡她,封了她作皇后,而她卻開始熱衷於權勢。從干預朝政到培植自身的勢力,安帝漸漸地對她感到失望,既而疏遠了她。她的下場可想而知,發動政變不遂,反被囚禁起來。

  

  東漢光武帝皇后陰麗華

  漢光武帝之妻陰麗華出生在南陽。陰家先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名世,從齊國遷居楚國,為陰大夫,便以「陰」為姓。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又來到南陽新野。

  南陽當時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他是漢高祖的九世孫,長沙定王的後裔,九歲而孤,寄養在叔父劉良家裡、他有兩個哥哥,長兄劉繽,次兄劉仲,都氣度恢宏,輕財仗義。劉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劉秀自幼鍾情於陰麗華,少年時期就立下一個心愿——娶妻當娶陰麗華,這一志願在當時看來只是不著邊際的空想,因為當時漢代已歷十二帝,總計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孫眾多,不可能—一照顧周全,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摧殘,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里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似乎還比不上陰家,劉秀雖然熟知陰麗華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過來作為自己的妻子,還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當時只是心裡想想而已。

  劉秀當時還有一個志願。一天,他在長安市上,看到執金吾出巡,前呼後擁,車騎很盛,於是發出「仕宦當作執金吾」的感慨。「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劉秀當時在***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時勢造英雄,後來他竟成了中興漢室的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麗的陰麗華七早八早地就嫁給了劉秀,而且劉秀又能在王莽政權中謀得一官半職,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躊躇滿志的狀況下,劉秀也許就此安於現實,不再有拚命謀求發展的鬥志與浩氣了。無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陰家求親,都嘗到婉轉拒絕的滋味,劉秀更是不敢貿然有所行動;再說想要在王莽新朝獲得立足之地,更是談何容易,為了完成他的兩個心愿,時勢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謀發展。

  王莽篡漢以後,推行了一連串雷厲風行的措施:恢復井田制度,設置六關、五均、賒貸等經濟制度,改革幣制,復古建制,變更官制。因為準備不周,食古不化,執行操切,政令蕪繁,造成經濟蕭條,民生凋敝,荒旱連年,盜賊蜂起的局面。

  當時,樊祟起兵于山東一帶,把眉毛塗成紅色,號稱「赤眉軍」;王匡起兵湖北,號稱「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號稱「下江兵」;陳牧起兵荊襄,號稱「平林兵」;劉秀也從長安回到故鄉,號召家鄉子弟兵起而抗暴,號稱「春陵兵」。

  當時劉秀和他哥哥劉繽領導的「春陵兵」與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隊合在一起,號稱「綠林軍」,為了順應人心思漢的潮流,推立漢朝宗室劉玄為皇帝,以「反莽覆漢」為號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區盡皆歸夏。

  在消滅王莽的過程中,劉秀的功勞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綠林軍」幾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萬人包圍在昆陽城中,是劉秀帶十八人突圍,帶回三萬多援軍,以少勝多,把王莽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從此,「綠林軍」乘勝前進,推翻王莽的統治,進佔長安。

  就在此時,隨劉秀作戰的陰氏兄弟,說服家人,把陰麗華嫁給了劉秀,也正因為兩人的結合,劉秀才逃過了更始皇帝誅殺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殺了劉秀的哥哥劉縯,劉秀表面還只能強顏歡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陰麗華勸慰丈夫:「更始皇帝氣局狹小,小具規模便沉迷酒色,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發展,也好相機獨樹一幟。」陰麗華的話給劉秀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一切計劃妥當,十九歲的新娘回到母家暫住,劉秀以有名無實的特使虛銜,帶領數百人馬渡過黃河,一路撫輯流亡,廢除苛政,排除萬難,爭取民心,贏得了河北諸郡的愛戴和擁護,劉秀就是以此作基礎,建立東漢,他的「雲台二十八將」也多出在這一帶地區,可說陰麗華不僅使劉秀避禍,而且還使他建立了一個政權。

  當時,邯鄲地方有一個以卜卦為生的術士王郎,乘群雄並起之際,許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自立為王,聲勢浩大,是劉秀在河北擴展勢力的主要障礙,劉秀為了徹底擊滅他,必須借重劉揚的勢力,作為權宜之計,不惜答應娶劉揚的甥女郭氏為妻,終於借得精兵十萬,擊敗王郎,廓清河北,於是他拒絕了更始皇帝的封號,另樹一幟,不久即帝位於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為年號,定都洛陽。

  於是在冊立皇后的問題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立郭氏為後呢,還是以陰麗華為後,儘管郭氏是劉秀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雖然在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並已身懷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個貴人的稱號,陰麗華是劉秀的結髮妻子,劉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給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將她迎來洛陽。不料陰麗華卻說:「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生子。」堅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為後,封陰麗華為貴人。

  陰麗華的謙德與她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然而卻受到陰識的謝絕,他說;「天下初定,將帥有功的多,臣托屬外戚的關係,不能示天下以不公。」這是建武二年的事。

  又過了兩年,陰麗華隨侍光武帝征討彭寵,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漢明帝。陰麗華的另一個兄弟陰興當時為黃門侍郎,指揮武騎,隨軍征伐,算是劉秀的貼身侍衛長,每次出入,都拿一個小蓋傘為劉秀遮風蔽雨。建武九年,劉秀升遷他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印綬已經準備妥當,陰興卻堅決辭讓:「臣未有先登臨陷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賞,轉令天下失望,誠所不願。」事後,陰麗華私下問兄弟為什麼要那樣說,遭到陰興的反唇相譏:「貴人不讀書嗎!亢龍有悔,盛極則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耳!」

  在稱帝後的十年之中,劉秀恩威並濟,終於使天下歸心,成就了大一統的局面,轉而偃武修文。休養吏民,保全勛臣,崇尚義節,陰麗華也陸續生養了五名子女,終於在建武十七年,劉秀廢掉郭皇后,冊立陰麗華為皇后。

  劉秀親自草擬詔書,說明廢郭皇后,立陰麗華的道理,「皇后郭氏,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幃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睢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繳上皇后印緩。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後位,長久恭謹廉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劉秀對陰麗華長久的歉疚,終於得到補償的機會。

  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后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滿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天下都稱她為賢后。

  劉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後常召集公卿郎將,講論經書的道理,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更闌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劉秀休息的時間加以勸說:「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劉秀微笑說道;「我自樂此不疲!」

  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相夫教子,主理後宮,不曾干預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時代。

  劉秀死後,陰麗華的兒子即位,就是漢明帝,尊陰麗華為皇太后,又過了七年,陰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鮮有幸福圓滿的結果,而劉秀、陰麗華卻和諧得令人羨慕,這固然是由於劉秀的寬仁厚德,惜念舊情,而陰麗華的貌美德高與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儘管有陰麗華這樣的皇后開了頭,但東漢最終還是亡於外戚,竇太后、鄧太后通過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是劉秀和陰麗華始料不及的。

  

  東漢和帝皇后鄧綏

  鄧綏出生在東漢四大家族之一的鄧家,自小熟讀史書,身長玉立。13歲時,本來可以入宮。但她堅持要給父親守完孝。她17歲時入宮, 她的美貌深深使人動容。但她謙遜有禮,心思慎密,使對她久已懷恨的陰皇后也找不到她的過失。後來,陰皇后因嫉妒和使用巫術被廢(其實陰皇后同樣出生在東漢四大家族之一,同樣美麗動人,曾經也受到過千般寵愛,只是她遠不及鄧綏聰明),鄧綏成了皇后。和帝去世後,鄧綏輔政。雖然她崇尚簡樸,治國很有成績,但她手握政權不放, 連她的親叔叔都看不下去。後來,她罷免了叔叔的官職。觀其一生,她還是很不錯。

  

  東漢明帝皇后馬皇后

  馬皇后是陰麗華之後的賢后。她的父親,就是那位說出「大丈夫當葬身沙場,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馬援。父親死後,她入了宮,當了皇后,卻終身沒有生育。但她對其他嬪妃的孩子都很好。她崇尚節儉,終身荊釵布裙,飲食簡單。深受明帝的敬愛。

  

  東漢順帝皇后梁女內

  梁女內是梁商的女兒,據說立她為皇后,是順帝取決不下, 抓鬮的結果。但她是個很有才德的女子,曾經勸說順帝不要只寵她一個。後來她作了太后,輔佐朝政。她沒作什麼壞事,倒是她的哥哥梁翼飛橫跋扈,勸傾朝野。甚至因為八歲的小皇帝說了他一句:「真是個跋扈將軍!」他竟然毒死了小皇帝,另立新君。

  這位新君就是劉桓,是梁翼和梁女內的妹夫。後來發起了宮廷政變,梁家滿門抄斬。幸好此時,梁太后已經去世了,沒有親眼所見。

  

  東漢章帝皇后竇皇后

  竇皇后又是東漢一個干政的皇后,她在鄧綏之前。她很美貌,也很有手段。她是東漢開國元勛竇融的曾孫女,只是她出生時,家中已經發生了變故,再無往日的顯赫了。所以,她生長在破落的名門裡,自然也有一種不顧一切望上爬的野心。

  進宮後,她因為美貌和聰明,立刻受到章帝的寵愛。一年後,被立為皇后。但是,她沒有兒子。後宮之中,只有宋美人和梁美人生了兒子。宋美人的兒子居長,先被立為太子。竇皇后深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日夜在章帝耳邊挑唆,使得宋美人母子失寵被廢。

  接下來,竇皇后收養了梁美人的兒子,讓章帝立他為太子。不久,竇皇后又怕梁美人和她娘家將來得勢,一直想找機會除去梁美人。一次,梁美人的家信中有一句:「久病思生兔。」竇皇后立刻說梁美人在使巫術,章帝命人拷問梁美人,梁美人自殺。

  因為竇皇后的關係,竇家權傾朝野。竇皇后的哥哥竇憲,竟然強行強佔了沁水公主的園地。公主向章帝哭訴,章帝大怒,罵竇憲:「打狗還要看主人!你連公主的園地都敢侵佔,可見你平日多麼猖狂!今日,朕非貶了你的官!」不料竇皇后哭哭啼啼地來求情。章帝只好作罷。

  章帝31歲時去世,竇皇后開始輔佐11歲的和帝。竇家權勢日盛。物極必反,最終竇家人的干政引來朝臣的不滿,竇太后也被囚禁起來。

  其實,就她個人來說,她輔佐朝政期間並無太大的過失。只是一旦權力在手,便再也無法放手,於是……

  

  後宮羊車——晉武帝司馬炎皇后楊艷

  宮中一排盛飾艷妝﹑光彩照人的妙齡女子風姿綽約地站在那裡﹐等待挑選。她們都是公卿以下官宦人家的名門淑質﹐是應晉武帝之詔前來候選的。晉武帝統一全國後﹐生活安逸﹐便過起了淫逸的生活﹐他下詔選美﹐充入後宮。在選美期間﹐一律不準嫁娶﹐等他挑選之後﹐認為不合格的﹐才准嫁人。如有美女隱匿不應詔的﹐一經查出﹐以不敬論罪。因此﹐豪門貴族﹐都把親生女兒妝扮一新﹐送進宮去﹐聽任司馬炎挑選。

  挑選美女的任務﹐晉武帝司馬炎交給了楊皇后。楊皇后有她自己的標準﹐特別艷麗奪目﹑妖冶不經的﹐她都不選﹐祗選那些臉蛋白嫩﹑身材長大﹑端莊秀美的女子。有一個姓卞的女郎﹐晉武帝早已相中﹐楊皇后見她花容月貌﹐嬌艷無比﹐心中便不高興﹐她對晉武帝說﹕「卞氏為魏室姻親﹐三世後族﹐今若選此女﹐豈不是屈以卑位?請陛下割愛為是!」晉武帝心裡很不高興﹐臉上露出怒容﹐楊皇后祗當沒看見。

  下一個﹐是姓胡的女子﹐也是艷麗過人﹐婀娜多嬌中透出一股剛直之氣﹐一下子被楊皇后選定。被選中的美女﹐都用絳紗系在臂上﹐姓胡的女郎系好絳紗往殿下走去﹐這次被皇上選中﹐不知何時才能與父母相見﹐心頭一酸﹐邊走邊哭出聲來。旁邊好心的人怕惹出事來﹐輕輕搖手告訴她﹕「別哭﹐別哭!陛下聽見會怪罪的。」「死都不怕﹐怕什麼怪罪!」姓胡的女郎反而大聲嚷起來。晉武帝聽見﹐暗暗稱奇﹐問明她的名字叫胡芳﹐封為貴嬪﹐特別寵愛。

  滅掉東吳以後﹐晉武帝更覺得天下太平﹐便想與美女嬌娃﹐晨夕歡樂。他把那吳宮伎妾﹐娉婷宮女﹐差不多有5000名雪膚花貌﹐玉骨冰肌的美女﹐分別儲入後宮﹐加上以前舊有的﹐不下萬人。晉武帝退朝後﹐乘羊拉的車﹐在後苑閑逛﹐他沒有一定的去處﹐但憑羊在哪裡停住﹐哪裡就會有一群美人出來接駕﹐他就宿在哪裡。美女們為了能讓羊車在自己宮門前停下來﹐想出了一個主意﹐在門戶上插上竹葉﹐地上灑滿鹽水﹐羊見竹葉便停下來吃﹐見鹽水也停下來舐﹐美女們便可出來接駕﹐武帝也就在此留宿。時間長了﹐羊也不上當了﹐那些美女們也祗好望羊興嘆了。

  晉武帝司馬炎也算是個有作為的人﹐然而﹐在選擇繼承人和為太子選妃的問題上﹐他兩次受人愚弄﹑蒙蔽﹐選了一個智力低下﹑愚痴頑鈍的司馬衷為太子﹐這恐怕是西晉王朝過早滅亡的一個原因。

  晉武帝皇后楊艷﹐字瓊芝﹐共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名軌﹐兩歲夭折﹐以後生的兩個兒子﹐一個取名衷﹐一個取名東。司馬衷是個智力十分低下的兒童﹐長到七八歲的時候﹐還不能知書識數﹐任憑師傅怎樣教他﹐他也是隨記隨忘。有一次﹐他帶人到華林園去玩﹐聽到蛤蟆的叫聲﹐就問﹕

  「它們是官蛤蟆還是私蛤蟆?」

  隨從人員被引得捧腹大笑﹐回答他說﹕

  「在皇宮庭院里叫的﹐是官蛤蟆﹔在私家稻田裡叫的﹐就是私蛤蟆。」

  又有一次﹐他聽隨從們說老百姓遇到荒災﹐餓死了許多人﹐司馬衷卻說﹕「那些老百姓怎麼那樣呆?為什麼不吃肉米粥呢?」這種傻話﹐把隨從們逗得哭笑不得。為此﹐宮裡人背後都說司馬衷愚蠢如豬。

  晉武帝知道這個兒子不是當皇帝的材料﹐不想立他為太子。可是﹐楊皇后為立自己的傻兒子為太子﹐卻絞盡腦汁﹑想了很多主意。她舅家有個女兒﹐名叫趙粲﹐頗有幾分姿色﹐為了討好晉武帝﹐經她玉成﹐晉武帝把趙粲納為嬪嬙﹐賜號夫人。這樣﹐她們姐妹二人﹐輪番在司馬炎耳邊進言﹐都是為了立衷為太子。

  對於立太子之事﹐司馬炎很慎重﹐雖然楊皇后和趙粲提了幾次﹐但晉武帝仍下不了決心。一天﹐晉武帝﹑楊皇后及趙粲在宮內觀舞飲酒﹐趙粲見司馬炎高興﹐便啟唇微笑道﹕

  「陛下即位兩年﹐尚未立儲﹐這是關係國本的大事﹐應該迅速立嗣。」

  司馬炎聽她提起立儲的事﹐不禁皺了一下眉頭﹐嘆道﹕

  「以古人之制﹐應立長子。可是﹐你看衷這個孩子﹐又痴又鈍﹐怎麼可以繼承大統呢?」

  說完﹐對趙粲又嘆了口氣。

  趙粲仍微笑對晉武帝說﹕

  「衷年紀還小﹐童心未化﹐一心貪玩。他畢竟是個孩子啊!將來說不定可能大器晚成﹐現在怎麼就說他不能繼承大統呢?豈不為時過早了嗎?」

  趙粲的話﹐打動了晉武帝的心﹐他何嘗不希望兒子能如此呢?楊皇后乘機又說了兒子衷近日的進步﹐如何孝敬父母﹐又認了幾個字﹐她們的一唱一和﹐終於撥開司馬炎心頭的雲霧﹐使他高興起來﹐他滿滿飲了一杯酒﹐用手端趙粲的下頦﹐笑嘻嘻地說﹕

  「就依卿言﹐立衷為皇太子。」

  泰始三年(公元227年)正月﹐正式下詔立衷為皇太子。

  楊皇后與趙粲的高興是可想而知的。楊皇后幾年的心思﹐想盡了各種辦法﹐甚至把表姐也給了司馬炎﹐終於達到了目的﹐她的高興﹐有誰能真正理解呢?而滿朝的官僚﹐明知太子衷愚鈍不化﹐不是當皇帝的料﹐可這是皇上的家事﹐外人不能過分干涉。且﹐衷為長子﹐按古制理應立為太子﹐將來即皇帝位﹐名正言順﹐誰又能反對得了呢?於是﹐朝臣們都按照過去的慣例前去道賀。

  這樣﹐痴愚頑鈍的9歲頑童﹐便被立為皇太子﹐他就是後來的晉惠帝。

  如果說晉武帝司馬炎立傻兒子司馬衷為太子是個大錯誤﹐是西晉王朝短命的一個原因﹐那麼﹐司馬炎受人蒙蔽﹐錯立醜女賈南風為太子妃﹐則鑄成不可饒恕的錯誤﹐是西晉很快滅亡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一晃﹐太子衷長到了12歲。晉武帝司馬炎想為太子選個妃子﹐這件事﹐在宮闈里又引起了一場明爭暗鬥。角逐的雙方是﹕以賈充為首的一伙人﹐想立賈充的女兒為太子妃﹔以衛灌為首的人﹐想立衛灌的女兒為太子妃。

  晉武帝的意思﹐想納衛灌的女兒為太子妃。賈充知道了這個消息﹐急急忙忙告訴了妻子郭槐。郭槐作夢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這樣﹐她豈不成了未來皇帝的丈母娘!對於太子妃﹐皇上已經有了目標﹐要想把局面扭轉過來﹐需要下大工夫。郭槐拿出金銀珠寶﹐賄賂宮人﹐讓他們到楊皇后那裡去說情。他們把賈充的女兒說得天花亂墜﹐如何有德﹐如何有才﹐如何最適合做太子妃。楊皇后聽他們說得樣樣好﹐也就信以為真﹐在晉武帝退朝回來時﹐便對他說﹕

  「賈充女兒德才俱佳﹐可以納為太子妃。」

  「不行﹐不行。」晉武帝連連搖頭。

  晉武帝堅決簡短的回答﹐使楊皇后大吃一驚﹐忙問﹕

  「為什麼?」

  晉武帝解釋說﹕

  「我的意思﹐是想納衛灌女兒﹐不想聘賈充女兒。衛灌根基好﹐子女蕃盛﹐而且姑娘身材高大﹐面貌白凈﹐姿容美麗﹔賈氏好嫉妒﹐子息不蕃盛﹐而且長得丑劣﹐個子矮小﹐面容黑瘦。兩相比較﹐優劣自見﹐我們難道要舍長取短么」」

  楊皇后仍不死心﹐說﹕

  「我聽說賈充的女兒頗有才德﹐陛下不應固執成見﹐使我們失去好媳婦而感到遺憾!」

  晉武帝沉默不語。

  楊皇后見武帝不吱聲﹐便想出了一計﹐說﹕

  我看﹐請陛下徵求一下大臣們的意見﹐看看選誰家的女兒為好。這個辦法你看怎麼樣?」她知道﹐如果把這事提交大臣們去討論﹐肯定贊成選擇賈充女兒的人多﹐因為賈充在朝中的勢力大﹐為他說話的人一定多。

  她的這個意見﹐晉武帝沒有理由不採納了﹐便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第二天晚上﹐晉武帝在後宮設宴﹐請群臣來議為太子擇妃的事。賈充的黨羽荀勖﹑荀灌﹑荀沈都參加了宴會。晉武帝一提出為太子擇妃的事﹐荀勖便首先從德﹑才﹑工﹑容等方面把賈充女兒大大讚揚一番﹐荀灌和馮沈又隨聲附和﹐說賈女如何賢淑﹐如何有德有才。經過幾個人一說﹐把晉武帝說得疑惑起來﹐以為自己原來了解的不一定是實情。在匆忙的問答間﹐便草率地定下以賈充女兒為太子妃的大事。

  賈充前妻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名荃﹐嫁給齊王攸為妃﹔二女兒名浚﹐也得配名門。後妻郭槐所生兩個女兒﹐長女名南風﹐幼女名午。南風長得又矮又胖﹐相貌極為平常﹐幼女賈午個頭雖然不高﹐但尚有幾分姿色。晉武帝不知其中的奧妙﹐匆忙間把賈南風定為太子妃。

  泰始八年﹐在春光明媚的時候﹐太子衷與賈南風完婚。新妃進宮﹐大家見到她的長相﹐正如預先知道的那樣﹐晉武帝更是後悔不及﹐怎奈太子與她感情尚好﹐也祗得閉口不提了。

  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晉武帝病死於含章殿。太子司馬衷即皇帝位﹐賈南風被立為皇后。從此﹐陰險狠毒的賈南風﹐製造了一起起宮闈大案﹐寫下了西晉王朝駭人聽聞的血淋淋的一頁。

  賈南風製造的第一個血案﹐是誅殺楊皇后家族。

  晉武帝司馬炎的皇后楊艷先於他死去﹐司馬炎立楊艷的堂妹年輕的楊芷為皇后。司馬炎死後﹐比賈南風年齡還小2歲的楊芷被尊為皇太后﹐朝中大權﹐落在晉武帝岳父楊駿的手中﹐他以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事﹑侍中﹑錄尚書事等職﹐以輔政為名﹐獨攬大權。對此﹐賈南風早已嫉恨在心。

  經過緊鑼密鼓的策劃以後﹐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司馬瑋又聯絡了都督揚州諸軍事的淮南王司馬允﹐兩人回到京城。這時賈南風吩咐黨羽準備動手。

  肅清楊駿黨羽後﹐賈南風開始報復楊太后。她先殺死楊芷的母親龐氏﹐然後把楊芷廢為平民﹐後來又把她禁錮在金鏞城﹐不給飯吃﹐活活餓死。

  第一個回合的勝利﹐使賈南風膽子更大﹐權欲更加膨脹﹐手段也更加毒辣﹐她用一箭雙鵰之計﹐同時除掉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

  後宮突然傳出賈后有孕的消息﹐不久生下一個男孩。原來﹐賈南風並不曾生有男孩﹐她的妹妹賈午生了個男孩﹐被她偷偷抱進宮來﹐假說是自己生的﹐其目的不言自明。

  賈南風又要下毒手了。

  賈南風命人把太子遇召入朝中﹐以酒灌醉﹐把已寫好的有謀反內容的字條逼他抄寫一遍﹐由此便誣他母子要弒君﹐結果﹐太子遇被廢為平民﹐禁錮在金鏞城﹐後來被害﹐他母親謝淑媛被昏君賜死。

  賈南風作惡多端﹐惑亂朝廷﹐製造多起血案﹐許多人都對她恨之入骨。擔任過東宮宿衛的司馬雅聯合趙王司馬倫﹐想除掉賈南風。這時﹐賈南風怕太子遇重返朝中繼位﹐先派人殺死了他。司馬雅和司馬倫抓住此事﹐向賈南風發難﹐兇悍的賈南風做了階下囚﹐亦被送往金鏞城﹐一杯金屑酒﹐送了她的命﹐她的黨羽﹐統統隨她掉了腦袋。

  賈南風已死﹐晉惠帝被囚金鏞城﹐西晉王朝的皇帝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活動在***舞台上的諸王﹐為了奪取政權﹐你攻我殺﹐如匆匆過客﹐走馬燈般地更換。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

  文明皇后即大名鼎鼎的文明太后馮氏。馮氏的祖父馮弘、伯父馮跋是北燕國王,其父馮朗在北燕滅亡後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後來其父因罪被殺,她隨姑母人宮。

  12歲入了北魏皇宮,深受當時的太子寵愛。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後,封十四歲的馮氏為貴人,十八歲立為皇后。同年,立兩歲的兒子拓跋弘為皇太子。按照"立子殺母"的規矩,拓跋弘生母李貴人被賜死。馮皇后撫養拓跋弘,待太子如同親生。

  後來她24歲時當了寡婦。在熊熊烈火中,她欲跳進去與丈夫一起死。後來被內侍救出來了。這一救,也成就了她在***上的偉業。文成帝死後,獻文帝拓跋弘即位時,年僅十二歲,尊馮皇后為皇太后,由丞相乙渾總攬朝政。乙渾圖謀篡位,馮太后用計把他逮捕殺死。從此,朝政由馮太后一人裁決。

  隨著獻文帝慢慢長大,母子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公元471年,十八歲的獻文帝被迫禪位於五歲兒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統兵南征北伐,這本身就使馮太后感到威脅,而且他還殺了太后的男寵李奕,於是馮太后於公元476年,將年僅二十三歲的獻文帝毒死。

  獻文帝死,馮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臨朝聽政。殺了一批政敵,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進行一系列改革:頒行班祿制,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三長制",實行均田制。改變了鮮卑族的落後局面,為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的繁榮打下基礎。

  馮太后的生活也比較儉樸,不好華飾,但她卻好男寵,並把這當成是籠絡權臣的手段。就連南朝齊國派來的使者劉纘也被馮太后留宿宮中,在床幃間解決邊境問題。

  不論如何,馮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傑出的女***家。

  公元490年九月,馮太后病逝,終年四十九歲。謚為文明太皇太后,葬於永固陵。

  

  
推薦閱讀:

越來越多的女性為何不介意找軟飯男
預防骨質疏鬆(女性版)—Earls360
《今生是第一次》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女主形象?
【男人對女人動了真情的五種表現!!】 ~女人幫 | 女人幫滔客誌:一本專屬於女性的線上雜誌 | Wo...
性對女人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TAG:中國 | 女性 | 情愛 | 功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