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哥論穴:用艾灸療法調理痛風

中醫範疇內,痛風屬於「痹症」,其主要病因是外邪侵襲、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等。如感受濕熱之邪,或寒濕之邪化熱,閉阻經絡關節而致病。脾胃虛弱,則運化失司,濕濁內生,日久化熱,流住經脈為病。長期恣食膏粱厚味,損傷脾胃,脾虛生濕化熱,濕熱之邪痹阻脈絡則為病。

痛風在急性期治療以祛邪為主,用清熱利濕,祛風除濕等方法;慢性期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用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等方法,所有治療痛風的藥物都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害處,尤其是嘌呤類藥物,對胃和肝脾腎的破壞是最最嚴重的,很多人用藥物治療痛風,沒有治好,反而的了腎衰,這樣的例子很多

治療痛風應該做到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力,排尿酸。用艾灸療法調理痛風,需要對症以下X大穴位:阿是穴、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氣海穴、腎俞穴、腰陽關穴、大椎穴和足三里穴。今天灸哥給大家逐一介紹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阿是穴

阿是穴意指疼痛處,所以感覺到疼的位置,即為阿是穴。

2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即:從心口窩到肚臍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窩到肚臍眼中央)。中脘穴屬於「任脈穴」,艾灸此穴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等作用。

3神闕穴

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艾灸此穴有使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等作用。

4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也就是從人體肚臍中間下三寸(四指併攏,從臍中起,以中指橫紋為標準,橫向的距離),腹部的正中線上。艾灸此穴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治療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等功效。

5氣海穴

氣海穴位於人體下腹部,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肚臍下兩指寬處。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氣海穴。氣海穴又稱丹田,有種說法叫:氣沉丹田。氣海穴歸屬任脈,艾灸此穴有治療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作用。

6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首先人要直立或者是正坐,然後吸氣,我們先摸到我們的肋骨的下緣,在側腰部,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平線,交叉在我們的腰兩旁的肌肉上,這就是腎俞穴。)腎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7腰陽關穴

腰陽關穴位於人體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髂脊相平。艾灸此穴用於治療腰骶部病變、坐骨神經痛、盆腔炎等。

8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大椎穴歸屬督脈,艾灸此穴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等作用。

9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後,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並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後可艾灸足部湧泉穴,避免上火。灸哥希望所有痛風患者早日康復!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最後建議,痛風患者要絕對禁酒,切記!


推薦閱讀:

痛風是什麼引起的?緩解痛風最好的飲食方式是什麼?
緩解痛風癥狀之適當鍛煉
豆腐、豆芽、花菜都不能吃?高尿酸、痛風還能吃啥?
第八課:中醫如何調理和治療痛風/高尿酸血症?
患上痛風的誘因都是什麼

TAG:調理 | 艾灸 | 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