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與佛陀之間銜接的紐帶就是上師

《緣起贊》略釋 38

原著:慈誠羅珠堪布

我們與佛陀之間銜接的紐帶就是上師

《緣起贊》略釋 第38集

五、結尾

下面四句是結尾:

「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於彼大師如是敬。」 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在修學佛陀的殊勝教法方面,也不敢懈怠、懶惰,一直都勤奮黽勉、孜孜不倦。像我這樣認真、精進修行的一介比丘,在此向釋迦牟尼佛表示由衷的愛戴與恭敬。此偈頌,為稱讚內容的結尾。

尾義

以下內容,是整部論典的尾義。首先是迴向,一共有五種迴向。

「遇此無上大師教,皆由尊重深恩故,此善回施諸眾生,成善知識攝受因。」 第一個迴向:得到這樣的人生,遇上了釋迦牟尼佛和釋迦牟尼佛的甚深妙法,都是因為上師的深恩厚德。如果沒有上師,我們只能跟普通人一樣,哪怕知道佛陀很偉大,哪怕對佛陀有一點點表面上的信心,平時也會做一些善事。但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法,不可能通過聞思修,最後在自己心裡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這才是遇到佛法的真正意義。如果沒有傳承上師的代代相傳,我們就不可能有福報親自聽到緣起的法。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世上沒有任何人比上師的恩德還要深厚。所以,在五個迴向當中,宗喀巴大師的第一個迴向,是將以緣起稱讚釋迦牟尼佛功德的善根,迴向給天下所有的眾生,願他們都有機會得到善知識的攝受。

哪怕小乘佛教的阿羅漢在證悟的時候,都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賜予教言的恩德,故而對佛陀感激涕零。

曾有一個比丘,出家很長時間了,一直沒有證悟阿羅漢的果位。他在僧團中的映像也非常糟糕——貪財,尤其貪色。

有一次,他又在貪執方面出了一些問題,被人告到國王的法庭。因為國王和皇后都是佛陀的弟子,所以他們也覺得非常丟臉。在通過當時的法律程序把問題解決以後,皇后私下把這個比丘叫到身邊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他也因此而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的不對——跟自己一起出家的人,一起聞思修行的人,統統都證悟了阿羅漢的果位。但自己不但沒有證悟,而且經常做出對僧眾、佛法不利的事情,讓佛陀不開心。想到這些,他覺得羞愧難當,於是決定到山裡去修行。

通過精進修行,他終於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佛陀的恩德——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終於終止了輪迴,斷除了所有的痛苦,這都源於佛陀的恩德。我該怎樣去報答佛的恩德呢?佛陀從因地直至成道,受盡了苦行,無數次地捨去生命、財產、身體,其所有心愿,就是為了度化眾生。所以,報答佛陀恩德的唯一殊勝方式,就應該是利益眾生。於是,他下定決心,在剩下的有生之年中,儘力去利益眾生,以報答佛陀的恩德。連小乘阿羅漢,都有報答佛恩、利益眾生的發願,大乘菩薩就更不用說了。

但對我們來說,銜接佛陀與我們之間的門徑,即在我們面前完成佛陀事業的人,卻既不是釋迦牟尼佛本人,更不是父親母親,而是我們的上師。因為見到了上師,我們才有機會遇到佛法;因為有了上師,我們才有機會發菩提心;因為有了上師,我們才有機會證悟空性,見到佛陀的法身。如果天下所有眾生都能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就有機會聞思修,也有機會成佛。

學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尋找一個正確的善知識。尤其是密宗,更是非常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在尋找金剛上師之前,要觀察很長時間。其原因,就是因為以後所有的修行功德,都來自於上師。當佛經與上師的訣竅看似有一點衝突的時候,仍然要以上師的竅訣為主。

米拉日巴大師的經歷,就是很好的例證。按照正規的傳統方法,米拉日巴在依止瑪爾巴以後,瑪爾巴應該給他講經說法、灌頂、傳戒,但瑪爾巴既沒有給他傳戒,也沒有給他灌頂、傳竅訣,整天就讓米拉日巴幹活,一句法都沒有講,也沒有讓他修行。米拉日巴在修了很久的房子,卻仍然沒有得到上師的傳法之後,焦急異常,於是就逃跑了。走投無路之後又回來,就這樣經過了反反覆復的折騰以後,上師才給他傳了法。

從表面上看,這種調伏弟子的方法,已經與佛經的要求不相符合了。如果找到的,是一個準確無誤的善知識,則無論他怎樣調伏弟子,弟子也只有無條件服從。就像病人要治好病,就必須無條件服從醫生的治療方式,但前提必須要找一個非常好的醫生一樣。尋找善知識之前要觀察的原因,也就在這裡。

但現在卻很難找到一個具德的上師,所以瑪爾巴大師最後在米拉日巴要離開的時候,殷重地告訴米拉日巴:你以後度化眾生、調伏弟子的時候,不能用我的這種方法。因為像你這樣的學生鳳毛麟角,其他人並不適合這種猛厲而快捷的方式。我們師徒二人的因緣很特殊,所以這種方法才會成功。但如果用到其他人身上,那就會適得其反。

現在的社會這麼複雜,佛門內部也是紛爭四起。我們必須順應傳統,保持清醒頭腦,如果上師的做法與佛經有衝突,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以佛經為主。絕大多數人,還是用傳統的方法比較適合。一步一步地修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問題。特殊的修法,只適合於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去度化非常有信心的弟子。

未完待續

佛陀最殊勝的度化眾生方法

如何尋求佛陀最究竟、最終極的真正密意

佛陀為鼓勵後人而做的示現

佛經的三個特點

衡量學佛進步的標準


推薦閱讀:

首愚法師:佛陀三法印,從諸行無常到涅槃寂靜 (下)
佛陀的智慧(一)大龍說禪-15
佛陀對「戒女色」的開示
大昭寺佛陀十二歲等身像 八歲、二十五歲等身像(進來頂禮增福消業不可思議)
學佛之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怎麼辦?

TAG:佛陀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