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談中國飲食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烹飪王國」,以精美的陶瓷餐具、獨特的茶酒文化、豐富多彩的筵宴享譽世界。我們引以為豪、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在外國人眼中又如何呢?《生命時報》記者採訪多位在華生活過的外國朋友後發現,食材豐富、風味多樣最讓他們欲罷不能,而菜肴高油高鹽、就餐環境吵鬧等又讓他們難以接受。
食材豐富、口味多樣是最大優勢
說到中餐,幾位外國朋友一致認為,其最大優勢在於豐富多樣。
食材豐富。在澳大利亞人安尼塔看來,中餐是世界上最好的飲食,理由是它能提供多種多樣的食材。她小時候和父母一起來過中國,第一次吃中餐便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那餐我們吃了炒菜、蒸魚、豆腐、米飯、餃子、湯羹……一頓吃到這麼多種食物,讓我無比驚喜!」從此,安尼塔愛上了中餐,如今還常去澳洲的中國餐館吃飯。已在中國生活6年的土庫曼人貝爾迪認可這點,並覺得中餐營養價值更高。他說,一頓中餐可以吃到很多種菜,攝入多種營養。
對此,中國營養學會原理事長程義勇教授表示,中國食材之豐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上海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營養師陳霞飛分析說,我國幅員遼闊,氣候複雜多樣,不像一些小國只有一種氣候,因此各地動植物類食材非常豐富。
口味多樣。里昂來自法國,跟妻子丹丹和一雙兒女已在中國生活超過10年。里昂認為,中餐最大的特點是口味多樣。他說,即使是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域,味道一定不同。如今,里昂的一大愛好是到中國各地尋找特色美食,而這一愛好是他來中國後才養成的。美國人班姆也因為口味豐富而愛上了中餐。他直言:「中餐中有很多我從未嘗過的奇異味道,讓人吃得特別興奮!」
程義勇告訴記者,多種原因造就了我國菜肴的豐富口味。比如,各地氣候不同,導致南甜、北咸、東酸、西辣,基於這些飲食偏好,漸漸形成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八大菜系。再加上我國擁有燉、燜、煨等28種烹飪方法,人們還會根據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於是口味變得更豐富。
愛吃蔬菜。里昂認為,中餐不僅好吃,而且健康,尤其是加入很多蔬菜。他說,法國等歐洲國家吃蔬菜相對較少,可能和菜價普遍偏貴有關。「和中國相比,法國面積太小,很多蔬菜沒法自己種,只能依靠進口,價格就上去了。」
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表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模式的確是東方飲食的優勢。而蔬菜攝入量嚴重不達標,已成為危害西方人健康的主要飲食問題。調查發現,只有1/5的英國人每天能吃夠5種蔬菜。
高油高鹽、環境吵鬧讓人吃不消
在贏得讚美的同時,中餐也正面臨一些批評的聲音。
高油高鹽。來自韓國的崔允賢不太喜歡中國菜,原因在於韓國飲食較為清淡,而中餐往往又油又咸,讓他吃不習慣。貝爾迪也有類似感受,他說,剛開始吃中餐時覺得自己一定會長胖,因為不管在餐館還是學校食堂,很多菜上都漂著一層油,吃起來有點油膩。
左小霞對外國朋友的看法表示贊同,她告訴記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食鹽攝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而我國人均每天吃鹽量為10克以上,東北地區更是高達18克以上,遠超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吃鹽過多導致我國高血壓發病率居高不下。另外,國人烹調愛用煎、炒、烹、炸等方法,往往加入大量油脂,高油飲食直接導致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
什麼都吃。食材豐富其實還包括另一層意思,即「什麼都吃」。安尼塔直言,我不太喜歡中國人以獵奇的心態,吃一些少見動物的肉。里昂表示,他的很多法國朋友不能容忍中國人吃狗肉的習慣,甚至因此抵制中國餐館。
左小霞表示,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都要嘗一嘗,其中不乏一些保護動物,比如魚翅、熊掌、猴腦等,國人的這種習慣的確不太好,西方人是難以接受的。從健康角度而言,食用稀有動物還可能導致過敏,甚至感染傳染病,因此不建議大家嘗試。
衛生不好。里昂說,他的一些親朋好友雖然喜歡中餐,卻對餐館的衛生狀況感到擔憂,特別是一些街頭的小館子。
左小霞表示,相比國外常見的開放式廚房,國內大部分餐館都是封閉式廚房,操作不透明,就餐者無法看到後廚作業情況,少了大家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為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而街邊小餐館,人流量大,這桌客人吃完,下桌就接上了,來不及收拾,很難保證乾淨的用餐環境。
環境吵鬧。崔允賢說,他不喜歡中餐館吵鬧的就餐環境,很多食客都在大吼大叫,簡直跟打架一樣。另外,很多中餐館沒有禁煙,煙霧繚繞,讓人呼吸困難。在他的家鄉韓國,大家雖喝酒暢聊,但不會大聲喧嘩,如打擾到他人用餐,店家就會過來警告。
陳霞飛表示,國人吃飯不僅僅是「吃飯」,很多時候是借著吃飯的名義,在飯桌上寒暄、談合作、交流感情。再加上勸酒風氣盛行,起初的你一言我一語,隨後就會變成大喊大叫。這種就餐氛圍熱鬧有餘,但顯得不太文明。
合餐也挺好,吃辣不逞能
除了優缺點,一些中餐文化讓老外講不出對錯,甚至正在悄然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
不分餐。和西方國家司空見慣的分餐制不同,中國人往往擺一大桌子菜,且不分餐。對此,里昂倒是很看得開。他說,分餐的確更加衛生,但合餐也挺好,一起就餐有種分享的感覺,有助於增進感情。「在法國,吃飯時唯一能分享的大概就是賬單。」安尼塔、班姆雖然從小成長在分餐環境下,但同樣對合餐情有獨鍾。他倆共同認為,合餐利於加深家人之間的感情。
左小霞表示,國人吃飯講究熱鬧、喜慶,大家圍坐在一起,相互夾菜是最常見的交流方式,因此每當有人提出分餐,就會遭到反對。不過,合餐制雖是傳統習俗,卻會增加疾病傳染概率。
無辣不歡。里昂告訴記者,這麼多年在中國的生活經歷,讓他的口味有了不小轉變,最大的變化就是漸漸習慣並愛上吃辣,但不會一次性吃太多。安尼塔也是如此,她特別喜歡川菜,覺得很辣但很爽。不過,班姆和貝爾迪卻不喜歡太辣的中餐。班姆說,有些中餐太辣了,口腔和胃腸有些受不了。貝爾迪表示,最不喜歡有大量辣椒的菜肴,吃不習慣。
陳霞飛表示,如今,辣椒已成為國人餐桌上的「常客」,調查顯示,近一半人每天至少吃頓辣。不可否認,辣椒的確好處多多,不僅可補充多種維生素,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刺激食慾,讓人產生愉悅感。但辣椒不能吃得太多,過度嗜辣會使胃腸黏膜受損,引起慢性炎症。
國人飲食還需不斷升級
「中國飲食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支流,而非主流。」程義勇表示,中國食材多,菜系也多,很難提煉出一個通用的膳食結構。大家能做的是,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同時,儘可能地規避風險,不斷升級。
豐富餐盤。程義勇表示,雖然我國食材豐富,但很多人的餐盤卻很單調。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要吃12種以上不重複的食物種類,每周達到25種以上。看似很多,但做起來並不難,比如,主食應有粗有細,菜肴需有葷有素,食物顏色最好五顏六色。
多吃蔬菜。左小霞表示,國人蔬菜攝入量雖比西方人多,但仍未達標。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入蔬菜300克~500克,而調查發現,城鄉居民達標人數不足一半。因此,國人還要努力多吃蔬菜。
淡化口味。左小霞提醒,烹飪時應少油、少鹽、少糖,根據個人情況適度放辣。在家做飯時,烹飪方式應多以蒸、煮、白灼、快炒為主。如外出就餐,一定要囑咐店家少放油鹽。
此外,專家呼籲,人們應提高環保和文明意識,不吃稀有、保護動植物;餐飲行業應嚴格管理,規範標準,營造一個吃得安全、放心的環境。
最後,專家們共同指出,他國飲食習慣中有兩點非常值得我國學習。
一是多喝奶。西方國家奶製品消費量明顯高於我國。調查顯示,國人每天牛奶攝入量不到25克,遠低於300克的推薦量。建議大家養成每天喝奶的習慣,乳糖不耐受者可選酸奶。
二是多吃水產品。我國紅肉消費一直佔比很高,而魚蝦等水產品每人每天攝入不足一兩,遠低於75克~150克的推薦量。而在日本等國,情況可能恰恰相反。適當多吃水產品有助於促進大腦發育,維護心腦血管健康,每周至少要吃一次。▲
推薦閱讀:
※茶香飄萬里的文件夾【禮儀文化-飲食儀錶服飾禮儀】
※處暑節氣飲食的8個「第一」
※高升糖指數飲食更易患癌
※不會保存蜂蜜就是浪費,記住這4點,你的蜂蜜可以保存三千年
※服中藥時不能吃那些東西?服中藥飲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