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內衣:褻衣、心衣、抱腹、訶子、抹胸、肚兜
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漢朝以前,我國就有了內衣。秦始皇陵里的兵馬俑,從領口看,武士們的鎧甲戰袍裡面就穿有內衣。
漢代以前的內衣被稱為「褻衣」,褻的意思是輕薄、不莊重,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內衣的態度。在古代,婦女死後,要備褻衣入殮,但是女人的內衣通常是不能見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顯露。
漢代的時候,開始出現心衣。心衣是將抱腹的細帶子換成勾肩,然後再加上襠。大部分的心衣和抱腹都是用平織絹做成的,沒有後片。上面綉有各色的花紋圖案,這些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
魏晉時期的人們又將抱腹和心衣做了改良,然後就形成了兩當。兩當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兩層,兩層之間有襯面,而且有後片。在材質方面,兩當主要採用比較厚實的 織錦,而且它的色彩也更為豐富
到了唐代,開始出現一種被叫做「訶子」的內衣,這種內衣的顛覆之處在於它是沒有帶子的,這在前面的朝代是沒有出現過的。之所以會有這麼顛覆性的設計,也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關。唐代的女子流行穿半露胸式的裙裝,穿這種裙裝的話,如果內衣有帶子,則會顯得有些不雅。為了配合這種穿衣的習慣,訶子便應運而生。訶子常用略用彈性,手感較為厚實的「織成」做成,穿的時候需要在胸下扎兩根帶子穿上訶子以後,胸部可以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的時候,抹胸開始出現。平常人家做抹胸時常用的是土布,而貴族人家則常用絲織品,並在上面綉形色各異,因為的花卉。抹胸穿到身上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因為整個胸腹都能被遮住,所以抹胸還有一個小名,叫「抹肚」。《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抹胸裹肚,幼帶圍頸,風情萬種。
「合歡襟」出現於元代,它的面料主要採用織錦,由後向前系束是它的主要特點。合歡襟後背袒露,穿的時候由後及前,然後將胸前的一排扣子系合。合歡襟的圖案大都四方連續。
明代的時候,衣衫已經出現了用紐扣的式樣。這時,內衣的花樣也開始翻新,出現了一種跟背心相似的內衣,叫做主腰。主腰是開襟的,兩襟上各綴有三條帶子,腰側也有系帶。主腰收腰的效果非常明顯,將所有帶子繫緊後,能夠顯出女子凹凸有致的身材。可見在明代,女子已經試圖通過衣飾來勾勒出迷人的身體輪廓和曲線。關於主腰,施耐庵在他的《水滸傳》中也有提過。
菱形的肚兜產生於清代,也被稱為抹胸,但與宋代的抹胸非常不同,它的上端是平的,下端呈倒三角形肚兜上面有一根可以套在脖子上的帶子,腰部另有兩根帶子束在背後。它的長度一般可以遮肚臍小腹。做肚兜所用的材質以棉和絲綢居多,而系束用的帶子則多種多樣,金鏈、銀鏈、銅鏈、絲絹等都有人用。肚兜一般以紅色居多,上面會綉有各種精美的圖案,例如可以護身驅邪的虎、蠍、蛇、壁虎、反映愛情的荷花、鴛鴦等。在清代,肚兜不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也穿肚兜。
推薦閱讀:
※紅肚兜兒 : 逼婚這件瘋狂的小事
※肚兜式小背心
※12香閨女兒紅 【肚兜紅顏】(12)
※ 肚兜里的民俗文化
※第32集:肚兜 弔帶(附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