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入園分離焦慮要「對症下藥」

寶寶入園分離焦慮要「對症下藥」

寶寶新入幼兒園,看到一張張陌生的面孔,自己的爸爸媽媽卻沒有陪在身邊,會哭、會鬧、會發脾氣。看著寶寶緊張、焦慮的情緒,家長們心疼不已。

據有關材料統計顯示,在小班新入園的寶寶中,分離焦慮持續一周的佔15%,持續兩周的佔65%,三周以上的佔20%,

「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是寶寶入園的正常現象,但是現在很多寶寶的反應過於強烈、持續時間長,需要提前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培養。」紅黃藍教育機構入園預科班的專家老師通過調查發現,孩子們的分離焦慮有不同的類型,家長們需要「對症下藥」。

類型一:哭鬧型的孩子

這類孩子一般脾氣比較暴躁,剛進園的時候又哭又鬧、拳打腳踢,但是適應能力較強,鬧過之後能很快平靜下來,並且沒有反覆的現象。

對策:對於這類孩子,家長需要讓他(她)提前體驗幼兒園,比如參觀幼兒園園所,了解幼兒園一日生活,提前適應和老師、小朋友在一起的集體環境。

類型二:依戀性孩子

這類孩子比較普遍,一般在家裡備受父母和長輩的寵愛,獨立性較差,生活很難自理。每次進園都是拉著家人的衣服,哭著不鬆開。

對策:這類孩子,需要提前培養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自己穿衣、吃飯、喝水、如廁,可以嘗試「半日託管」的形式讓孩子逐步地適應沒有家人照顧的環境。

類型三:波動型的孩子

這類孩子一般較情緒化,容易被新的環境所吸引,東看看西看看,但時間不長就想回家了,會一個勁地詢問「媽媽怎麼還不來接我?」

對策:這類孩子最需要「新鮮感」,而新鮮的感受需要一雙發現的眼睛。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同齡小朋友構成的集體環境中,模擬幼兒園一日生活,啟發孩子主動去發現、探索。

類型四:憂鬱型的孩子

這類孩子一般比較內向,感情不容易外露,自控力強,他們不會大哭大鬧,經常蜷縮在角落裡,偷偷地掉眼淚。

對策:這類孩子,需要學會適應集體生活環境,融入到同齡小朋友中。入園前,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體驗與人交往的快樂。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紅黃藍教育機構入園預科班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發現,寶寶入園前大約半年的時間,父母就要從物質、心理、環境、自理能力等方面著手準備。

一、從半日生活開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秩序感

幼兒在家的生活習慣與作息制度以及幼兒獨立的生活能力,是影響幼兒分離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幼兒對父母的依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能滿足他們生理上的需要,吃喝拉撒都有專人陪護。但是孩子進入幼兒園,需要具備吃飯、喝水、如廁、午睡等簡單的生活能力,而且能夠聽懂簡單的指令,遵守秩序。

很多家長雖然知道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卻總是找不到好的方法,有時候甚至造成孩子嚴重的抵觸情緒。專家建議,不同性格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去引導,最好從半日生活開始,由專業老師去指導孩子學習各種簡單的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

紅黃藍親子園開設的入園預科班,就是給孩子提供這樣一個成長的集體環境。孩子們離開家長的懷抱,和同齡小朋友一起,在幼兒園專業老師和保健醫的引導下完成愉快的半日生活,為將來的幼兒園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二、模擬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環境,讓孩子體驗與人交往的快樂

入園分離焦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恐懼造成的。目前中國很多早教中心、親子園都提供了同齡小朋友的集體環境,但是孩子之間的交往大都還是在父母、家人的陪同下完成的,而幼兒園是沒有家長陪伴的,只有陌生的孩子和老師。

所以,獨立與人交往的經驗和能力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孩子們可以在模擬的幼兒園環境中,學習與同齡夥伴交往,在集體中聽懂別人說話,獲得相互模仿、同步行動的經驗和樂趣,學習必要的等待、輪流、交換和分享等親社會行為,這一切都有助於寶寶入園後儘快適應園所集體生活,遠離入園焦慮。


推薦閱讀:

父母的焦慮,是對孩子的詛咒!
你有權不焦慮,如何處理情感焦慮?做好情緒管理
放輕鬆,不焦慮:自律神經的保健之道
焦慮症心理分析:最近晚上睡不著
如何防止考試焦慮

TAG:寶寶 | 焦慮 | 分離 | 分離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