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的文化特點

第十四章中國傳統醫學與養生學    在科技史的諸多領域中,近代科學的出現,使世人的眼光移向西方,唯獨在醫藥學方面,中國傳統醫藥學仍獨樹一幟,至今閃耀著燦爛的異彩。我國古代很早就擺脫了巫術的羈絆,使醫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此後各個時期,人們撰寫了大量的醫學著作,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即近8000種,占我國古代各門學科著作數量的首位。    中醫的人體經絡的客觀存在正逐漸被現代科學所證實,源於經絡學說的針灸、推拿、按摩等傳統療法的有效性,也為當今西方世界所折服。    第一節中國傳統醫學的文化特點    「中醫文化」包含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中醫文化」是指中醫本身就是「文化」,中醫作為一門研究人體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規律的學科,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因科學屬於大文化範疇,因而中醫本身就是「文化」,狹義的「中醫文化」的內涵主要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蘊含的人文內容和文化特徵,而不大涉及關於人體生命和具體的防病治病手段、技術和措施。通常所稱的「中醫文化」採用狹義的概念。    中國傳統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醫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點表現如下:    一、中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體中孕育發展起來的    中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體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特點,都會深深地融合其中,形成獨特的中國傳統醫學文化。    1.《周易》文化特點    中醫論著在中國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形成並經數千年而不衰,是光輝依舊的中華文化瑰寶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周易》是我國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部巨著,是炎黃的智慧結晶。自古以來,《周易》不僅被哲學家、史學家所重視,而且同樣被醫學家所青睞。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最重要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它總結了先秦的醫學實踐和理論知識,臟肺強調人體的整體觀念,運用《周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化學說等,形成了一套臟肺和經絡學說。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易經》具《內經》之理,《內經》得《易經》之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漫漫數千年,易說未衰,貫通於中醫生理、病理、經絡、脈學、方劑等幾乎所有的中醫論著中,實為中醫論著的河頭源水。比如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醫學另一部奠基性著作,它把《內經》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更具體、緊密地結合起來,確立了我國臨床醫學理論「辨證施治」的基礎。    2.宗教文化特點    中國儘管沒有出現宗教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時期,但中國文化史上所形成的本土宗教道教、從印度傳人中國的佛教以及具有宗教特點的儒家文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同中國的傳統醫學產生了聯繫,因此使中國的傳統醫學具有宗教文化的特點。    道教與中醫。道教起源於商周的巫祝祭祀鬼神及戰國秦漢時代的方士求仙採藥。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礎上,沿襲方仙道、黃老道的某些觀念和修持方法,於東漢中期形成。道教吸收和融會了華夏民族許許多多有價值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成果。道教利用「符水」、「咒語」為傳教手段併兼修醫術,隨後道教與醫學緊密結合,為中醫學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漢代另一中醫論著《難經》,提出了在中醫學上影響較大的「左腎右命」之說,成為此後中醫命門相火之論的開端。同時「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是道家最恰當的生活方式和最理想的養生之道,這種思想後來被中醫典籍所吸收,成為中醫學說的一個組成部分。古語中素有誓醫道同源」、「十道九醫」、「醫道一家」之說,大凡修道之士,都精通醫理。    儒教與中醫。儒教源自儒家思想,是一種和諧均衡的「中道哲學」。其特徵是一個涵蓋自然、社會政治、倫理、宗教於一體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圖式。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醫知識結構和理論的形成。集先秦醫學之大成而承兩漢醫家之心傳的我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體系的雛形,這個體系為中國傳統醫學長盛不衰奠定了基礎。中醫臨床學專著《傷寒雜病論》,同樣深受儒家思想的巨大影響。由於儒家思想基本是一種倫理政治學說,一方面強調人與社會的關係,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滲入中醫思想之中。如用君臣關係闡述臟腑十二官的關係;用「君、臣、佐、使」之說配伍中藥方劑。清道光年間《李氏醫案》一書分為五卷,以仁、義、禮、智、信為卷名等等,無不嵌刻有儒家倫理思想的標記。儒家倫理思想的價值取向、調解功能以及「推己及人」、「能近取譬」、「將心比心」等方法、原則,大量滲透於中醫學的倫理道德之中。因此,很多醫家在自己的醫學論著中,以顯要的位置、大量的篇幅或辟專篇闡發倫理學問題,探討醫生的行為規範、醫患之間的關係準則。在儒家崇古尊經的思想影響下,中醫學形成了一種「習醫之人,必以研讀醫經為首務」。而研讀醫學之人,也都以註解醫經為歸宿的治學方式,使2000多年來的中醫學一脈相承,保持了中醫論著發展的連貫性和繼承性,從而形成了中醫論著的獨特體系。    佛教與中醫。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與儒道融合,演變成中國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帶來了印度的醫學知識,豐富了中醫學論著。隋唐史上記載了10餘種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如佛教《大藏經》內存有大量的醫學內容。唐代醫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引用印度佛學的「地、水、風、火」四大理論,對疾病的自然痊癒和人的必然死亡提出了四種可能:凡人火氣不調,舉身蒸熱;風氣不調,全身強直,諸毛閉塞;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粗;土氣不調,四肢不舉,言無聲音。    3.民俗文化特點    清代考據學風盛行,許多文人致力於考據,編纂了大部典籍,如《四庫全書·醫書類》等。此時期醫學同樣注重於考證,大多醫家都致力於研究古書、整理文獻的工作,但在中醫論著的寫作體裁上卻呈現出多彩多姿的風貌:既有宏富嚴密的長篇大論,也有短小精悍的醫學小品,如醫案醫話、隨筆雜談、書評序跋乃至歌訣、箴言等,尤以醫話與歌訣最具中醫特色。醫話將科學性、實用性、文學性恰到好處地融會在一起,成為中醫的重要經典。以歌訣形式編寫的醫著言簡意賅、醫文並茂,加之音韻天成,所以膾炙人口,使人喜讀易誦。其二是用詩詞、賦文戲曲形式編寫,如《傷寒藥性賦》是蒲松齡以賦體形式對《傷寒論》用藥特點和規律所作的專題闡述,介紹了一些常用藥物的藥性氣味、所屬經絡、主治功效、配伍應用,頗具特色,達到了科普的作用。綜上所述,對於以儒、道為治學初階的中醫來說,把中國的傳統語言文學深深地融化在其對醫理的論述、學說的創建以及臨床諸方面。也就是說,既重視「以名舉實」的語言功用,又力圖超脫語言對醫理靈活理解與運用的種種束縛,乃是中醫論著語言文學的一大特色。    從以上中醫文化特點可以看出,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息息相關、絲絲入扣的親緣關係。正是這種親緣關係,使得中醫論著從傳統思想文化這一豐腴的母體中,源源不斷地吸收養料,積澱起深厚的內涵與功力,從而保持了經久不衰的生命力,為中醫藥學的發展鑄造起輝煌的歷史碑銘。    二、中醫傳統文化包含獨特的精神文化    中醫精神文化是指精神層面的中醫文化,包括中醫理論文化、中醫生命文化、中醫比較文化等;中醫物質文化是指中醫藥物、器具、店堂等物質所蘊含的文化。此外,還有中醫的行為文化,它是指中醫診療活動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中醫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1.中醫哲學是中醫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醫學伴隨著人類進化的腳步誕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極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中醫學在其理論體系形成的過程中深受古代哲學的影響。古代哲學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社會、心理、習俗等體系。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成、發展之源,並以陰陽五行、元氣學說進一步論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論的學問,中醫哲學就是中醫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論。中國傳統醫學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一部分,在中醫理論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如中醫理論的「整體性、辨證性和人文性」成為中西醫的顯著不同之處,也是中醫文化的核心。因此中醫哲學不僅與易、儒、道、釋哲學有相同的共性,而且還有與易、儒、道、釋哲學不同的個性。    2.醫生命文化    醫學的對象是人的生命,換句話說,生命是醫學的本元,而生命文化可以說就是醫學的元文化。中醫在認識生命的本質、規律問題上,有著不同於西方的鮮明的個性色彩。如中醫將「氣,,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動力,將陰陽五行看成是生命的過程序列,並以此建構了藏象、經絡、癥候等理論系統;中醫將自然人與社會人作動態比附,建構了一個心與身同構、同序的小生命體系統和人與宇宙同構、同序的大生命體系統。中醫比任何一門其他醫學更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其將中醫看成是一門生命科學,倒不如將中醫看成是一種生命文化。『    3.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    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等中醫理論的基本構架與哲學文化有很深的淵源。陰陽學說最早闡明了對立統一的規律,五行又可以說明自然界多種事物間複雜的關係,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強調了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萬物存在著共同的規律,因此人體必須順應天地、宇宙的變化規律。    中醫學主張把天文、地理、人事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人既生活在自然界中,也生存在人類社會之中,因此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因此,中醫學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去理解和認識人體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視自然環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同時,中醫強調要把整個人體當作有機整體看待。因此在診斷、治療和調養方面,要把人的生理機能看作一個整體,因而把人體的生理機能與自然環境看作一個整體,把治病過程看作一個統一性運動。.因此中醫強調「四診」、「八綱」。「四診」即「望(望色)、聞(聞味)、問(問情)、切(切脈)」,「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醫生在「四診」的基礎上,依照「八綱」之間的相互對立統一的關係,對病人進行綜合性的辨證治療。    這種形神合一,以神統形的整體觀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一統的整體觀。    4.陰陽平衡觀    中醫學認為陰陽分別代表人體內相對的雙方。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人就會顯得非常健康;如果出現一方偏衰,也就是人體出現了不平衡,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就會紊亂,人就會出現病理狀態。因此,無論是飲食起居、精神調攝、自我鍛煉還是藥物調理,都離不開協調平衡這一宗旨。治病防病,貴在調和陰陽;防止衰老也貴在調和陰陽。  
推薦閱讀:

「書讀得越多,就越反動「對么?
「戲」說dress code|我可不是教你穿著禮服去撕逼
中國到底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John1:1中的Word 是指什麼?這個詞的來源是什麼?
一個人的人生最悲慘能到什麼地步?

TAG:醫學 | 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