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體和政體問題
06-23
國體和政體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新時期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弄清楚國體和政體,是分析國家問題,特別是分析民主政治制度問題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對於尚未取得政權的革命階級來說,準確理解和把握國體和政體問題,可以使本階級不受統治階級實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的迷惑,認清其階級統治和階級專政的實質,把奪取政權、改變自己被統治的地位當作首要任務。對於取得了政權的革命階級來說,搞清楚國體和政體問題可以使自己不至因奪得政權的勝利而忽略了鞏固國體和進一步解決好政權形式問題的重要性。 一、國體與政體的辯證統一 所謂國體,是指國家的根本性質,即國家的階級性質和階級內容,也就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亦即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哪個階級居於統治地位,聯合哪些階級去統治哪些階級。國體體現著國家的階級本質和內涵。所謂政體,亦稱國家的形式,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統治階級採取何種方式組織自己的政權機關,實現自己的統治。 國體和政體作為國家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概括地說,國體決定政體,但政體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樣的國體可以有不同的政體形式,好的政體形式可以更充分地體現國體的性質,反之,則會妨礙國體性質的實現,出現以"政"傷"國"的情況。具體而言,一方面,國體決定著政體。國體反映著國家的階級屬性,構成國家的階級內容。國體是政體的本質和歸宿,它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選擇什麼樣的政權組織形式為本階級的利益服務。一般地說,不同的國體要求不同的政體,或者說,不同的統治階級會選擇不同的統治形式。另一方面,政體反映國體。從內容和形式的關係講,政體作為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必須適應國體的要求,服從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體現國體的性質,使國體得以實現。同時,政體具有相對獨立性。適當的、健全的政體,對於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實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沒有適當形式的政權機關,就不能代表國家。"①這就是說,如果沒有適當和健全的政體,也就不可能充分反映和實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一個國家必然要求實現國體和政體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我們不可能設想國體和政體是矛盾的、互不相容的。 此外,經濟發展水平、階級力量對比、歷史文化傳統和國際環境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政體。國體相同的國家可以採取具體形式不同的政體,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政體的具體形式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美國、英國和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體相同,但它們的政體即政權組織形式各不相同。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如此,它們國體相同,政體卻各具特色。我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政體是以民主集中製為組織原則和活動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二、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明確而系統地闡述了國體和政體問題 國家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國家問題時,把國家的階級性質稱為國家實質,把國家的政治制度稱為國家形式,強調要透過國家和國家政治制度的形式,看到階級專政和階級統治的實質。他們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把國家的政治制度稱作政體,但沒有明確地把國家的階級實質稱為國體。 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與資產階級國家以及歷史上其他剝削階級國家的根本區別,自然成為列寧深入思考的問題。1918年,列寧在為批判考茨基從理論上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的小冊子《無產階級專政》而撰寫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書中,談到了國家的形式以及國家的管理形式問題。他說:"在這裡談論什麼管理形式更是加倍的愚蠢,因為任何一個小孩都知道君主制與共和制是不同的管理形式。我們倒需要向考茨基先生證明,這兩種管理形式也同資本主義制度下其他一切過渡的"管理形式"一樣,不過是資產階級國家即資產階級專政的不同形態而已。談管理形式,不僅是愚蠢地而且是拙劣地偽造馬克思的意思,因為馬克思在這裡說的分明是國家的形式或類型,而不是管理形式。"②在這裡,列寧把資產階級專政的本質與資產階級專政的不同形態作了區分,實質上指明了國體與政體的區別。但是,由於繁重的國家建設和政權建設任務,列寧沒有來得及就兩者的區別與聯繫作進一步的論述。 第一次從理論上明確且系統地闡述這一問題的是中國共產黨人。 1940年,毛澤東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在談到革命勝利後要建立的國家時,他在該文指出:"無論如何,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這些階級,或者已經覺悟,或者正在覺悟起來,他們必然要成為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國家構成和政權構成的基本部分,而無產階級則是領導的力量。現在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只能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共和國。" "這種新民主主義共和國,一方面和舊形式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共和國相區別,那是舊民主主義的共和國,那種共和國已經過時了;另一方面,也和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相區別,那種社會主義的共和國已經在蘇聯興盛起來,並且還要在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來,無疑將成為一切工業先進國家的國家構成和政權構成的統治形式;但是那種共和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還不適用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採取的國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種形式,這就是所謂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③ 為了說清楚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家性質,毛澤東又進一步論述了"國家體制"問題。他說:"因此,全世界多種多樣的國家體制中,按其政權的階級性質來劃分,基本地不外乎這三種:(甲)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乙)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丙)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④ 毛澤東接著論述了"國體"和"政體"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他說:"這裡所談的是"國體"問題。這個國體問題,從前清末年起,鬧了幾十年還沒有鬧清楚。其實,它只是指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資產階級總是隱瞞這種階級地位,而用"國民"的名詞達到其一階級專政的實際。"⑤ 毛澤東在這裡所說的關於"國體"問題的爭論,主要發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十幾年時間裡。在清末,主要是革命黨同立憲派的爭論。當時爭論的焦點在於,在中國應當爭取實現民主共和制度,還是應當爭取實現君主立憲制度。這個"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他們就稱為"國體"問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認為,必須首先用武力推翻清王朝,打倒滿洲皇族的統治,進而建立當時最新的社會制度--民主共和制度。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則認為,民主共和誠然是最新的制度,但在當下中國,由於社會條件和國民素質等因素,難以驟然實行。如勉強實行,則會造成長期動亂。不如用和平手段,實現君主立憲制度,為將來實行更新的社會制度創造條件。顯然,他們爭論的所謂"國體",實際上是關於封建和反封建,以及如何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問題。它涉及到國家政權形式的問題,即政體問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所居地位的問題,即國體問題。毛澤東說他們並沒有完全弄清楚"國體"問題是怎麼一回事,是指他們沒有點出國家的性質和形式的區別。 至民國初年,由於共和制度徒有虛名,軍閥爭戰,政客鬧劇,弄得國無寧日,人民生活不得安寧,有時甚至比清末還更感痛苦,所以一些人發出了民國還不如前清的感慨。一些軍閥、政客利用人們的這種情緒,極力宣揚共和制不如君主制,主張恢復君主制。由此,中國社會上演了袁世凱復辟帝制和張勳復辟帝制的鬧劇。這個時期,社會輿論上也就再次發生了共和"國體"與君主"國體"的爭論。當時梁啟超反對袁世凱復辟的著名論文,就冠以"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的標題。蔡鍔等起義反袁,也是打著"護國"的旗號,這裡的所謂"護國",就是護衛共和國"國體"的意思。這次爭論是復辟與反覆辟之爭,是封建和反封建之爭,同樣也涉及到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問題。 關於政體問題,毛澤東指出:"至於還有所謂"政體"問題,那是指的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指的一定的社會階級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沒有適當形式的政權機關,就不能代表國家。中國現在可以採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省人民代表大會、縣人民代表大會、區人民代表大會直到鄉人民代表大會的系統,並由各級代表大會選舉政府。但必須實行無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制,才能適合於各革命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適合於表現民意和指揮革命鬥爭,適合於新民主主義的精神。這種制度即是民主集中制。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發揮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對革命的敵人。"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精神,必須表現在政府和軍隊的組成中,如果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就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叫做政體和國體不相適應。" 毛澤東用"國體"和"政體"這對概念,對革命勝利後要建立的國家作了分析。他指出:"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這就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共和國,這就是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的共和國,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國。"⑥ 可以看出,毛澤東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國家問題時,回答了自清朝末年就開始的關於國體問題的爭論,闡述了國體和政體的準確涵義,勾畫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將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的大致輪廓。 為了掩蓋階級專政的國家實質,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理論只講政體,不講國體,用形形色色的政體理論,歪曲國家的階級本質,把少數人占統治地位的國家美化成"人民主權"的國家,或者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毛澤東曾經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國家民主政治的階級本質,他說,美國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獨裁統治的別名。 資產階級一方面極力掩蓋其國家政權階級專政的實質,一方面大肆攻擊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把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誣衊為無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獨裁。所謂專政,是指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對敵對階級實行的強力統治,是階級統治的一種形式。其實,它並不是無產階級的發明,而是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學來的,或者說,是資產階級教授給無產階級的。自階級社會產生以來,專政作為國家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一直存在。歷史上,有奴隸主階級的專政,有封建主階級的專政,有資產階級的專政,有無產階級的專政或曰人民民主專政。就專政的系統化、專政形式的多樣化和專政的殘酷程度而言,資產階級的專政可謂登峰造極,只不過現代資產階級要比它們先輩們有著更高明的偽裝罷了。 毫無疑問,面對在相當長時期內比自己要強大得多的敵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後,也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以捍衛和鞏固自己的政權,捍衛人民民主。但是,與以往任何剝削階級的專政相比,無產階級專政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它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對少數敵對分子的依法專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作為無產階級國家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專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維護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手段,而且必須以法律和法制的形式進行。在這裡,專政的主體和專政的對象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國家,所謂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民主和對敵對分子的依法專政相結合為其基本特徵的。當然,80多年來,在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社會主義國家既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訓,都是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的。 三、政治體制改革是政體層面上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強調國體與政體的辯證統一,認為政體必須適應國體的要求。國體是第一位的。政體作為國體的具體實現形式,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體。在我國,國體是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種國家本質是不能改變和動搖的。否則,就是改變國家的性質,而不再只是形式上的改變。而改變國家性質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統治階級都絕對不可能做且不可能答應的,除非國家內部的階級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異常變化。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實現形式,我國的政體則可以是而且必然是逐步改革和完善的。一切改革的目的在於使政體更好地體現和適應其國體的本質,而決不是改變或動搖國體。 政治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必須以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基礎為實踐標準。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政治制度的發展和變化。政治制度也是要與時俱進的。制度的進步形式就是改革,或者說,改革是制度進步的途徑和方法。我們進行改革的目的,是探索能更好地適應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 歷史上,封建君主制國家取代奴隸制國家,資產階級共和國取代封建君主制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取代資產階級國家,都是國體的改變,都是通過革命實現的。在中國,1911年中華民國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也都是國體的變化。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國體演變的深刻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及這種發展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演變。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以及相應的社會基本階級間的矛盾達到不可克服和不可調和的程度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國體就要改變了。國體的改變就是革命,就是政治革命,就是建立一種什麼性質的國家的問題。因此,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不僅是社會形態和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而且是階級性和國體的變化。 我們所說的政治體制改革,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政體層面上的問題,是在國家根本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逐步發展和完善我們的政治制度,否則就不是改革。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奮鬥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持和完善這個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對於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具有決定意義。"⑦ 所謂堅持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要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不變、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變、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不變,也就是要在堅持這"三個不變"的前提下,對"政權的組織形式"或者說"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三個不變",更好地體現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提高黨領導和執政的水平和效率,使人民群眾依法對各級權力機關和工作人員進行更好的監督,防止腐敗現象的孳生和蔓延。改革就是在堅持國體的前提下改善政體。一些國家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時,沒有弄清這個根本問題,而是改變了國家的性質,改變了國體,最後導致國家變質和解體。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我們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 簡言之,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為了不斷探索、發展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形式。如果不維護國體,不維護社會的穩定,導致外國敵對勢力的介入和干涉,導致國內矛盾的激化,甚至造成社會動亂,使國家垮台,那是什麼政體,是什麼政治體制改革?有哪個國家會要這樣的政體和政治體制改革? 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絕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模式。但是,我們並不否認,在政體問題上,即在國家的政權組織管理形式上,不同的國家之間完全可以互相借鑒。中國歷史上的文官制度、科舉制度、庭審制度、法律制度等,都是具體的政體形式,其中有不少內容曾為西方國家所吸取和借鑒。同樣,其他國家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權組織管理方面的許多經驗,也有可以為我們批判地吸收和借鑒的積極因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創造過程。我們今天的政治體制改革,同樣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現在,社會上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沒有從理論上對一些問題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因此,要特別重視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理論研究。這是中國理論界應當承擔的神聖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奇葩說:VR因暈眩問題註定永遠失敗?|vr|虛擬現實
※【專欄】當前電影業發展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睡不安穩的寶寶是哪裡出了問題?看完你就明白了!
※[轉經輪的有關問題]有關轉經輪的問題
※XSS跨站腳本攻擊問題和原理詳解
TAG:問題 |